7 托起草原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一、阅读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揣摩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目标链接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欣赏就重在散文语言的欣赏。
那么,怎样来欣赏散文的语言?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语言营造的意境。
2、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体会其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3、琢磨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斟酌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角度(视觉、听觉等感官,俯视、仰视等视角)等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品味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6、品味语言的理趣,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看看作者怎样积极运用修辞表情达意,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其次,结合全文的感情基调,反复地朗读。
第三,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的判断:(1)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语境看产生的效果。
基本格式,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事物怎样的特点。
8种常见修辞的基本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3)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4)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6)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答题格式示例:(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总之,从修辞角度品味散文的语言,首先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引用一句原文中用了这个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对此话进行简单的分析,美化;最后说明用这个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三、阅读过程走进作者及其作品著名人物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托起草原教案这是托起草原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托起草原教案第1篇托起草原的阳光诗歌温暖的阳光舞蹈的阳光明媚的阳光在春天牵手、魅力邂逅的阳光在夏天共舞、激情洋溢的阳光在秋天放歌、流金溢彩的阳光在冬天飞霜、暗香疏影的阳光阳光的升起,是美丽的传说阳光的绚烂,是舞动的奇迹这璀璨夺目的阳光让冰封了几个朝代的死寂又一次上升温度阳光洒满大地,阳光掠过处处是花香、鸟语、笑声草原的马匹如血,有着最健美的肌肉骑在马背上的花木兰将军的手中的弓箭和刀是古国的两只黑眼睛我在塞北,戈壁以西无尽的沙漠还是戈壁滩胡杨是祖先的脊骨大地残留的背影千年不死、万年不倒如日中天的金顶大帐苏鲁定撑起旗帜蕴含着古老文化的元素传承着草原史诗般的流韵阳光养着草原也养着马、牛、羊如雪的羔羊,飞天的马匹猛牛的天堂关在黎明前笼子里的鸟冲了出来那是牧人最响亮的铃铛阳光俯瞰,阴山抬起头颅大片的太阳花灿灿的开着马头琴声让多少英雄柔情难断牧羊犬的身姿,钉在谁的心里苍狼和白鹿延续前朝的大爱一路而去的烽火台飘着朵朵祥云多少阳光养育到现在塞北的沙漠里,人们抛出豪放的套马杆满酒的银杯和生锈的马刀阳光照耀着花朵,风吹着绿绿的草也吹着高处的石头骑在马背上的.女子那甩起的鞭子,像飞天的舞女,让天近在咫尺那个刻在石头里的爱情,在阳光下早已刻在壁里羊肠小道上奔跑的马匹为何永不停息让太阳一再流泪,让衣衫一再染黄那后羿的剑如此精致大太阳在哪里,阳光在这里为何射而又止,而一个太阳的姿态最美的爱啊,是棵棵胡杨坚守着大漠的荒凉与孤独一缕阳光,一支箭直指云端,呼麦与长调,是阳光的语言那个内柔外刚的女子,也终于羞红了一片山河四面八方的人,伸出手掌轻轻一握阳光从此变红,风从此休止一根箭穿透大雕的心脏草原上,我还能捡到色彩斑斓的石头阳光像火把点亮黑色的大地黄河远上在炙热的巨石中一再拍打渗出的金子,神气的炊烟和暗淡的盐荡起绵绵的往事黄河,这无法承载的悲壮阳光、酒、血一刹那,找回王的气度大大的太阳,天使的阳光在绿茫茫的草原在没有阴影的丘陵在阴山格尔敖包沟的岩上凿刻着一个顶礼膜拜太阳的画面犹如穿过岩石的箭毡房在无时的炫耀中游动一阵马的嘶叫声从远处传来托起草原教案第2篇《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7 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
然而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她已经今非昔比。
草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
所幸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关注,人工牧草正逐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阅读自学:
1、自读课文后,正音: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顿挫cuò细腻nì藏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大气磅礴pángbó隔阂hé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3、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
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
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
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②快速的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主题。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
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③再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具体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情。
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的草原。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
——自然美
第3段:写草原的林——自然美
第4段:写草原的歌——人文美
第5段:写草原的酒——人文美
第6段:写草原的花——自然美
第二部分:(7—11)作者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感悟。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勇往直前,奋勇拼搏。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第10、11段:表明作者写作意图——这一切只能植根于草原,继承传统,保留
特色。
第二课时
一、质疑课文,加深理解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如何表现草原的夏季之美?
作者笔下的夏季草原,俨然是一幅风景画: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是点缀其间的景物,青、绿、黑、白、棕是五彩斑斓的色调,舞姿曼妙的青草、悠闲自在的牛羊,则使画面充满灵动与活力……这些情境,既是实境的描绘,又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谓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这一段描写,既有客观的物象,又有主观的情意,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灵动清新的艺术世界。
2、结合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作者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作者主要是通过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如:“一场新雨……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
”“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
”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在对草原景物作客观的描述,但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对草原壮阔绮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如果不是对所描写的对象寄予深情,就不会有如此细腻生动地描写。
青草似有人性,牛羊美如珍珠,白桦好似少女……这该是多么美妙!作者对草原上一草一木深含感情,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进行精心描摹。
这就显得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3、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
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2、3、6自然段描绘了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
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绿茸茸的灌木……这一切都如诗如画,令人向往。
草原的林,弥足珍贵:茫茫林海,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株株白桦,丰姿优雅,亭亭玉立。
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
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说她耀眼,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而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的绽放,如鹤立鸡群,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说她聪明,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这些花“懂得在那里开,为什么而开”,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因而,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花”,富于灵气,惹人喜爱。
第4、5两自然段则展示了草原深厚的人文内涵。
草原的歌,音质浑厚,不疾不徐。
伴以马头琴凄婉悠扬的旋律、骏马的低嘶和安详的流水,在广袤壮阔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韵味悠长。
她既不同于秦腔的顿挫高亢,也迥异于越曲的流转细腻,她只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人。
草原的酒,醇美壮烈,正适合豪爽旷达的草原人的胃口。
江南水乡的女儿红,适合有雅兴的文人慢慢品咂,未免太“斯文”;藏域雪山的青稞酒,有珍稀藏红花藏民才有口福享受,未免太高贵。
而草原男子有的是豪情,多的是豁达,有美酒,有羊肉,有朋友,甚至是萍水相逢,席天幕地,就可以开怀畅饮。
哪怕是烂醉如泥,也决不后悔。
4、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从五个方面写了草原之美:①夏季的草原;②草原的林;③草原的歌;④草原的酒;⑤草原的花。
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和草原的花三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草原的歌、草原的酒两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5、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
①作者之所以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主要是因为草原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②要是“草原文化”永葆青春,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二、总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体会。
三、作业:
四、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风情
夏季的草原——自然美
草原的林——自然美
草原的歌——人文美
草原的酒——人文美
草原的花——自然美
作者的思考
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感悟
托起草原在于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开拓创新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