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红头绳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19
北风吹扎红头绳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
整七那个天
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大婶给了玉交子面
我盼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Music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
揣在这怀里头四五天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
欢欢喜喜过个年
唉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我给我喜儿扎起来
唉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给我扎起来
哎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
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哎进呀进不来
以上就是关于北风吹扎红头绳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中学音乐扎红头绳教案中班教案标题:中学音乐扎红头绳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音乐扎红头绳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扎红头绳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扎红头绳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红色绳子2. 音乐播放设备3. 音乐扎红头绳的示范视频或图片4. 扎红头绳的示范模型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音乐扎红头绳的了解和经历。
2. 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中学音乐扎红头绳。
知识讲解(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音乐扎红头绳的意义和目的,例如在特殊节日或庆典上佩戴红头绳代表吉祥和祝福。
2. 展示音乐扎红头绳的示范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扎红头绳的样式和技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技巧练习(15分钟):1. 分发红色绳子给每位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绳子长度。
2. 示范基本的扎红头绳技巧,如如何将绳子交叉、穿过等。
3. 让学生跟随示范一起练习扎红头绳,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巧。
创作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给每个小组一段音乐,让他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氛围创作自己的扎红头绳作品。
3.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示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分享和总结(5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扎红头绳作品,并让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2. 总结今天的活动,强调音乐扎红头绳的意义和培养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专业的音乐扎红头绳艺术家来学校进行示范和讲解。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手工艺品市场,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欣赏扎红头绳的艺术价值。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技巧练习和创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音乐扎红头绳意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创造力方面的表现。
教案扩展:1. 将音乐扎红头绳和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结合,进行更多的创作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扎红头绳比赛或展示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艺和创意。
作曲家马可简介人物简介: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扎红头绳》说课教案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今天我选用的教材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歌剧殿堂》节选《扎红头绳》,这首歌选自于中国歌剧《白毛女》,该剧创作于1945年,是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歌剧。
音乐采取了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这一段对唱,体现了这对贫穷父女在除夕之夜苦中带甜的幸福心情,表达了慈父对女儿的爱。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歌剧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
(2)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模唱学习歌曲《扎红头绳》,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扎红头绳》片段。
(3)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能把握歌剧的特点,并能初步欣赏歌剧,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扎红头绳》,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表演活动中。
基于音乐新课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重点:学唱《扎红头绳》。
之所以把这个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才能,能更好地与表演相结合4.教学难点: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演唱歌曲《扎红头绳》,之所以把这个确定为本课的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白毛女所处时代背景不了解,所以体会歌曲感情有难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对音乐认识停留在感官的现状和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三、说学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初三音乐上册第4单元《扎红头绳》作曲家马可简介素材花城版人物简介: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扎红头绳》教案2扎红头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熟悉有关歌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曲《扎红头绳》,指出人物声音特点以及音乐的旋律特点,并用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
3、创新能力目标:学生以模唱、表演歌剧片段的形式,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分析乐曲体裁、结构特点。
2、能与他人合作,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毛女》剧照宣传画,红绳子,旧帽子等道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老师弹奏《扎红头绳》,学生聆听。
老师提出问题:1、弹奏的音乐叫什么名字?选自哪部歌剧?(《扎红头绳》,选自《白毛女》)2、请同学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歌剧《白毛女》的资料。
3、学生展示收集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二)模仿外形、感受形象1、学生利用道具,模仿喜儿和杨白劳的形象。
2、师生共同点评模仿情况,并请学生回答两位人物的性格特点。
(喜儿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而杨白劳则是一个受尽了剥削、很老实的一个农民。
)3、请学生做出几个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
(三)赏析作品、体验形象1、视频欣赏《扎红头绳》,请学生说说看完视频后的感受。
2、说一说剧中人物的声音特点。
(喜儿:声音清脆、甜美;杨白劳:浑厚、低沉)3、轻声哼唱歌曲并练习。
4、老师播放音乐伴奏,学生演唱。
(四)情景表演1、情景设定:《扎红头绳》。
时间:1935年除夕。
地点:河北某杨格村。
人物:杨白劳、喜儿。
道具:杨家所穿:风雪夜披着盖豆腐的布。
杨女所戴:二尺红头绳。
杨家所用:柴火、散放的盆罐和油灯。
情节:杨白劳躲债回家------系红头绳------贴门神。
2、教师播放音乐伴奏,学生上台跟随音乐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表演。
(五)小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老师相信大家对我们国家的民族艺术作品歌剧《白毛女》从内容、情绪、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大家的积极参与让我们看到了大家极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扎红头绳
作词
作曲演唱:郭兰英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
整七那个天
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大婶给了玉交子面我盼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Music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
揣在这怀里头四五天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
欢欢喜喜过个年
唉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我给我喜儿扎起来
唉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给我扎起来
哎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
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哎进呀进不来歌词网以上就是关于扎红头绳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扎红头绳教案扎红头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红头绳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掌握红头绳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制作红头绳时需要注意细节和精确度。
四、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红色棉线、钢丝、细鱼线。
2. 工具准备:剪刀、针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红头绳样品,并简单介绍红头绳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以红色棉线作为基础材料,钢丝作为内芯,细鱼线作为钩头的材料。
(2)制作红头绳的步骤:①量好红色棉线的长度,剪下来。
②将钢丝剪成和红色棉线一样的长度。
③将钢丝插入红色棉线的中间,使其居中。
④把两端的红色棉线用针线缝起来,固定钢丝。
⑤将细鱼线拧成一股,再缝到红色棉线的一端,作为钩头。
3. 示范操作教师现场示范红头绳的制作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操作,自己动手制作红头绳。
5. 分享成果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互相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红头绳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6. 教学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并适时强调制作红头绳的注意事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制作一个红头绳,并写一篇制作红头绳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制作更加独特和精美的红头绳。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红头绳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方法。
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不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另外,学生的制作成果在美观度和精确度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努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果。
扎红头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扎红头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掌握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扎红头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扎红头绳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扎红头绳是一种象征吉祥、祈福的物品,常用于婚礼、寿宴、庆典等场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扎红头绳的用途也逐渐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
2. 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准备扎红头绳所需的材料主要有红绳、金丝、银丝、彩线等。
其中,红绳是扎红头绳的主要材料,一般选择质地柔软、色泽鲜艳的红色绳子。
(2)基本结法扎红头绳的基本结法有三种,分别是“单结”、“双结”和“三结”。
其中,“单结”是最基础的结法,也是其他结法的基础。
(3)图案设计扎红头绳的图案设计是扎红头绳的重要环节,也是扎红头绳的难点之一。
图案设计需要考虑到线条的流畅性、图案的美观性和符合文化传统等因素。
(4)扎绳技巧扎红头绳的扎绳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法:扎绳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法,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线路:扎绳时需要掌握正确的线路,保证图案的连贯性和美观性。
•紧度:扎绳时需要掌握正确的紧度,保证绳子的紧密度和美观度。
3. 扎红头绳的制作过程扎红头绳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包括红绳、金丝、银丝、彩线、剪刀、钳子等。
(2)图案设计根据需要制作的图案,设计好扎红头绳的图案。
(3)扎绳根据图案设计,采用相应的扎绳技巧,将红绳、金丝、银丝、彩线等材料扎成所需的图案。
(4)收尾将扎好的红头绳的两端用剪刀修整整齐,再用钳子将两端固定,即可完成扎红头绳的制作。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即先讲解扎红头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后讲解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制作自己的红头绳。
音乐扎红头绳教案教案标题:音乐扎红头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头绳,并了解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音乐扎红头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手工技能。
3.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音乐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方法,红头绳的象征意义,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难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音乐与手工活动的结合。
教学准备:1. 红头绳材料:红色绳子、装饰物(如珠子、小饰品等)。
2. 音乐播放设备:选择一段有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的音乐。
3. 教学PPT:包括红头绳的象征意义、音乐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方法等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Step 2:讲解红头绳的象征意义通过PPT讲解红头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代表幸福、长寿、祈福等。
让学生了解红头绳的文化内涵。
Step 3:教学扎红头绳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方法,包括选材、绑法等。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扎红头绳的技巧。
Step 4:音乐扎红头绳活动播放选择好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动手扎制红头绳。
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Step 5:展示和分享学生完成扎制红头绳后,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扎红头绳的心得体会和感受。
Step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头绳的象征意义和音乐与手工活动的结合。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一起扎制红头绳,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展示他们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扎红头绳的动手能力、作品的完成度等。
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扎红头绳教案
教案:扎红头绳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如何扎红头绳。
2.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红绳、剪刀、拼珠、胶水
教学过程:
1.引入:师生互动,问学生是否知道红头绳的意义和作用。
简单介绍红头绳的来历和用途,引起学生的兴趣。
2.展示: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头绳展示给学生看,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如何扎红头绳。
3.教学步骤:
(1)教师将自己的红头绳拿出来,向学生展示并解释红头绳的扎法。
(2)教师逐步演示扎红头绳的过程,同时解释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扎红头绳,并在扎的过程中注意教师的指导。
(4)辅导学生继续扎红头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5)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扎绳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4.巩固:
(1)学生完成扎红头绳的任务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和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绳子进行检查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5.延伸活动:
(1)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练习扎红头绳,并互相交流进步和体会。
(2)学生可以用红头绳制作一些小装饰品,如手链、项链等,以增加扎绳的乐趣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红头绳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了扎红头绳的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增强了自信心。
延伸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弹扎红头绳的技巧分析弹绳,又称跳绳,是一项流行的健身运动,具有简单易学、方便实施、低投资等优点,因此备受喜爱。
其中,弹扎红头绳是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绳技动作,需要练习者具备一定的耐力、力量和协调性。
下面将从动作技巧、技巧训练、常见错误以及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动作技巧1.基本姿势:双脚并拢,身体保持竖直,头部微微抬起,视线平视前方。
2.手臂动作:将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小臂与地面平行,略微弯曲。
3.绳子姿势:将跳绳绳子双手横置于颈后,然后握住绳子的上半部分,两只手大拇指将绳子固定,呈现一个平行的姿态。
4.跳绳动作:两只脚跳离地面时,臀部和脚踝关节要同时使用力量,尽量使脚踝关节尽量发力,脚脖子离地时,如果保持脚底水平以及脚尖形成的抛物线运动,必然会有弹跳作用。
同时,在跳绳过程中,要注意将重心放在前脚掌处,以利用脚掌发力进行绳跳。
5.节奏控制:弹扎红头绳要求节奏控制得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跳绳的速度和节奏,一开始可以慢慢来,不要急于追求速度,重点是保持稳定的节奏,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技巧和防止出现错误。
二、技巧训练1.练习基本动作:跳绳的基础是掌握基本动作,要求跳绳绳子必须是直线的,无杂乱抖动,绳子的下落时间和阻力感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感觉。
可以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练习来提升基本动作的掌握程度。
2.提高耐力和力量:弹扎红头绳要求练习者具备较强的耐力和力量,可以通过其他运动例如慢跑、卧推等来锻炼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持续跳绳的时间和频率。
3.增加技巧难度:在掌握基本动作后,可以尝试增加一些技巧动作,例如单脚跳、交叉跳等等,这样可以提升跳绳的难度和刺激,增加乐趣。
4.分阶段训练:可以通过将训练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时间,每天只需要少量的时间进行跳绳练习,坚持下来可以逐渐提高。
三、常见错误1.手臂动作不正确:手臂过度用力或者过度松弛都会导致跳绳动作不流畅,对手臂的力度要进行调整和磨合。
北风吹扎红头绳简谱歌谱引言:北风吹扎红头绳,这是一首传统民谣歌曲,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
它以简单明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表达了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父老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北风吹扎红头绳》的简谱歌谱,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演唱这首经典的民谣歌曲。
一、歌曲简介北风吹扎红头绳,是一首源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的民谣歌曲。
北方的农民在劳作时,经常要背负着一根红色的绳子,用来固定农具或是捆扎农作物。
这首歌曲以红头绳为象征,抒发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它的歌词朗朗上口、旋律简单明快,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北风吹扎红头绳》是中国农村音乐的珍贵瑰宝之一。
二、歌曲的情感表达《北风吹扎红头绳》以明快欢快的旋律与歌词表达了农民的热爱与欢愉。
通过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歌词中表达了农村劳动者对农田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决心。
三、简谱歌谱下面是《北风吹扎红头绳》的简谱歌谱,供大家学习和演唱。
C C G G A A G北风吹扎红头绳G G F F E E D农田亩亩丰收忙G G F F E E D青青绿绿一片莽E E D D C C C G A GF E D北风吹扎红头绳农田亩亩丰收忙青青绿绿一片莽这里的简谱,以C大调为基准,以字母表示各个音符。
C代表音阶中的do,D代表re,E代表mi,F代表fa,G代表so,A代表la,B代表ti。
在演唱时,可以参照简谱和歌词一起进行,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唱。
结语:通过学习该简谱歌谱,相信大家对《北风吹扎红头绳》这首经典民谣歌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感受到农民朴实无华的劳动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让我们一起唱响《北风吹扎红头绳》,传承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扎红头绳教案教案标题:扎红头绳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红头绳的意义和用途。
2. 学生能够掌握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能,独立扎制红头绳。
教学准备:1. 红头绳材料(绳子、珠子等)。
2. 扎红头绳的示范模型。
3.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展示不同样式的红头绳。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红头绳,并引导学生思考红头绳的意义和用途。
2. 引导学生讨论红头绳在不同文化和场合中的应用。
探究:1. 向学生展示扎红头绳的示范模型,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实践,互相交流和探讨扎红头绳的技巧和方法。
3. 监督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技巧,确保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扎红头绳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拓展:1. 鼓励学生尝试设计和扎制其他样式的红头绳,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工艺品市场,拓宽他们对红头绳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合作态度等方面。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展示,评估他们对扎红头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在其他课程中,引入与红头绳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活动,运用所学技能,制作红头绳作为礼物或装饰品。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扎红头绳过程中的安全,提醒他们注意使用工具和材料时的谨慎。
2. 鼓励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红头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红头绳的意义和用途,并掌握扎制红头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将能够独立制作红头绳,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以促进学习交流和合作。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安全和文化尊重,引导他们欣赏不同文化中红头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