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红头绳》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20
《扎红头绳》教学内容:学生感受歌曲《扎红头绳》的特点,老师指导学生演奏《扎红头绳》。
教学目的:1、通过看录像,听音乐让学生感受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2、指导学生演唱《扎红头绳》,感受民族音乐的美。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喜儿扎上红头绳时的高兴的情绪,并通过演唱表现这种情绪。
2、指导学生分组表演这段歌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伴奏带、红头绳等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北风吹》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剧氛围,并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个歌剧。
2、介绍歌剧《白毛女》的相关背景信息。
3、介绍《扎红头绳》这段剧目的相关信息。
(二)欣赏《扎红头绳》的视频,并回答问题1、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喜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
)2、这段音乐的氛围怎么样?(高兴的,愉快的)(三)学唱歌曲1、完整播放音乐,学生认真观看。
2、学生揣摩并熟记歌词,体会人物情感。
3、教师播放音乐伴奏,男女生分成两组,各自练习喜儿和杨白劳的歌唱部分。
4、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并给以建议。
5、男女生分别充满感情地演唱各自部分,完整演绎这首歌曲。
(四)知识拓展1、什么是歌剧?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2、《扎红头绳》和《北风吹》有什么不一样?(1)速度:《扎红头绳》是快速,《北风吹》是中速;(2)演唱形式:《扎红头绳》是男女对唱,《北风吹》是女生独唱;(3)表达情绪:《扎红头绳》是欢乐活泼,《北风吹》是天真期盼;(4)音乐特点:《扎红头绳》是旋律跳进、节奏紧密,《北风吹》是下行、休止符运用。
(五)课堂小结希望学生在对《扎红头绳》和《北风吹》进行比较后能够对歌剧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培养对歌剧的兴趣。
初三音乐上册第4单元《扎红头绳》作曲家马可简介素材花城版人物简介: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扎红头绳
作词
作曲演唱:郭兰英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
整七那个天
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大婶给了玉交子面我盼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Music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
揣在这怀里头四五天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
欢欢喜喜过个年
唉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我给我喜儿扎起来
唉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给我扎起来
哎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
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哎进呀进不来歌词网以上就是关于扎红头绳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扎红头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扎红头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掌握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扎红头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扎红头绳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扎红头绳是一种象征吉祥、祈福的物品,常用于婚礼、寿宴、庆典等场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扎红头绳的用途也逐渐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
2. 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准备扎红头绳所需的材料主要有红绳、金丝、银丝、彩线等。
其中,红绳是扎红头绳的主要材料,一般选择质地柔软、色泽鲜艳的红色绳子。
(2)基本结法扎红头绳的基本结法有三种,分别是“单结”、“双结”和“三结”。
其中,“单结”是最基础的结法,也是其他结法的基础。
(3)图案设计扎红头绳的图案设计是扎红头绳的重要环节,也是扎红头绳的难点之一。
图案设计需要考虑到线条的流畅性、图案的美观性和符合文化传统等因素。
(4)扎绳技巧扎红头绳的扎绳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法:扎绳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法,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线路:扎绳时需要掌握正确的线路,保证图案的连贯性和美观性。
•紧度:扎绳时需要掌握正确的紧度,保证绳子的紧密度和美观度。
3. 扎红头绳的制作过程扎红头绳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包括红绳、金丝、银丝、彩线、剪刀、钳子等。
(2)图案设计根据需要制作的图案,设计好扎红头绳的图案。
(3)扎绳根据图案设计,采用相应的扎绳技巧,将红绳、金丝、银丝、彩线等材料扎成所需的图案。
(4)收尾将扎好的红头绳的两端用剪刀修整整齐,再用钳子将两端固定,即可完成扎红头绳的制作。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即先讲解扎红头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后讲解扎红头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制作自己的红头绳。
音乐扎红头绳教案教案标题:音乐扎红头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头绳,并了解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音乐扎红头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手工技能。
3.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音乐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方法,红头绳的象征意义,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难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音乐与手工活动的结合。
教学准备:1. 红头绳材料:红色绳子、装饰物(如珠子、小饰品等)。
2. 音乐播放设备:选择一段有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的音乐。
3. 教学PPT:包括红头绳的象征意义、音乐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方法等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Step 2:讲解红头绳的象征意义通过PPT讲解红头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代表幸福、长寿、祈福等。
让学生了解红头绳的文化内涵。
Step 3:教学扎红头绳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扎红头绳的步骤和方法,包括选材、绑法等。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扎红头绳的技巧。
Step 4:音乐扎红头绳活动播放选择好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动手扎制红头绳。
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Step 5:展示和分享学生完成扎制红头绳后,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扎红头绳的心得体会和感受。
Step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头绳的象征意义和音乐与手工活动的结合。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一起扎制红头绳,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展示他们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扎红头绳的动手能力、作品的完成度等。
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扎红头绳教案
教案:扎红头绳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如何扎红头绳。
2.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红绳、剪刀、拼珠、胶水
教学过程:
1.引入:师生互动,问学生是否知道红头绳的意义和作用。
简单介绍红头绳的来历和用途,引起学生的兴趣。
2.展示: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头绳展示给学生看,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如何扎红头绳。
3.教学步骤:
(1)教师将自己的红头绳拿出来,向学生展示并解释红头绳的扎法。
(2)教师逐步演示扎红头绳的过程,同时解释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扎红头绳,并在扎的过程中注意教师的指导。
(4)辅导学生继续扎红头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5)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扎绳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4.巩固:
(1)学生完成扎红头绳的任务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和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绳子进行检查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5.延伸活动:
(1)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练习扎红头绳,并互相交流进步和体会。
(2)学生可以用红头绳制作一些小装饰品,如手链、项链等,以增加扎绳的乐趣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红头绳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了扎红头绳的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增强了自信心。
延伸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扎红头绳》说课教案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今天我选用的教材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歌剧殿堂》节选《扎红头绳》,这首歌选自于中国歌剧《白毛女》,该剧创作于1945年,是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歌剧。
音乐采取了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这一段对唱,体现了这对贫穷父女在除夕之夜苦中带甜的幸福心情,表达了慈父对女儿的爱。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歌剧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
(2)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模唱学习歌曲《扎红头绳》,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扎红头绳》片段。
(3)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能把握歌剧的特点,并能初步欣赏歌剧,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扎红头绳》,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表演活动中。
基于音乐新课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重点:学唱《扎红头绳》。
之所以把这个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才能,能更好地与表演相结合4.教学难点: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演唱歌曲《扎红头绳》,之所以把这个确定为本课的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白毛女所处时代背景不了解,所以体会歌曲感情有难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对音乐认识停留在感官的现状和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三、说学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作曲家马可简介人物简介: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7年后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年级第六〔4教时〕欣赏?扎红头绳?、演唱?琐呐配喇叭?、学弹簧步第六上海市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蒋毛毛[教学方针].在欣赏舞剧?白毛女?选曲?扎红头绳?过程中,从代表杨白劳的大管、代表喜儿的长笛两种分歧乐器的音色中让学生感触感染音的凹凸。
2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整齐、活泼的歌声;演唱?琐呐配喇叭?3.学会声母“。
〞的正确发音。
4.认识双响筒,学会双响筒的演奏方式。
.学会根本步伐弹簧步。
[时放置]本用4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听赏?扎红头绳?;感触感染音的凹凸。
第二教时:学唱?唢呐配喇叭?;学会歌表演。
第三教时:学习律动弹簧步。
第四教时:听音乐转圈游戏等综合练习。
[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触感染音的凹凸。
2.难点:学会弹簧步。
二、突破口让学生通过敲击日常生活用品发出音响的比照来感触感染并了解音有凹凸之分,进而在欣赏乐曲中通过乐器音色的比照来感触感染音的凹凸。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1听赏?扎红头绳?2感触感染音的凹凸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踏步进教室二、练声1?火车开来了?2练一练“〞。
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练习时可用手势示意长短。
呼吸要平稳均匀,声音自然。
每节前都要加强模声练习,以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三.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师出示卡片,请学生拍一拍并提问: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各唱几拍?四、欣赏?扎红头绳?1指导学生边看插图,边听教师讲?白毛女?的故事,?白毛女?是一部歌剧,描写了解放前地主逼迫农民,把人变成“鬼〞,解放后共产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
选曲?扎红头绳?讲了杨白劳,为了避债,逃债在外,年三十晚上买了红头绳回家,喜儿愉快地扎红头绳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主人公杨白劳和喜儿哪个年纪大?他们讲话时声音哪个高哪个低。
2欣赏第一遍师指导学生仔细听辩乐曲中分歧乐器所浮现的分歧音色和分歧音高大管:消沉、浑厚长笛:明亮、甜润3欣赏第二遍让学生讨论,大管,长笛各浮现了什么音乐形象。
?大管?浮现了杨白劳忠厚勤劳的农民形象。
歌剧览胜壱、导入师生问好师: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请同学们听一听,视频中有没有你所熟悉的旋律?《茉莉花》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视频中所播放的内容属于哪一种艺术形式?(歌剧)刚才的这一段视频选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歌剧中运用了咱们中国的民歌茉莉花的曲调。
歌剧诞生于16 世纪末的意大利。
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音乐在歌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歌剧中的音乐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等组成。
这些不同形式的音乐,相互贯穿,能更好推动剧情发展,烘托人物性格。
可能对于同学们来说,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比较陌生一些。
咏叹调一般是指歌剧中主角的独唱曲目,要求演唱者必须有很高的演唱技巧。
宣叙调,是类似于说话或者朗诵的曲目,给人一种似唱非唱的感觉。
我们直观的感受一下。
(视频)歌剧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成长成熟后,已经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拉开了帷幕。
弐、新课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在继承民间歌舞和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西方歌剧中的精华,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新歌剧。
这里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歌剧---《白毛女》。
(板书)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 年,是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
都说歌剧是歌唱出来的故事,那这部歌剧唱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有同学知道吗?(边出示主人公的剧照,边讲述剧情)(背景音乐《北风吹》)我们一起来了简单了解一下。
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的大春是青梅竹马的一对。
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地主恶霸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躲债。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
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被逼自杀。
喜儿被抢进黄家,惨遭凌辱后逃到深山,头发全白。
三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
歌剧深刻的反应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
(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白毛女》。
一年级第六〔4教时〕欣赏?扎红头绳?、演唱?琐呐配喇叭?、学弹簧步第六上海市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蒋毛毛[教学目的].在欣赏舞剧?白毛女?选曲?扎红头绳?过程中,从代表杨白劳的大管、代表喜儿的长笛两种不同乐器的音色中让学生感受音的上下。
2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整齐、活泼的歌声;演唱?琐呐配喇叭?3.学会声母“。
〞的正确发音。
4.认识双响筒,学会双响筒的演奏方法。
.学会根本步伐弹簧步。
[时安排]本用4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听赏?扎红头绳?;感受音的上下。
第二教时:学唱?唢呐配喇叭?;学会歌表演。
第三教时:学习律动弹簧步。
第四教时:听音乐转圈游戏等综合练习。
[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音的上下。
2.难点:学会弹簧步。
二、打破口让学生通过敲击日常生活用品发出音响的比照来感受并理解音有上下之分,进而在欣赏乐曲中通过乐器音色的比照来感受音的上下。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1听赏?扎红头绳?2感受音的上下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踏步进教室二、练声1?火车开来了?2练一练“〞。
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练习时可用手势示意长短。
呼吸要平稳均匀,声音自然。
每节前都要加强模声练习,以进步学生演唱才能。
三.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师出示卡片,请学生拍一拍并提问: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各唱几拍?四、欣赏?扎红头绳?1指导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讲?白毛女?的故事,?白毛女?是一部歌剧,描写理解放前地主欺压农民,把人变成“鬼〞,解放后共产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
选曲?扎红头绳?讲了杨白劳,为了躲债,逃债在外,年三十晚上买了红头绳回家,喜儿快乐地扎红头绳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主人公杨白劳和喜儿哪个年纪大?他们讲话时声音哪个高哪个低。
2欣赏第一遍师指导学生仔细听辩乐曲中不同乐器所表现的不同音色和不同音高大管:消沉、浑厚长笛:亮堂、甜润3欣赏第二遍让学生讨论,大管,长笛各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
?大管?表现了杨白劳忠厚勤劳的农民形象。
?长笛?表现了喜儿扎红头绳的欢乐情景。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扎红头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扎红头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剧《白毛女》六个不同段落的欣赏,使学生理解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可表达不同的情感,进而懂得情感体验是听赏音乐的重要通道。
2、学会《扎红头绳》和《十里风雪》的唱段
2学情分析
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让学生了解旧社会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进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从歌剧《白毛女》的六个选段中感受到六种不同的情绪。
2、理解音乐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播放外国歌剧《魔笛》经典片段。
(多媒体展示)
师:我们刚刚欣赏的是一部歌剧里的经典片段,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大家能从歌声和表演里面看出些什么吗?(恐惧、无助,还有幽默诙谐) 活动2【讲授】扎红头绳
一、进入主题:
1、那,什么是歌剧呢?
A、请大家看着书,第43页,自学。
师:(多媒体展示)歌剧:顾名思义,有歌,有剧情,就是说有故事情节的一种舞台艺术。
它是由多幕场景来完成的…
B:我们今天要学的是新歌剧:中国新歌剧。
(多媒体展示概念)
师:(对“中国新歌剧”做简单阐述——略)。
扎红头绳教案扎红头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红头绳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掌握红头绳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制作红头绳时需要注意细节和精确度。
四、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红色棉线、钢丝、细鱼线。
2. 工具准备:剪刀、针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红头绳样品,并简单介绍红头绳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以红色棉线作为基础材料,钢丝作为内芯,细鱼线作为钩头的材料。
(2)制作红头绳的步骤:①量好红色棉线的长度,剪下来。
②将钢丝剪成和红色棉线一样的长度。
③将钢丝插入红色棉线的中间,使其居中。
④把两端的红色棉线用针线缝起来,固定钢丝。
⑤将细鱼线拧成一股,再缝到红色棉线的一端,作为钩头。
3. 示范操作教师现场示范红头绳的制作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操作,自己动手制作红头绳。
5. 分享成果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互相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红头绳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6. 教学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并适时强调制作红头绳的注意事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制作一个红头绳,并写一篇制作红头绳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制作更加独特和精美的红头绳。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红头绳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方法。
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不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另外,学生的制作成果在美观度和精确度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努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果。
中学音乐扎红头绳教案中班教案标题:中学音乐扎红头绳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音乐扎红头绳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扎红头绳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扎红头绳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红色绳子2. 音乐播放设备3. 音乐扎红头绳的示范视频或图片4. 扎红头绳的示范模型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音乐扎红头绳的了解和经历。
2. 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中学音乐扎红头绳。
知识讲解(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音乐扎红头绳的意义和目的,例如在特殊节日或庆典上佩戴红头绳代表吉祥和祝福。
2. 展示音乐扎红头绳的示范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扎红头绳的样式和技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技巧练习(15分钟):1. 分发红色绳子给每位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绳子长度。
2. 示范基本的扎红头绳技巧,如如何将绳子交叉、穿过等。
3. 让学生跟随示范一起练习扎红头绳,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巧。
创作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给每个小组一段音乐,让他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氛围创作自己的扎红头绳作品。
3.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示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分享和总结(5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扎红头绳作品,并让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2. 总结今天的活动,强调音乐扎红头绳的意义和培养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专业的音乐扎红头绳艺术家来学校进行示范和讲解。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手工艺品市场,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欣赏扎红头绳的艺术价值。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技巧练习和创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音乐扎红头绳意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创造力方面的表现。
教案扩展:1. 将音乐扎红头绳和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结合,进行更多的创作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扎红头绳比赛或展示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艺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