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口试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市初中数学考试大纲
北京市初中数学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性质:北京市初中数学考试是对初中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测,
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来
说,考试范围包括数的认识与应用、算法与口算能力、代数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空间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等内容。
3.考试要求:
(1)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能够进行基本的几何证明和计算。
(3)掌握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4)具备基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5.试卷结构: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组成。
选择题约30分,
填空题约20分,解答题约50分。
以上是北京市初中数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1/ 1。
教师资格证中学数学说课稿五篇老师资格证中学数学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对全体学生,制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乐观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进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纳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沟通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爱好,鼓舞学生大胆猜想,乐观探索,以及及时地鼓舞,使他们知难而进。
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老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一、填空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次)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
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或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
(2次)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次)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7.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8.《标准》中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
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2次)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次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11.“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探索性原则、。
12.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信兴趣好奇心【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27-01一、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课堂,应该是鲜明地体现出和谐性、安全性的课堂。
而这种吸引力、亲和力、和谐性和安全性主要来自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而实质教学是一种学生观。
(一)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除了知识外,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他们与老师一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需要。
而我们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自尊的需要属于人的发展性需要中最基本的需要。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
(二)还学生以自信,犯错误也是学习,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现错误的价值,由错误走向正确正是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发展历程。
(三)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共招生14人,有7个专业,分别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二、考试的科目三、导师介绍劳凯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教育系主任。
学术兼职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主讲课程硕士生课程:教育学原理专题、教育法学与教育政治学专题、国外教育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博士生课程:学术思潮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政策分析。
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先后主持和参与主编了第一本反映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的蓝皮书,第一本反映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红皮书。
孟繁华,男,1963年5月生人,汉族,山东人,中共党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教师教育邢永富,男,汉族,九三学社,1954年生于河北邯郸,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讲授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政治学、邓小平教育理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教育可持续发展、公民教育等问题。
傅树京,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教育管理,教育领导,教育制度,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校改进,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等。
李孔珍: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专著:《大学组织管理创新》,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主编教材:《教育英语文献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薛海平:湖北人,管理学博士,讲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段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学段(1~3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学段(4~6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统一。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①基本技能;、基本思想,(17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共349 课时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9 课时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2.1 有理数1.2.2 数轴1.2.3 相反数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1.3.2 有理数的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1.4.2 有理数的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1.5.1 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 近似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8 课时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9 课时3.1 从算式到方程3.1.1 一元一次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16 课时4.1 几何图形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4.1.2 点、线、面、体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3.1角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4.3.3 余角和补角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 课时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5.2.2 平行线的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证明5.4 平移第六章实数8 课时6.1 平方根6.2 立方根6.3 实数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 课时7.1 平面直角坐标系7.1.1 有序数对7.1.2平面直角坐标系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2 课时3 / 10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 课时9.1 不等式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9.2 一元一次不等式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课时10.1 统计调查10.2 直方图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8课时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1 三角形的内角11.2.2 三角形的外角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1.3.1 多边形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1课时12.1 全等三角形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十三章轴对称14 课时13.1 轴对称13.1.1 轴对称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3.2 画轴对称图形13.3 等腰三角形13.3.1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 课时14.1 整式的乘法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4.1.2 幂的乘方14.1.3 积的乘方14.1.4 整式的乘法14.2 乘法公式14.2.1 平方差公式14.2.2 完全平方公式14.3 因式分解14.3.1 提公因式法14.3.2 公式法第十五章分式15 课时15.1 分式5 / 1015.1.1 从分数到分式1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5.2 分式的运算15.2.1 分式的乘除15.2.2 分式的加减15.2.3 整数指数幂15.3 分式方程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9 课时16.1 二次根式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十七章勾股定理9 课时17.1 勾股定理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15 课时18.1 平行四边形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1 矩形18.2.2 菱形18.2.3 正方形第十九章一次函数17 课时19.1 函数19.1.1 变量与函数19.1.2 函数的图象19.2 一次函数19.2.1 正比例函数19.2.2 一次函数19.2.3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2 课时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 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3 课时21.1 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公式法2123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2课时21.2.1 配方法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二次函数22.1.2二次函数y ax2的图象和性质22.1.3二次函数y ax h 2 k的图象和性质22.1.4二次函数y ax2 bx c 的图象和性质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7课时23.1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二十四章圆16 课时24.1 圆的有关性质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9 课时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8 课时26.1 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二十七章相似14课时9 / 1027.1 图形的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27.3 位似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形函数12课时28.1 锐角三角函数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1 解直角三角形28.2.2应用举例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10 课时29.1 投影29.2 三视图210 /10。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口试说明
口试要求与评分:
(1)正确解释有关问题,语言表达清晰,条理清除,语速适当。
(2)为了解释清楚,需要板书的,则要按照板书的要求进行板书。
(3)评分标准:内容解释完全正确,没有错误,得20分。
语言表达清晰、条理清楚、语速适当,得10分。
口试程序:
(1)抽题:从备选题中抽取口试问题,
(2)准备口试:在抽取口试问题后,可以准备5分钟。
准备期间可以参考其他资料。
注意不要将答案写在口试题所在纸条上。
(3)交回口试题并开始口试:陈述和板书自己的答案,时间在4分钟以内。
(4)答辩:在陈述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口试情况,酌情提问,并要求学生答辩,时间1分钟。
口试题1:请说明幂函数n x
y (n为有理数)的定义域。
口试题2:请说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口试题3:请说明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口试4:阐述平面几何中可用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定理(至少六个定理)。
口试5:阐述平面几何中可用于证明两角相等的定理(至少六个定理)。
口试6:阐述可用于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定理(至少六个定理)。
口试7:阐述平面几何中可用于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定理(至少六个定理)。
口试8:简要介绍立体几何用于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定理。
口试9:阐述可用于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理以及概念,并简要介绍定理的证明方法。
口试10:阐述可用于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理以及概念,并简要介绍定理的证明方法。
口试11:阐述用于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定理和概念,并介绍定理的证明方法。
口试12:阐述用于证明两个平面平行的定理和概念,并介绍定理的证明方法。
口试13:数学课堂教学主要需要哪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经过本课程学习之后请剖析自己作为一个职前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状况。
口试14:概念间的关系有哪几种?请叙述它们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口试15:概念有哪几种定义方式?请叙述它们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口试1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请举例说明。
口试17:结合自己微格教学实践的内容说明一个数学概念教学的设计过程。
口试18:结合自己微格教学实践的内容说明一个数学解题教学的设计过程.
口试19:函数概念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是如何定义的?怎样看待这样的安排?谈谈你的认识和教学设计思路。
口试20:函数有几种表示方法?作为教师如何认识它们的优缺点?口试21:请阐述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数系扩展过程,并说明在这些扩展过程中原数系的运算封闭性的变化。
口试22:叙述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定义,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口试23: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研究了两种基本的数列,请问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在中学数学内容中是如何定义的?请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解释。
口试24: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研究了哪几种方程?请你按顺序叙述它们的定义和主要解法要点。
自选一种简述你的教学设计思路。
口试25:集合运算有哪些类型?它们的含义是什么?请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解释这些运算。
口试26:不等式和方程之间存在哪些类似的性质?在哪些性质上存在差异?
口试27:举例说明正例和反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学设计意图。
口试28:位置关系是几何的重要研究对象,请问初中和高中分别研究了哪些位置关系,并阐述这些位置关系的定义,以及如何理解这些概念。
口试29: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研究了哪些不等式,教材中如何定义这些概念的?请举例说明这些不等式解法的本质。
口试30:举例说明方程、不等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口试31:中学数学中有哪些数的概念,它们是如何定义的?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口试32:阐述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并给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三种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口试33:在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我们涉及到哪些角的概念?请阐明它们的定义。
口试34:比较大小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哪些?请结合问题来解释。
口试35:请说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说明应用这些公式的关键。
口试36: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研究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请说明这些关系的概念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口试37: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分别是什么?它们与我们在高等代数中所学习的向量无关、极大无关组、基底有什么关系?口试38:用平面法向量和直线的方向向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
口试39:请用符号语言正确表达除诱导公式之外的所有三角公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口试40:请说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口试41:请说明对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口试42:类比方程和不等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并就其中一组解释如何进行类比。
口试43:类比分数和分式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口试44:归纳推理有哪两种?是否它们都可以作为证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归纳推理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口试45:在三角形中,有垂心,重心、外心和内心四个“心”的概念,请解释它们的含义。
三角性的垂心、重心、外心和内心一定在三角形内部吗?如果不一定,请说明什么条件下在内部,什么条件下在外部?口试46:解释三角形全等与三角形相似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相似性来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得到一些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口试47:数学公理系统有哪几个特征?必要的特征是什么?
口试题48:请举出五个在数学中不定义的概念,并简述你对它们的教学处理。
.
口试题49: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初等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有什么关系?
口试50:初高中数学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结合你的微格教学内容说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设计。
口试51:自选一个教学课题,谈谈你说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