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肉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其预防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546.03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预防食源性寄生虫食源性寄生虫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摄入人体后寄生并引起人体疾病的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绦虫等。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
为了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规范食品加工与烹饪食品加工与烹饪是防止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避免购买有异味或变质的食品。
其次,在加工过程中要保持清洁环境,使用干净的器具和工具。
蔬菜、水果等食材要彻底清洗干净,肉类要彻底煮熟,以杀死潜在的寄生虫。
2. 做好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可以减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首先,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和使用洗手间后应洗手。
使用温水和肥皂,认真搓洗双手,并用干净的纸巾或手干机干手。
此外,保持指甲的清洁和整齐,避免将寄生虫卵藏匿在指甲下。
3. 清洁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居住环境和用具也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家庭厨房、餐具和餐具储存区域都应保持清洁,并使用洗碗液或消毒剂进行清洁。
此外,定期清洗被褥、床单、毛巾等物品,并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和干燥。
4. 饮食卫生在日常饮食中也应注意卫生,以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首先,饮用水要经过过滤或煮沸处理,确保水源卫生。
其次,购买食品要选择正规的商家和食品,避免购买街边摊贩的食品。
此外,要注意食品的保存,避免食品变质或受到其他污染。
5. 合理养殖和农业管理在农业养殖过程中,合理管理和控制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农场应注意养殖动物的健康和消毒措施。
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农药和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食物受到农药污染。
6. 定期体检和药物预防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此外,一些特定区域或高风险地区的人们可能需要定期服用预防性药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对于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至关重要。
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寄生虫病是指动物体内寄生着各种寄生虫,通过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成虫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引发一系列疾病的病原体感染。
动物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1. 虫源宿主寄生虫病的虫源宿主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和人类。
大多数寄生虫病都有明确的虫源宿主,如疟原虫的虫源宿主是感染了疟疾的人类,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给健康人。
某些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包虫病等则有多种虫源宿主。
2. 传播途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食物、水、空气、接触、咬伤和昆虫叮咬等。
例如,蛔虫病通过误食蛔虫卵感染,包虫病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生肉引起。
3. 流行病学特征寄生虫病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流行的特点。
某些寄生虫病在特定区域和季节发病率高,如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旺盛的蚊虫是传播媒介。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对于某些重要的动物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是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例如,狂犬病疫苗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犬只通过咬伤传播疾病。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控制寄生虫病的有效途径。
定期清理环境,减少垃圾、污水和动物粪便的滋生地,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食品安全和水源清洁也是重要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3. 动物防治动物的防治是控制寄生虫病的重要一环。
定期对动物进行驱虫、灭蚊等工作,可以减少寄生虫在动物之间传播,从而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4.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疫病高发区或接触虫源宿主时,人们应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使用防蚊用品、饮食卫生等。
5. 教育与宣传通过加强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结语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课题。
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与综合防治集约化猪场是大规模养猪业的一种养殖模式,具有密集化、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养殖等特点。
集约化养猪场因其高密度饲养和环境条件的单一性,容易造成一些重要的猪病的流行和传播。
寄生虫病是造成猪群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和养殖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集约化猪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需要进行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疫苗预防、药物治疗、环境卫生管理和养殖措施等方面。
1.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对集约化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基础。
通过定期对猪场进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猪场内寄生虫病的种类和感染情况,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还可以根据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和感染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减轻寄生虫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
2. 疫苗预防针对猪场内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可以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猪肉绦虫症是影响猪群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选择猪肉绦虫症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猪肉绦虫对猪群的危害。
疫苗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还能减轻药物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 药物治疗在集约化猪场管理中,药物治疗是控制寄生虫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寄生虫病的类型和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驱虫药物时,需要根据猪的体重和药物的使用规范进行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防止寄生虫的复发和传染,还需要对猪场内的环境和设施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杀灭潜伏在环境中的寄生虫卵,从根本上减少猪场内寄生虫病的传播。
4. 环境卫生管理集约化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对于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保持猪场内的卫生和干净是预防寄生虫病的基础。
首先要做好饲料、饮水和猪舍的卫生管理工作,定期清理猪场内的粪便、废料和杂草,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减少寄生虫的传播。
要加强对猪舍和设施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内的地面、墙壁、设备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伏在环境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以减少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感染。
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由摄入被寄生虫或其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在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流行状况,以及近年来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重点关注几种在我国较为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等,并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还将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公众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主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通过摄入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发的寄生虫感染。
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多样、饮食习惯丰富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或吸入囊蚴污染的水而感染。
该病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尤为流行,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北方地区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感染源主要为水生植物(如菱角、荸荠等)或其表面附着的囊蚴,人们因生食这些食物而感染。
姜片虫病在我国多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水生植物种植区。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类感染弓形虫的主要途径是摄入含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的未煮熟的肉类,如猪肉、羊肉等。
弓形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孕妇感染后可导致胎儿畸形。
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
人们因摄入未煮熟的含有绦虫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
绦虫病在我国多地均有发生,特别是猪肉和牛肉消费较高的地区。
随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以及科研工作的深入,我国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如何?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一组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感染或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谱的扩展,饮食习惯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患病人数超过了疟疾、血吸虫病等,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吃鱼人数增多,原广泛存在于我国人体中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人均感染率从1992年的62.2%下降到2003年的7.7%,取而代之的是食源性寄生虫病明显上升,特别是有吃“鱼生”习惯地区上升幅度更大。
例如广东和黑龙江省感染率呈数倍上升。
1992年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均感染率分别仅为2.09%和1.19%,现在却分别上上升到12.6%和40%。
福建省人均感染率也由原来的0.23%上升到0.56%。
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国感染率明显升高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食生的或不熟的哺乳动物肉可引起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食生的或不熟的淡水生物类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
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都较为严峻,由于食源性寄生虫是近年来才较多发生的寄生虫病,临床医生对的其了解、认识不多,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往往造成错诊、误诊、漏诊。
2.原因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主观、自然人为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
首先,从经济上考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群体有较大的改变。
过去总会把食源性寄生虫病和“穷病”联系到一起,因为食源性寄生虫病过去多见于农村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控制发表时间:2018-09-29T09:12:41.3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作者:刘俊[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饮食来源与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刘俊(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中心卫生院;湖北宜城4414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饮食来源与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使得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多,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提高人们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因素,以及流行特点的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及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感染致病情况,之后探讨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以此为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控制寄生虫病给人们健康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多样化的饮食来源与方式,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几率,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1]。
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尤积极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还不太乐观,因此,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控制展开探究。
1.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特点2001年至2004年国家卫生部面向全国各个省市展开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带绦虫病、弓形虫病、肝吸虫、包虫病人数感染分别约为:1.29亿、1249万、55万、38万。
另外有的地区囊虫病、肺吸虫病等感染人数较多,寄生虫感染的人员多为儿童与妇女,且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患者较多[2]。
寄生病流行特点为:(1)因烹调卫生知识的薄弱,导致食源性感染人数增多;(2)寄生虫感染率增多是由于癌症、艾滋病及免疫剂的应用较多,或者养宠物的人数较多所致。
食安管理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李庆文(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佛山 528100)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这也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导致我国以往少见且罕见的寄生虫病例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当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威胁人类健康的根源,进而提出有利于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流行趋势;控制策略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且发生率逐步增加,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很好的认识但却没有标准的定义,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人类在饮食过程中食用了某些动物和植物进而感染了寄生虫,其以罕见、少见病例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有消灭病种又死灰复燃的特点[1]。
因此,应从源头上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并结合其流行趋势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控制,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1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1.1 感染群体发生变化人们以往认为,食源性寄生虫病与经济水平低息息相关,认为过去在农村或者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人们饮食不卫生导致感染了食源性寄生虫病。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大城市的人们逐步追求野味、生食、半生食,烧、烤、涮等大排档备受人们青睐,进而出现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更易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局面,这也说明在大城市依然有感染寄生虫病的潜在风险[2]。
可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群体逐步由生活水平较低人群转向生活水平较高人群。
1.2 感染区域逐步扩大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暴发的地区为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但受气温上升、各地区交流频繁、人员流行性大以及人们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区域逐步由南向北转移,人类专有的寄生虫病呈现减少的趋势,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则不断增加,同时多发于乡村的寄生虫病逐步转向为城乡共有的寄生虫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