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之论二十七年文学精神的总体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属性。
“艺术性第二”作为政治性的辅助要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具有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长。
在这一时期,主流文学作品被推崇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思想内容来看,作品能够体现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弘扬、正面人物的塑造,因而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作品必有过硬的艺术技巧,是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然而,在当时很多批评家看来,这些符合创作规范的主流作品,也并非没有瑕疵和局限。
例如,审美性要素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作品比例失衡,进而对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1.语境: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郭沫若《新华颂》⏹2.革命浪漫的情绪:歌颂方式⏹3.主题: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绝对的观念⏹C.“歌颂”表达方式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小说的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3.反映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十七年文学是指2000年至2017年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探讨。
首先,十七年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写作风格。
传统的长篇小说依然存在,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形式的作品。
此外,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群众化。
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与作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些新的形式和渠道为文学的传播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其次,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关注和表达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一些作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等关系的变化。
另一些作品则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此外,十七年文学中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独特的视角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和赞誉。
这些作家和作品代表了当代文学的先锋力量和创新精神,对于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作家和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风格。
然而,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十七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商业化和浅薄化的倾向。
随着文学市场的扩大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一些作品追求畅销和流行,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度和内涵。
此外,一些作品和作家被批评为迎合市场需求、模仿他人作品、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
这些问题使得十七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批评。
总的来说,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认识和看法应该是全面和客观的。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十七年文学的名词解释_概念_代表作_特点推荐文章逊色这个词语的意思热度:电视新闻的意思和造句热度: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热度:兵不血刃是什么意思热度:关于儿童发展的意思和造句热度:十七年文学的名词解释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文学的概念"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_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几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的作家作品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小城春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大波》、《战斗的青春》、《苦斗》、《平原枪声》、《逐鹿中原》、《艳阳天》、《风云初记》、《陶渊明写挽歌》、《改选》等。
还涌现出如赵树理、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刘绍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2007年6月第39卷 6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ont hly J un.,2007Vol.39 No.6文学艺术论评[编者按]“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价值理想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整体性研究和评价成了新世纪当代学者相当沉重的一个学术话题,它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精神理念、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
本刊特地约请了四位学者,立足整体性评价这一高度与视界,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显示了这一领域某些前沿性的思考,希望它们对“十七年文学”研究有所推进。
价值重构与“十七年文学”的整体评价(专题讨论)[提 要]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
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
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
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
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价值重构 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28041(2007)0620101211关于“十七年文学”整体评价的思考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无论就20世纪文学的宏观视野还是从当代文学的具体构架来看,“十七年文学”都是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它似乎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颇难跨越但又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文学环境1、文学组织和体制: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
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制的)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创作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1958年,大跃进。
“新民歌运动”。
两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第二节“文革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
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
确定了毛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
确立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
确立了对文艺工作的思想、组织领导,也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
局限: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
实质上是解放区文学统一国统区进步文学,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到全国,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
忽视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价值和文艺运动经验的总结和介绍。
文艺队伍“和而不同”,具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为后来的文艺斗争留下了后患。
文学的转折:现代文学受多种力量影响:不同政治理想市场审美趣味,当代文学转变为单一政治理想单一审美趣味1多元文学生态转型为一元文学生态文学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文学表达,题材表现工农兵生活,审美趣味以工农兵为诉求对象力求通俗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3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的规范4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批评等文学活动被纳入党的组织活动中。
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1962-1965)“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短暂繁荣:1大胆正视矛盾冲突的作品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2婚恋为题材大胆发掘人性人情的作品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文革文学的特征:文学思维极端化/文学主体缺失化/文艺政治化/文艺批评简单化50-70年代末期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1文学观念: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
具体操作注重内容判断忽视审美分析2创作方法: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候与革命浪漫主义相互结合。
论二十七年文学精神的总体特征
——以柳青的《创业史》为例中国当代的二十七年文学指的是建国初期到1976年之间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体现多样化的特点。
现在我们结合柳青的《创业史》来论述二十七年文学精神的总体特征。
在文学方向上,二十七年文学精神特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展分为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组组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部分则写到试办农业合作社。
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的原因是他想向读者阐述: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通过互助组合农村合作社来说明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领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农村解放。
着都体现了二十七年文学精神的特征是以工农兵为主体,服务于工农阶级,为人民服务。
在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
《创业史》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一个农民先进分子。
作品中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五十年代农村社会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作为当时贫穷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那里吸取了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育,也有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他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和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
作者还塑造三大能人,即反面人物:郭世富、姚世杰、郭
振山,从反面衬托出梁生宝的英雄形象。
这体现了二十七年文学在人物表现上是着重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
在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形式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进行的各种的斗争,以歌颂为主。
柳青在《创业史》中,通过描述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集体化道路,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作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心里的变化过程来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在文学形式上,二十七年文学的精神特征表现在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创业史》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在人物语言方面,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是作品更通俗易懂。
柳青根据五十年代人们已耳熟能详的政治文件,来阐述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
在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也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创业史》充分反映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史诗的特征,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在旧社会满
含血泪的创业史。
梁家祖孙三代的创业史,也就是整个中国贫苦农民的创业史。
作品将叙事延伸向历史的深处,使《创业史》所描写的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农民的历史连接起来,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
中国当代二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都联系了中国建国之后在中国农村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件,通过描述社会主义革命,说明农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