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文与水资源学-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790.00 KB
- 文档页数:34
工程水文学课后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1章绪论1、什么是水资源?怎样理解水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
与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不同,水资源的数量具有可更新补充的特点,但随着城市和农业的发展,人口和用水量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而可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可更新补充的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必须十分重视,珍惜利用。
2、中国的水资源有哪些特点?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人均水量低;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与耕地、人口分布不相匹配;年内、年际变化大。
3、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有何意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当使预期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亦即正面效益与因开发利用所导致的不利于环境的副作用,亦即负面效益相平衡,并力求前者稍大于后者以利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4、水资源与水文学有何关系?水文学是研究地球水圈的存在与运动的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环、时空分布、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5、水文分析计算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规划设计阶段水文学计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程规模;施工阶段要修建一些临时性建筑,也需要进行水文计算;运用管理阶段,需知道未来一定时期的来水情况,据此编制水量调度方案。
6、水文分析计算经常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根据是什么?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第2章水循环与径流形成1、何谓自然界的水循环?产生水循环的原因是什么?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成为水循环,海陆间的水循环成为大循环,局部的水循环成为小循环。
产生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下气、液、固易于转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2、何谓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方程中经常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可知,在水循环过程中,对于任一区域,在任一时段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现代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后思考题PPT:第1章绪论08月30日2、如何看待我国治水文明与现代水科学之间的联系?答: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农业发展、商业与水运的繁杂都离不开水。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治水史。
中国古代水问题主要是洪水与干旱,古代治水围绕兴利和除害展开,经历了一个由“避”到“治”、由“堵”到“疏”、由“疏”到“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防水害到即防水害又兴水利、由被动治水到主动治水、由单一治水到全面治水的过程。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治水活动中形成了许多颇具特色的治水理念与朴素的辩证思想,包括古老的“天地人”三才系统观念、顺其自然理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对现代水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今人学习和思考。
现代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人治水理念和思想精髓的学习,以及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现代水科学应该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同时又要辩证施治、进退有度,全面系统、长治久安,安全生态、完美结合,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在现代治水过程以及水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与理念,更要传承古人“顺之水性”、“无为而治”等优秀的治水理念,要“迈步从头越”,学习古人治水的思想精髓。
3、如何理解现代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区别与联系?答:水文学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规建,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规建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
水文学与水资源受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基础。
从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的发展过程看:水文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为了研究和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而逐步形成的一个知识体系。
因此,可近似的认为,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从研究内容上看: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体系;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配置、综合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按照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世界上大量的水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划归为水资源的范畴,水资源学对水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水文学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水文与水资源学》复习题库及解析张建军(北京林业大学)第一章绪论1.1 举例说明水文现象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形态,如:降雨、径流、河流的水情等等。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流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2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水文现象在空间上具有地区性,水文现象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水循环永无止境1.3 水文学的分科体系以研究对象分类:传统的水文学是按研究对象―水体的不同划分分支学科的,一般划分为:河流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水文气象学、地下水文学、海洋水文学。
根据研究手段分: 水文学主要是通过定点观测、野外勘查、室内外试验等手段获得水文资料的,因此,根据研究手段可以划分为:水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以研究区域分: 为了研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作用,形成了区域水文学,主要有:流域水文学、河口水文学、山坡水文学、平原水文学、干旱区水文学等。
根据应用范围分: 水文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应用学科,水文学可以分为:工程水文学(水文计算、水文预报)、农业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土壤水文学、城市水文学。
1.4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水文现象的特点,研究方法划分为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成因分析法: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实测资料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揭示水文现象的本质,确定水文要素间的定量、定性关系,建立各种确定性模型。
数里统计法是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水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水文现象特征值得统计规律,以及水文现象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经验性模型。
数里统计法是建立在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基础之上的地理综合法是按照水文现象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地区差异,用各种水文等值线图表示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建立地区性的经验公式,揭示地区性的水文特征地里综合法是建立在水文现象地区性的基础之上1.5水文学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水文学是水土保持与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
⽔资源评价复习总结⽔资源评价复习总结第⼀章绪论1.⽔资源是指可资利⽤或有可能被利⽤的⽔源,这种⽔源应当具有⾜够的数量和可⽤的质量,并在某⼀地点为满⾜某种⽤途⽽得以利⽤。
(联合国教科⽂组织)2.⽔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性(⽔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途性(⼯业发电灌溉饮⽤)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易污染)3.我国⽔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均占有量少,⽔资源供需⽭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产⼒布局不匹配(3)⽔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4.我国四⼤⽔问题⽔多⽔少⽔脏⽔浑5.⽔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定义:联合国教科⽂组织(UNESCO)和世界⽓象组织(WMO)推荐:⽔资源评价是指对⽔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的质量等⽅⾯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资源利⽤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资源区划;(2)⽔资源量的计算;(3)⽔质评价;(4)⽔资源供需分析;(5)⽔资源开发规划;(6)⽔资源系统分析;(7)⽔资源管理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资源质量评价4.⽔资源开发利⽤及其影响评价5. ⽔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6.⽔资源评价分区的⽬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然地理、⽓候、⽔⽂和⽔利设施等各⽅⾯条件基本⼀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开发利⽤。
⽔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系统⼀致,同⼀供⽔系统划在同⼀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定的⽔⽂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区内⾃然地理因素、⽔资源特点、⽔资源开发利⽤条件和⽔利建设发展⽅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资源评价分区:10个⼀级区——按流域⽔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其邻近单独⼊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个⼀级区;80个⼆级区——⼀级区以下划分⼆级区,基本保持河流⽔系完整性;214个三级区——在⼆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
《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自然界不同运动特征的水与不同分布形式的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水资源的特征、属性出发,分析、论证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具备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能力。
— 1 —(三)素质目标能从水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和资源属性等方面认识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自然界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变化方面的知识。
(二)理解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掌握水循环、水文统计、水资源平衡计算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水文与水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世界和中国水资源概况、水文与水资源学的任务与内容。
本章小结重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
难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
思考题:1.什么是水文与水资源学?2.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是什么?作业: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第2章水循环及其要素6学时第一节水循环及水量平衡2学时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量平衡第二节河流和流域知识点:河流特征、流域特征第三节降水及其特征2学时— 2 —知识点:降水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特征指标、影响降水的因素、我国降水的特征、降水的观测、平均降水量的计算第四节蒸发散与散发知识点:水面蒸发散、土壤蒸发散、植物蒸发散第五节下渗2学时知识点:基本概念、下渗的物理过程、土壤水分再分配、影响下渗的因素、下渗公式、下渗的测定第六节径流知识点:径流的含义及组成、径流的表示方法、径流的形成过程、影响径流的因素、坡面径流的测定、小流域径流的测定本章小结重点:地球水循环模式与类型,各种水循环的特征及地理、生态环境意义以及各种水量平衡方程;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
1《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3101二.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三.学分、学时: 2.5学分;授课学时:32;实验学时:12四.教学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六.先修课程:不限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2.作用:学习地学知识,掌握地学基本工作方法。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现象、理解自然发育过程的能力与意识。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主要是解析自然地理知识点,内容包括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和环境生态学和自然综合等,指导学生构建自然地理知识体系。
开篇:地球圈层与地理环境地质篇第一章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主要岩石种类及特征。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史:地史划分、地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运动方式、板块运动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裂、断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相关的问题分析地貌篇概述:地貌发育:第三章全球地貌框架与地貌发育板块构造与全球地貌框架形成地层、岩性与岩层地貌发育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发育第四章岩溶岩溶发育条件岩溶水文与水资源岩溶地貌发育与类型岩溶开发利用问题第五章冰川与冻土冰川:发育与类型冰川地貌发育与类型冻土:发育与类型冰川与全球环境变化第六章河流水系与流域河流水文与水资源河流地貌:类型、发育、演变洪涝灾害与水利建设第七章湖泊与湿地湖泊与湿地发育及类型湖泊与湿地的环境生态效应湖泊与湿地演化及开发利用问题第八章海洋海洋地质与地貌海洋物理:水流、波浪、潮汐海岸:类型、发育海洋开发利用问题第九章风沙与黄土干旱与风沙、沙尘暴黄土形成与特性风沙地貌发育与类型黄土地貌发育与类型荒漠化及水土保持第十章地理系统与地理关系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地理系统及地理关系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九.实践环节内容与要求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标本识别与鉴定,地质地形读图与解图和野外自然地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