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与妻书_课文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与妻书》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明确: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2卒不忍独善其身。
明确:“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
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但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这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献身精神。
重点解读1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明确: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革命者的激昂慷慨。
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的高尚情操。
《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2第2段的“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一句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明确:这句话是全文的纲。
作者在下面的内容中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和“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3文章第3、4段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夫妻间的往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作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间的往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诉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未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
(2)这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无比深厚的爱。
4作者挚爱着自己的妻子,又诀别妻子就义。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课文解说、赏析及教学设计(一)课文解说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
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
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
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
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
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
”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与妻书》虽是作者即兴而作的书信,却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
信的开端便是“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一人”“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将情感推至高潮,以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接下来的一个“恐汝”,两个“谓吾”,又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
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恣肆到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第2—5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
与妻书文本分析看这些文章,心中也是有无尽的酸楚,酸楚一个是邻居林先生个人的遭遇。
首先呢,它是一个革命者,他勇于奉献。
自己勇于为了革命事业甘愿抛弃自己的小家庭。
同时呢。
我觉得他也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逢清朝末年这个乱世。
朝廷的腐败带来的社会的腐败。
就像书中所说的。
遍地行人,满街狼犬。
那么这都是他要舍弃自己的小家而成就。
大家。
这样一个坚定的决心啊,那同时呢,这篇文章呢,还表达了他和陈颖之间那种真挚的友谊。
首先第一段,那么第一段呢?也是表现了她与陈映这种对自己家庭、妻子的热爱,第一句话应轻轻如。
这是一个称呼,虽然只是一个称呼,但是呢,我们感觉到也是非常的那种对妻子的热爱。
一应是他妻子陈英的名字,轻轻翻一,我们现在就是亲爱的啊。
如呢?也就是说。
我给你写这封信,告诉他,就像见到我一样,我会把我的钟情。
把我为什么要舍弃你,舍弃我们的小家啊,做一个。
明确的答复不是我真的要抛弃一个孩子,只是称呼。
母亲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个永别,这个字啊。
我们读了以后。
能够深深地感觉到邻居民先生啊,那种对自己想加的不舍。
我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如。
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其实就告诉他。
慷慨赴死,英勇就义,无做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精熟而雨哥比。
我写这篇我的字里行间是一直在。
溜达。
只只能够写完耳语搁笔,又恐汝不察五中。
为吴人舍汝而死,我是害怕。
我死倒是容易,但是呢,又觉得你。
不能够了解我的初衷,说我。
甘愿抛弃而去死,惟吾不知汝之不欲无私也故。
虽然被卫如言知啊。
那么。
我要把我的所思所想,我为什么要离开你呢?要给你说清楚。
这是第一段,其实就讲了故事的起因。
我是在狱中吾至爱汝即安如一念,勇于就死也。
我非常的爱你。
就是因为我爱你。
所以呢,我呢,不怕死,勇敢去赴死。
那么这句话呢?好像很矛盾。
爱对方?那你还忍心的离开对方去死?这似乎很矛盾。
那么下面作者就要以啊讲出来他为什么勇于就死的原因,无字玉如以来长,愿天下人都成眷属。
那么我就这句话表现了。
与妻书解读【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3.探讨《与妻书》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4.总结《与妻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与妻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林觉民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家书。
林觉民,字静庵,号觉民,福建福州人,生活在清朝末年。
他是一位热衷于改革的知识分子,曾积极参与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
在这封信中,林觉民向妻子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的愧疚和对国家民族的担忧,展现了一位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与妻书》的主要内容是林觉民向妻子诉说自己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而无法顾及家庭的痛苦。
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生活的艰辛和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和愧疚。
林觉民在信中写道:“吾不能侍奉亲长,不能抚育儿女,使汝独当家务,辛苦备尝。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家庭的愧疚之情。
在信中,林觉民还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担忧。
他写道:“吾日夜以思国家民族,求所以救亡图存之道。
”这句话表明了他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到林觉民是一个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的知识分子,他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与妻书》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山高水长,吾不能顾矣”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林觉民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努力。
其次,信中采用了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信中融入了林觉民真挚的情感,使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与妻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朝末年知识分子心态的窗口。
通过阅读这封信,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对家庭、国家的忠诚。
其次,《与妻书》是林觉民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对研究清朝末年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与妻书》是林觉民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4.与妻书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婉(wǎn)嗟(jiē)虐(nüè)2、形近字┏卿(qīng)爱卿┏遂(suì)遂心┏携(xié)携带┗唧(jī)唧唧┗逐(zhú)追逐┗挈(qiè)带挈3、多音字┏(yǔ)语文┏(shēng)不胜┏(xiào)不肖语┫胜┫肖┫┗(yù)语我┗(shèng)胜利┗(xiāo)姓肖4、词语解释【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
卿卿,夫妻之间的爱称。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晤,见面。
【不能竟书】竟,完毕。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
【汝幸而偶我】偶,名词用作动词,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名词用作动词,尊敬;幼,名词用作动词,疼爱。
【汝泣告我】泣,名词用作状语,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分瓜一样。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动词使动用法,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形容意动用法,以……为乐。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是____之一。
该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____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2)唐代诗人____《琵琶行》的末句是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
(4)嗟夫!_______,所未尽者,_______,汝可________。
【参考答案】(1)《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2)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与妻书解读摘要:1.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探讨《与妻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4.总结《与妻书》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与妻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林觉民所写的一篇家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林觉民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苦难。
在这封信中,他向妻子表达了自己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也展现了他对妻子深厚的感情。
《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是关于家庭和国家。
林觉民在信中写到了自己对家庭的愧疚,因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他无法尽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和革命,才能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封信展现了林觉民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他对家庭的不舍和愧疚。
《与妻书》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林觉民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信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得这封信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封信也展现了林觉民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他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开明的现代思想。
《与妻书》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深刻思考,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这封信不仅是林觉民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是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因此,这封信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与妻书》是一篇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它展现了作者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深深忧虑,也展现了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与妻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妻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妻书》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本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了解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和革命者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同时也能领略到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表达艺术。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中前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在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对于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可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体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本。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通过抒情、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林觉民为天下人谋幸福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体会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厚意,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大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体会作者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复杂情感和坚定信念。
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高中必修课《与妻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与妻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高中必修课《与妻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与妻书》文言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24.与妻书课文全解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婉(wǎn)嗟(jiē)虐(nüè)2、形近字┏卿(qīng)爱卿┏遂(suì)遂心┏携(xié)携带┗唧(jī)唧唧┗逐(zhú)追逐┗挈(qiè)带挈3、多音字┏(yǔ)语文┏(shēng)不胜┏(xiào)不肖语┫胜┫肖┫┗(yù)语我┗(shèng)胜利┗(xiāo)姓肖4、词语解释【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
卿卿,夫妻之间的爱称。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晤,见面。
【不能竟书】竟,完毕。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
【汝幸而偶我】偶,名词用作动词,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名词用作动词,尊敬;幼,名词用作动词,疼爱。
【汝泣告我】泣,名词用作状语,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分瓜一样。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动词使动用法,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形容意动用法,以……为乐。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是____之一。
该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____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2)唐代诗人____《琵琶行》的末句是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
(4)嗟夫!_______,所未尽者,_______,汝可________。
【参考答案】(1)《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2)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与妻书》主题思想赏析《与妻书》主题思想赏析《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与妻书》主题思想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24. 与 妻 书本文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出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
文章有叙有议有抒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
既对与妻子相亲相爱的往事进行了深情的回忆,又向妻子讲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道理,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可以说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作者写这封遗书时的感情是非常矛盾而又激动万分的,“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似乎充满矛盾。
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的舍生赴义能够理解,在信中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因为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
整篇书信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写的。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地说明自己给妻子写这封诀别信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段)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尽情倾诉了自己“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的看似矛盾的心情,其间充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革命道理。
第2段,开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可以说是全文的纲。
作者对妻子阐述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道理,希望妻子理解,不要为自己的牺牲而悲伤。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之间谈及生死及相互恩爱的往事。
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述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的原因。
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对妻子的情感无比之深。
第4段,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真情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议论。
作者先一一列举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彼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无辜地死去;接着用自古以来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民于水火,从而得出自己必须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
最后叮嘱妻子,希望妻子教育孩子继承父亲的遗志。
用语不多,但情感激越,道理讲得很透彻。
第三部分(5~7段)作者再一次倾诉自己对妻子至死“爱汝至”和“不忍独善其身”的衷肠。
第5段,开头“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不想再说什么了,但感情如潮,无法遏止。
作者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本来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希望“真有”鬼,希望“心电感应”之说“其言是实”。
这是为了安慰妻子,希望自己死后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使妻子“不必以无侣悲”,表现出了对牺牲的从容和对妻子的依恋。
第6段,讲述自己生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二人成为夫妻之“幸”却“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表明自己是为中国而献身的。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作者对爱妻倾诉衷肠不知有多少话想说,但战斗在即,牺牲在前,也只有就此搁笔了。
第7段,结尾处语气一缓,作者希望妻子多和伯母叔母们沟通,“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指对信中的文字,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内容,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
这封遗书表达了林觉民烈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深刻地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烈士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感情充沛,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
第一段“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整段都在抒情,抒发的是一种悲情。
第2段“吾至爱汝……勇于就死”抒发的是豪情。
第3段“嗟夫!……不能忘汝也”抒发的是亲情。
第6段“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抒发的是依恋之情。
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一片真情,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
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
文章的感人之处,除了“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更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这篇遗书情真意切,道理深刻,字字句句发自肺腑。
正如古人所说的:“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文章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的感情“精诚之至”。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然而正因为这封信情真意切而且情在意先,所以才让人读来无不感到心灵的震撼。
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篇文章不知激发了多少志士仁人的报国之志;在今天则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很好的教材。
课文翻译亲爱的意映:我今天用这封信同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人世间的一(个)人;你看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是阴间的一(个)鬼了。
我写这(封)信,泪珠随着笔墨一起落下,(悲痛得)不能写完就想停笔,(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丢掉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愿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跟你谈谈。
我是非常爱你的,就是因为爱你的想法,使我勇于去献出生命。
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
可是遍地血雨腥风,豺狼当道,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苦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古语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我扩大我爱你的心意,(去)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敢在你死以前先死,(而)不顾你了。
你要体察我的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普天下人民(的幸福)着想,。
一定也会乐于牺牲我自己和你自己的福利,为普天下人民谋永久的幸福,希望你不要(太)悲痛!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你起初听了这话十分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转解释,虽然(你还)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没什么话可说。
我的意思原来(是)说由于你的脆弱,一定不能经受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的话),留下悲痛给你,我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宁愿请你先死,(由)我(来)承担(失去你的)悲痛。
唉!谁知道我终于比你先死呢?我真(是)不能忘掉你啊!回忆(我们)后街的房子,进大门穿过走廊,通过前后厅,再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边一间屋子,(就)是我和你双双同住的地方。
(我们)新婚三四个月(时),刚好冬天的十五日前后,窗外月光照耀,梅影婆娑;我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情没有谈到?什么衷情没有倾诉?到现在想起这情景,仍然泪流满面。
(我)又想起六七年前,我逃离家庭又回到家(时),你流着泪请求我:“希望(你)以后再出门远行,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跟你(一起)走。
”当时我也已经答应你了。
前十几天(我)回家,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可是)到了与你见面时,又不能开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了,更怕你不能经受悲痛,所以(我)只是天天借酒来麻醉(自己)。
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的确希望跟你相伴到死,但是以今天的形势来看,天灾可能叫我们死,盗贼可能叫我们死,国家被瓜分的时候我们可能死,贪官污吏残害人民我们也可能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内无地无时不可以叫我们死,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呢,还是你能这样呢?即使有可能不死,但是(夫妻)离散,不能相见,白白使(分居)两地(的你我)望眼欲穿,身子变成空望对方的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何曾见过夫妻失散后能够重新团圆呢?那样(的话),就比死(更)为痛苦了。
我们对这种情况将怎么办呢?(虽然)今天我和你都幸运地活着,(可是)天下的人民不该死而死和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数不胜数,像我们(这样)感情丰富的(人),能忍心(看着)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敢于(为人民)去献出生命而不顾你的原因。
我现在死了毫无遗憾,救国之事成功不成功,还有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存在(他们会继续奋斗)。
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长大成人,希望你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
你腹中所怀的孩子,我猜她是女儿,女儿就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
或许又是男孩,就教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如同)还有两个我在你的身边。
幸运,幸运哪!我死后家里的日子将会很贫困,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清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同你没有什么话说了。
我(死后)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时),一定也用哭声同你相应和。
我平时不相信有鬼,(但)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
现在的人又说(人死后)有心灵感应,我也希望那说法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是依依不舍地陪伴着你,你不要因为失去我而悲痛。
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但是告诉(你)这些事,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我(为人民的利益)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怕,但让你(为我)担忧,实在是我不能忍心的。
我爱你到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够周到。
你有幸嫁给我,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而得到你(做妻子)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而不顾全国人民)。
唉!(写信的)方巾太短小而(我的)衷情绵远悠长,未(写)完的话,还有万万千千,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舍弃我,希望(你)时时在梦中见到我吧!多么悲痛啊!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意洞亲笔。
家中的伯母、婶母都有文化,(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以完全地表达我的心意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