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 格式:docx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3
11-2《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前三天的晚间(4月240)写给陈意映的,是林觉民在生死离别之际留给妻子的诀别书信。
虽然已时隔一百多年,但作者对妻子的那份真情、对国家的那份舍生取义的革命气度,依然令人动容。
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产生情感的认同,对林觉民的选择也不能真正理解。
本节课就是以此为重点进行讨论探究,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的心灵,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学习革命先烈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Q【学习目标】梳理文本内容,理解作者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学习革命先烈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学习革命先烈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展示)书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人之间传递情愫、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周我们班开展了“文学史上最难忘的书信”评选活动,经过同学们广泛推荐,《与妻书》被评为“文学史上最难忘的书信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与妻书》,分析讨论这封书信到底难忘在哪里。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二、研读文本1、速读文本,概括书信内容。
(PPT展示)【预设】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在回答时通过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应该能够全面的概括出来,但是可能存在语言不够简练的问题,课堂上应适当引导学生。
【明确】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子作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阐明自己献身革命勇于就死的原因和决心,并时时作解释和安慰。
最后,表达了与妻子生死相伴的心愿,并嘱咐了后事。
分享阅读体验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片段,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本文《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深夜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
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舍弃家庭和爱情的决心和信念,以及对妻子的深情和歉疚。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在研究本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含义。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作者在第三段追忆了夫妻谈论谁先死、新婚生活和未能告诉妻子实情的三件事,目的是表达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为妻子着想的情感,证明他并非无情之人。
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他的“爱汝”和“勇于就死”两者统一的思想,认为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他愿意放弃自己的小家庭幸福,牺牲自己。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一些往事和发表议论来增强抒情效果。
例如,第三段追忆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假设你和你的朋友已经分别两年了,你最近想给他/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你知道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吗?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呢?二、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书信的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落款等部分。
书信的写作方法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在写作书信时,要注意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妻书》适用年级: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与妻书》2. 注释资料: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注释,帮助理解课文。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作者xxxx------------------------------------------日期xxxx《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一、导入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长2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乃民国时期婚书上的誓词。
前人受时代限制总是内敛含蓄,但表达情意却更加真挚,丝毫不输于当今火热的告白。
但战火纷飞,生灵饱受倒悬之苦的时代,以一必死之身,如何说出“我爱你”三字?今天,我们将从林觉民《与妻书》入手,感受那段雕刻着时光的深重。
二、写作背景林觉民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1911年3月26日。
在准备参加广州起义的前夕,他给妻子写了这封信。
1911年4月27日。
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年仅24岁。
三、题目解说“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这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
这封信在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四、过渡,设置情境1..范读重点段落语句,请学生朗读。
要求:①听准读音②听准节奏③听出感情。
2.课前预读问题汇总,分别总结。
明确:问题一:这一封书信即是家书,又是情书,还是赴死前的绝笔书。
包含了作为家人的亲情,作为丈夫的爱情,作为最信任之人的至情,三种情感合而为一。
问题二:文中多处用典,较为人所熟知的典故为“司马青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
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妻书》,使学生了解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以及信件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妻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书写格式,分析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封给家人的信,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信件的书写格式、内容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与妻书》与其他古代信件的异同,了解古代信件的特点。
2. 文化传承:介绍信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信件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书写一封给家人的信,要求信件格式正确,表达真挚的情感。
2. 调查身边人的信件交流情况,了解现代社会信件的使用现状。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信件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件带来的情感交流。
2. 组织家庭亲情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信件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妻书》适用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深入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动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 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觉民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注。
3. 讲解字词教师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对课文进行阅读,加强理解。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否被学生所理解。
五、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查找关于林觉民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可以阅读其他关于爱国题材的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续)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等,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8.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9.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尝试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作者的情感。
10.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七、作业布置(续)1. 学生回家后,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根据课堂练习的题目,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与妻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林则徐在面临生死关头时,以深沉的爱意和真挚的情感,给妻子写下这封告别信。
本教案以此为契机,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词句、领略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则徐的生平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品味课文优美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爱意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因禁烟运动被贬新疆时,给妻子写的一封告别信。
信中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不舍、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信中字字含情,句句铭心,展现了林则徐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重点(1)作者生平背景和课文写作背景。
(2)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3)课文优美词句的品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课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准备课堂上分享。
3.2 课堂分享(1)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背景和课文写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课文中的难点、疑点。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品味词句(1)教师挑选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欣赏。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交流感受。
(3)教师总结,强调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第四章:课堂拓展4.1 讨论题目(1)谈谈你对林则徐的印象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2)如果你处在林则徐的境地,你会如何选择?4.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3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培养学生翻译和解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的品质;(3)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介绍;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 课文中表达的作者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 课文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联系;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与妻书》;2. 作者生平介绍资料;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与妻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自主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比较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3)通过情感共鸣,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亲情。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和探讨《与妻书》的深层含义。
6. 作业布置:(1)翻译课文,巩固古文知识;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
2.2 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2.3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3.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4.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4 教师讲解: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与妻书》及相关背景资料。
6.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6.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课文阅读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总结和拓展。
八、教学步骤8.1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8.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8.3 情感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8.4 修辞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8.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8.6 课堂提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九、教学评价9.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前行的路,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人生的帆,不怕狂风巨浪,只怕自己没胆量!有路,就大胆去走;有梦,就大胆飞翔。
14 与妻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目标1和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中国同盟会成员,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
黄花岗起义时被俘,最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背景链接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
后收殓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封《与妻书》是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的。
2.生难字词(1)字音肖.(xiào)不能禁.(jīn)如晤.(wù)旁.(bànɡ)的.的(dí)(2)词义【如晤】如见面。
旧时书信用法。
【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
【太上】最上,最高。
【语云】古语说。
【盖】原本,原来。
【有身】怀孕。
年轻,那么短暂,那么迷茫。
如果你不能给自己一张耀眼的文凭、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那么,你还可以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
简述《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强调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分析《与妻书》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探讨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分析,总结文本特点。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与妻书》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氛围。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进行引导和鼓励。
第四章:创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与妻书》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尝试模仿。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与妻书》的创作手法。
学生现场进行文学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进行拓展学习。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巩固学习内容。
推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晚清民初的历史背景。
分析《与妻书》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内容介绍晚清民初的社会状况,政治环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一章:教学内容简介1. 课文背景介绍:《与妻书》是近代革命家林则徐在清朝末年,为了抗议英国的侵略而写的。
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林则徐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课文解析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 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意思。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1. 段落划分: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2. 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思路。
第四章: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2. 排比: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第五章:情感分析1. 作者情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词。
2. 课堂互动: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
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
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封《与妻书》,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还是一封遗书呢?
2、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②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吾衷
3、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舍得“勇于就死”呢?我们来看看林觉民是怎么解释的?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我以这份心去爱天下人,我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帮天下人谋幸福。
就是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5、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离别前,切切叮嘱妻子抚养孩子,子承父志。
甚至,死后,他也愿意
一愿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林觉民是真爱他的妻子,这份爱刻入了他的骨血之中,让他肝肠寸断。
四、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1、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概括说也就是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百姓苦痛。
但是,这与林觉民夫妻何干?他们夫妻二人出身书香门第之家,只要安守本分,相信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什么林觉民非得走上一条在旁人看来是不归之路的革命道路?我们来看看林觉民的内心剖白吧。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3、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爱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五、拓展延伸
一百多年前,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学生们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
”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对这些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六、作业
结合林觉民写给父亲的诀别书,体会他牺牲前的心理状态。
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七、课外表演
读过了这一封荡气回肠的百年情书,我们的心头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一份感慨一起再来品味这份感情。
播放《与妻书》朗诵视频。
课外同学们组成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