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24与妻书教案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5
宜章一中2020级高一语文教(学)案必修下册总第个教案编写日期: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主备人:何秀华《与妻书》[学习目标]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难点]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4.[学习课时] 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二、作者介绍: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课本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
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觉民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三、背景介绍: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乂。
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
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四、资料链接: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
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与妻书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把不懂的字词句做出标记。
二、导入由童安格《诀别,真爱是谁》导入: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三、简介作者及其他(一)时代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先辈捐躯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辉煌思想和高贵情操。
(二)明白得“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把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把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进程设计(一)检查自读情形。
1.指名朗诵“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要紧内容。
2.说明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3.把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捐躯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能够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4.指导完成“试探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一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和如何和全文的中心维持一致。
(试探与练习一)(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先辈捐躯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辉煌思想和高贵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的缘故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讲明作者是如何将这二者统一路来的。
(原句略。
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情感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
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因此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捐躯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贵,十分动人。
《与妻书》教学目标: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简介: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背景资料: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
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与妻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学习本文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悟深入体会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作者至情与至理的交融。
3、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为天下谋永福”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与妻书》为一篇千古至情之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一是作者爱国情与爱妻情相交织的深沉情感,二是作者体现出来的个人以及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文格。
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产生情感的认同。
此外,本文从语言上来看较为浅近,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不太大,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1.第一课时以自学与预习检测、疑难点拔为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理清大意,课堂上提出问题、疑难点拔,再进行检测与讲评,完成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
2.第二课时,设定目标为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光辉的文化人格,探究作者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上。
3重点难点
1.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含义
2. 多种表达方式交融来凸显情感和深入说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与妻书
﹝一﹞激趣引学。
《与妻书》教案《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突破口:理出文章中体现思想情感脉络的关键句;剖析第二、四段中的说理。
因为在这节中,作者在深爱妻子的基础上,把情感推广升华,延伸到天下更多的夫妻感情,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个人之爱升华到家国之爱,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历史资料的展现和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时发挥多媒体容量大、方便高效、生动形象的优越性,而在思路的探究中,采用传统提问引导手段,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扎实与成效。
教学步骤:一、导语:1、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二、背景和资料1、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引出林觉民——《与妻书》2、资料介绍:(1)黄花岗起义(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林觉民(1887—1911)。
与妻书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光芒思想与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与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心情与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感情,而说明原因那么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那么是直接提出了全文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感情,照应了中心前半“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道理,照应了中心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进一步照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那么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心愿。
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吾意〞,就是遗书中心,以此完毕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那么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至于“望其真有〞,一那么说明自己对妻子“至爱〞,二那么用来抚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情的尊重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爱情和家庭有什么看法和经历?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妻书》。
(2)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与妻书》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与妻书》的启发,写一篇给亲近人的信。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与妻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课文《与妻书》相关的主题。
(2)各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2. 全班分享:(1)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24.与妻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重难点)3.了解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二、预习展示1.作者作品简介。
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写有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2.写作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们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清政府统治。
1910年11月,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部署起义。
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和革命党人叛变,起义失败。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读准字音。
如晤(wù) 婉解(wǎn) 双栖(qī) 嗟夫(jiē)虐民(nüè) 使之肖我(xiào) 依依旁汝(bànɡ) 三、合作探究(一)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1.注音释义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2.通假字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3.一词多义[竟]A动词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B副词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身]A名词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B代词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C副词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4.词性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汝幸而偶我(婚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幼,疼爱)B. 名词用作状语汝泣告我(哭着)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C. 动词使动用法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当尽吾意为幸(使尽)D. 形容词用作动词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E. 形容意动用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5.古今异义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
今义:模仿)6.句式解析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难句解析】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和荷西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杨绛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二、简介背景和作者(一)背景【媒体显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
在打两广新高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封写给妻子。
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就是《与妻书)(二)作者【媒体显示】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
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土之一。
第六单元24与妻书一、教学目标(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要求如下:(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初步疏通文意.(2)读顺文,并圈出感情真挚、内涵丰富的句子.(3)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2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3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4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人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二)活动过程1(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意映卿卿如晤(wù)几家能彀(gòu)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2)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吟诵涵泳,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2(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2)质疑活动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3(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义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②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③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请求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能承受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确实,的确⑥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⑧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独善其身代词,自己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2)了解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②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④汝幸而偶我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⑤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3)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②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在我之前死.”③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就是我敢于(为天下人)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4(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设疑激趣:文章第一段作者说“恐汝不察吾衷”,“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请问作者的“吾衷”是什么?又是怎样言衷的?(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5(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为什么要悲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为什么要诉“吾衷”?“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②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③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①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②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活动策略:抓住“吾衷”这一主线,逐一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也可以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作出决断的.6活动策略:请学生自由地高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三)总结活动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体悟作者“精诚之至”的情感.2课外读方志敏的《我的中国》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了解这两位革命者“精诚之至”的情感.不妨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比较一下三位烈士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各自的情感所产生的深层原因.板书设计与妻书林觉民吾至爱汝↓儿女情长吾衷勇于就死↓豪情万丈为天下人谋永福。
24 与妻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类的自由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林觉民。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重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一、新课导入
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的有72位革命志士,其中有一位叫林觉民的革命者,在起义前夕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与妻书》,看看作者在起义前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2)通假释义
几家能彀.(“彀”通“够”。
)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依靠。
)
(3)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
..得之(古义:揣摩,推测。
今义:模仿。
)
吾充.吾爱汝之心(古义:扩充,发扬。
今义:满,足;冒充。
)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是。
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名词用作动词,“写”的意思。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的意思。
)
作者名片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背景追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
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另一封给他的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交流点拨】作者是怀着悲痛而又复杂的感情来写这封信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为了国家、民族,最终选择了离开妻子,投身革命。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理清全文的思路。
以小组为单位,理清全文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原因。
第三部分(第5~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小结: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为了全民的幸福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二)深层理解
刀作者写这封信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中“爱汝”与“勇于就死”,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吾至爱汝”,是在表明他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在后面他又说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在作者看来,个人的幸福与天下人的幸福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林觉民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正是这种感情的升华,才使他“勇于就死”。
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
作者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厚谊,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交流点拨】(1)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
(2)忆两人双栖之所。
(3)忆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
(三)走进写法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请你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交流点拨】抒情: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即将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通览全文,许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
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作者为革命英勇献身之前,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记叙: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如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
议论: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向自己的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通览全信可知,第1、5两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3段基本上是记叙,第2、4、6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四)走进主题
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交流点拨】这封书信表达了林觉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深刻地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烈士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还是一篇“檄文”?
【交流点拨】从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对妻子的爱情,对革命的慷慨激昂,以及对清王朝的腐败的揭露三方面来说明即可。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