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第三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922.28 KB
- 文档页数:32
高中生物3.3 光合作用教案人教版一、知识结构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意义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光合作用的发现(A:知道)。
2.叶绿中色素(C:理解)。
3.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D:应用)。
(二)能力训练 1.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重要意义。
(2)叶绿体中色素。
2.难点(1)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光反应与暗反应区别与联系。
3.疑点和解决办法 [疑点](1)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为什么C 3转变成C 6H 12O 6是还原反应? [解决办法](1)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化学能。
动物和人那么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假设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因氧为氧化剂,而氢那么为还原剂,所以物质去氧或加氢那么是发生了还原反应,由C3转变成C6H12O6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
所以称之发生了还原反应。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列表对比分析基粒、基质的关系,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问话式启发同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1.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
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七、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初中植物学中学习过的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知识。
2.学生阅读课文及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八、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4.2 光合作用(第3课时)编制:万晓涛 审核:张统省 校对:王曼【学习目标】1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生产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 【自学质疑】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
另外光的波长也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通常在红光下光合作用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慢。
在生产上的应用:通过等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
例如, 。
(2)CO2浓度一般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
在生产上的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施用有机肥,可适当提高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3)温度: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暗反应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加强;温度过高时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在生产上的应用:适时播种;温室栽培植物时,可以适当提高室内温度。
(4)水分: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
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如夏季的“午休”现象)。
在生产上的应用:预防干旱;适时适量灌溉。
(5)矿质元素:缺乏光合作用必要的营养元素时会引相应起植物缺乏症的发生。
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施肥,适时适量地施肥 【反馈矫正】1.下列哪条曲线反映了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 ( ) 2. 在农作物生产中,套作和轮作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两者( ) A. 都是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 B. 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C. 都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资源D. 都可以提高农田中的能量传递率3.我国政府为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正在北京地区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
绿化北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节( ) A.北京地区的气温 B.北京地区的湿度C.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D.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硫的浓度4.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两个主要外界因素,下列图像是北方夏季一天中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指出正确的图解是( )5.对于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的不正确解释是 ( ) A .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B .有利于释放氧气,降低有机物消耗 C .有利于吸收较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6.CO 2含量过高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光合作用B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呼吸作用C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光反应D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暗反应7. 下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受光强度的限制B.甲图可见,强光照下因光反应阶段受到限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C.乙图中C 点表示光照强度为甲图的B 时,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D .乙图出现CD 段的原因是温度过高影响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 【迁移应用】下图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1)C3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 中。
光合作用教案(三)使用人:总第课时课题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课时分配第三课时(共三课时)教学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2.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方法,手段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什么?2、光合作用可以释放什么气体?3、光合作用需要__?__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引入新课:根据前几节课的科学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将光合作用的原料、能源、场所和产物用下面的反应式表示:教师引导光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叶绿体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
它的“厂房”(场所)是叶绿体,生产设备是叶绿素,动力(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以淀粉为主的有机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包含两种变化(实质):物质转变: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教师点拨光合作用的意义:1.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
人类利用的多种原料。
教师参与淀粉在植物体内再经过复杂的变化,进一步变成脂肪和蛋白质等其它养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机养料(物)不仅供植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识记学生归纳学生讨论共同归纳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
此外,许多工业原料,如棉、麻、糖、橡胶等,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2.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绿色植物制成的有机物里贮藏的能量,除了供给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的需要外,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
人类普遍利用的能源,如柴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
第3课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两个重要外界因素。
2.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H]和ATP,间接影响暗反应。
3.CO2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间接影响光反应。
4.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高温导致气孔关闭,使得CO2的供应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5.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光合速率。
一、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光照强度比较弱时,光合速率很低。
(2)光照增强,光合速率相应地变大。
(3)当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定值时,再增大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2.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上升而增加。
(3)当CO2浓度达到某一定值后,再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3.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2)低温下植物光合速率变低的原因主要是酶活性降低。
(3)高温下光合速率变低的原因主要是高温使植物失水过多,影响气孔的开闭,减少了CO2进入细胞的量。
4.水和营养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直接影响植物光合速率。
(2)营养元素能间接影响植物光合速率。
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采用套种方法,可增加光照面积;采用轮作的方法,可以延长光照时间。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低温下植物光合速率变低的原因主要是酶活性降低(√)(2)温度较高时光合速率变低的原因主要是酶变性失活(×)(3)提供适宜浓度的营养元素,能防治植物缺乏症的发生,进而增强光合速率(√)(4)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套种方法来提高农作物光合速率(×)2.下列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光反应过程的是( )A.光照强度 B.CO2浓度C.温度解析:选A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CO2直接影响暗反应,温度通过改变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3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通过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说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2.通过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说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3.通过验证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
4.体会不同学科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二)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回顾: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条件和变量选择;在光合作用发现简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成分是由化学家确定的。
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光合作用确实产生了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呢?引入课题。
(板书:第1节光合作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回顾所学知识,体会化学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积极思考。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展示相关资料:氧气的性质。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能够观察并检测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观看。
思考、讨论。
提出各种可能方案和设提示: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比较好?如何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如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课件呈现实验演示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提问:1.实验中为什么用金鱼藻的嫩枝?2.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什么?3.外界为什么要是温暖而有阳光的环境?4.倒放的试管一开始为什么要充满水?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了什么?计。
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设计方案和检测方法。
观看演示实验。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陈述: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后,又重新燃烧。
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从而使木条复燃。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阅读教材,结合实验结果,明确实验结论。
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过渡: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释放氧气,还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四章第二节光合作用(第三课时)主备人:张玉梅审核人:王升友使用时间:编号:17 【学习目标】1、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2、能够推导分析出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3、能够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
【学习重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光反应、暗反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习难点】条件改变对其它物质的影响变化【学习过程】回忆与思考:1、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有哪些?它们存在何处?它们有哪些作用?2、光合作用为何要在叶绿体中才能进行?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活动一:绘制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指出各部分名称并分析与光合作用发生有关的条件活动二:阅读教材P75光合作用的过程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光合作用分为那两个阶段?它们的发生个需要什么条件?2、光反应发生的场所在哪里?为什么发生在这里?3、光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4、色素吸收光能有那两方面的用途?5、光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怎么样?6、光反应最终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7、暗反应发生的场所在哪里?为什么发生在这里?8、暗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是否一定需要光?9、CO2来源于何处?10、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怎么样?活动三:小组合作共同构建光合作用完整的图解,并通过图解完成下列问题:光反应暗反应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系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②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1、ATP的转移方向如何?ADP呢?2、推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反应是否产生水?3、有关元素的转移途径:①H2O中H和O的转化a.H的转移途径b.O的转移途径②CO2中C和O的转化a.C的转移途径b.O的转移途径4.讨论:光合作用不同条件下各物质的变化条件C3C5[H]和ATP(CH2O)的合成量CO2供应不变,突然光照CO2供应不变,停止光照CO2供应增加,光照不变停止CO2供应,光照不变1.在叶绿体中,CO2和H2O是怎么转化成糖类和氧气的呢?2.此过程中色素吸收的光能是怎么到有机物中的?3、人们一直认为,天刚亮时空气最清新,O2含量最多,所以人们(特别是老人)总喜欢在天微亮就起床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第3课时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强度(1)概念: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
(2)表示方法:用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表示。
(3)影响因素2.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取材⎩⎨⎧器材:打孔器目的:制备小圆形叶片30片↓排气⎩⎨⎧器材:注射器目的:使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逸出↓沉水⎩⎨⎧条件:放在黑暗处原因:细胞间隙充满了水↓分组: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 mL 富含二氧化碳的清水、分别放入10片小圆形叶片↓光照:分别对这3个实验装置进行强、中、弱三种光照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概念: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2.实例硝化细菌⎩⎨⎧能量来源:将氨氧化成硝酸释放的能量反应物:水和二氧化碳产物:糖类3.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1.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有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等外界因素。
() 2.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台灯与实验装置的距离来调节光照强度。
() 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主要是影响酶的活性。
() 4.探究实验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原因是叶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的。
() 5.除了绿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提示:1.√ 2.√ 3.√4.×小圆形叶片浮起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5.×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1.实验中准备好的小圆形叶片为什么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提示:防止小圆形叶片实验开始前进行光合作用。
2.实验中小圆形叶片下沉在烧杯底部的原因是什么?光照后小圆形叶片为什么会上升?提示:实验中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逸出,因此下沉。
小圆形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O2,小圆形叶片的密度变小,因此上升。
3.炎热的夏季,成团的水绵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提示:光合作用旺盛,释放氧气使水绵团上浮。
第1节光合作用(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获得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肉、叶脉及气孔等基本概念。
2.能力: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思维等方面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制作徒手切片,体验实验活动过程,养成胆大心细、认真仔细的科学品质并强化安全意识(刀片很锋利);(2)进一步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二.教材分析“叶片与光合作用”,是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的内容。
该节要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本节内容涵盖了7年级上册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包括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本节的教学在整册教科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节的教学设计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
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将叶片切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