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6
局麻药毒性反应应急预案及护理流程
局麻药所诱发的惊厥,被视为局麻药的毒性表现,一种方式是经注射部位的血液吸收,另一种方式为局麻药误入血管。
【症状】
(1)先驱症状:惊恐,突然入睡,多语或肌肉抽动,此时应停止注射。
(2)继而出现舌、唇麻木、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颤搐、惊厥、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局麻药重症毒性反应突出的表现是惊厥。
【护理流程】
(1)注意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的损伤。
(2)吸氧,并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3)开放静脉输液通道。
(4)遵医嘱用药:予地西泮2.5-5.0mg肌注或静脉,
或用硫喷妥纳等。
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毒性)的预防主要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地卡因,沙夫卡因;麻卡因,可卡因;苯佐卡因;美索卡因等等。
局麻药毒性反应突出表现是惊厥。
此时由于气道和胸、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势必影响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预防其毒性反应的发生。
1,严格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
可采用低浓度分次给药。
2,在局麻药溶液中加入少许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延长麻醉时效。
3,注射局麻药时必须细心回抽,观察有无回血,防止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内。
(特别是头颈部,且毒性反应迅速,事故率较高,局麻用药应慎重)4,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和肌肉抽动,此时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及时处理。
5,有效的预防药物是地西泮(安定),最大优点是对惊厥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且对人体生理干扰最小,实验表明,地西泮剂量达0.1mg/kg时就能提高惊厥阀。
故在大剂量麻醉前可口服地西泮(安定)5-7mg.以预防不良反应。
诊断要点(1)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局部麻醉药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人会感到困倦、嗜睡、头晕、继之眩晕,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进一步定向障碍、感知觉迟钝、肌肉震颤,严重时惊厥发作、意识不维,常使血管扩张,出血增加。
(3) 呼吸系统症状伴随着意识丧失,常有呼吸变深变慢,甚至呼吸停止。
(4) 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过敏虽少见,但发生后情况严重,需积极抢救。
表现为胸闷、憋气、出冷汗、心率加快、脉细弱、血压下降、唇甲苍白或青紫。
急救处理(1) 立即停止给药。
(2) 吸氧。
(3) 如烦躁不安、惊厥发作,可静注安定10~20mg。
(4) 呼吸困难者,可静注氢化琥珀胆碱50mg使骨骼肌松弛,然后作气管插管维持呼吸。
不要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
(5) 如遇过敏反应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或盐酸麻黄碱30mg,然后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 静滴。
过敏反应虽已做过皮内试验阴性仍可出现,故皮内试验只能供参考。
局麻毒性反应的名词解释局麻毒性反应是指在局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轻微的,也可以是严重的。
局麻毒性反应通常与局部麻醉药物引起的药理作用有关,尤其是与药物的毒性有关。
常见的局麻毒性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反应和心血管毒性反应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局麻毒性反应之一,它是由于个体对局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一些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危险情况。
神经毒性反应是另一种常见的局麻毒性反应,它与局麻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
一些局麻药物可能会对神经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神经毒性反应的表现可以是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甚至局部神经损害等症状。
心血管毒性反应是与局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相关的反应。
有些局麻药物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功能异常。
心血管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可能表现为轻微的心率改变,而另一些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
局麻毒性反应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局麻药物的剂量、注射部位、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等。
此外,局麻药物的配伍使用和个体的身体状况也可能影响毒性反应的发生。
为了减少局麻毒性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在选择和使用局麻药物时需要谨慎。
他们必须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以及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以确保局麻药物的使用安全。
除了谨慎使用局麻药物外,医生还需要在进行局麻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准备好应急设备和药物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当出现局麻毒性反应时,医生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包括停止局麻药物的使用、提供氧气支持、纠正血压异常等。
总之,局麻毒性反应是在局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它与局麻药物的毒性作用有关。
了解局麻毒性反应的类型和发生机制对于提高局麻过程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生在选择和使用局麻药物时必须认真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掌握必要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
局麻药毒性及其防治方法进展随着对麻醉要求的不断提高,局麻药的毒性正日益引起麻醉医师的关注,本文比较局麻药的毒性,简述毒性反应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一、局麻药的毒性反应(一)全身毒性反应30年来,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从0.2%降到0.01%,周围神经阻滞全身毒性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5/10,000,最低为1.9/1,000。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先表现为对兴奋性传导通路抑制的消失,病人出现头晕目眩,轻度头痛,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聚焦困难,复视),耳鸣。
随中毒程度加重,出现烦燥不安,定向力障碍,眼球震颤,语言不清。
更严重者可出现嗜睡,小肌肉抽搐,首先出现在面部和肢体远端,继之发展为惊厥。
有局麻药大剂量、快速入血时,中枢神经兴奋会迅速转为抑制,出现呼吸抑制和衰竭。
给药过速易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致惊厥剂量显著减少。
此外,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都会降低局麻药的致惊厥剂量。
PaCO2从25-40mmHg上升到65-81mmHg时,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致惊厥的阈值剂量下降50%。
中枢神经毒性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对羊的致惊厥作用的比较试验中,罗哌卡因的致惊厥量(60mg)和血药浓度(20mg/L)均高于布比卡因(45mg和14mg/L),即出现CNS症状以前动物可耐受的罗哌卡因的量较大。
在妊娠羊的试验中亦存在此种差别。
健康志愿者试验中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罗哌卡因组12人中有9人耐受全量(150mg),耐受者的平均动脉血浆浓度罗哌卡因为0.55mg/L,布比卡因为0.30mg/L。
而且罗哌卡因的剂量-反应曲线位于布比卡因的右侧,即引起此反应的罗哌卡因的剂量较大。
说明在出现CNS症状之前人体可耐受较高血浆浓度和剂量的罗哌卡因。
有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强度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4:2.9:1:2.9,而引起心血管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剂量比值为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2:2:7.1:2。
局麻药物对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吴波局部麻醉是临床上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其具有独特的优点:保持病人的清醒;麻醉恢复平稳;易于术后镇痛;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情绪;可用于门诊短小手术;节省医疗费用。
有一项研究对9559例全髋置换、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的病人进行荟萃分析,明确证实局部麻醉的临床效益优于全身麻醉,但麻醉医生对局部麻醉的担心考虑:①麻醉准备时间较长;②术中神经阻滞不全;③部分麻醉医生缺乏局麻的经验;④脊神经损伤的防治。
近年来局麻药物引起神经及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探讨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和心血管毒性。
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1.1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在临床多表现:①局麻药中枢神经毒性反应;②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血液内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如下按其轻重程度序列:舌或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颤搐、语无伦次、意识不清、惊厥、昏迷、呼吸心跳停止[1,2]。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调查41,251例行脊麻、35,379例行硬膜外麻醉和1474例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术病人,结果显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10 000。
其中利多卡因0.8 % ~1.4% /1 000 ,布比卡因是0.1/1 000[3]。
局部麻醉引起脊神经损伤其原因有①操作过程中直接损伤神经;②药物误入硬膜下腔或网膜下腔;③局麻药物引起的神经损伤和术后短暂神经症状;④硬膜外血肿和脑膜炎各硬膜外脓肿。
几个规模回顾性研究显示腰麻所致感觉异常特发生率 0%~0.7%。
运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0.5~2/10 000。
瑞典1990至1999年间局麻的患者合并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情况[4],其中1 260 000例腰麻和450 000例硬膜外阻滞患者(包括200 000例施行无痛分娩的产妇,结果发现共有127例患者发生包括硬膜外血肿、马尾综合征和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85例患者遗留长期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为0.48/10 000。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麻药可阻滞机体电压门控钠通道,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具有全身毒性作用。
当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发生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严重者可致死。
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局麻药的剂量或浓度过高,误将药物注入血管以及患者的耐受力降低等。
毒性反应和程度和血药浓度直接相关,与局麻药的作用强度成正比。
一般认为局麻药混合应用时,毒性作用累加。
(一)中枢神系统毒性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比心血管系统对局麻药更敏感,对于清醒患者来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为局麻药中毒的先兆。
初期症状包括眩晕、口周麻木,然后患者会出现耳鸣和视物不清(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多语、寒战、惊恐不安和定向障碍等。
如果继续发展,则可出现意识丧失、昏迷,并出现面部肌群和四肢远端震颤、肌肉抽搐、最终发生强制性阵挛性惊厥。
如果局麻药大剂量、快速入血时,将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发生心搏骤停。
呼吸性或代性酸中毒可增加局麻药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危险性。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使脑血流量增加,局麻药入脑更迅速,并且还可以降低大脑惊厥值;高碳酸血症和(或)酸中毒可降低局麻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将增加弥散入脑组织的药物量。
抽
搐发作可引起通气不足以及呼吸性合并代性酸中毒,从而进一步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此外,高热也将增加大脑对局麻药的敏感性。
(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多数局麻药产生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的血药浓度是产生惊厥时血药浓度的3倍以上,但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例外,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几乎同时发生。
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初期表现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间接引起的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晚期则由局麻药的直接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降低,引起心律失常;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扩,血压下降。
当血药浓度极高时,可出现周围血管广泛扩,心脏传导阻滞,心率缓慢,甚至心搏骤停。
在动物实验中,布比卡因可引起包括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在的严重心律失常,而利多卡因、丁卡因、甲哌卡因很少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与其他局麻药相比,布比卡因引发的心血管功能衰竭进行心肺复的成功率极低。
妊娠患者对布比卡因的心血管系统毒性更敏感,故美国产科麻醉中不推荐使用0.75%的布比卡因。
酸中毒和缺氧也可增强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
(三)过敏反应
局麻药过敏反应是指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出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休克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引起机体快速而严重的全身防御反应。
真正的局麻药过敏反应并不常见,临床上常易将毒性反应或对局麻药种添加的
肾上腺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误认作过敏反应。
与酰胺类局麻药相比,酯类局麻药的过敏反应比较多见。
同类型的局麻药由于结构相似可能出现交叉性过敏反应,因此对普鲁卡因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丁卡因或氯普鲁卡因。
(四)毒性反应的防治
1.预防预防措施包括:
(1)重视麻醉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低蛋白血症
患者易于发生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准备好抢救设备与药物。
(2)控制局麻药剂量和注意操作技术:目前没有完全可靠的方法能确定局麻药意外血管注射,因此,除了注射器回抽血外,可采取间隔时间够长、剂量逐步递增的方法使用局麻药,观察毒性反应体征,并保持与患者的交流以便及时发现毒性反应症状。
2.治疗治疗措施包括:
(1)一般处理:发现局麻药中毒症状和体征后,应立即停止注入局麻药,同时维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以防止或纠正缺氧和CO2
蓄积。
(2)轻度毒性反应多属一过性,吸氧可使患者的主观感觉明显改善;对于紧或烦躁者,给予适量苯二氮卓类药即可控制症状。
(3)惊厥的处理:发生抽搐或惊厥时,静脉用药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也可使用丙泊酚或硫喷妥钠,但在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不推荐使用丙泊酚。
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仍持续惊厥发作,可使用
小剂量琥珀胆碱等肌肉松弛药。
如发生心搏骤停,立即心肺复,并建议:肾上腺素初始剂量为小剂量(成人每次10-100微克);不建议使用血管加压素,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药和β受体拮抗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建议使用胺碘酮,不建议使用利多卡因。
目前在局麻药中毒事使用脂肪乳剂治疗的效果尚存在争议。
使用20%的脂肪乳剂治疗时,负荷量给予1.5ml/Kg,持续一分钟,维持剂量为0.25ml/(Kg.min),持续输注至循环稳定后10分钟。
附表1:
局部浸润麻醉常用局麻药
普通溶液含肾上腺素溶液
浓度(%)最大剂量
(mg)
持续时间
(min)
最大剂量
(mg)
持续时间
(min)
短时效:
普鲁卡因0.5-1.0 800 15-30 1000 30-60 氯普鲁卡因 1.0-2.0 800 15-30 1000 30-90 中时效:
利多卡因0.5-1.0 400 30-60 500 120-360 甲哌卡因0.5-1.0 300 45-90 500 120-360 丙胺卡因0.5-1.0 500 30-90 600 120-360 长时效:
布比卡因0.25-0.5 150 120-240 225 180-420 罗哌卡因0.1-1.0 200 120-360 225 180-420
附表2
常用局麻药的浓度、剂量与用法
局麻药用法浓度(%)一次最大剂量
(mg) 起效时间
(min)
作用时效
(min)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阈剂量
(mg/kg)
普鲁卡因
局部浸润0.25~1.0 1,000
神经阻滞 1.5~2.0 600~800 19.2
蛛网膜下腔阻滞 3.0~5.0 100~150 1~5 45~90
硬膜外腔阻滞 3.0~4.0 600~800
丁卡因
眼表面麻醉0.5~1.0 1~3 60
鼻、咽、气管表面
麻醉
1.0~
2.0 40~60 1~3 60
神经阻滞0.2~0.3 50~75 15 120~180 2.5
蛛网膜下腔阻滞0.33 7~10 15 90~120
硬膜外腔阻滞0.2~0.3 75~100 15~20 90~180
利多卡因
局部浸润0.25~0.5 300~500 1.0 90~120
表面麻醉 2.0~4.0 200 2~5 60
神经阻滞 1.0~1.5 400 10~20 120~240 7.0
蛛网膜下腔阻滞 2.0~4.0 40~100 2~5 90
硬膜外腔阻滞 1.5~2.0 150~400 8~12 90~120
甲哌卡因
局部浸润0.5~1.0 300~500 90~120
神经阻滞 1.0~1.5 300~400 10~20 180~300 7.0
硬膜外腔阻滞 1.0~2.0 150~400 5~15 60~180
布比卡因
局部浸润0.25~0.5 150 120~240 2.0
神经阻滞0.25~0.5 200 15~30 360~720
蛛网膜下腔阻滞0.5 15~20 75~200
硬膜外腔阻滞0.25~0.75 37.5~225 10~20 180~300
依替卡因
神经阻滞0.5~1.0 300 10~20 360~720 4.0
硬膜外腔阻滞 1.0~1.5 150~300 5~15 170
丙胺卡因
神经阻滞 1.0~2.0 400 10~20 120~180 8.0
硬膜外腔阻滞 1.0~3.0 150~600 5~15
地布卡因
表面麻醉(软膏)0.25~1.0 0.4
蛛网膜下腔阻滞0.25~0.5 5~10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0.5~1.0 200 2~4 240~400 3.5
蛛网膜下腔阻滞0.75~1.0 10~15 2 180~210
硬膜外腔阻滞0.5~1.0 100~150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