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09--6多普勒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7
多普勒效应实验报告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班级化学1701 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实验目的1、了解多普勒效应原理,并研究相对运动的速度与接收到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普勒效应,研究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其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机械能转化的规律。
实验仪器ZKY-DPL-3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电子天平、钩码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1、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当声源相对介质静止不动时,声波的频率f0,波长λ0以及波速U0表示为f0=U0/λ0则观测频率f、观测波长λ和观测波速U的关系f=U/λ当接收器以一定的速率向声源移动时U=U0+V0,则f=(U0+V0)/λ0联立,得f=(U0+V0)/λ0=(f0λ0)/λ0=(1+V/U0)f0当声源以一定的速率向接收器移动时V =U0-V0,则f’=U’/λ’=U0/( U0-V0)/T= U0/( U0-V0) f当声源与接收器运动如图时f=(U0+V1COSθ1)/( U0-V2 COSθ2)2、马赫锥a=arcsin(U0/V0)=arcsin(1/M)U0为波速,V为飞行器速率,a为马赫角,M为V/U0马赫数3、天文学中的多普勒效应观察两波面的时间t=(λc/(C+Vc))/(1/(1-V2c/C2c)1/2)=(1-V2c/C2c)1/2/((1+Vc/Cc)fc)三、实验步骤(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1、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1)、组装仪器(2)、打开实验控制箱,调至室温,记录共振频率f0(3)、选择多普勒效应验证实验(4)、修改测试总数(5)、为仪器充电,确定失锁指示灯处于灯灭状态(6)、选定滑车速率,开始测试(7)、选择存入或者重测(8)、重新选择速度,重复(6)、(7)(9)、记录实验数据2、用多普勒效应研究恒力下物体的运动规律(1)、测量钩码质量和滑车质量(2)、连接仪器(3)、选中变速运动测量(4)、修改测量总次数(5)、选中开始测试,立即松开钩码(6)、记录测量数据(7)、改变砝码质量,重复(1)到(6)四、数据处理(要求与提示:对于必要的数据处理过程要贴手算照片)表4.12-1 多普勒效应的验证与声速的测量t c = 24 ℃f0 = 40001 Hz次数i 1 2 3 4 5v/(m/s) 0.41 0.59 0.75 0.87 0.98Fi/Hz 40049 40070 40089 40103 40116斜率k=f0/u0=117.6声速u0= 340.1m/s当t= 24℃时,u t = 345.7 m/s误差|σ|= 1.6 %表4.12-2 滑车在钩码驱动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测量滑车质量m0= 595.2 g 采样步距t0= 0.05 s序号i 1 2 3 4 5 6 7 8 9 10 砝码质量m1/g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56.4f i/Hz 40040 40042 40051 40048 40053 40057 40063 40065 40067 40075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92.6f i/Hz 40067 40075 40077 40083 40087 40095 40102 40112 40118 40124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104.5f i/Hz 40073 40077 40083 40087 40097 40100 40114 40118 40126 40132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116.4f i/Hz 40067 40069 40081 40087 40100 40100 40114 40120 40130 40136m1= 56.4 g v-t 关系表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v/(m/s)0.337 0.354 0.432 0.406 0.449 0.484 0.536 0.553 0.570 0.640理论值:a0= 0.848 m/s2实验值:a= 0.638 m/s2误差|σ|= 24.8%m1= 92.6 g v-t 关系表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v/(m/s)0.570 0.640 0.657 0.709 0.743 0.812 0.873 0.960 1.011 1.063理论值:a0= 1.319 m/s2实验值:a= 1.104 m/s2误差|σ|= 16.3%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v/(m/s)0.622 0.657 0.709 0.743 0.830 0.856 0.977 1.011 1.080 1.132理论值:a0= 1.464 m/s2实验值:a= 1.187 m/s2误差|σ|= 18.9 %t i/s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v/(m/s)0.570 0.588 0.691 0.743 0.856 0.856 0.977 1.028 1.115 1.167理论值:a0= 1.603 m/s2实验值:a= 1.387 m/s2误差|σ|= 13.5%五、分析讨论(提示:分析讨论不少于400字)研究相对运动的速度与接收到的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时1、应该先调好皮带松紧度(1)皮带过松,带动皮带的转轮与皮带之间打滑,使小车速度发生变化,且容易导致小车自动返回后与控制器存在碰撞。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一)实验名称:多普勒效应测声速
图1 用李萨如图观察相位变化
位相比较法信号输出
CH2分别接换能器发射端和接收端,示波器的“扫描信号周期”选择“器之间的距离时,示波器在一个周期内将有如下显示:
φ1−φ2=0 π
4π
2
3π
4
π 5π
4
3π
2
7π
4
2π
(两个同斜率直线所对应的换能器间距为一个波长)
图2 信号发生器
3.示波器:用来观察超声波的振幅、相位和频率
图3 示波器
4.实验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使用超声声速测量仪进行测量时注意避免空程差以及发射头S1和接收头S2不能相碰,以免损坏。
图1 线路连接示意图
、把载接受换能器的小车移动到导轨最右端并把试验仪超声波发射强度和接受增益调到最大。
图2 主测试仪面板图
图3 智能运动控制平台。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Christia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声波频率在声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声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
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车,当火车接近观察者时,其汽鸣声会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车经过时听出刺耳声的变化。
同样的情况还有:警车的警报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
把声波视为有规律间隔发射的脉冲,可以想象若你每走一步,便发射了一个脉冲,那么在你之前的每一个脉冲都比你站立不动是更接近你自己。
而在你后面的声源则比原来不动时远了一步。
或者说,在你之前的脉冲频率比平常变高,而在你之后的脉冲频率比平常变低了。
为了了解多普勒效应,还可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让一队人沿街行走,观察者站在街旁不动,每秒有9个人从他身边通过(下图甲)。
这种情况下的"过人频率"是9人/秒。
如果观察者逆着队伍行走,每秒和观察者相遇的人数增加,也就是频率增加(下图乙);反之,如果观察者顺着队伍行走,频率降低(下图丙)。
对于声波和其他波动,情况相似: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到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增加,观察到的频率增加;反之,当波源和观察者互相远离时,观察到的频率变小.多普勒的故事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生于1803年,是萨尔茨堡一名石匠的儿子。
父母本来期望他子承父业,可是他自小体弱多病,无法当一名石匠。
他们接受了一位数学教授的意见,让多普勒到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数学。
多普勒毕业后又回到萨尔茨堡修读哲学课,然后再到维也纳大学学习高级数学、天文学和力学。
毕业后,多普勒留在维也纳大学当了四年教授助理,又当过工厂的会计员,然后到了布拉格一所技术中学任教,同时任布拉格理工学院的兼职讲师。
到了1841年,他才正式成为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
多普勒是一位严谨的老师。
他曾经被学生投诉考试过于严厉而被学校调查。
教学对象:大学物理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及其应用。
2.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和现象。
3. 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物理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2. 多普勒效应的产生条件及其现象。
教学难点:1. 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2. 多普勒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普勒效应实验装置(如音源、接收器、扬声器等)。
2. 多普勒效应相关视频或图片。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火车鸣笛声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火车接近时声音变尖,远离时声音变低?2. 引出多普勒效应的概念,介绍其发现者和基本原理。
二、讲授新课1. 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率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 多普勒效应的产生条件: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3. 多普勒效应的公式:- 当波源向观察者移动时:\( f' = \frac{f \cdot v}{v - v_s} \)- 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 f' = \frac{f \cdot v}{v + v_s} \)- 其中,\( f' \) 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f \) 为波源频率,\( v \) 为波速,\( v_s \) 为波源速度。
4. 多普勒效应的现象:- 波源向观察者移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高,波长变短(蓝移)。
- 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红移)。
三、实验演示1. 通过实验演示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和现象,如火车鸣笛声变化、雷达测速等。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原因。
四、课堂小结1. 回顾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公式和现象。
2. 强调多普勒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天文学、医学、交通等领域。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多普勒效应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