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10.6.2)--多普勒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432.03 KB
- 文档页数:27
物理教案: 多普勒效应1. 引言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揭示了波的频率与观察者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天文学、气象学和交通工程等。
本文档将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以及实际应用。
2. 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观测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之间的变化现象。
根据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多普勒效应可以分为多普勒增大效应和多普勒减小效应。
2.1 多普勒增大效应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所测得的波的频率比波源的频率要大。
这是因为波源的波长相对观察者来说变得更短,所以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的数量增加,频率也就增大了。
2.2 多普勒减小效应当波源和观察者背离运动时,观察者所测得的波的频率则比波源的频率要小。
这是因为波源的波长相对观察者来说变得更长,所以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的数量减少,频率也就减小了。
3. 多普勒效应的公式推导多普勒效应可以通过数学推导来描述。
设波源频率为f,观察者运动速度为v,速度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如下:•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所测得的频率f’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 = f * (v + v₀) / (v - vₛ)其中,v₀ 为观察者静止时的速度,vₛ 为波源静止时的速度。
•当波源和观察者背离运动时,观察者所测得的频率f’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 = f * (v - v₀) / (v + vₛ)通过这些公式可以计算出观察者所测得的频率,从而进一步分析多普勒效应的特点和规律。
4. 实际应用多普勒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为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4.1 天文学多普勒效应在天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测量星体的运动速度和距离。
通过观察恒星或星系的频率变化,可以推导出它们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4.2 气象学多普勒雷达可以通过测量气象物体(如降雨)反射回的微波频率变化来判断降雨的速度和方向。
大物实验报告多普勒效应实验4.12 多普勒效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实验目的1、了解多普勒效应原理,并研究相对运动的速度与接收到频率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普勒效应,研究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其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其机械能转化的规律。
实验仪器ZKY-DPL-3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电子天平、钩码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假设一个点声源的振动在各向同性且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当声源相对于介质静止不动时,各个波面可以组成个同心圆,声波的频率f0、波长λ0以及波速u0表示为f0=u0/λ0现将接收器测得的声波频率、波长和波速分别称为观测频率、观测波长和观测波速,并分别记为f、λ、u,可表示为f=u/λ当接收器以一定的速度向声源运动时,接收器所测得的各个球面波的观测波长λ仍等于λ0,测得的观测波速u 变为u0+v0,因此有f=(u0+v0)/λ0f=(1+v/u0)*f0式中,v0表示声源相对介质静止时,接收器与声源的相对运动速率,接收器朝向声源运动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同样地,如果接收器相对于介质静止,而声源以速率v’朝向接收器运动,此时接收器所测得的观测波长为λ'可表示为(u0-v')*T,其中,T为声源的振动周期。
同时,由于接收器相对于介质处于静止状态,其测得的观测波速u'仍等于u0,则接收器测得的观测频率为f'=u’/λ’=u0*f0/(u0-v’)对于更为普遍的情况,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如图所示时,可以得到接收器的观测频率f为f=f0*(u0+v1*cosθ1)/(u0-v2*cosθ2)此式是具有普适性的多普勒效应公式。
三、实验步骤(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1.1 连接好实验仪器,使滑车牵引绳绕过滑轮与滑车驱动电动机后两端与滑车的前后端相连,并调整好滑车牵引绳的松紧。
光的多普勒效应关键字:纵向多普勒效用、多普勒频移、激光流速仪、惯性坐标系一、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就是,当声音、光和无线电波等振动源与观测者以相对速度V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所收到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所发出的频率有所不同。
因为这一现象是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最早发现的,所以称之为多普勒效应。
由多普勒效应所形成的频率变化叫做多普勒频移,它与相对速度V成正比,与振动的频率成反比。
二、多普勒测速原理用波照射运动着的物体,运动物体反射或散射波,由于存在多普勒效应,反射或散射波将产生多普勒频移,利用产生频移的波与本振波进行混频再经过适当的电子电路处理即可得到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
我们假设多普勒测速仪静止,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多普勒测速仪的测速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为了得到多普勒测速仪所接收到的由于存在多普勒效应而频移的声波频率与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1、声波测速第一步,多普勒测速仪发射声波,运动物体接收到其所发射的声波.在这个过程中,多普勒测速仪作为波源是静止的,而运动物体作为波接收器以速度v运动.设多普勒测速仪所发射的声波频率为f,运动物体所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为f′,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0,观测者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vr。
可得:第二步,运动物体反射或散射声波,多普勒测速仪接收到其所反射或散射的声波.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物体作为波源以速度v运动,而多普勒测速仪作为波接收器静止.设多普勒测速仪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为f″,由第一步我们知道,运动物体所反射或散射的声波频率为f′,于是可得:代入可得:即为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多普勒测速仪所发射的声波频率f、多普勒测速仪所接收到的由于存在多普勒效应而频移的声波频率f″以及声波的传播速度v0之间的关系2、光波测速1、声波测速第一步,多普勒测速仪发射声波,运动物体接收到其所发射的声波.在这个过程中,多普勒测速仪作为波源是静止的,而运动物体作为波接收器以速度v运动.设多普勒测速仪所发射的声波频率为f,运动物体所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为f′,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0,观测者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vr。
12-6 多普勒效应1、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2、能应用多普勒效应的接收频率分析简单问题重点:机械波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的分析。
难点:多普勒效应的接收频率的分析和理解课堂讲授(MCAI 教学)1学时1、当波源S 和接收器R 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νR 不等于波源振动频率νS 的现象。
参考系:媒质 V S :波源的运动速度,V R :接收器运动的速度;νS:波源振动频率,ν:波的频率,νR :接收频率;接收器、波源都运动νS ≠ ν ≠ νR(1)接收器向着波源运动,分子取正号;接收器远离波源运动,分子取负号。
(2)波源向着接收器运动,分母取负号;波源远离接收器运动,分母取正号。
2、结论:(1) 定性地说,只要两者互相接近,接收到的频率就高于原来波源的频率;两者互相远离,接收到的频率就低于原来波源的频率。
(2) 多普勒效应只发生在相互运动的方向上。
当波源与接收器并非沿它们的连线运动时,只要认为V R 、V S 为连线速度的分量即可,而垂直于连线方向的分量不产生生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在电磁波中也存在。
[例题3] 下图中A 、B 为两个汽笛,其频率均为500Hz ,A 是静止的,B 以60m /s 的速率向右运动。
在两个汽笛之间有一接收器R ,以30m/s 的速度也向右运动。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30m /s 。
νν±= R R SS u V u V求:(1) 接收器接收到来自A 的频率;(2) 接收器接收到来自B 的频率;(3) 接收器收到的拍频。
解:已知u =330m/s ,V SA = 0,V SB =60m/s ,V R = 30m/s ,νS =500Hz(1) 接收器远离波源A(2) 接收器R 向着波源B 运动,而波源B 远离接收器R(3) 拍频:'7ννν∆=-=R R Hz33030500454.5H z330ν--==⨯=R R S u V v u 30030500461.5H z33060νν++'==⨯=++R R S S u V u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