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相频率特性图—奈奎斯特Nyquist图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三节极坐标图极坐标图是以开环频率特性的实部为直角坐标横坐标,以其虚部为纵坐标,以w 为参变量画出幅值与相位之间的关系。
极坐标图也称奈奎斯特(Nyquist)图。
它是在复平面上用一条曲线表示w 由0→∞时的频率特性。
即用矢量G (j w )的端点轨迹形成的图形。
w 是参变量。
在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可以确定对应该点频率的实频、虚频、幅频和相频特性。
由于幅频特性是w 的偶函数,而相频特性是w 的奇函数,所以当w 从0→∞ 的频率特性曲线和w 从-∞→0的频率特性曲线是对称于实轴的。
根据频率特性和传递函数的关系,可知:频率特性曲线是S 平面上变量s 沿正虚轴变化时在G (s )平面上的映射。
极坐标图的优点是可在一张图上绘出整个频率域的频率响应特性;缺点是不能明显地表示出开环传递函数中每个典型环节的作用。
实频特性: ;虚频特性:; K P =)(w 0)(=w Q ReIm∙K ⒈ 比例环节: ;K s G =)(Kj G =)(w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 K A =)(w 0)(=w ϕ比例环节的极坐标图为实轴上的K 点。
一、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频率特性: je K K j j K j G 2)(πww w w -=-==2)0()(1πw w ϕ-=-=-K tg w w K A =)(ww KQ -=)(0)(=w P ReIm+∞=w ⒉ 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 s Ks G =)( 积分环节的极坐标图为负虚轴。
频率w 从0+→∞特性曲线由虚轴的-∞趋向原点。
-∞=w -=0w 若考虑负频率部分,当频率w 从-∞→ 0-,特性曲线由虚轴的原点趋向+∞ 。
ImRe⒊ 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1)(+=Ts Ks G 1)(+=w w Tj K j G w w ϕw w T tg T K A 122)(,1)(--=+=22221)(,1)(www w w T KT Q T K P +-=+=0)0()0(0)0()0(0=====Q K P K A ,,时:ϕw 2)1(2)1(45)1(2)1(1K T Q K T P T K T A T -==︒-===,,时:ϕw 0)(0)(90)(0)(=∞=∞︒-=∞=∞∞=Q P A ,,时:ϕw ∞=w 0=w T1=w极坐标图是一个圆,对称于实轴。
奈奎斯特图奈奎斯特图是对于一个连续时间的线性非时变系统,将其频率响应的增益及相位以极坐标的方式绘出,常在控制系统或信号处理中使用,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有回授的系统是否稳定,奈奎斯特图的命名是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电子工程师哈里·奈奎斯特。
奈奎斯特图上每一点都是对应一特定频率下的频率响应,该点相对于原点的角度表示相位,而和原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增益,因此奈奎斯特图将振幅及相位的波德图综合在一张图中。
一般的系统有低通滤波器的特性,高频时的频率响应会衰减,增益降低,因此在奈奎斯特图中会出现在较靠近原点的区域。
波特图的定义基本概念波特图是线性非时变系统的传递函数对频率的半对数坐标图,其横轴频率以对数尺度(log scale)表示,利用波特图可以看出系统的频率响应。
波特图一般是由二张图组合而成,一张幅频图表示频率响应增益的分贝值对频率的变化,另一张相频图则是频率响应的相位对频率的变化。
波特图可以用电脑软件(如MATLAB)或仪器绘制,也可以自行绘制。
利用波特图可以看出在不同频率下,系统增益的大小及相位,也可以看出大小及相位随频率变化的趋势。
波特图的图形和系统的增益,极点、零点的个数及位置有关,只要知道相关的资料,配合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画出近似的波特图,这是使用波特图的好处。
图形简述波特图又称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曲线图,一般是旋转机械基频上的幅值和相位相对转子转速的直角坐标波特图图。
做图时采用折线近似的方法画出的对数频率特性。
波特图的画法一般画法画波特图时,分三个频段进行,先画幅频特性,顺序是中频段、低频段和高频段。
将三个频段的频率特性(或称频率响应)合起来就是全频段的幅频特性,然后再根据幅频特性画出相应的相频特性来。
归一化画法电压放大倍数表达式采用归一化方法表示,即求下面的比值与一般画法相比较,所不同的是在第一步只需计算fL及fH两个要素就行了,无需计算中频电压放大倍AuSM。
此时,中频段的幅频特性就是一条与横坐标(0dB)相重合的水平线。
146第5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时域分析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
如果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是一阶或二阶的,求解后可利用时域指标直接评估系统的性能。
然而实际系统往往都是高阶的,要建立和求解高阶系统的微分方程比较困难。
而且,按照给定的时域指标设计高阶系统也不是容易实现事。
本章介绍的频域分析法,可以弥补时域分析法的不足。
频域法是基于频率特性或频率响应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一种图解方法,故又称为频率响应法。
频率法的优点较多。
首先,只要求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就可以判断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其次,由系统的频率特性所确定的频域指标与系统的时域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系统的频率特性又很容易和它的结构、参数联系起来。
因而可以根据频率特性曲线的形状去选择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使之满足时域指标的要求。
此外,频率特性不但可由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求得,而且还可以用实验方法求得。
这对于某些难以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的元件(或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频率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也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重点内容。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5.1.1 频率特性的定义为了说明什么是频率特性,先看一个R -C 电路,如图5-1所示。
设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分别为()r u t 和()c u t ,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1()()1c r U s G s U s Ts ==+ 式中,RC T =为电路的时间常数。
若给电路输人一个振幅为X 、频率为ω的正弦信号 即: ()sin r u t X t ω= (5-1) 当初始条件为0时,输出电压的拉氏变换为图5-1 R C -电路1472211()()11c r X U s U s Ts Ts s ωω==⋅+++ 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得出输出时域解为()22()arctan 1t T c XT u t e t T T ωωωω-=+-+ 上式右端第一项是瞬态分量,第二项是稳态分量。
1、频率响应法•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的信号分解为多种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这些信号经过控制系统时,会以一定的规律产生幅值和相位的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规律就能得出关于系统运动的性能指标。
•由于幅值和相位的变化称频率特性函数可以绘制在图形上,因此该方法非常直观。
另外,可以用实验法建立系统的模型,也可以据开环频率特性分析闭环系统的特性。
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工程价值,深受工程技术人员欢迎。
6 频率响应分析法22、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为了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特性,通常把幅频和相频特性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1.幅相频率特性(奈氏图)2.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3.对数幅相特性(尼氏图)6 频率响应分析法52.1 幅相频率特性图•极坐标图:奈奎斯特(Nyquist)图,幅相特性图,当频率连续变化时,频率特性函数在复平面的运动轨迹。
G(jω)=x(ω)+ j y(ω)ω:0→+∞6 频率响应分析法62.2 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对数坐标图:伯德(Bode)图,由两辐图组成。
对数幅频特性图+对数相频特性图,横坐标为频率的(以10为底数)对数,单位是10倍频程(dec)。
–对数幅频图的纵坐标为幅频的对数,单位为分贝(dB)–对数相频图的纵坐标为相频值,单位为弧度6 频率响应分析法86 频率响应分析法10伯德(Bode)图的优点•对数坐标图有如下优点:–把乘、除的运算变成加、减运算。
串联环节的Bode 图为单个环节的Bode图迭加。
–K 的变化对应于对数幅频曲线上下移动,而相频曲线不变。
–一张图上可以同时画出低、中、高频的特性。
•因此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 频率响应分析法112.3 对数幅相特性(尼氏图)对数幅相图•尼科尔斯(Nichols)图,以对数幅频特性为纵坐标(分贝),相频特性为横坐标,频率ω为参变量。
6 频率响应分析法126 频率响应分析法146 频率响应分析法203.7 用Matlab绘制频域特性图•sys = tf(num,den);•伯德图–bode(sys); [mag,phase,w] = bode(sys);•奈奎斯特图–nyquist(sys); [re,im,w] = nyquist(sys);•尼科斯图–nichols(sys); [mag,phase,w] = nichols(sys);6 频率响应分析法23对数频域特性图与频域性能指标分贝对应的频率:截止频率-3分贝对应的频率:带宽6 频率响应分析法5. 开环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5.1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绘制①以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依据进行迭加;②首先考虑积分环节和比例环节;③充分利用环节的特征点。
开环幅相特性曲线
如果是0型系统,幅相曲线就是奈奎斯特曲线,但如果它不是0型系统就要在幅相曲线补齐虚线才是奈奎斯特曲线。
幅频特性就是指系统频率响应的幅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幅度大的地方对应通带,也就是对应频率成分通过系统有较小衰减,幅度小的地方对应阻带,也就是对应频率成分通过系统有较大衰减,根据这个特性,可以用来观测比较滤波器的情况,观察其是否符合要求也就是作为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理想滤波器是分段常数型的,对应的脉冲响应是无限长的sinc函数,实际系统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对脉冲响应进行截断处理,这就在频域产生吉布斯效应,也就是在通带和阻带内形成波动,并且不再尖锐截止,产生过度带。
同时可以画幅频特性曲线。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本章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2)使学生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3)掌握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4)掌握用方框图等效变换的基本法则求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2.本章讲授的重点本章讲授的重点是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用方框图等效变换的基本法则求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3.本章的教学安排本课程预计讲授10个学时第一讲2.1 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1.主要内容:本讲介绍数学模型定义、特点、种类;主要介绍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通过举例说明列写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给出数学模型定义,说明为什么建立数学模型;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介绍数学模型特点,重点说明相似系统的概念、模拟的概念,由此引出今后研究控制系统问题都是在典型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的;介绍数学模型种类,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形式数学模型。
其次,本讲主要以电气系统为例介绍列写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方法和步骤,通过例题的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微分方程是描述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熟悉在分析具体的物理系统过程中,要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物理、力学、机械等学科的知识。
3.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
4.注意事项:在讲授本讲时,应说明列写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依据是系统本身的物理特性,本课程主要讲授物理系统微分方程列写的方法和步骤。
5.课时安排:1学时。
6.作业:p47 2-17.思考题:复习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2.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知识1.主要内容:本讲简要回顾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定义、拉普拉斯反变换、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运算定理等基本知识;主要介绍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简要回顾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定义、拉普拉斯反变换、介绍拉氏变换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运算定理等基本知识,强调本课程只要求记住结论,推导过程自己看参考书。
在介绍应用拉氏变换把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换为代数方程运算和查表求解的问题时,公式可直接给出,不用推导,强调会应用公式灵活解决求解微分方程的问题。
在讲解本讲过程中,应举1-2个例子说明求解微分方程问题的方法。
3.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以板书为主。
4.注意事项:在讲授本讲时,应重点说明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本讲不要求推导公式,但要求会应用公式。
5.课时安排:1学时。
6.作业:P48,2-4第二讲2.3 传递函数1.主要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介绍描述控制系统的又一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介绍其基本概念,给出传递函数公式,绘制动态结构图,说明输入量、输出量、传递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讲传递函数的性质时,一方面要重点说明传递函数的分母只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和元件的参数等与外界无关的固有因素,因而它描述了系统的固有特性,而分子取决于系统与外界的关系,因而它描述了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要画图重点说明一定的传递函数与其零、极点分布图相对应,因此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在讲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时,重点介绍直接计算法,其它两种方法以后陆续介绍。
本讲在介绍组成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时,首先说明环节的概念,用公式给出典型环节的数学表达式;然后,通过实例分别介绍各个典型环节,其中应重点介绍惯性环节、振荡环节,说明这两个环节的特点。
3.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
4.注意事项:在讲授本讲时,应强调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的重要性,在讲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时,应联系实际,适当多举一些例子。
5.课时安排:2学时。
6.作业:书后P48,2-5,第三讲2.4 方框图1.主要内容:本讲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函数方框图及其等效变换法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方框图等效变换法则。
另外还介绍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介绍函数方框图的概念,表达内涵,说明比较点、引出点的特点,重点说明比较点的代数运算功能。
在讲授函数方框图变换法则时,应利用黑板进行公式推导,首先讲清串联法则、并联法则、反馈法则,与此同时,由于并联法则、反馈法则在应用中易混淆,应说明并联法则用于同向环节的并联运算、反馈法则用于回路的反馈运算;其次,在讲比较点、引出点等效移动时,画图进行讲解、推导,说明等效的含义,注意强调,两个相邻的比较点可互换位置,两个相邻的引出点也可互换位置,一个比较点和一个引出点即使相邻也不能简单地互换位置。
最后,举1-2个例子说明函数方框图变换法则的灵活应用情况,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即:回路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前项通道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在讲授系统方框图举例时,通过实际的物理系统的例子说明绘制方框图的方法,重点说明如何由单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直接绘制出单个环节传递函数框图,然后根据信号传递方向,连线绘制出整个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框图。
给出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导控制系统在控制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的分别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计算公式,以及系统在控制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的同时作用下的输出量计算公式3.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
4.注意事项:本讲是本门课的重点,在讲授本讲时,应强调掌握传递函数的等效变换法则的重要性,在讲传递函数等效变换时,应展开多讲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同学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各种等效变换问题。
5.课时安排:2学时。
6.作业:书后P48,2-6,2-7第四讲2.5 信号流图1.主要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在讲授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时,首先说明信号流图的概念,然后,讲清公式的应用注意事项,通过1-2个例子说明梅逊公式的具体应用。
3.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
4.注意事项:在讲授本讲时,应强调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和偏差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推导方法,在讲授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时,重点说明的是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
应使同学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各种实际控制系统求取传递函数问题。
5.课时安排:1学时。
6.作业:书后P48,2-97.思考题:书后P48,2-8,2-10第五讲1.主要内容:本讲为习题课。
本章讲述的内容很多,牵扯到数学和物理系统的一些理论知识,有些需要进一步回顾,有些需要加深理解,特别是对时间域和复频率域的多种数学描述方法,各种模型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都比较复杂。
学习和复习好这些基础理论,对下一步深入讨论自控理论具体方法至关重要。
2.讲授重点:先作本章小结(5条)基本概念归纳1)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值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表达了系统内在特性,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与输入量或输入函数的形式无关。
2)一般控制系统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构成,常用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延迟环节等。
3)组成方框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号线、比较点、方框和引出点。
4)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个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
环节并联后总的传递函数是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5)在使用梅逊增益公式时,注意增益公式只能用在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之间。
传递函数、方框图、梅森公式例3.教学手段:黑板讲授,动画演示。
4.课时安排:2学时。
小结:1.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或元件)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设计系统的主要依据。
2.本章介绍了线性定常系统的四种数学模型:微从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科和信号流图。
微分方程是描述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方法。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与更为重要的模型,它是从对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的,在工程上用得最多。
动态结构图是传递函数的一种图解形式,它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系统中信号的传递与变换关系,有助于对系统的分析研究。
对于较为复杂的系统,应用信号流图更为简便,用梅逊公式可直接求出系统中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解为为数不多的典型环节,常见的基本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时滞环节等,熟悉各典型环节数学表达式和响应特性骨助于对复杂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
4.对于同一个系统,不同的数学模型只是不同的表示方法。
因此,系统动态结构图与其它数学模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系统微分方程经过拉氏变换得到的变换方程,可能很容易画出动态结构图。
通过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可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对于同一个系统,动态结构图不是唯一的,但由不同的动态结构图得到的传递函数是相同的。
5.一般地讲,系统传递函数多是指闭环系统输出量对输入量的传递函数,但严格说来,系统传递函数是个总称,它包括几种典型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在给定和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及由给定的扰动引起的误差传递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