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选修四 东西方的先哲
- 格式:doc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三历史东西方的先哲试题答案及解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为载体进行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1)关于“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
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关于“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
(2)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
单元整合知识建构一、孔子1.主要贡献(1)创立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礼与仁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仁、礼、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2)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注重因材施教。
(4)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2.历史影响(1)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3)孔子的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二、柏拉图1.主要贡献(1)提出“理念论”,认为世界由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构成,理念先于物质存在。
(2)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理想的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部分构成,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担任。
(3)创办柏拉图学园,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提倡对各种问题进行自由的讨论。
2.历史影响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1.主要贡献(1)追求真理的楷模:对老师柏拉图十分敬重,但并不盲从。
(2)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领域,他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在生物学领域,他对五百多种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在物理学领域,他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在逻辑学领域,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
(3)成绩卓著的教师:创办吕克昂学园,他喜欢边散步边讲学,人称他为“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
2.历史影响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代最博学的人物”等。
研究学习研究课题: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活动建议:1.查找相关材料,了解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向。
2.了解两位思想家针对社会的变化所提出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分析二者思想的可行性和历史影响。
3.就两位思想家思索的问题、思考角度等方面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归纳比较出二者思想的异同点。
相关指导:1.孔子生活在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出现了“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司空见惯的违背周礼的行为,人际关系紧张。
选修 4 第 2 讲东西方的先哲1.(2012 ·苏北四市摸底) 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资料一“道 ( 治理 ) 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资料二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制,可凭以判断 ( 人间的 ) 是非黑白,正义恰正是建立社会次序的基础。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 公正) ,须有毫无偏私的衡量;法律恰好正是这样一此中道的衡量。
法治应当包括双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取广泛的听从,而大家所听从的法律又应当自己是制定优异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据资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
联合所学知识,剖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用的主要原由。
(2)据资料二,归纳亚里士多德成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
联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资料,说说应如何成立优异的社会次序?2.(2013 ·西安质检)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资料二柏拉图以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念三部分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英勇和克制三种道德,此中理性统治着其余部分。
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道德。
三种本性的和睦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道德,即正义。
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想能力和优异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久的柏拉图——评〈理想国〉》(1)依据资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对待“仁”和“礼”的关系的?联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的代背景。
(2)在资料二中,柏拉城邦治者具什么品?合所学知,指出柏拉提出此点的代背景。
(3)合所学知,你如何对待史人物与代的关系。
选修Ⅳ第二单元
班级:组别:姓名:等级:
东西方的先哲
一.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
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大国争霸
②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③秩序:礼崩乐坏
④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诸子百家”出现
2.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道德思想:仁是思想核心,仁、礼、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②政治思想,德治礼治。
3.伟大的教育家
①实践:首创私学
②对象:有教无类
③目标:“成人”教育与成“君子”教育(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与兼济天
下的治国本领)。
④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⑤内容:六经
⑥整理典籍:六经
4.影响:中国: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儒家思想积淀,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世界:.对亚洲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柏拉图
1.思想产生的背景:
出生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伯罗奔尼撒战争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导师苏格拉底之死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治政体的成见。
2.思想主张:
(1)理念论
①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另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
②理念先于物质存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理想国
理想的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
3.创建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①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②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a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b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c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哲学、音乐
d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三.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1.柏拉图学园的头脑。
①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
②强调: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2.“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①哲学: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②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分类。
③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三段论
3.“人类的导师”(教师生涯)①创建吕克昂学园,创建“逍遥学派“
②提出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是由三种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
中庸之道是一种态度、方法也是人生境界。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3分)
(2)与孔子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5分)
东西方的先哲
参考答案
(1)相同;中庸;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3分)
(2)不同:强调以法治国。
(1分)
(3)评述:孔子:
背景: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转型)。
(2分)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1分)
影响: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为后世道德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或成为正统思想)。
(2分)
亚里士多德:
背景;雅典民主共和制的繁荣与衰落。
(2分)
目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2分)
影响:丰富了后世民主思想的来源。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