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作业(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9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考点清单]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和美苏“冷战”1.从盟友到对手错误!2.美苏“冷战”(1)含义⎩⎪⎨⎪⎧ ①对立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②对立方式: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国家美国 苏联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组织形式: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3)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图解概念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易混易错 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的体现。
“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
整体把握两极世界的形成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欧洲:德国的分裂(1)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亚洲 ⎩⎪⎨⎪⎧ 朝鲜分裂:美、苏两国分区占领朝鲜半岛使得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1953年, 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史论共识 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格局,导致两个阵营尖锐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但“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也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3.美洲:古巴导弹危机(1)1962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美国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
战争一触即发。
(3)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4.影响: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纲要求](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考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背景(1)实力变化①“二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冷战”(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核心问题1“冷战”局面的形成[史料探究]“冷战”局面形成的表现史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提示:美国有责任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史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步步高】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两极世界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单元概览二战后初期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内容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外交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第1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考纲要求]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 实力 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 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两 极格局的框架。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 加剧。
2.美苏“冷战”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领域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 推行马歇尔计划,扶持控制西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军事成立“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3.影响⎩⎪⎪⎪⎨⎪⎪⎪⎧ 全面“冷战”和 局部热战交替⎩⎪⎨⎪⎧ ①欧洲: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 焦点,1949年德国分裂。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并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发朝鲜战争 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处于 核战争的边缘。
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 世界大战的爆发。
计时双基练12 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 A.罗斯福B.丘吉尔C.杜鲁门D.尼克松解析从题目的信息看,题目的观点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与杜鲁门时期的“冷战”政策是吻合的,故选C。
答案 C2.(2015·湖北百校模拟)关于上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由材料中美国“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是马歇尔计划。
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出现了“批评”。
故选D。
答案 D3.(2015·云南昆明三中、玉溪一中高三统考)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
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以下关于该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制,是苏联为联合和控制东欧国家以抗衡美国而采取的措施,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正式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
由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4.(2015·无锡模拟)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第47课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解读考纲,明确目标1.两极格局建立的背景。
2.“冷战”形成的过程。
3.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
二、深度理解,核心突破核心一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 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④。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核心二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史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①。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②。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③——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史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
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④ (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⑤。
课题十八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2)过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结束(1)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第11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8江苏南京模拟)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
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 D 材料中“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强调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对立,故D项正确。
2.(2018江苏南通一模)1948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
该法案( )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答案 A 根据对“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西欧”“美国则给予……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这些信息的分析,可知这是在说马歇尔计划,所以B、C、D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项。
3.(2018江苏考前模拟)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某国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B.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答案 D 根据图中利用美元“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可知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而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观动机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从而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为西欧的联合奠定基础,而西欧的联合挑战了美国霸主地位,其动机和效果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欧洲经济的恢复开始其一体化进程,进而挑战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成为美国潜在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4.(2018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B.结果以苏联妥协而告终C.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D.是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答案 D 古巴导弹危机,属于美苏对抗的冷战形式,并没有诉诸武力,D错误,符合题意。
5.(2018江苏苏北四市一模)“这一事件向超级大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如何去使另一个国家相信,它在推行计划的时候不会走得太远;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材料中的“事件”()A.造成德国分裂B.标志两极格局形成C.引发朝鲜战争D.反映两大阵营对峙答案 D 根据“这一事件向超级大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对峙,双方难以互信,D正确。
A和C不符合“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排除;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排除B。
6.(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千米,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
”材料中“它”的建成( )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B.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答案 D 材料论述的是柏林墙的修建,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说明世界局势紧张加剧,D正确;A 是朝鲜战争;B是德国分裂;C是华约建立,均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7.(2018江苏徐州考前冲刺)美国一位战略家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
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摘编自《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
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
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
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
”——摘编自《局部战争今昔》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
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
——摘编自《“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目的及战略定位的原因。
(4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最高战略能否实现。
并说明原因。
(4分)答案(1)抓住世界控制权(争夺世界霸权)。
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
(4分)(2)内涵: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外交上从属于美国。
措施:出台“杜鲁门主义”,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成立北约,遏制苏联。
(4分)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军事包围;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不能实现。
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加强。
(4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8江苏四市一模)马歇尔曾发表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孽生地。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伸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D.以对抗苏联为目的答案 B 根据材料中“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可知美国并不是在宣扬和平,而是主张对抗,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们应该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可知美国帮助别人是为了分享繁荣,而这种“帮助”“分享”是附带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以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经济困扰无论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孽生地”,可知美国并无意承担帮助盟友的义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为,故C项错误;对抗苏联是手段,实现称霸是目的,故D项错误。
2.(2018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模拟)有学者认为,1945—1950年,美国的对欧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光荣孤立”式的远距离操控、以政治经济援助为重点的有限卷入欧洲事务和以军事援助为重点的全面卷入欧洲事务。
美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遏制苏联的需要B.欧洲经济的复兴C.美国实力的下降D.美欧联合的实现答案 A 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美国“以政治经济援助为重点的有限卷入欧洲事务和以军事援助为重点的全面卷入欧洲事务”,主要原因是遏制苏联的需要,A项正确;帮助欧洲复兴经济只是手段,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实力增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C 项错误;当时美欧联合尚未“实现”,D项错误。
3.(2018江苏如东期初)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
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一目了然。
对下图所示苏联漫画(漫画中人物脚下是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解读正确的是( )A.出于自身目的对西方国家的挑拨宣传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C.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D.马歇尔计划有效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答案 C 漫画中美国人用美元和大棒的手段,摧残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反映了美国对西欧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帮助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实际上是想控制西欧国家,因此这幅漫画真实反映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C项正确。
4.(2018江苏苏州模拟)“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
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
“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
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A.美苏核军备竞赛B.越南战争C.“冷战”D.不结盟运动答案 C “冷战”的影响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冷战”严重地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使世界长时期处于核战争的边缘;另一方面,在“冷战”的过程中,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地发动战争,维系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恐怖的和平局面,这就是消极的和平。
故选C。
5.(2018江苏高考模拟二)下图是赫鲁晓夫拥抱肯尼迪的漫画,下面的小人物是卡斯特罗。
这一事件说明( )A.大国之间的博弈就此消失B.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C.美苏超级大国影响力削弱D.苏联争霸的优势明显体现答案 B 通过图中的三个人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美国总统肯尼迪、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可以判断题中所指的事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博弈,而且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也不能表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就此消失,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结束,苏联的妥协使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故B项正确;美苏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并没有削弱,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结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故D项错误。
6.(2019江苏苏州模拟)刘金质在《冷战史》中把冷战分为五篇:冷战的开始(1945—1949)、冷战的扩展(1950—1962)、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冷战再现(1980—1984)、冷战的结束(1985—1991)。
下列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A.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冷战的扩展: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C.冷战中的缓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D.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答案 C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在1947年,属于冷战的开始篇,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是在1955年,属于冷战的扩展篇,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属于冷战的扩展篇,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东欧剧变是在1989年,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属于冷战的结束篇,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