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学案--王亚静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知道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能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叩问:脊梁:硝烟:骨髓: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展示互动】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脊梁(jǐ jī)刹那(chà shà)颤抖(chàn zhàn)骨髓(suǐ suí)悄然(qiāo qiǎo)崭新(zhǎn zàn)硝烟(xiāo xuē)叩问(kē kòu)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日出()的伤痕()的紫荆花()的嘴唇()的寂静()的旧条约3、选词填空。
寂静安静平静①星期一升旗,校长讲话时,队伍里十分()。
②到了深夜,整个山村格外()。
③一阵大风停止后,西湖的湖面又恢复了()。
浮现显现出现①雾逐渐消失,重叠的山峦一层一层的()出来。
②百米决赛前半小时,运动员就已经()在运动场上。
③他望着窗外延伸到山外的小路,往事又()在眼前。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2、自由读第一小节,从这段中你感悟到作者在“最后一分钟”里怎样的思绪?从哪体会到的?“叩问”什么意思?作者在叩问什么?3、学习2—3小节,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4、“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5、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6、读第4小节,“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达标测评】一、填空。
最后一分钟设计人:审核人:温馨寄语:我要做学习的主人,用心思考,立即行动!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正确认读“叩问、刹那、硝烟、骨髓、铸进、悄然”等词语。
2、在诵读诗歌中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难点)二、学法指导:我们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课上,通过自读自悟,品读欣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课前积累紫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
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可入药。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
中央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坐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经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自主学习一、一、我会用心地把诗歌朗读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二、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叩问、脊梁、骨髓”的意思。
三、三、我会给下列生字注上正确的拼音,并分别组一个词语写下来。
叩脊刹髓铸刹四、我会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悄()()刹()()()()()()五、五、通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首充满()的诗歌。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
六、六、质疑。
《最后一分钟》教案《最后一分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2、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3、过渡:诵读诗歌与作者心灵相约,查阅资料读懂诗句深刻含义,感受诗歌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初读感知1、师: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到有感情朗读。
通读全文后,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一)等待回归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伤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
(板书:等待)教师提醒学生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人们的心情?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最后一分钟》预习学案《最后一分钟》预习学案一、读课文五遍,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自行查字典解决。
二、字词:1、给下列词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倾听(qīng qǐng)归程(chén chéng)刹那(chà shà)颤抖(chàn zhàn)硝烟(xiāo qiào)骨髓(suǐ suí)铸进(zhù zhòu)悄然(qiāo qiǎo)紫荆(jīn jīng)2、写出系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形状──()挺直──()寂静──()一刹那──()反义词:上升──()展开──()欢腾──()散开──()3、我来找朋友(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越走越近的心跳所有中国人的红色缓缓升起的钟声微微颤抖的脚步深入骨髓的脊梁____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______,都穿过这一泪珠,______!3、读课文,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___年___月___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_________,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____的__________而出。
(2)这首诗歌表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并按要求填空(1)这首诗歌的题眼是:_________。
第一节中“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规程”。
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风雨规程”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诗中说“刹那的寂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谁”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最后一分钟教案设计;王艳审核责任校对批准使用创作时间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标实验版五年级上册七单元24课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
2.过程,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学法指导诵读诗歌;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激情读诗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我能在带点汉字正确读音下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刹.车(shāchà)悄.然(qiǎo qiāo)散.尽(sàn sǎn)沸.腾(fèi huì)倾.听(qīng qīn)投奔.(bēn bèn)二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销烟一()泪珠一()条约一()霞光一()红日一()红旗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三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指的是年月日前的一分钟。
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四、课时准备:1课时五、教学过程(—)谈话交流:同学们,请回想一下我们三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它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香港是东方的明珠) 出示课件:香港风光图片及中国地图,了解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曾经隶属于广东省。
然而它却曾经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了长达150年之久。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吗?(二)展示资料1、割让历史:出示课件:三个不平等条约。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
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香港人民留下了数不清的苦难与屈辱。
度,50年不变。
区花是紫荆花,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
(三)、导入新课公元1997年6月30日午夜。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中心五楼大会堂。
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一刻的激情吧!。
(四)初读感知(1)自由读诗歌,想想“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候?文中4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读后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指名说对中国人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由紫荆花绽开的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
《最后一分钟》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导航】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倾听(qīng qǐng)归程(chén chéng)颤抖(chàn hàn)
硝烟(iāo qiào)铸进(hùhòu)紫荆(jīn jīng)
【课堂探究】
品读诗歌,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小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
到了什么?文中的“你”指的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品读诗歌第2小节。
通过“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通过读第3小节,联想到了什么?
4.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课堂研究
1.感受到了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
文中“你”指的是
香港,表达了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2.无比激动自豪。
3.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
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4.体会到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5.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
衷心祝福。
小学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最后一分钟》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____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____回归祖国后美妙前程的衷心祝福。
下面是其教案,欢送参考。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络。
教学过程:一、看图交流,揭题1、交流____的有关信息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3、老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____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
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____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____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冲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考虑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第一处“最后一分钟”1、指名读第一小节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____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最后一分钟》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关链接】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
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坐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自主学习】一、选择合适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1、(qiāo qiǎo) 悄悄话( ) 悄然离开( ) 静悄悄( )2、(zā zhā zhá) 扎花( ) 扎针( ) 挣扎( )二、我能分辨同音字。
kòu ( )子日( ) ( )问豆( )年华zhù ( )造( )作( )目建(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刹那的( ) ( )地流淌崭新的( )( )地呼唤微微颤抖的( ) 含露的( )四、缩写句子。
1、最后一分钟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2、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老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及点评[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契合点——作者/倪静川设计骆伯巍汪潮点评[背景介绍]20xx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V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点评1: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是三个“自主”,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给学生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运用场,始终不忘略读课承担的任务。
二是五个“诗歌”,从感知诗歌内容、韵律、情感,到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
这样就对本课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教学目标层面的界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流程]课前预热:哼唱《七子之歌10听一听旋律,读一读歌词。
一、由歌及诗,揭示课题师:许多优美的歌,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就与这七子中的一子有关。
(齐读课题:最后一分钟)[点评2:对课前预热的精心安排。
课前预热不仅仅是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与文本衔接,衔接文本的内容,衔接文本的情感。
一首《七子之歌》马上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所需的情感意境。
更为可贵的是,由歌及诗,巧妙地渗透了诗与歌的密切关系,让课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文化气息。
]二、初读诗歌,整体概览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最后一分钟》学案
师语:你们知道香港回归时人们的感受吗?本诗的作者就倾诉了回归前最后一分钟的思绪。
快来读一读吧!
主人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预习情况(优秀一般差)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朋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后美好前程的忠心祝福,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后美好前程的忠心祝福,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法指导:读中悟,悟中思,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
学生自学:
一、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自学提示: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并试着读准这些词语:(正音)
叩问脊梁硝烟深入骨髓悄然落地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脊梁:
硝烟:
骨髓:
3、默读诗歌,初读感知: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个小节。
作者按照()顺序分别讲述了()年()月()日,()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来临前、()和()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强烈的()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美好前程的忠心祝福。
其中,()小节描写的是来临前、()小节描写的是来临时、()小节描写的是来临后。
二深入了解,感悟诗歌情感
<一>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1、读第1小节,思考:“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
2、想一想: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二>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1、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伟大时刻就要到来。
诗人都看到了什么?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展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自学提示:认真读第二小节,将你看到的特写镜头划下来,读一读,体会:从这些特写镜头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感受到怎样的气氛?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情景,感受到了
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情景,感受到了
......
想象:在这一刻,可能会有谁在一遍又一遍的呼唤香港呢?
2、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自学提示:
(1)认真读第三小节,划一划,圈一圈,文中想到了哪些历史事件?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从这句诗中想到了这一历史事件,感受到
我从中想到了,感受到
...
(2)“都穿过这一滴泪珠”,在这一滴泪珠中,凝聚了人们怎样的情感?3、如果让你写《最后一分钟》,你会抓住哪些特写镜头来写呢?请你也来试着当一回诗人吧!出示句式:
最后一分钟,
是,
是,
是,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三>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读第4小节,思考:
“紫荆”指什么?
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你还有哪些疑问?
资料补充:100多年前,在英国的武力胁迫下,腐朽的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899年3月16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来到沙头角勘界,至3月18日勘界完成,我国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岛屿、海域被“租借”给英国。
中英街就是在这次勘界后逐步形成了一街两制的特殊现象。
香港被割占一直被视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开始。
花花绿绿的中国地图上,中右下方有一个小岛,它拥有的土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是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万分之一。
它种植莞香,出产沉香——一种贵重的香料,它馨萦寰宇,给世界带来了芬芳,增添了美丽。
它的芳名叫——香港。
一百年前,香港这块美丽的弹丸之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从母亲身上割去的,多少屈辱之泪,多少思乡之情,那具有中英特色的“中英街”成了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