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
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一、前言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
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
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迁移作用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都有体现。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已有研究作简单综述。
标签: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1. 引言语言迁移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Odlin,1989)。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寮菲,1998)。
不少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认为,运用外语思维有助于学习外语(刘东虹,2002),这已成为一些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如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他们想方设法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Cohen,2000)。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自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Corde和Krashen (Krashen,1982)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者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母语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
当学习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知识而出现交际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Lado,1957)。
上世纪60、70 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
实证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不总是源于跨语言的差异,也不总能够为对比分析所预测到。
进入70 年代后期至80、90 年代,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3海外文摘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一种与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过程,涵盖了诸多因素,其中母语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尽管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但通常我们更关注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以及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分析母语的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提出广大外语教师及学习者应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二语学习能力。
2 什么是母语迁移Long & Richards在Oldin(1989)的著作Language Transfer 一书中作序指出“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研究的中心问题”。
在我国语言学界,赵世开等人也认为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离不开对母语迁移作用的讨论。
然而,根据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Gass &Selinker,1989)中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就有十七种之多,由此可见,母语迁移问题既是二语习得中的重点,又反映出该研究结果目前尚不成熟的特点。
本文提到的“语言迁移”问题的定义,引自Odlin 提出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从Odlin 提出的定义可知,语言迁移的来源除了受母语的影响之外,还可以受到学习者所掌握的其他语言的影响。
因此,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应当用“第一语言迁移”来区分于其他语言。
根据G a s s 和Selinker 的定义,语言迁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正面影响,即语言的正迁移;另一类是新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负面影响,即语言的负迁移。
由于已有的研究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讨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
3 母语的正迁移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通常由语言的普遍特点来体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存在一部分共同因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母语为汉语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汉语的积极影响。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师晓晶(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2-0186-02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母语迁移现象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所在。
本文从语言迁移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语言迁移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指出母语正迁移研究带来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A Brief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i Xiaojing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s always a focus of research among many scholars.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nguage transfer,focuses on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points out the teaching implications brought by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other tongue;positive transfer早在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开始占主要地位的时候,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就已经围绕母语的作用展开。
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摘要: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课堂中,存在正负迁移影响。
常规我们研究的只是母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负迁移,本文介绍了母语,即汉语对我们二语习得课堂中的正迁移情况,以及从汉语的语音,构词,语序,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二语习得;正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一、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影响母语对l2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l2外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各种理论提出的假设不同,看法不一,但都有共识:母语对l2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叫做“语言迁移”。
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习得l2,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外语习得者带来困难。
早在1957年,罗伯特拉多在研究跨文化语言学时指出:“学习者往往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
”凯斯帕给迁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而斯加克特则把迁移现象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使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
面对众说纷纭的现象,奥得林(提出了他对迁移的理解:“迁移是先前习得的目的语和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当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迁移为理论指导,加入教学实践中汉语在英语课堂中的正迁移作为实例辅佐,得出英语课堂中汉语运用的一点启示。
二、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甚至在他的新书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1、第二语言习得概述在第二语言习得(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研究领域中,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母语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母语的知识、规则和习惯来理解和表达第二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母语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
正迁移是指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有相似的语法结构,那么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会更快地掌握这些语法结构。
而负迁移则是指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较大,他们可能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第二语言中,导致语言输出的错误。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似度、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经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
因此,对于母语迁移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也能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母语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2、母语迁移现象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迁移,简而言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等应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母语迁移可以是正面的,即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是负面的,即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干扰和阻碍。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述评
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受行为主义理论和对比分析假设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起决定性的负面作用,称之为“干扰”。
长期以来语际的相似性一直被人们忽视。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发现并分析两个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能够促进二语习得。
语言教师不仅要关注负迁移更要重视正迁移,并充分利用语言的相似性促进语言习得,同时减少甚至避免负迁移。
本文着重讨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和制约正迁移发生的
相关因素。
关键词:二语习得迁移正迁移中介语对比分析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
对语言迁移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教育工
作者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对“语言迁移”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
odlin(1989:27)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迁移不仅仅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
影响。
odlin提出迁移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者的错误上(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还体现在促进作用上(正面影响),即正迁移。
二、语言迁移研究
迁移概念是对比分析(ca)时期首先提出的。
在对比分析理论指
导下,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上。
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会引起语言错误。
当时二语习得研究者把第二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结为母语和目标
语之间的习惯差异。
lado(1957:2)认为:“如果目的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起来会很困难。
”
70年代,一些学者(nemser(1971),selinker(1972),corder (1978))开始把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语言上。
他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更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是无法在学生的母语和第二语言体系中找到的。
在此基础上,selinker(1972)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
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所产生的错误。
但明显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法只描述了学生所产生的错误,而忽视了正确的方面,显然这对整个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来说是不够的。
三、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正迁移现象
尽管迁移是二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一种策略,但迁移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主要依赖于两个语言的形式,句型和语言规则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种语系。
然而,英语和汉语在许多语言层面上仍然有正迁移产生。
首先,在语音方面,英语中的许多音素汉语中并不存在,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语音方面有很多困难。
例如,学习英语的中国学习者通常把[θ]的发音念为[s]。
然而,汉语中已经有的语音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很容易地掌握的。
例如,安徽和上海地区的中国学习者难以区分[r]和[l],然而其他地方的学习者并没有这样的困难,但是这些学习者很少意识到他们的母语在英语学习中这样的正迁移。
原因正是由于过于注意负迁移而忽视了正迁移。
此外,英语中有清音和浊音,而汉语中没有这样的区分,这就使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很难掌握这些语音。
但在一些吴音如上海口音中,存在着像[p]-[b],[t]-[d]这样相对的辅音,所以带有上海口音的学习者学习英语中的清辅音和浊辅音时,就会产生正迁移。
其次,正迁移还发生在语序方面。
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着不同,但是陈述句中,汉语和英语在语序上几乎一样。
例如:(1)a.昨天父亲给我一辆自行车。
b. yesterday dad gave me a bicycle.
(2)a. 这事使她伤心。
b. this matter made her sad.
显然在学习英语陈述句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导致汉语向英语发生正迁移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陈跃红(1998)分别测试了具有同样英语水平的中国、英国和法国学习者,结果发现英语和法语学习者之间没有显著区别,而中国
学生和英国学生之间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在关系从句上法语和英语相似,因此,法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关系从句时没有困难,他们只需要把母语迁移到英语中。
相反,在汉语关系从句中没有疑问词变化。
所以,和法国学习者相比,中国学生在掌握英语关系从句时有更大的困难。
该研究同样表明了正迁移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mohan与lo(1985)认为培训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写作能够促进目标语写作。
郭纯洁和刘芳(1997)和张坚(1999)分别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进行过英语写作和母语写作的学生表现得比其他学生好。
他们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母语能够促进目标语写作。
四、结语
外语或二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不可避免地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学习者母语的影响。
笔者主要简述了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时间更多地关注中介语的相似性,缩短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别。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此外,学习者加强母语学习,掌握好母语,在学习目标语过程中可更好地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1-9.
[2]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过程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
外语,1997(4):31-37.
[3]王跃洪.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vol23(6):61-63.
[4]俞理明.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张坚.促进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正迁移[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