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在TIVA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26.00 KB
- 文档页数:48
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新研究人工流产术是妇科门诊常见手术,因其手术时间短,术后宫缩引起的胀痛剧烈,要求术中使用的麻醉镇痛药物安全、高效、苏醒迅速、无并发症。
瑞芬太尼鉴于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及强大的镇痛效应,以成为临床目前无痛人流门诊首选镇痛药物。
标签:瑞芬太尼;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新进展无痛人工流产术虽是妇科门诊常见手术,但其麻醉要求高。
既要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同时不影响术后苏醒[1]。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麻醉镇痛药,是高选择性的μ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
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可弥补丙泊酚镇痛方面的不足,减少丙泊酚用量,从而降低丙泊酚引发的不良反应[2]。
鉴于其特殊的药理特性及良好的镇痛效应,近年来瑞芬太尼广泛用于各类短小手术麻醉。
1药理特性瑞芬太尼结构类似于六氢吡啶类衍生物,是一种合成的高选择性μ-受体激动剂,可被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拮抗。
瑞芬太尼由于其结构中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性酯酶迅速水解,具有代谢快、清除快的特点。
瑞芬太尼静脉给药后,起效半衰期t1/2σ(0.5~1.5)min,分布半衰期t1/2β(5~8)min,消除半衰期t1/2γ(0.7~1.2)h。
代谢物大部分为含羧基的酸性产物GR90291,效价仅为瑞芬太尼的1/300~1/4600,代谢物主要经肾排泄(≥88%)[3]。
药物清除率与年龄、体温有关,不受肝肾功能及体重,性别影响。
瑞芬太尼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不同,长期用药不会造成体内蓄积,在连续用药4 h后,阿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持续输注后半衰期(context sensitive half time,T1/2cs)分别延长至58.5 min 和262.5 min,而瑞芬太尼的T1/2cs仍为3~5 min[4]。
2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及对机体影响瑞芬太尼为麻醉镇痛药,选择性地作用于μ受体,表现出典型的阿片样药理效应,包括呼吸抑制、镇痛、镇静、肌张力增强和心动过缓。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作用迅速的麻醉药,在重症创伤患者中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表明,瑞芬太尼能够迅速完成镇痛和镇静的目的,并与其他药物相比,具有很少的药物副作用。
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是一种类鸦片的药物,在镇痛和控制患者疼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进行快速维持麻醉。
临床上,瑞芬太尼在手术后疼痛的处理、严重疼痛发作和抢救重患者时被广泛使用。
但是,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不同于在手术中的应用,瑞芬太尼通常用于控制创伤患者的疼痛和情绪紧张等症状。
瑞芬太尼也用于控制与急性脊椎损伤相关的疼痛。
瑞芬太尼有助于减轻脊椎损伤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瑞芬太尼可以用于缓解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带状疱疹等疾病的疼痛症状。
在处理创伤患者时,瑞芬太尼的剂量需要非常小心的控制,因为其高效性。
尽管瑞芬太尼是一种很好的麻醉药物,但在临床上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监控下进行。
为了降低副作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可以与丙泊酚和异丙酚等药物相结合使用,以实现快速的镇痛和麻醉效果,尤其是在危急情况下的应用。
此外,瑞芬太尼的组合使用可以减少其他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在严重创伤患者中使用瑞芬太尼需要特别注意其副作用,因为这些患者的生命周期可能属于救护状态。
理解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其副作用。
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其成为处理重症创伤患者的理想药物。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临床麻醉和镇痛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药理学特性,使得它在多种医疗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瑞芬太尼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
通常在静脉注射后 1 分钟内即可达到血脑平衡,从而快速发挥镇痛和麻醉的效果。
这一特性在紧急手术或需要快速诱导麻醉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疼痛缓解,为后续的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
瑞芬太尼的作用时间短。
这是因为它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这意味着它的药效可以被快速调整和终止,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快速苏醒和恢复。
对于一些手术时间较短,或者患者身体状况较为复杂,需要精确控制麻醉深度和时间的情况,瑞芬太尼的这一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临床麻醉中,瑞芬太尼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在诱导阶段,它能够迅速帮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减轻手术操作带来的不适感。
在维持阶段,通过持续输注或间断注射,可以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度和患者的反应灵活调整剂量,保持稳定的麻醉深度,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瑞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对于剖宫产手术,既要保证产妇的麻醉效果,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瑞芬太尼由于其快速起效和短作用时间的特点,能够在满足产妇镇痛需求的同时,减少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量,降低对胎儿呼吸和神经功能的潜在影响。
在镇痛方面,瑞芬太尼常用于术后疼痛的管理。
通过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方式,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自行给药,实现个体化的镇痛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使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可能会导致痛觉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会将瑞芬太尼与其他镇痛药联合使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以增强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尽管瑞芬太尼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其强效的镇痛作用,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支持。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一、引言瑞芬太尼是一种用于麻醉和镇痛的合成阿片类药物。
它具有强效、快速的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急诊治疗和术后镇痛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1、药理作用:瑞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μ-阿片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药代动力学:瑞芬太尼具有极高的脂溶性和血脑屏障透过效应,使其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起效迅速、消失也快。
三、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1、手术麻醉:瑞芬太尼常用于各种手术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阶段,通过静脉输注或持续静脉镇痛泵进行应用。
a:诱导麻醉:通常以瑞芬太尼与快速起效的静脉麻醉药联合使用,以实现快速的诱导效果。
b:维持麻醉:可通过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来维持麻醉效果,同时可调整剂量以实现镇痛目标。
2、急诊治疗:瑞芬太尼可用于急诊治疗中的剧痛缓解,常通过静脉推注给药来迅速缓解疼痛。
3、术后镇痛:瑞芬太尼可用于术后镇痛的管理,通常通过输注泵持续静脉给药,同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和镇静状态。
四、注意事项1、副反应:瑞芬太尼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相应措施。
2、禁忌症:对瑞芬太尼过敏者、严重呼吸抑制患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瑞芬太尼。
3、药物相互作用:瑞芬太尼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
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资料、使用指南等,详细请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μ-阿片受体:中枢神经系统中与疼痛传导相关的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可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血脑屏障透过效应:指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
3、输注泵:一种用于精确输注药物的设备,通过调整泵的参数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静脉输注。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瑞芬太尼在麻醉科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前的麻醉维持,对照组33例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切皮即刻以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心率的变化,术后比较两组麻醉的恢复情况和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和切皮即刻时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恢复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VAS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临床使用瑞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好、苏醒迅速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麻醉科;瑞芬太尼;临床应用麻醉药物是指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人们使用需要有专业人员控制用量或微量使用,如果不断使用,会使身体产生依赖性,从而会形成毒瘾药物。
常见麻醉药物有醋美沙朵、芬太尼、醋托啡、瑞芬太尼等。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属于新型短效麻醉性镇痛药物,属于μ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瑞芬太尼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广泛存在的非特性酯酶作用,发生迅速水解,其水解主要代谢产物可经由肾脏排出体外,其代谢消除率对于肝肾功能无依赖性。
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成几乎没有药理活性的羧酸代谢物,其可控性好、持续给药无蓄积、不伤害肝肾功能、清除率不受年龄、身体质量或性别影响的优点被广泛认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前的麻醉维持,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2.4岁;对照组33例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1.7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麻醉剂,常用于手术和镇痛。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
明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在创伤患者的镇痛管理中,瑞芬太尼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静脉输注和硬膜外注射。
静脉输注是常规的镇痛方式,也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式。
硬膜外注射能够更快地进入到
脊髓的麻醉层,从而快速达到镇痛效果。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
来选择适宜的方式。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多研究的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在创伤患者中,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可以显著降低镇痛剂的用量和镇痛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和
不适感。
此外,瑞芬太尼还可以增加患者的术后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
生率。
虽然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是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呼吸
抑制、低血压、恶心和呕吐等。
因此,在使用瑞芬太尼时需要严格掌控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已经被广泛探讨和研究,其能够显著改善患
者的镇痛效果和术后舒适度。
然而,医生在使用瑞芬太尼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严
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物,属于合成阿片类药物。
它可以与细胞内的μ-阿片
受体结合,从而产生镇痛、镇静和麻醉效果。
近年来,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引起了广泛关注。
瑞芬太尼可以作为创伤患者急性疼痛管理的一种选择。
创伤患者常常面临严重的疼痛,传统的镇痛药物常常无法满足其需求。
研究表明,瑞芬太尼不仅能够提供快速、强效的镇
痛效果,还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焦虑。
瑞芬太尼还具有快速恢复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
足创伤患者的实际需求。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手术过程中的镇痛管理是
确保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瑞芬太尼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皮下注射或鞘内注射等方式
给予患者,以提供持续而有效的镇痛效果。
研究显示,使用瑞芬太尼可以有效缓解手术后
的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瑞芬太尼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瑞芬太尼的吸收速度非常快,过量使用
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低血压和意识丧失等严重后果。
在使用瑞芬太尼时,医护人员需要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取得了积极的临床效果。
由
于其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
瑞芬太尼的合理使用和
管理也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注和努力,以确保其在创伤患者中的有效应用。
TIVA常用实施方法有哪些?陈述:静脉麻醉的给药方式包括单次给药、间断给药和连续输注,连续输注又分为手动设置和TCI。
单次给药或间断给药静脉麻醉通常局限于短小手术或内镜检查治疗,且用药单一,因此未在本共识内详述。
TIVA作为全身麻醉的一种方法,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三个阶段。
1.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剂量通常遵照教科书和药物说明书的指导,按公斤体重计算,但是剂量的个体差异很大。
例如丙泊酚的麻醉诱导剂量2mg/kg,一般患者用1mg/kg即可意识消失,剩下的半量可以在气管插管时视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对麻醉药的反应酌情给予。
个体化TCI模式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一般设定为4~6μg/ml,复合用药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可设定为3~3.5μg/ml。
观察并记录个体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calculated effect site concentration at loss of consciousness,CeLOC)。
对于危重症和心血管功能不全患者建议采用阶梯法诱导或者在BIS指导下调整血浆靶浓度。
依托咪酯对循环功能基本无影响,适用于危重症和心血管功能不全患者的麻醉诱导,常规诱导剂量0.3mg/kg,危重症患者可酌情减量至0.1~0.2mg/kg[4,16]。
阿片类药物在麻醉诱导中的作用主要是减弱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也与静脉麻醉药发挥协同作用。
芬太尼常用剂量2~4μg/kg,舒芬太尼常用剂量为0.2~0.4μg/kg(二者效价比为10∶1)。
在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上,等效剂量的不同阿片类药之间作用相近。
麻醉诱导药物的合理给药顺序,使各诱导药物在气管插管时同时达到各自最大效应,比选择阿片类药的种类和剂量更为重要[17](表2)。
表2 单次给药后药物达峰效应时间(min)瑞芬太尼起效时间仅1分钟,麻醉诱导时可在给予肌肉松弛药之后用药,避免过早应用抑制循环功能。
虽然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的效价比是1∶1,但是基于它的药效动力学特性,通常剂量1~2μg/kg辅助丙泊酚诱导麻醉即可获良好效果。
瑞芬太尼在胸科手术特殊病例中的应用(2020完整版)瑞芬太尼:药理学特点众所周知,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代谢快、无蓄积的特点,其通过非特异性酯酶代谢,达峰时间只需1.2分钟,仅为芬太尼的1/3,但镇痛强度约为芬太尼1.3倍;具有较小的分布容积(0.39L/kg),半衰期较短(9.1分钟),血浆清除率较快[2800ml/(kg·min)]。
在芬太尼家族中,芬太尼、阿芬太尼、舒芬太尼等药物的时量相关半衰期会因输注时间的增加而延长,而瑞芬太尼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因时间延长而变化,瑞芬太尼在体内无蓄积,持续输注后半衰期恒定(3~5分钟),并与持续给药时间无关。
基于以上药理学特点,瑞芬太尼常用于静脉麻醉的持续输注,也广泛应用于胸科手术的特殊病例中。
瑞芬太尼+丙泊酚:气管镜麻醉病例1:门诊气管镜麻醉病例要点:患者,男性,74岁,70kg,174cm;右下肺纵膈旁软组织肿块37×24mm;吸烟2,000支/年(50年);拟于全麻超声内镜引导下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
指南意见:201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推荐的气管镜用药方案主要包括四种: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丙泊酚+舒芬太尼+肌松药。
麻醉管理:由于此例患者为门诊手术,有出院时间的要求,因此为避免肌松残余,笔者于无肌松+深度镇静下进行气管镜检查,主要采取丙泊酚+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案。
首先,在等待室给予患者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5ml,右美托咪定0.6μg/kg静脉输注(10分钟输完);其次,患者入室后给予面罩供氧,双靶控输注(TCI)模式给予丙泊酚(4μg/ml)、瑞芬太尼(4ng/ml),诱导后3分钟置入喉罩,经喉罩置入气管镜检查。
由于先前未给予患者肌松药,因此在深度镇静条件下仍然需要在声门、隆突等重点部位辅以局部麻醉。
麻醉维持阶段降低靶控输注浓度为丙泊酚(2~2.5μg/ml),瑞芬太尼浓度(1~2ng/ml);最后,在气管镜检查结束后,停止泵注镇静、镇痛药。
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镇痛及重症监护等领域。
近年来,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μ-受体激动剂,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强烈的镇痛和麻醉作用,并且具有快速的起效和短暂的作用时间。
在镇痛方面,瑞芬太尼有着其他麻醉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达到轻度镇痛、深度镇痛和无意识状态。
此外,瑞芬太尼还可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减少术后疼痛应激反应,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
由于瑞芬太尼在镇痛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在急性创伤治疗方面,瑞芬太尼常用于缓解疼痛,降低病人的抵抗反应,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创伤后镇痛方面,瑞芬太尼可用于控制患者术后镇痛,使其体验较小疼痛,并且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一般情况下,瑞芬太尼用于创伤患者的结果令人满意。
由于其强效的镇痛作用,能够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有利于患者康复和术后生命质量的提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瑞芬太尼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也可能导致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瑞芬太尼时,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安全性,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
总之,瑞芬太尼在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其优异的镇痛效果受到医生及患者的关注。
但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瑞芬太尼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
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开展瑞芬太尼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其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在临床中的应用【关键词】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兴奋剂。
它起效快,作历时刻短、排除快且不依托肝肾功能,麻醉后苏醒迅速,因此普遍适用于门诊和神经外科手术等,但术后镇痛作用短暂。
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报告如下。
1 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文献报导[1],患儿均于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kg,鲁米那钠2mg/kg。
入室前行基础麻醉:肌注咪唑安宁/kg。
入室后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并开放静脉通路。
待生命体征稳固5min后于切皮前2min静脉注入瑞芬太尼μg/kg后,用微量输液泵泵入瑞芬太尼30μg/(kg·h)+得普利麻4mg/(kg·h)直至术毕。
不行气管内插管。
结果: 患儿的MAP、HR的时相转变趋势较平稳,痰量较少,苏醒时刻较短,SpO2在正常范围,患儿术中安静入眠,镇痛完善,无明显呼吸抑制,无喉痉挛、躁动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映。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得普利麻用于小儿疝气手术较稳固,分泌物少,术后苏醒迅速,是一种平安靠得住的麻醉方式。
2 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文献报导[2],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kg,套管针开放静脉通路。
麻醉前备好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喉镜、气管导管等设备。
入室即静脉泵入瑞芬太尼6μg/(kg·h)至术毕,10min后静脉注射氯胺酮kg,注毕开始手术。
结果:麻醉成效好,知足手术要求,手术时刻为20~35min。
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维持稳固。
结论:瑞芬太尼氯胺酮静脉全麻疗效确切,苏醒快而完全,可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
3 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文献报导[3],麻醉诱导采纳:咪唑安宁kg, 异丙酚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kg,气管插管,机械操纵呼吸。
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μg/(kg·min), 异丙酚3~4mg/(kg·h)。
结果:麻醉诱导后病人的血压(BP)、心率(HR)、明显降低,插管后所有病人的BP、HR均升高。
学习内容麻醉知深浅苏醒知时分----盐酸瑞芬太尼(瑞捷)应用新进展主讲:程玉驰参加人员:手麻科全体医护人员⏹一、基本介绍、发展历史⏹二、药理学基础⏹三、药代动力学⏹四、临床特点⏹五、临床使用⏹七、注意事项一、基本介绍、发展历史芬太尼家族的发展史➢舒芬太尼1974年➢芬太尼1960年➢阿芬太尼1976年➢瑞芬太尼1990年1996年德国2003年中国一、基本介绍、发展历史国产瑞芬太尼在2003年正式进入我国的临床麻醉,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麻醉中芬太尼一枝独秀的局面。
瑞芬太尼由于其超短效,持续输注半衰期极短并与输注剂量和时间无关等特性,和异丙酚复合应用,成为TIVA的主要药物,使我国静脉麻醉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临床麻醉的可控性,使得常规手术病人的麻醉变得更容易管理,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熊利泽、吴新民《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年第1期度冷丁不再唱主角度冷丁降低心肌收缩力,并有组胺释放作用其代谢产物甲基哌替啶的镇痛作用是杜冷丁的1/4,但中枢毒性是杜冷丁的10倍国外用于麻醉专科已很少二:药理学基础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激动µ1受体产生镇痛和镇静双重作用。
µ1受体与产生镇痛、镇静作用有关,而其他受体则与副反应相关。
瑞芬太尼对μ1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µ2 的结合较弱,而对κ、δ、σ和ε受体无明显结合,故在产生镇静、镇静作用的同时,副作用较小。
备注:1、阿片受体包括µ(mu)κ(kappa)δ(delta)σ(sigma)ε(epsilon )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受体有不同的存在位点及生理作用。
2、µ受体分为µ1 和µ2两个亚型,激动µ1受体产生镇痛、镇静的作用,而激动µ2受体则产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由于瑞芬太尼与µ1受体有较强的亲合力,而对µ2受体结合较弱,所以产生较强的镇痛与镇静作用,而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