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55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瑞芬太尼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是新型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麻醉药,也是第一个“超短效”阿片类药。
从1996年8月在德国首次上市以来,因其结构中含有酯键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酯酶代谢,所以拥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好,一般无不良反应,控制剂量容易,病人苏醒快,延迟少等独特特点,适用于临床输注给药。
又因为其半衰期短,持续静脉滴注不产生蓄积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关键词】瑞芬太尼;药理学;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性镇痛药,属于μ阿片受体激动剂,因其结构中含有酯键,所以在体内会迅速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
瑞芬太尼有着独特的药理学特性,起效快,清除快而且不受肝肾功能影响,长期静脉滴注蓄积作用小,在阿片类药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从1996年上市以来,现在已经广泛在临床应用,包括心血管、妇产科、神经外科、儿科等专科手术的麻醉中。
本文就其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作如下综述。
1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及特点1.1药理作用该药的化学结构为3-[4-(甲氧羰基)-4-[(1-氧丙基)-苯氨基]-1-哌啶]-丙酸甲酯单盐酸盐,分子量是412.91。
临床应用一般为盐酸盐制剂,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冻干疏松块状物。
因市售制剂中有甘氨酸做辅料,所以硬膜外麻醉不能使用,不于椎管内使用。
临床配制冻干粉需要保持无菌状态,配后尽快使用,若需要保存,放置室温下不能超过24h。
由于瑞芬太尼结构中含有独特的甲酯键,所以容易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胆碱酯酶迅速水解 [1]。
代谢物经由肾脏排出,不依赖肝肾功能清除。
无论持续输注时间长短,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3~5min就可减少50%,与血浆蛋白有70%的结合率。
在人体内达到血-脑平衡仅需要1min左右,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瑞芬太尼容易产生剂量依赖性,也可以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骨骼肌强直、低血压等副作用,副作用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鼢眉目鲺囤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进展秦风鸣祝力群(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山东枣庄277011)瑞芬太)雹(Remifentanil)药效强、起效迅速、副作用小、剂量容易控制,是新型麻醉性镇痛药。
此药在1990年首先在人体中作试验,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临床、本文对其药理学、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1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1.1理化性质瑞芬太尼的化学名称为3一f4一甲氧羰基一4一陋一氧丙基)一苄氨基卜L-六氢吡啶}丙酸甲基酯,属合成的阿片类药,结构类似于其他六氢吡啶衍生物。
由于其化学结构中有独特的酯键,容易被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
临床应用制剂为盐酸盐,呈白色冻干粉剂,稀释后的瑞芬太尼属于弱碱,pKa7.07。
冻干粉剂溶后只能保存24小时,呈高度脂溶性,辛醇一水分配系数17.9(pH7.4),因含有甘氨酸,不能用于椎管内”・21。
1.2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t啦Ot(0.5~1.5)分钟,t皿13(5-8)分钟,tl口^y(o.7-1.2)小时,Vdss(0.2-0.3)L/kg,Vdc(o.06~0.08)L/kg,CI(30-40)ml・rain。
・kg-1,血浆蛋白结合率70%~90%,tⅣ2keol3分钟,负荷量后的药效峰值时间16分钟,持续输注半衰期t,/2es(3~5)分钟㈣。
静脉注射后起效快,分布容积小,能够快速再分布和清除,清除率是肝血流量的数倍,以肝外代谢为主,主要被红细胞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
主要代谢途径是脱酯,形成羧酸代谢物GI一90291即瑞芬太尼酸,代谢物90%经肾脏排泄。
肝肾功能衰竭并不影响其药代过程,但在肝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应用时,由于此类病人对于阿片类药的敏感性增加,剂量应酌减,但恢复过程并不因此受影响;因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泄。
肾功能衰竭时可有蓄积。
学龄儿童的药代学特点类似于成人,老年人起效减慢,敏感性增加,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均减小,因此推荐老年人的负荷剂量应减少50%,持续输注速度应减少2/3,老年人的个体变异性较大,术后苏醒过程可能会有延迟。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具有高效、消除快、持续静脉输注无蓄积以及不依赖于肝肾代谢的特点,以下是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的综述。
1 麻醉诱导与维持Sneyd[1]等研究证明瑞芬太尼优于芬太尼,将更好地控制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并能减少手术产生的刺激。
成人诱导推荐剂量为1μg/kg,继以0.5-1μg/kg.min持续输注复合丙泊酚和肌松药顺利插管。
在丙泊酚诱导下瑞芬太尼用0.25μg/kg或0.3μg/kg可提供良好的喉罩插入条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短暂的呼吸暂停时间[2]。
瑞芬太尼不能单独用于麻醉维持,异氟烷或丙泊酚麻醉时持续输注0.1-2.0μg/kg.min。
2 专科手术麻醉2.1 心血管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瑞芬太尼0.5-1.0μg/kg.min持续输注抑制心脏手术应激反应,1.0μg/kg.min抑制劈胸骨应激反应[3]。
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比较,瑞芬太尼术中可用较高剂量、循环稳定且苏醒不延迟,降低术后肌钙蛋白I,理论上有心脏保护作用。
快速麻醉是神经外科麻醉的特殊要求之一,对神经功能评价至关重要。
Engelhard等[4]研究颅脑外伤者输注瑞芬太尼没有造成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和脑灌注的不良影响。
除了瑞芬太尼,吗啡和芬太尼破坏胆碱能神经传递,而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传递中断致术后谵妄和记忆功能受损,故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静吸复合麻醉都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令人满人的。
2.2 小儿与老年人手术麻醉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决定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功能的迅速恢复,半衰期没有随着年龄变化,为新生儿和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老年人肝肾及肺功能减弱,最好给予短效药维持麻醉。
瑞芬太尼对肝肾、呼吸循环影响小,复合丙泊酚麻醉时减少丙泊酚用量,可安全应用于老年人。
2.3 门诊内镜检查和日间手术麻醉门诊检查和手术后停留时间短,须用安全、高效及作用残留少的药物,以保证患者快速恢复并安全离开门诊。
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王中玉张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450052瑞芬太尼是哌啶(Piperidine)衍生物,化学名为3-{-4methoxyc-arbonyl-4-[(L-oxo-propyl)-phenylamino]-L-piperidine}Propanoic acid methyl ester.中文名为3-{4-甲氧羰基-4-[( L-氧丙基)-苄氨基]-L-六氢吡啶}丙酸甲基酯,药用其盐酸盐,为白色冻干粉剂。
瑞芬太尼对μ阿片受体有强亲和力,而对σ和κ受体的亲和力较低。
对非阿片受体无明显的结合。
纳络酮为它的竞争性拮抗剂。
其主要代谢产物为羧酸代谢产物,称瑞芬太尼酸,此酸对μ、σ和κ受体的结合是相似的,但它的结合强度仅为母体的1/800~1/2000。
瑞芬太尼的药理性质和其他的μ受体激动剂如阿芬太尼相似[1]。
药理学一.药代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属三室模型,分布半衰期(t1/2α)0.5~1.5 min,消除半衰期(t1/2β)5~8min, 血浆和效应部位之间的平衡浓度半时值(t1/2keo)平均为1.3 min,稳态分布容积(Vdss)0.2~0.3 L·kg-1, 血浆清除率(CL)30~40 ml·min-1·kg-1,持续输注半衰期(context-sensitve half time,t1/2cs)3~5 min。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2%。
1.分布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后起效快,单次注射后的峰浓度时间为 1.5 min,而芬太尼和吗啡的达峰浓度时间分别为3~4 min和20 min。
瑞芬太尼体内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
小儿体液总量、细胞外液量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大于成人,药物在细胞外液中被稀释,静脉给药时分布容积较大,婴儿期的分布半衰期最长,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dss)最大。
<2月幼儿比年长儿分布容积要大。
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组的研究显示,与成人和年长儿比较,瑞芬太尼在低龄组小儿中分布容积更大。
[11]陶 霞,缪朝玉,诸敏娟,楚正绪,苏定冯.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肾脏组织结构改变[J].高血压杂志,1998,6:298-302.[12]缪朝玉,陶 霞,管云枫,杨友才,楚正绪,苏定冯.去窦弓神经大鼠主动脉重建及机制探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734-738.[13]程 勇,孔宪波,苏定冯.酮舍林侧脑室给药对清醒大鼠血压波动性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影响[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3,14:339-343.[14]孔宪法,程 勇,苏定冯.酮舍林对清醒高血压大鼠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报,1992,13:517-520.[15]S hen FM ,Su DF.The effect of adenosine 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 lity in sinoaortic denervated rat is medi ated by adenosine A 2A -re -ceptor[J].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0,36:681-686.[16]苏定冯.可乐宁和咪唑啉受体[A].见:金正均,王永铭,苏定冯,主编.药理学进展(1997)[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1-48.[17]苏定冯.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92-94.[18]缪朝玉,陶 霞,苏定冯.反义技术和圈套技术在高血压基因治疗的应用[A].见:金正均,王永铭,苏定冯,主编.药理学进展(1999)[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4-260.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hin J New Drugs Clin Rem),2001年3月,20(2):142-146.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盛娅仪1,徐振邦2 (1.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336;2.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40))[收稿日期] 2000-07-02 [接受日期] 2000-09-25[作者简介] 盛娅仪(1955-),女,浙江宁波人,主治医师,从事于临床麻醉工作。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摘要: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正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超短型阿片受体激动药,主要优点就是作用效果迅速,时量半衰期较短,停药后5-10min就可以苏醒,容易控制止痛剂量,效果的可预见性强,安全可靠。
我国于1999年开始用于国内患者。
通过临床验证以来,REM被证实有着作用效果快、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剂量容易控制等优点。
主要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心脏手术麻醉、神经外科麻醉、产科麻醉等,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阿片类镇痛药。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将该药正式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瑞芬太尼麻醉药理学临床应用由于瑞芬太尼结构中含有独特的甲酯键,所以容易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胆碱酯酶迅速水解。
代谢物经由肾脏排出,不依赖肝肾功能清除。
无论持续输注时间长短,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3-5min就可减少50%,与血浆蛋白有70%的结合率。
在人体内达到血-脑平衡仅需要1min左右,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瑞芬太尼容易产生剂量依赖性,也可以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骨骼肌强直、低血压等副作用,副作用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纳洛酮可以拮抗瑞芬太尼。
由于瑞芬太尼的独特药代动力学,所以瑞芬太尼更适合静脉滴注。
一、瑞芬太尼药理学特点(一)瑞芬太尼的理化性质瑞芬太尼的分子结构如下图1,属于短效苯基哌啶衍生物芬太尼族,哌啶衍生物,结构与其他六氢吡啶衍生物类似,化学结构中有特殊的酯键,容易被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
市面上的兜售的REM制剂为盐酸盐,白色冻干粉剂,内含甘氨酸,每支剂量为lmg,使用前需稀释成25mg/L或50mg/L,稀释后的溶液pH值为7.07,可以保存24h。
临床应用一般为盐酸盐制剂,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冻干疏松块状物。
因市售制剂中有甘氨酸做辅料,所以硬膜外麻醉不能使用,不于椎管内使用。
临床配制冻干粉需要保持无菌状态,配后尽快使用,若需要保存,放置室温下不能超过24h。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有哪些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药理学特性比较特殊,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发挥效果,但半衰期时间较短,具有见效快、消除快的特点。
所以在一些需要快速麻醉、快速苏醒的手术中,瑞芬太尼的优势非常明显。
也因此,在临床麻醉时,瑞芬太尼受到人们的欢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看看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都有哪些应用。
一、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瑞芬太尼属于阿片类受体激动剂,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代谢途径是脱酯形成羧酸代谢物一端去烷基后形成。
对于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因为其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群相同,虽然肝功能衰竭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性较强,但并不影响镇痛作用与清醒时间。
老年患者在瑞芬太尼麻醉时,敏感度较强,药效缓慢,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瑞芬太尼比较容易通过胎盘,但对早产儿、新生儿影响不大;与其它受体激动剂的药代动力学原理相同,瑞芬太尼具有呼吸抑制、镇静、镇痛等作用。
在镇痛作用及副作用方面,瑞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与苯二氮类、催眠药及吸入性麻醉药联合使用时可发挥协同作用。
瑞芬太尼在使用过程中,对呼吸、中枢、循环及肝肾等系统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产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
一般情况下,术后静脉滴注停止后,患者呼吸功能都可以快速恢复,一般最多几分钟即可恢复,极少有患者因药物剂量、给药速度等因素影响呼吸功能恢复,所以麻醉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2、对中枢系统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中枢系统的影响,与其它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对脑代谢、颅内压及脑血流的影响相同,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呈剂量依赖型。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手术结束后停止静脉滴注后,瑞芬太尼的循环抑制作用一般在停药后8分钟左右会完全消失,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对学龄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瑞芬太尼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瑞芬太尼是一种较理想的阿片类药物,虽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临床应用研究资料仍在不断丰富,本文简要叙述其在临床相关作用的研究及麻醉、镇痛、镇静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瑞芬太尼;镇静;镇痛瑞芬太尼是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性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具有起效迅速、清除快、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时一量相关半衰期短(3.7rain)、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等特点[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心血管、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手术的麻醉。
现将瑞芬太尼在临床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及特点1.1 药理作用瑞芬太尼由于其结构中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物经肾脏排出,消除率不依赖肝肾功能。
无论持续输注多长时间,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减少50%的时间仅需3~5 min,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
故无需手术,结束前逐渐减量或提前停药[2]。
它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N酰基端存在酯键。
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在肝外持续水解,其消除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快速清除而不是再分解。
在人体内1 min左右迅速达到血一脑平衡、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与其他芬太尼类似物明显不同。
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及其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催眠药、吸人性麻醉药和苯二氮革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瑞芬太尼的阿片受体激动作用可被纳洛酮所拮抗。
另外,瑞芬太尼也可引起呼吸抑制、骨骼肌强直、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加强。
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更适于静脉滴注,控制输注速度,可达到预定的血药浓度。
1.2 药理特点瑞芬太尼的药理特点有:镇痛作用相似或强于芬太尼;血一脑平衡时间仅1 min;5~10 min作用消失:独特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药剂量和速度可根据麻醉深度和手术需要快速而精确地调整;术后5~10 min患者恢复:肝肾损伤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及其临床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3-08-16T10:04:39.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黄良胜许晓菲[导读]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决定了其在无痛内镜等中具有重要而有价值的临床应用。
黄良胜许晓菲(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535099)【摘要】目的分析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自愿选择无痛内镜检查的50例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平均50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芬太尼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治疗。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院时间均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决定了其在无痛内镜等中具有重要而有价值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药理学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45-02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愿选择无痛内镜检查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均为门诊非急诊患者,ASA等级均在Ⅰ~Ⅱ级之间。
将有心肝肾脏器疾病史、呼吸道感染史及药物过敏史等的患者排除在外。
其中有31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
年龄在21~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3.5)岁。
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平均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麻醉之前让两组患者均常规禁食12个小时,同时不服用药物。
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将其外周静脉开放,经面罩吸入3分钟的纯氧之后开始诱导。
给予对照组患者芬太尼治疗。
给予本组患者静脉滴注2μg/kg由宜昌人福药业生产的批号为2110805的芬太尼和1.5~1.8mg/kg1%由四川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1111303的丙泊酚,待患者意识消失之后给予其内镜检查,然后追加1~1.5ml的异丙酚,每3分钟1次,结束退镜时停止输注异丙酚[1];给予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