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衣原型
- 格式:doc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6
女装实用原型衣片结构图解男装实用原型结构设计袖窿深制图公式的取舍白嘉良郝爽姚兰如今,人们在保证服装服用功能(包括御寒和保护功能)的同时,还不断追求着视觉上的审美效果。
作为服装结构设计人员,仅仅具备审美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服装结构制图中正确认识各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比例,才能产生舒适、美观的视觉效果。
这就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人员经历充分的理性思维过程。
过去,我国的服装结构制图长期沿用含有修正值的线性公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裁剪法。
但是,由于传统比例公式过于依赖经验和缺乏变化,使之越发不能适应现代服装造型的需要。
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外形式直观、变化灵活的原型方法乘虚而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一部分人甚至开始迷信原型。
实际上,原型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部位的调整仍无法摆脱对经验的依赖。
也就是说,原型方法在服装各部位之间关系方面,依旧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
尤其是对于袖窿深变化的问题,原型更是没有很好地解决。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调整。
让我们暂时抛开原型这个思维模式,运用真比例工具来寻找可以使服装结构设计更加简便、灵活和高效,而且可以使服装结构更加合理的方法。
服装制图公式决定着服装的外观形态,代表着服装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反映着影响服装部位的相关因素。
因为服装是立体的,影响其变化的决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
但是要研究服装的变化规律,还得排除干扰,把握一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公式的准确、合理。
例如,“袖窿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位(如图),它不象“胸围”、“背宽”等可以直接测量的部位一样直观。
这个部位的公式是根据普遍的测量结果,结合视觉上的美观比例所设定的。
对袖窿深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只有“胸围”和“身高”是主要因素,诸如“面料厚度”、“肩斜角度”等次要的干扰因素可以姑且不做考虑。
为了清楚地理解认识服装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工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袖窿深制图公式加以分析。
欧洲19世纪女性服饰大全美图共赏 2009-09-15 09:44:29 阅读79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路易十六时代(1770——1789)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因此,服装上变化较复杂。
1776年,受波兰服装影响,出现了罗布·阿·拉·波罗耐兹(robe a la polonaise波兰式罗布)图-11,其特征是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像幕布或当时的窗帘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为了把裙子束起,罗布的后腰内侧装着两条细绳,在表面同样的地方装饰着扣子或缎带,细绳从里面下落,经裙摆向上把裙子捆束起来,绳端挂在或系在表面的扣子上,还有的在内侧裙摆处装上带环,绳穿过此环向上把裙子提起来后系上,外表也同样形成裙子被卷起来的形状。
在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了,裙子变得柔软了,但继续用紧身胸衣整形,肩上披着小型披肩,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取代裙撑,和17世纪末一样,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
法国之外的国家称其为克尤·德·巴黎(cue de paris,即“巴黎的屁股”之意)。
无论时尚多么嚣张,其实不过是时代的附属品。
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人们突然没有了18世纪典雅、轻松的心态,空想主义色彩浓郁,而服饰将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19世纪的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无论如何,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是法国大革命新古典主义后的回归,它在服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那个时期,“女人味”的审美观念弥漫了整个欧洲大陆,女性似乎成了第一性,她们故作娇柔,服装款式充满幻想色彩,而男人也被女人的娇柔所吸引,他们收细腰身,甚至不惜使用紧身胸衣。
19世纪的时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更高级裁剪技术的出现,使服装的面料和款式更为多样化;由于彩色印刷术的出现,时装样本开始出版,它是现代时装杂志的“鼻祖”。
特体结构设计举例
反身体制图与制版举例1. 反身体男西服制图
1. 反身体女上衣制图
厚身体制图与制版举例1. 厚身体女便装结构设计
2. 厚身体男中山装结构设计
后倾体制图与制版举例1.后倾体女上衣制图
2.后倾体牛仔裤结构设计
3. 后倾体男西服结构设计
屈身体制图与制版举例1.屈身体女上衣制图
附原型制图:
肥胖体
1.上半身肥胖体裤装结构设计
2.上下身肥胖体女上装结构设计
3. 上下身肥胖体女上装结构设计
3. 下半身肥胖体女上装结构设计
4. 下半身肥胖体女裙及裤装结构设计
4. 下半身肥胖体男西服、大衣结构设计
臀高髋大体西式短裤制图
高髋平臀体裤装制图
低髋体裤装制图
凸胸体女上衣制图。
摘要:通过对最近两代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的比较与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八代原型的主要特点是造型设计与人的身体特征趋向吻合,并使实际应用变得更加方便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地域相邻,人种体型相同,文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
因此,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设计的能力。
最近,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跟以往的原型相比,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
了解其新的特点,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分析其优劣,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1原型样板之比较1.1原型样板制图采用以下尺寸:胸围B=84cm,背长L=38cm。
分别进行第七代原型与第八代原型样板的制图,见图1和图21.2比较分析1.2.1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
但两代原型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都只要两个尺寸,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位置分配亦很合理,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省道量,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
可以说,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更接近实用原则。
而第七代原型,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虽然适用面广,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不像第七代原型,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
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处理掉了,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基本应用原则》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包括身原形、袖原型与裙原形。
它是女人体基本服装形态的平面展示,是实现女装设计师梦幻般构思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能够极轻松地将极其复杂的服装结构、造型及款式给予准确的表现。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不仅是因为其服装原型自身的造型准确、结构合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应用原则,这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应用原则,它们分别是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
在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中,由于女装身原型的结构变化复杂,并且易于表现文化原型的应用原则,因此,仅以女装文化身原型为例,阐述其应用原则。
一、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设计移动转换原则(一)、省的概念及功能1、省服装中“省”的形式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格陵兰。
省(DART)的出现,构成了以往在衣片上不曾有过的、吻合人体形态的体面转折线,它把服装从裁剪的平面性彻底地分离出来,从此确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以三维空间构成窄衣文化的起点。
ッ)是服装设计师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依据人体的体型、服装的省(DART、ダ——服装面料的特征以及服装造型、款式设计的要求,在衣片结构上设定的缝合部位及裁剪部位。
2、功能省不仅具有将服装面料从平面转化为吻合人体基本立体型态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实现服装设计师的服装造型、款式设计以及重塑人体形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二)、省的形式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省在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完形省和非完形省两种。
完形省是指服装省的形态完整,分割形式对称。
表现形式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如:钉子省、锥子省、橄榄省等。
(如图1—1 )非完形省也称为隐性省。
它是指服装省的功能完备,具有省的特征,但是省的形式不完整,省的依据人体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形式为对称或非对称。
它是完形省的一种变化形式,在结构设计中是一种变省为线的表现形式,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是—分割线。
号 型
160/84A 胸 围84cm 背 长38cm 腰 围66cm 背
长制图步骤1)画后中心线(定背长38cm)再画上平线下平线,前中心线(1/2胸围+5cm放松量)
2)画袖窿深线=B/6+7cm,画背宽线=B/6+4.5cm,前胸宽线=B/6+3cm,侧缝线(居中)
3)定后领宽=B/20+2.9cm,后领深=后领宽/3,前领宽=后领宽-0.2cm,前领深=后领宽+1cm
4)后肩斜=后领深,后肩线长=背宽线+2cm,前肩斜=后领深X2,前肩线长=后肩线长-1.5cm 5)前长腰线往下3.5cm(前领宽/2),BP点距袖窿深线4cm,距前中=前胸宽/2+0.7cm,6)前腰省大=W/4+1cm+2.5cm松量,后腰省大=W/4-1cm+2.5cm松量,肩省长7cm,大1.5cm。
7)画前后领圈线,前后袖窿(AH)线…
1BP B/6+7B/6+4.5B/6+3
2cm 2cm
4cm
B/20+2.9=
0.5cm 1.5cm
1.5cm 3.5
W/4-1+2.5
W/4+1+2.5
/3=
2 B/2+5cm 9.2cm 7cm
号 型160/84A 袖长56cm
制图步骤
1)画袖肥水平线,定袖山高线=AH/4+2.5cm
2)画后袖斜线=后AH+0.5cm,前袖斜线=前AH-0.5cm。
3)袖中心线=1/2袖肥,袖口线(按袖长),袖肘线=袖长/2往下3cm。
4)画前后袖山弧线,和袖口弧线…
2+0.5-0.5
袖
长袖长/2+3
2cm
1.5cm
1.8cm AH/4+
2.51cm
0.8cm EL。
18——19世纪欧洲女性服饰••路易十六时代(1770——1789)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因此,服装上变化较复杂。
1776年,受波兰服装影响,出现了罗布·阿·拉·波罗耐兹(robe a la polonaise波兰式罗布)图-11,其特征是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像幕布或当时的窗帘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为了把裙子束起,罗布的后腰内侧装着两条细绳,在表面同样的地方装饰着扣子或缎带,细绳从里面下落,经裙摆向上把裙子捆束起来,绳端挂在或系在表面的扣子上,还有的在内侧裙摆处装上带环,绳穿过此环向上把裙子提起来后系上,外表也同样形成裙子被卷起来的形状。
在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了,裙子变得柔软了,但继续用紧身胸衣整形,肩上披着小型披肩,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取代裙撑,和17世纪末一样,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
法国之外的国家称其为克尤·德·巴黎(cue de paris,即“巴黎的屁股”之意)。
无论时尚多么嚣张,其实不过是时代的附属品。
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人们突然没有了18世纪典雅、轻松的心态,空想主义色彩浓郁,而服饰将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19世纪的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无论如何,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是法国大革命新古典主义后的回归,它在服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那个时期,“女人味”的审美观念弥漫了整个欧洲大陆,女性似乎成了第一性,她们故作娇柔,服装款式充满幻想色彩,而男人也被女人的娇柔所吸引,他们收细腰身,甚至不惜使用紧身胸衣。
19世纪的时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更高级裁剪技术的出现,使服装的面料和款式更为多样化;由于彩色印刷术的出现,时装样本开始出版,它是现代时装杂志的“鼻祖”。
它的出现使原本由宫廷贵妇引导流行的时代一去不返,时装样本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成为新的时尚代言人。
女上衣原型立体裁剪第一章女上衣原型立体裁剪在初学立体裁剪或进行立体裁剪练习时,通常使用女半身人体模台进行相关的操作。
由于模台尺寸近乎真实人体净尺寸,加工出的服装基本为原型净量尺寸,必须经过后期的放样处理才能适合穿着。
另外,由于女性人体区别于男性人体的结构特点,许多造型结构设计因素更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本篇内容围绕女装原型设计进行讲解。
第一节上衣原型立体裁剪一、女上衣原型立体裁剪在准备制作女上衣原型前必须有一些基础部位尺寸来进行参考。
其中以胸围和背长尺寸作为基础依据为多。
下面介绍一下84A型半身模台上衣原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84A型上衣原型制作步骤步骤图2-1-1.1女上衣原型款式如图所示,是带有袖窿省与胸省结构的合体型款式造型。
参考尺寸:胸围=84cm,背长=37cm。
⒈衣片布料用量的计算如步骤图2-1-1.1中图片1、2所示,在前中线和侧缝线预留松量后作为前片布料的宽度用量;从肩颈点(NP点)到腰节线长度加上预留松量作为前片长度用量。
或直接用换算公式计算前片布料用量。
上衣原型前片计算公式:宽度=1/4胸围+6~10cm;长度=背长+6~10cm。
⒉绘制尺寸标记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出后片用料尺寸后,分别在前后衣片用料上绘出前后中线标记和胸围线标记。
如步骤图2-1-1.1中图片3所示。
⒊前片铺料将上衣前片与模台在确保经纱垂直的情况下对齐前中线,用大头针固定并对齐位置。
⒋布料抚平,堆挤松量按照步骤图2-1-1.1中图片5所示方向抚平前片,保证胸围线与模台对齐的情况下自然的在袖窿和胸围线下方形成松量。
如步骤图2-1-1.1中图片6所示固定前片推挤出袖窿和胸部松量。
⒌领型剪裁如步骤图2-1-1.1中图片7、8所示,留出缝头后剪掉领部多余布料,并打出均匀的剪口使领部布料平整服贴在模台上。
⒍前袖窿剪裁如步骤图2-1-1.1中图片9、10所示,在腋下位置捏出一定活动松量,按照模台本身的袖窿弧度留出缝头,然后将多余的前片袖窿量剪掉,并平均地打上剪口,使缝头平服,袖窿弧度圆顺。
原型制版六种常⽤服装原型制版⽅法盘点昨天我们为⼤家整理了⽇本新旧⽂化式的⼥装原型制版,今天接着为⼤家整理剩下的⼏种原型制版⽅法。
⼀、⽇本⽂化式男西装原型(⼀)、规格设计:胸围B=90cm 背长=43cm(⼆)、制图步骤1.以B/2 +8~9cm=54cm 和背长43cm作长⽅形。
2.确定袖窿深,⾃上平线向下量B/6 +8.5cm=23.5cm作⽔平线。
3.以前胸宽=B/6+4cm=19cm 作竖直线。
4.以后背宽=B/6+4.5cm=19.5cm作竖直线。
5.画后领⼝,后横领=B/12=7.5cm ,直领=后横领/3=2.5cm。
6.确定后肩线。
7.画前领⼝,前横领=前胸宽/2=9.5cm ,前横领明显⼤于后横领=9.5-7.5 =2cm ,这是男西装原型⽤胸劈门消除胸省量.前直领=后横领=7.5cm。
8.横背宽线,上平线与袖窿深线的平分点。
9.画顺袖窿成棉⼿套形,棉⼿套形袖窿只适合男西装和男⼤⾐,特点前胸⽐较平挺,⼿臂只能向前活动⽅便,向后不⽅便。
⼆、⽇本⽂化式男衬⾐原型(⼀)、规格设计:胸围B=90cm 背长=43cm(⼆)、制图步骤:1.以B/2+10cm=55cm和背长43cm作长⽅形。
2.作袖窿深,从上平线往下量B/6+9cm=24cm作⽔平线。
3.以前胸宽为B/6 +5.5=20.5cm作竖直线。
4.以后背宽为B/6 +7=22cm 作竖直线。
5.作后领圈,后横领=B/20 +3.7=8.2cm,后直领=后横领/3=2.7cm,直领抬⾼量0.3cm,然后画顺后领窝弧。
6.画后肩线,上平线往背宽线下量后横领/6=1.3cm ,与后领肩点连线,然后延长1.5cm. 即为后肩线长。
7.作前领圈,前横领=后横领-0.5=7.7cm,前直领=后横领=8.2cm。
8.前肩线长=后肩线长-1cm ,由上平线往胸宽线下量后横领/3+1cm。
9.画顺袖窿呈葡萄形,葡萄形袖窿⼿臂前后活动⽅便,但胸宽会有⼀定的松量,适合所有的⼥装和男西装,男⼤⾐以外的男装。
(女上衣原型)实践指导书课程名称服装结构制图指导教师
款式图:
外形描述:
文化式女上衣原型,基础领圈,基本袖
窿,基本袖山,圆装袖,衣长到腰围线。
测体要求:
1、胸围:净胸围加放松量10CM,
(净胸围依据直接测量而得,软尺依胸
围最丰满处围绕一周再加入两指松
量)。
2、背长:直接测量而得(后颈点
量到腰围线)。
3、腰围:净腰围加放松量4CM。
制图规格:(单位:cm)
号/型胸围腰围
160/84A9472
背长
38
用料量:
110CM幅100CM;
一、制图步骤(如图示:)
1、上衣各部位结构线名称
2、原型前后衣片结构制图
3、原型袖片结构制图
4、原型省道结构制图
5、原型省道转移
(1)、胸腰省转移到侧缝省。
(2)、胸腰省转移到肩省。
前、后衣片
袖片
前、后衣片结构制图
袖片结构制图
原型省道结构制图
省道转移
胸腰省转到侧缝
胸腰省转到肩缝
二、原型坯布小样制作
1、前、后领圈及门襟留净缝。
2、前、后衣片下摆及袖口下摆留净缝。
3、肩缝、侧缝、绱袖缝均内缝1CM。
4、原型坯布小样的人台试穿:
(1)横开领;
(2)前、后直开领;
(3)前、后肩斜角度和肩部造型效果;
(4)胸省大小、位置和造型效果;
(5)绱袖吃势和装袖效果;
(6)衣身下摆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