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及物性语篇分析的语料选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19.17 KB
- 文档页数:6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许多国家都通过将外语及其母语紧密结合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并进而提高语篇意识和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探讨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首先,讨论及物性分析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其适用性。
在此,我们认为及物性分析模式是一种跨文化的翻译模式,它可以适用于多种文化背景,并能够有效地解决涉及文化不同的翻译任务。
它主要是将母语用法与外语用法以及语篇强调作为其翻译算法的核心。
因此,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减少语篇的文化转化难度,使外语学习者能够在外语语境中选择最佳的句法设计,从而达到有效的翻译效果。
接下来,讨论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式。
首先,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在语篇语言课堂中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语篇翻译,使他们能够学习如何运用语法结构及其受母语影响的文化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及物性分析模式也可以被用于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语篇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建立语篇意识和提高翻译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及物性分析模式还可以作为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个人表达风格的重要方法,使他们能够有效而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这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因此,学习者在使用及物性分析模式翻译语篇时,应该注意文化差异,并尽力遵循语言的文字表达习惯,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本文所探讨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证明,它在语篇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在文化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建议语篇教学者应该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培养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的语篇意识,为他们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一、及物性的相关性分析在语言学中,及物性指的是动词的能否带宾语。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西方在及物性上的表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偏好和处理方式。
1.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差异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式和及物动词,通过此种方式使得新闻事件具有紧迫感和生动性。
而在中文新闻语篇中,则更注重使用被动句式和非及物动词,以此来表达客观、审慎的态度。
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像“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a new policy” 这样的句子,动词“announce” 后面直接带宾语,直接说明动作的发出者和行为对象。
而在中文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像“新政策被政府宣布” 这样的句子,动词“宣布” 后面并没有明确的宾语,而是使用了被动结构,使得动作的发出者和行为对象相对模糊。
这种差异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对新闻报道态度的不同。
中西方新闻语篇在及物性上的表现虽然有明显的差异,却也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无论是使用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主动句式和及物动词更能突出报道的主题和要点,使读者更容易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而中文新闻语篇中的被动句式和非及物动词更能凸显报道事件的客观性和客观性,避免过多的主观色彩和情绪化表达。
这种相关性体现了中西方新闻语篇在及物性上的差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新闻报道方式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在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中,名词化的运用更加广泛,报道常常采用名词性词汇来表述事件和行为,以此来突出事实和事件的客观性。
相比之下,在中文新闻报道中,名词化的运用相对较少,更多地使用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来表述事件和行为,以此来使得新闻事件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像“The decision was met with strong criticism” 这样的句子,使用了名词“decision” 和“criticism” 来表述事件和评价。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已成为全球的焦点。
本文将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
一、核心信息提取本文的核心信息是:环保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全人类共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二、语篇分析1、语言表达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和对仗等。
例如,“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这种比喻手法使得抽象的环境问题更加具象化,引起读者的共鸣。
2、句子结构本文在句子结构方面较为简洁明了,通过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强调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例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这种简短明了的句子结构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话语分析本文在话语分析方面较为清晰明了,每个段落紧扣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例如,在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时,文章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呈现出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三、话语分析1、话语表达在话语表达方面,本文通过多个段落阐述了环保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解决措施。
例如,“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还关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话语内涵在话语内涵方面,本文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说明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例如,“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这些建议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方向,使得话语内涵更具现实意义。
总之,本文从环保这一主题入手,通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着重探讨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事业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环保问题,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共同为美丽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然而,人们在新闻的却往往忽略了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传播信息和观点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方新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而其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更是备受瞩目。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和传播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表达和表达方式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新闻内容,并对中西方新闻传播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和应用,揭示其中存在的异同点。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有望为新闻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中西方新闻传播之间的深度交流和理解。
1.2 研究意义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信息传播的理解和互通。
及物性和名词化作为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
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可以揭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有利于丰富跨文化研究的内容,促进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和交流。
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推动语言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在结构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西方新闻语篇中,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新闻文章开头即可阐明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渐展开细节。
而在中国传统新闻语篇中,则更注重于层层深入,逐渐为读者呈现全貌。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在新闻报道中,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决定了信息的传达效果,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中的两种重要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将从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及物性、名词化的定义、特点入手,对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其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点中西方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新闻语言以简洁、清晰、准确著称,注重客观、中立的报道风格,通常使用主动语态,动宾结构和被动语态较多,语句结构简练明了。
而中文新闻语言则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偏重于文字的华丽、辞藻的丰富,通常使用主谓结构为主,动名结构较多,语句结构比较复杂。
中西方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及物性和名词化的定义和特点及物性指的是一种语法现象,即动词带宾语。
及物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动词可以“作用于”一个名词或代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名词化是指把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非名词成分转化为名词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名词短语,名词化的存在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表达力。
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它们的存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灵活表达方式,使得新闻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三、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在西方新闻语言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比较常见。
在英语新闻语言中,例如“attack on”、“express concern”、“call for”等常用的动词短语都是及物性和名词化的体现,这些短语的存在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具体。
在西方新闻语言中,名词化也十分常见,如“development”、“debate”、“consideration”等名词常常被用于新闻报道中,这些名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更有表达力。
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丰富表达方式而存在的现象。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摘要:生态话语分析反映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物性分析为主,但相关分析对小句的生态语义取向分类有待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
针对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细化过程类型与参与者角色,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不同过程的语义生态取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应用,揭示教育语篇中蕴含的生态观,并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教育语篇;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1、引言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范俊军,2005;韩军,2013;黄国文,2016a),是涉及语言和生态关系的所有研究总称(Fill&Mǜhlhusler,2001;Fill&Penz,2018)。
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
其中,豪根模式又称语言的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关注语言多样性、语言接触、濒危语言等,认为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1972:57),并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被称为隐喻模式。
韩礼德模式关注语言对生态的影响,即“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Halliday,2007:14),强调语言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视语言为干预社会实践的方式,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黄国文,2016a;何伟魏榕,2018a)。
从豪根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至今,生态语言学已初步形成了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何伟魏榕,2018a)。
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语言政策和规划、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等(Chen,2016)。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近年来,随着翻译学和多元文化交流学的发展,及物性分析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翻译策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翻译文本的认知特点为基础,把有及物动词的句子分解成及物动词和它的宾语(也可能是短语或句子),从而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考虑到其综合性和有效性,语篇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广泛采用。
首先,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
这种策略要求学生将所有及物动词分解出来,然后翻译它们所指向的宾语,从而避免错误和误解。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对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但需要关注及物动词本身的意义,还要结合宾语来理解原文的整体意思。
另外,这种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在翻译时遇到及物动词宾语模糊的情况时,他们就可以借助及物性分析模式来实现精准翻译。
因此,对及物性分析模式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进而提高翻译水平。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作为语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了解原文的内容,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翻译文本。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原文,以便了解及物动词所指向的是什么。
其次,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相同的及物动词,从而实现精确翻译。
最后,当学生翻译时有困难时,他们可以借助及物性分析模式找出文本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综上所述,及物性分析模式作为一种多元文化交流学和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教学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它可以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入了解原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翻译技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语篇教学中的及物性分析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一、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1. 动词的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往往采用及物动词来进行报道。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简洁明了,同时也能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发生的经过。
如:⑴ 九寨沟地震导致上万人无家可归。
(“导致”为及物动词)⑵ 特朗普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加大遣返力度。
(“收紧”和“加大”均为及物动词)另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名词也具有及物性,常常用来描述一些事物的变化、影响等。
如:⑴ 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急剧飙升。
(“膨胀率”和“剧增”均为及物名词)⑵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气候变暖”和“上升速度”均为及物名词)1. 名词的抽象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可以在文章中更加清晰地表达。
如:⑴ 民生问题成为政治家重要的关注点。
(“民生”为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变为“民生问题”)与抽象化相反,有些名词经过具体化处理后可以更加突出其实际意义,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如:⑴ “美食节”将于本周五在市中心广场举行。
(“美食”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美食节”)⑵ 公路大修工程已正式启动,施工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公路大修”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公路大修工程”)三、及物性和名词化对文章的影响无论是及物性还是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加准确、简洁地表达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闻报道。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新闻报道中,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还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使其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及物性和名词化,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地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手段,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准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及物性分析和语篇体裁的体现作者:熊少微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7期一、及物性分析及物性分析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三种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 1994/2000)。
概念功能指人们用语言描述他们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人际功能指人们用语言和别人交往,建立某种人际关系。
语篇功能指人们运用语言组织信息,使之成为完整思想的语篇。
三种纯理功能各通过若干语义系统体现,概念功能有及物性、语态系统和归一性,人际功能有语义、情态和基调,语篇功能有主位、信息和衔接。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它是描述小句的系统,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说明过程涉及的参与者、环境成分。
及物性把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过程区分六种及物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前三种是最基本的过程,后三种是次要过程,基本过程交叉存在次要过程。
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由若干个系统组成网络,构成意义潜势。
作为符号的一种,人们在表述时为达到某种目的,必然对语言进行选择,因而,任何的选择都有其意义所在。
“选择就是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2001),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
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某一种过程类型,使这文本成为有别于其它文本的语篇体裁。
语篇体裁是一项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Martin 1984)。
语篇体裁一般通过“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这两种方式体现(黄国文 2001)。
及物性是重要的体现样式之一,语篇体裁可借助于及物性分析体现。
二.及物性过程在语篇中的功能本文对六种不同的家用电器的使用手册英文版——Text 1:Mini-folding Hairdryer (MIKE)/Text 2:Ceiling tubular ventilating fan(GENUIN)/Text 3:Automatic Electric Cooker (TRIANGLE)/Text 4:Automatic Electric Air Pad(CROWN)/Text 5:Refrigerator (RHUALING)/Text 6:Washing Machine(KMC)进行及物性分析,探讨各种选择是如何实现意义的,体现特有的语篇体裁。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及物性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及物性是指动词在句子中需要接受宾语的特性。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及物性新闻语篇中经常出现动词的及物性表现,例如“报道”、“通报”、“揭露”等动词常常需要接受宾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其含义。
“报道一起重大新闻”和“通报了一起重要事件”中的“一起重大新闻”和“一起重要事件”就是动词需要的宾语。
2.动词短语的及物性除了单个动词的及物性外,新闻语篇中也经常出现动词短语的及物性。
“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索”中的“一场大规模的搜索”就是动词短语“展开”所需要的宾语。
3.句子的及物性在新闻报道中,句子的及物性也是非常常见的。
有些句子需要宾语来补充说明完整的信息,比如“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和“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其中的“一项新政策”和“一个新要求”就是句子的宾语。
二、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名词化是指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的现象。
在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名词化在新闻报道中,动词被名词化的现象非常常见。
“批评”、“发表”等动词被转化为名词,“批评”变成了“批评意见”,“发表”变成了“发表言论”。
2.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容词也经常被名词化,“重要”、“紧急”等形容词可以转化为名词,“重要”变成了“重要性”,“紧急”变成了“紧急情况”。
3.其他词类的名词化除了动词和形容词,其他词类也经常被名词化,比如“转化”、“发展”等词可以转化为名词,“转化”变成了“转化过程”,“发展”变成了“发展速度”。
三、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密不可分的。
国内批评话语分析在语篇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学派。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由R.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Fowler,1979)一书中提出。
批评话语分析(CDA)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这一语言学分支的研究中,并且将CDA应用到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近些年来,国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很有热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们运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某种语篇,例如利用批评话语分析来研究新闻语篇、机构语篇、语篇等等。
人们在分析这些语篇的过程中会充分运用到批评话语分析这种方法,是因为它在分析语篇的优越性。
利用批评话语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语篇的字面意义,来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
尤其是在语篇中,这些隐藏的信息就包括话语,意识形态以及权势的深层关系。
语篇的研究一直都是语篇分析学者不可忽略的一个领域,在语篇中包含有大量的隐含信息,而这种隐藏性的信息正适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这种研究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CDA)所吸收的理论是丰富的,在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和其关系较为密切的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不管是批评话语分析在研究语篇还是其他类型的语篇中,我们总能发现SFL这一理论,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除此之外,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还包括其他领域的理论,鉴于这并非本篇论文所讨论的重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1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SFL理论如上所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批评话语分析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在理论上给了批评话语分析宏观的指导。
及物性视角下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和”文化的话语传播一、引言“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1],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2]。
“和”文化的和谐内涵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层面。
[3]“和”文化丰富的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文化源泉和精神滋养;同样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应用也是对“和”文化重新进行了审视,进行了时代创新[4]。
文章力求能够在多维度理解语篇内涵的情况下,基于及物性系统过程探索中国“和”文化传播的路径,为中国“和”文化弘扬与继承作出贡献。
二、及物性系统当人类用语言去刻画外部世界时,关注的是语言的概念功能,即信息的内容。
概念功能主要包含了经验功能与逻辑功能。
经验功能反映了语言对现实各种情况的表达,解释了主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情以及其时间、地点等因素,而及物性是经验功能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5]。
及物性通常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六种过程,即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以及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不同的过程中包含着不同的参与者与环境,每一种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与意义。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及物性角度研究演讲文本,但基本都在讨论及物性如何体现演讲的目的与技巧,很少或几乎没有用它探究文化的传播。
因此,文章以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阐述发言稿的及物性过程,分析中国“和”文化的传播话语。
三、语料的收集与处理本研究以近三年来国内重要活动的发言讲稿与其英译本为语料,共34 篇,129868 字。
根据统计,英文小句共2216 句,其中体现“和”文化的小句共有825 句,占总数的37.23%;中文小句1807 句,其中体现“和”文化的小句共有690 句,占总数的38.18%(见表1)。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摘要】硬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严肃而内容深入的报道形式,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这篇文章将从新闻内容、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客观性分析,探讨硬新闻的客观性如何体现。
结合语篇分析的重要性,指出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如何提高硬新闻的客观性,包括加强新闻编辑的审核制度、避免主观臆测和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内容等建议。
通过对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和客观性评估,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为公众提供更加客观和真实的信息。
【关键词】硬新闻,语篇分析,客观性,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语言表达,重要意义,提高客观性1. 引言1.1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硬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事件、政治状况、经济动态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公共关注度的新闻,通常以客观、中立的方式呈现事实,不掺杂个人情感和主观立场。
硬新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中立:硬新闻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不夸大事实,不歪曲事实,不添油加醋。
报道内容应该符合事实真相,让读者能够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2.及时性:硬新闻通常报道的是最新发生的事件,及时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及时报道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增加新闻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3.权威性:硬新闻应该具备权威性,来源可靠,消息准确。
报道中应当引用权威机构或专家的观点,确保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客观报道:硬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和立场。
新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观点应该维持中立,给读者提供一个客观的报道视角。
硬新闻是一种严肃、客观、真实的报道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为了引起争议和争执。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决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需要记者和编辑们不断努力,保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 语篇分析的重要性语篇分析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引言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用来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充分”。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
笔者拟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分析阅读新闻语篇,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旨在增强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2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运用根据Halliday 的观点,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是:(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participant )?(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在具体分析时,除了确定过程和参与者外,还要确定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过程(process )、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及其立场观点和意图。
阅读主要是借助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的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及物性分析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
Halli-day (197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这在新闻语篇中尤其如此。
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大众媒体语篇,以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其他偏见。
国内外英语语篇分析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孙乃玲;张一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2)003
【摘要】语篇分析与语言研究的区别之一是其立足点直接放在语篇而非语言要素,故而选择什么样的语篇作为语料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料是实证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按其性质,语料可大致分为自然语料和诱发式语料.本文以2010-2014这五年来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刊载的英语语篇分析实证研究文章为依据,比较分析各研究中的语料类型及收集方法,探讨中外研究者在不同语料类型的选择、语料类型与研究话题之间的关联以及语料具体收集方法上的异同,旨在为英语语篇分析的实证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孙乃玲;张一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语篇分析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实证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为例 [J], 罗丹;任蔚香
2.国内外英语语篇分析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J], 孙乃玲;张一;
3.语料库方法在医学学术英语翻译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J], 付姗姗; 徐冰
4.真实语料在高校英语作为二语习得课堂的应用之实证研究方法概评 [J], 李异飞;李艺辉;潘洞庭
5.国内外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发展:现状与方法 [J], 王立非;孙晓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