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45 KB
- 文档页数:2
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张引
【期刊名称】《攀枝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4
【摘要】名词化是英语新闻语篇中常见的现象.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分析了名词化现象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主要功能,并从功能分析中得到启发,探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把握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闻语篇,更深刻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更好地进行新闻语篇中的英汉翻译工作.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张引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外语部,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名词化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篇功能分析 [J], 刘丽华
2.名词化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篇功能分析 [J], 刘丽华
3.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元功能分析 [J], 李艳丽
4.英语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翻译研究 [J], 邹永佳
5.医学英语语篇中名词化隐喻的功能及翻译 [J], 谢遐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报道的批判性语篇分析作者:许佳晖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2期摘要:孟某是某公司(中国通讯公司巨头)的首席财政官,2018年11月被加拿大政府以涉嫌“欺诈”逮捕,这一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它的走向会对金融,政治和外交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这一事件的研究有其意义且十分必要。
研究从及物性(transitivity)角度对《华盛顿邮报》以及《中国日报》两大新闻机构就逮捕孟某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ideology)。
研究发现在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中,两个报道在句法结构的不同展示了隐藏在话语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
证明了语言重现意识形态,以及新闻语篇通过利用语言来传达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分析;及物性;物质过程;言语过程;意识形态;逮捕孟某批判性语篇分析(CDA)起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研究者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
尽管采用的理论不同,批判性语篇分析旨在探索隐含在语言内的意识形态。
孟某是华为(中国通讯科技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因被指控欺诈,在温哥华机场被加拿大政府逮捕。
文章将概括的理论框架运用这一具体案例中,采用及物性系统来分析《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就此事的报道。
两个报刊选取同一事件进行报道,却采取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和描写方式,体现了新闻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以该事件为例,读者会发现语言的使用与政治立场相关,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之间的关系对孟某逮捕一案和新闻报道的语言使用都产生了影响。
本研究主要就句法角度进行新闻语篇的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进行分析以探究:(1)两篇报道中是否存在句法结构的不同?(2)在语言背后是否隐含意识形态?一、文獻综述批判性语篇分析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
研究者多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
Fowler等(1979)首次提出了批判语言学。
许多学者采用及物性为方法来研究批判性话语分。
英语新闻语篇中涉及新疆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以名
物化中的V-ing为视角
胡月朦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新闻语篇集政治性、书面性、权威性于一体,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自然成为语篇分析的重点。
本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对英语新闻语篇中涉及新疆报道中的V-ing这一独特的名物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语言如何重构读者的经验知识和意识形态,如何为政治服务,进而重构社会现实。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胡月朦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英语广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J], 裘燕萍
2.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美国英语新闻语篇中的霸权主义——以两篇新闻报道为例 [J], 刘娟
3.《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从名物化视角 [J], 王琳;孙志祥
4.透视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从及物性和情态的视角分析ABC新闻"Taiwan Rejects China's Offer of Pandas" [J], 孔霜梅;张发祥
5.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J], 李九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论文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
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以下是今天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全文如下:1 中西新闻价值的比照及不同价值观在报道中的表达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对新闻价值的根本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不等同于新闻价值,但两者关系极大,不能相离散。
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后才逐渐确立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休曼便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将“报道令人惊奇、事实的兴趣、适时的事件〞作为构成新闻价值的三要素;1922年,李普曼将构成新闻的要素写入?舆论学?,归纳为“突发事件、地缘接近性、个人影响及冲突等〞,使新闻价值理论得到了丰富;此后又有众多学者对新闻价值理论进展了完善。
综合来说,西方国家公认的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新闻价值构成要素根本包括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多个方面。
[1]在中国,最先引进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人包括学者徐宝璜,他认为能引起注意的人数和注意程度越多越深、时效性越强、且“随时随地而有别〞的新闻价值更高。
这三点被他作为新闻价值的三要素收入?新闻学?一书中,这本出版于1919年的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结合国情总结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根本观点,将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概括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2021年,在8?19讲话中提出,做好舆论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
所谓“时〞,就是指要抢占时机制高点;“度〞,就是要拿捏好政治、政策、热点的进退尺度;“效〞,就是注重效果,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摘要】硬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严肃而内容深入的报道形式,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这篇文章将从新闻内容、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客观性分析,探讨硬新闻的客观性如何体现。
结合语篇分析的重要性,指出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如何提高硬新闻的客观性,包括加强新闻编辑的审核制度、避免主观臆测和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内容等建议。
通过对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和客观性评估,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为公众提供更加客观和真实的信息。
【关键词】硬新闻,语篇分析,客观性,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语言表达,重要意义,提高客观性1. 引言1.1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硬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事件、政治状况、经济动态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公共关注度的新闻,通常以客观、中立的方式呈现事实,不掺杂个人情感和主观立场。
硬新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中立:硬新闻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不夸大事实,不歪曲事实,不添油加醋。
报道内容应该符合事实真相,让读者能够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2.及时性:硬新闻通常报道的是最新发生的事件,及时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及时报道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增加新闻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3.权威性:硬新闻应该具备权威性,来源可靠,消息准确。
报道中应当引用权威机构或专家的观点,确保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客观报道:硬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和立场。
新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观点应该维持中立,给读者提供一个客观的报道视角。
硬新闻是一种严肃、客观、真实的报道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为了引起争议和争执。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决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需要记者和编辑们不断努力,保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 语篇分析的重要性语篇分析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英文新闻导语语篇结构差异分析于 航(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文化教研室 哈尔滨 150070) 摘 要:本文以实例比较中英文新闻导语在要素选择、结构安排、内容和角度选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英语新闻的写作、翻译和阅读。
关键词:语篇结构 导语 中文新闻 英语新闻 一、引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Conno r,1996:5)。
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文章或译文的结构偏差。
有关不同语种新闻语篇结构差异的研究不多,目前收集到的只有3例。
D an tas2w h itney和Grabe(Conno r,1996)分析了大量葡语和英语社论文本,得出了英语比葡语社论语气更正式但结构更松散的结论。
T irkkonen2Condit和L ief I nder2Ko istinen(Conno r,1996)比较了芬兰语、英语和德语社论,发现芬兰语社论比英语和德语社论更习惯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谋求读者的认同,而不是就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争论;德语社论较英语社论更多在开头提出论点。
H ati m (1997)比较了阿拉伯语与英语报纸处理引语的不同方式,发现阿拉伯语新闻比英语新闻更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
除此以外,语言学界很少有研究涉及新闻语篇结构对比,而导语方面的研究则更少。
笔者对比了大量中英文新闻,发现它们在语篇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经常体现在导语的写作上。
导语方面需要的改动最多,也是能体现中英文新闻语篇结构差异。
本文欲从美籍语言顾问、新闻学教授Judy Po lum baum对译稿导语的处理入手,以实例分析、比较中英文新闻导语写法的差异。
这里涉及的新闻为狭义新闻,即消息,它以“迅速、直接、准确、简明、扼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为基本特征。
”导语写在新闻的开头(通常为新闻第一段),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新闻名词化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新闻名词化研究摘要: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
从2021年3月~6月?人民日报?和?经济学人?双语版抽取商务新闻各20篇,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分析商务新闻文本中名词化的构成特点以及在语篇构建中的功能,旨在对商务英语新闻的分析和翻译过程有所启示。
关键词:商务新闻;名词化;语篇功能一、引言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范围内新闻涌现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前人对新闻的研究多从文体特征、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标题、新闻文本的语境以及连贯性等方面入手。
王晋军、王璐和杨信彰等人对名词化有研究,但均未涉及新闻文体。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预从商务英语新闻中名词化的构成特点和功能进行研究,希望对商务英语新闻的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名词化的研究综述名词化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将词类分为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并对它们之间的转换进行了讨论,但是并未明确提知名词化的概念。
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主流学派从不同角度、层次和深度对名词化进行了阐述。
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的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它是由于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
自叶斯柏森将名词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以来,学界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描写结构主义认为区分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是它们在语法结构中的填充类别,但没有明确提知名词化的概念,仅根据直接成分分析来划分词类。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对名词化的研究呈现“同类无别的特征〞。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只是把名词化的过程当作句法结构变化的结果,未将名词化与语篇类型联系起来,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无规那么可寻〞,解释力度不够,也不够充分。
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就名词化进行了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名词化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变化问题、迂回表达问题和可预测性三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隐含的内在规律或规那么。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及物性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
及物性是指动词在句子中需要接受宾语的特性。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词的及物性
新闻语篇中经常出现动词的及物性表现,例如“报道”、“通报”、“揭露”等动词常常需要接受宾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其含义。
“报道一起重大新闻”和“通报了一起重要事件”中的“一起重大新闻”和“一起重要事件”就是动词需要的宾语。
2.动词短语的及物性
除了单个动词的及物性外,新闻语篇中也经常出现动词短语的及物性。
“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索”中的“一场大规模的搜索”就是动词短语“展开”所需要的宾语。
3.句子的及物性
在新闻报道中,句子的及物性也是非常常见的。
有些句子需要宾语来补充说明完整的信息,比如“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和“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其中的“一项新政策”和“一个新要求”就是句子的宾语。
二、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
名词化是指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的现象。
在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词的名词化
在新闻报道中,动词被名词化的现象非常常见。
“批评”、“发表”等动词被转化为名词,“批评”变成了“批评意见”,“发表”变成了“发表言论”。
2.形容词的名词化
形容词也经常被名词化,“重要”、“紧急”等形容词可以转化为名词,“重要”变成了“重要性”,“紧急”变成了“紧急情况”。
3.其他词类的名词化
除了动词和形容词,其他词类也经常被名词化,比如“转化”、“发展”等词可以转化为名词,“转化”变成了“转化过程”,“发展”变成了“发展速度”。
三、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1.及物性与名词化的共现
在新闻语篇中,动词的及物性往往伴随着名词化现象的出现。
“报道事件”中的“报道”是及物动词,而“事件”是名词化的结果。
这种共现现象使得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2.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互促进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词的及物性需要名词的出现来构成完整的句子,而名词化使得动词得到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语义延展。
3.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语篇效果
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互作用,为新闻语篇增添了很多的语篇效果。
及物性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具体、丰富,而名词化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精准、凝练。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在新闻报道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互作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增添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我们需要在实际的新闻写作中充分重视并合理运用这两种语言现象,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