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中国日报_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_管锐
- 格式:pdf
- 大小:233.98 KB
- 文档页数:7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日报》新闻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日报》新闻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导言作为一种高级文化艺术和交流方式,翻译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理解和表达的问题。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关联理论在《中国日报》新闻汉译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联理论是获取语言意义的基本理论,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关系,我们试图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chard Levinso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义是通过词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来构建的。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到译文中。
二、实践方法为了应用关联理论进行翻译实践,我们选择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到该报的官方性和权威性,我们希望通过翻译将这些新闻内容传达给英语读者。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方法:1. 选择新闻报道我们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包括国内外时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报道在语言和风格上都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希望能够将它们准确地翻译成英文。
2. 分析原文关系在对原文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每个单词和句子的意义,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包括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文关系等,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
3. 确定翻译策略根据原文的关联关系,我们决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对于同义词,我们选择使用近义词进行翻译,以保持语义的连贯性;对于反义词,我们采用相反的词语进行翻译;对于上下文关系,我们注意到原文的意思可能依赖于前后文的语义,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义连贯性。
4. 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遵循以上的方法进行翻译。
我们首先进行初稿翻译,然后对翻译进行反复修改和校对,以保证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三、实践结果通过关联理论的指导和以上的实践方法,我们成功地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文章翻译成了英文。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43-148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2021Register Variation of Website Newsand Its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ranslating China Daily Website English NewsJiahui YuCanvard College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Feb. 23rd,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AbstractCompared with news of other media, website news writing is more easily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hyperlinks of internet, the big data and the page views etc. 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f website news are much more flexible, which can explain why language deviation occurs in website news. These creative language deviants in website news can provoke vivid and eye-catching effects. Halliday, the founder of the 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emphasizes that changes in context may cause the language devi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ster variation and the three variables of register, namely field, tenor and mode. To better produce the effect of such register varia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including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paraph-rasing etc.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gister theory.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enrich studies on language deviation as well as website news writing.KeywordsRegister Theory, Register Variation, Eye-Catching Effect网站新闻的语域变异及其翻译——以中国日报网英文新闻编译为例于佳惠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20年2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0日于佳惠摘 要和其他新闻媒介相比,网站新闻易受超链接、大数据、浏览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杨倩,(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本文运用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国内英文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探索其深层次的解读意义,并进一步验证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分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概念功能,及物性,新闻语篇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1.引言批评语言学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力图揭示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意义。
新闻通常会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新闻语篇一直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兴趣所在。
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能够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义,因而自从早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著作开始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义的有效工具。
2.及物性理论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及物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姜洁,辜同清,2000)。
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中国日报》消息写作特色分析
《中国日报》是中国一份知名的全国性报纸,深受读者的欢迎。
它的消息写作有着独特的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息。
首先,《中国日报》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报道社会新闻,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当前的社会动态。
新闻报道的内容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报道,不偏不倚,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
其次,《中国日报》不仅及时地报道新闻,还提供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论,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日报》的消息写作具有客观、中立、多样性、深入细致等特点,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相关表达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是指由中国日报社出版的双语报纸,每天以
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刊登实时的国内、国际新闻和经济时事信息。
该双
语日报具有让英语爱好者更加深入了解国内外新闻情况的特点。
通过
汇集多方信息来提供全球读者一个广阔的视野。
在专业性上,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拥有权威的报道内容,由一流的
新闻机构撰写的文章,把每一件新闻报道的来龙去脉都表达得清晰而
准确。
在编辑上,采用双语编辑体系,融合国际视野,深度参与全球
思潮,突出新闻故事性,让报道文字工整明快,更加抓住眼球,具有
良好的可读性。
在数字化方面,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也努力地发挥自身优势,协同
发行媒体和新兴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形式,将新闻传播带入更高维度。
无论是实体报纸,报纸客户端,还是新闻APP,都可以让全球读者在中
国的风貌中发现新的感受。
总的说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勇于探索,无论是报道内容、新闻
编辑、数字传播,都是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读者
更好地了解全球世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020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从2010年至今,NOW语料库含纳了网络报纸和新闻杂志的97.3亿词的数据[1]。
更重要的是语料库每月增长约1.8-2亿词(来自约30万篇新文章),或每年增长约20亿词。
虽然谷歌等资源展示了人们正在搜索的内容,但NOW语料库是惟一展示该语言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几乎一直到现在的结构化语料库。
例如,可以查看2010年以来的词汇频率,以及最近几年的新单词和短语及其应用[2]。
China Daily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作为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也是国内承办大型国际会议会刊最频繁的主流媒体。
CNN国际新闻网除了对全球新闻进行报道外,还将有关整个亚洲时事的头条新闻、专题节目及报道,经过预设立场的加工后送到世界各地。
因为NOW语料库是不断更新的,它是研究语言最近变化的最佳语料库。
由于China Daily和CNN在中西方媒体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因而本次研究选取了China Daily 和CNN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
一、报道的用词对比(一)语料选取研究分别选取China Daily和CNN的报道,截止至今,其中China Daily有2716篇报道,而CNN有3856篇报道。
本文为了更系统的研究分别选取了国内外疫情大暴发的两个时间段,北京时间2020年2月9日前后的China Daily的报道为788词,和3月19日前后的CNN报道总字数为814词,在该语料范围内,对报道的相同概念的用词进行对比分析。
(二)举例分析例1.“死亡”的用词(1)China Daily的用词①Up to now,the mortality rate of COVID-19has re⁃mained rather low except in Hubei.(2)CNN的用词①Worldwide,the death toll crept toward10,000as the to⁃tal number of infections topped220,000.②The grim milestone comes just as US officials reporteda new high for fatalities reported in a sin.China Daily主要使用了“mortality”;而CNN分别使用了“death”和“fatality”在所有的报道中交替使用。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语篇差异的对比分析--以日本3.11大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为例
桑亚荣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上》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我国与英语国家的英语灾难新闻报道存在一定差异,语篇不同是重要原因。
文章以《中国日报(英文版)》(以下简称《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日本3.11地震的报道为例,对比了两报的语篇差异,发现《中国日报》篇幅较短,结构紧凑,更关注救灾活动,本国主题多;《纽约时报》篇幅较长,结构松散,刻画灾难场面和灾民生活,分析灾难影响,全面报道灾难。
【总页数】2页(P306-307)
【作者】桑亚荣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从及物性视角对比中美新闻语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共十八大的新闻报道语篇为例 [J], 甘小亚;余丽华;黄珊
2.基于叙事学理论的灾难新闻倾向性分析.——以日本3.11大地震新闻为例 [J], 肖晶;席晓青
3.探析文化因素对中外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J], 孙丽娟
4.《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句法特点分析--以日本3.11大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为例 [J], 温园园;
5.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J], 拓欣;梁润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Beijing cranked up its pollution alert a notch higher to orange(提高雾霾预警)2.Despite a spate of control measures(一连串措施)3.faced a public backlash over its inaction to(因某事被公众强烈指责)4.shun its responsibility or turn a blind eye to(回避责任)5.further escalate already strained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South Korea(进一步加剧紧张的关系)6.enlist the support of(争取……的支持)7.lodge solemn representations(提出严正交涉/郑重表态)8.inbound tourism (入境旅游/国内旅游)9.in order of ascending severity10.must have gotten their money's worth.钱花的值了11.make a splash in cyberspace引起轰动12.be awash with comments 充斥着,有很多评论13.carry forward national spirit with its core of patriotism 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核心14.flagrant violation 公然侵犯15.all walks of life各行各业;各界人士16.the Internet was abuzz with predictions and dismay(充满了)17.leaving the two sides in a tense standoff(紧张的对峙)18.crack down on violent factions(打击暴力派系)19.7 charged over vote-buying scandal(7人因贿选丑闻被指控)20.an electoral fraud scandal(选举舞弊丑闻)21.dereliction of duty(玩忽职守)22.cast a shadow(笼罩上阴影)23.anti-graft campaign(反腐败运动)24.boost morale(鼓舞士气)25.practice economy(节约)26.burgeoning Internet finance(迅猛发展的)27.coordinate financial oversight(协调金融监管)28.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debt risks(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29.grass-roots-level civil servants(基层公务员)30.as a last resort(万不得已时)31.proceed with the trial program(推进试运行)32.with the advent of(随着……出现)33.carry out a rescue mission(执行搜救任务)34.score new achievements on the cooperation in major issues()35.bearing the brunt(首当其冲)36.roll out a law(推出法律)37.step up its efforts to(作出大努力做)38.become the norm(成为常态)39.The scandal has aroused public outrage and anxiety among the public, especiallyamong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丑闻引起众怒)40.make inroads into the Indian market(进入印度市场)41.public health contingency plans(公共卫生应急预案)42.set the tone for future ties(为未来的关系定下了基调)y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ties(为未来的关系奠定基础)44.on a firm footing(在牢固的基础上)45.cut red tape(削减条条框框)46.make all-out efforts to(全力)47.solicit public opinion extensively 广泛征求公众意见48.made substantial strides i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s 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9.expand, deepen and speed up cooperation 扩大、深化和加快合作her China into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引导51.will also be held accountable 也会被追究责任52.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helping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53.play down the significance of 淡化意义54.are wary of the potent effect of 当心55.。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批评语言学旨在透过语言形式的表面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而新闻报导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在其所标榜的客观公正的背后也必然受到报道者本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出现分歧,从而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闻;批评语言学;意识形态2011年8月27日在韩国举行的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比赛过程中,具有夺冠实力的古巴选手罗伯斯对同样具有夺冠实力的中国选手刘翔的一次犯规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
罗伯斯犯规的处罚结果使其失去金牌,刘翔由第三名升至第二名。
对此,世界各大媒体均有报道,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引导读者对事件本身的理解。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两大媒体在男子110米栏决赛结束后的报道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各自隐藏意识形态及对读者的引导作用。
语料:两段报道分别摘自纽约时报网和中国日报网,内容如下:Robles,the world-record holder and reigning Olympic champion,ran in Lane 5 Monday,and his trouble started when he knocked over the eighth hurdle.As he and Liu approached the next hurdle,Robles’s arms were swinging closer to Liu’s,and his right arm struck Liu’s left as they came over the ninth hurdle.Liu,slightly off balance now,ended up knocking over the 10th hurdle and dropping back as Robles and Richardson lunged toward the finish line.(New York Times)Robles’right trailing hand was seen hitting on Liu’s left hand.As a result,Liu’s?rhythm was disturbed and his blistering pace slowed down.Right before the tenth and final sprint,Robles made further hand contact with Liu,who lost balance and tripped on the last hurdle.Liu,as a result,faded into the third after clearing the last hurdle and tumbled but?managed to the finishing line.(China Daily)两篇报道内容都是对比赛中犯规过程的描述,现对两篇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相关表达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是中国的一家全球视野、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
流门户,也是中国最大的双语新闻服务媒体。
这个媒体是政府和民众
之间的桥梁,将中国的政策、媒体改革、市场经济、文化多元性、国
家发展理念等强烈的信息传播给国家和国际读者。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致力于宣传中国文明,同时也涉及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新闻,如欧洲、非洲、美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重大新闻,以及国际社会和国家
安全等问题等。
这些新闻内容既有政策性、分析性,也有较为广泛的
视角,深入剖析中国政策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使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
的国际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政策。
此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还有
许多特色栏目,其中有谈话节目、新闻讲堂、读书频道、问政时讯等,充分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共识。
通过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的
传播,国际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政策、文明和重大国际新闻。
英语新闻中隐喻及翻译——以《中国日报》为例作者:鲍楚玥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3期【摘要】隐喻,作为一种有独特信息传递效果的修辞,在新闻的导语,标题和正文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对英语新闻中的隐喻进行翻译时,译者不仅要精准地把握其含义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及其所处语境,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本文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网上的新闻为例,分析隐喻在新闻中的应用及其翻译策略,以期提高新闻翻译水平。
【关键词】英语新闻;隐喻;新闻翻译1. 隐喻与英语新闻1.1 隐喻隐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由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超越语言本身。
因其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性,彰显思维的独特性,隐喻深受翻译学者和语言学者的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翻译研究产生了兴趣,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多样化。
从最初的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讨论隐喻可译性;从隐喻的修辞特性提高到讨论和研究隐喻翻译的价值; 从泛泛地讨论隐喻翻译,进入对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不同语篇如何翻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1.2 隐喻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1)经济新闻中的隐喻,有助于人们用具体且易理解的事物去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经济理论和现象。
在经济新闻中,为了更加简单通俗地表达一些经济现象,常常运用空间隐喻。
正如Zelinsky-Wibbelt和Cornelia在The Semantics of Preposition中所说,“所有的抽象概念都是从语义上将具体的空间位置隐喻的结果”。
经济新闻中常用“slump”,“grow”等表示“上涨”,“下跌”含义的词来表示价格,比例,股票等的数据变化。
比如 Tourism sector lawmaker Yiu Si-wing forecast that occupancy rate of Hong Kong hotels could drop by 10 percent and their revenue could slump by 20 percent.(China Daily, August 10, 2019)(2)政治新闻中隐喻的使用能够促进政治导向、文化现象和宗教观念的传达,进入到读者的内心世界,便于人们的理解。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中国日报》中的态度资源分析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中国日报》中的态度资源分析引言: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对语言生态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探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态度资源是指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日报》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中的信息传递、意图表达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特点。
一、《中国日报》简介与语篇特点《中国日报》是中国境内一家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英文媒体,它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
该报每天都会发布新闻、报道、评论以及社论等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
语篇特点方面,首先,《中国日报》的语篇通常是正式的、客观的,力求对事实进行真实和准确的报道;其次,该报的语言风格较为规范,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第三,阅读对象多为英语非母语者,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会更注重易读性和可理解性。
二、《中国日报》态度资源分析1. 情感态度资源情感态度资源是指表达情感感受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
从《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它通常采用中性的语言风格,较少涉及对事件的主观情感评价,更多地关注事实和背景信息的呈现。
但在某些新闻报道中,例如重大自然灾害、人道救援等,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情感色彩,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2. 评价态度资源评价态度资源是对某一事物、人物、事件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言语表达。
在《中国日报》的报道中,评价态度资源的运用较为谨慎,大部分情况下会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事实和观点,而不会过多地涉及个人主观情感或评价判断。
然而,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分析和评价时,该报也会充分表达观点和态度,以引导读者的认知和思考。
3. 社会价值观态度资源社会价值观态度资源是指与社会价值观念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中国日报》的报道中,社会价值观态度资源的运用较为突出,它旨在传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等。
收稿日期:2019-12-10作者简介:石钰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石钰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下重要的一环———高考,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而逐渐被世界各国所熟悉。
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难”的年度考试,在深深触动国人神经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国媒体和网友的浓厚兴趣。
作为亲中代表的泰国,该国媒体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显现出泰媒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真实看法。
与中国的报道相对比,能够看到中泰报道高考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进一步发现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或能帮助中国从评论中收获对高考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报道对比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087 05 一、引 言《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曼谷邮报》是泰国主要的英语报纸,主要在曼谷发行。
该报自1999年起,每年都提供半年份的泰国经济报告。
通过该报纸,每天数以万计的各国读者获得关于泰王国的政治、财经、教育、交通、旅游、就业信息,以及增进自己的英文水平。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近年来,高考扼杀学生创造力、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也正在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中外媒体对中国“高考”报道的不同视角、信源选择以及修饰高考的短语搭配的差异体现出中外对“高考”的不同态度,进而可以看到本土媒体和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新闻传播学论文英语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一、引言所谓新闻报道[1],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是对事实的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理解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提供真实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
新闻语言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少用概念化语言和模糊性词语。
现实生活中,当新闻报道者对话题的真实程度信心不足,没有把握或不敢予以肯定时,他们通常借助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即模糊限制语[2],传递信息。
所谓语言模糊性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和不清晰,这在学术界是无可争议的。
扎德认为:“模糊类是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界限不是确定好了的类别。
”语言的模糊性具有连续性、相对性、不精确性三个特点。
连续性是它的最大特征。
联系着的两个事物很难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分割点,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性质的外延是连续的、不确定的,就像一年四季一样,它们之间的切分就非常困难。
相对性指的就是词语从一方面看是清晰的,从另一方面看是模糊的,这与反映现实世界时掺杂主观评价有很大关系。
不精确性是指边界的“亦此亦彼”性,也就是说同一词语从不同角度看其意义是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概念既可属于甲又可属于乙,就像两个集合的交集部分。
恰当地使用这些模糊限制语不仅不会违背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表达要求,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语言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甚至使语言表述显得更谨慎或者更得体[3],充分发挥重要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不仅在中文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也随处可见。
素有“铁娘子”雅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作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她去世后与她有关的消息,也成了英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对英语新闻导语的功能语篇分析杨海燕【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10【摘要】The aim of Halliday’s constructing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is to provide a theory for text analysis. This paper is a systemic functional attempt to study English news lead. It is hop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will provide a good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news lead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o discourse analysis is well tested.%韩礼德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该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动能和人际功能入手,对六条从雅虎网站选取的英语新闻导语进行分析。
我们希望通过功能语言分析来验证或发现一些英语新闻导语的特点;二是检验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适用性。
【总页数】2页(P252-253)【作者】杨海燕【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新闻报道英语与社论英语的功能语篇分析 [J], 周军;楚军2.对英语新闻导语的功能语篇分析 [J], 杨海燕3.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J], 汪万芹4.高中英语功能语篇分析教学的方法研究与探索 [J], 刘洪宇5.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J], 汪万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目的论看《中国日报》对新闻发布会口译的作用的开题报告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交流逐渐变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新闻对交流的推进起着巨大作用。
作为一家权威的英文媒体,《中国日报》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实时口译显得极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推动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增强国内媒体的专业素养。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日报》对新闻发布会口译的作用。
一、目的论理论背景目的论,是翻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与意图,认为翻译应该是以母语读者为中心的过程。
目的论强调翻译中的目的性,即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传达信息,而是要达到某种特定目的。
同时,目的论还强调翻译中的价值取向,即翻译应该以信任、审慎、正直、公正为核心价值。
二、新闻发布会口译的目的新闻发布会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新闻事件,强化公众对事件的认知,提供给听众更为丰富和详尽的信息。
而在新闻发布会中,口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闻发布会通过口译,实现了多语言直播,这也是口译的一个重要目的。
通过对发言人的话语进行翻译,让多国听众能够即时了解事件,避免了语言的障碍,尤其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口译甚至能够影响事件的走向。
三、《中国日报》的口译作用作为一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文英文双语媒体,《中国日报》对于口译的作用尤为突出。
英文是当前国际交流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多数国际新闻发布会都是以英文作为主要语言参与,而《中国日报》通过实时翻译将这些英文语言的新闻传递给母语为中文的听众,使得广大中国读者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全球事态发展。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中国日报》不仅推动了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媒体对于全球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
四、结论:总之,《中国日报》作为一家极具专业机构的英文媒体,它通过对新闻发布会进行实时口译,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同时它还强化了国内媒体的专业素养,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影响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Ju.l2005第6卷 第4期(SocialSciences)Vo.l6 No.4
[收稿日期] 200429227[作者简介] 管 锐(1980-),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
对5中国日报6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管 锐,魏俊轩(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关键词] 5中国日报6;系统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分析[摘 要] 对报刊英语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指导的/功能语篇分析0模式为依据,对5中国日报6中随机抽取的三则英语新闻进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词汇密度、语法复杂度、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字系结构特征、句法和词汇特点分析,有益于对英语报刊新闻的深化认识和理解。[中图分类号] H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05)04-0034-07
AFunctionalTextualAnalysisoftheEnglishNewsReportsinChinaDailyGUANRu,iWEIJun2xuan(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Keywords:ChinaDaily;systemic2functionalgrammar;functionaltextualanalysisAbstract:ThefunctionaltextualanalysisofEnglishnewsinnewspaperscanfurtherdeepenourunderstandingofEnglishnews.BasedonthemodeloffunctionaltextualanalysiswithinHallidaypsfunctionalgrammar,thepaperanalyzesthreepiecesofrandomly2selectedEnglishnewsinChinaDailyfromtheperspectiveofcontextofsituation,contextofculture,lexicaldensity,grammaticalcomplexity,transitivitystructure,moodstructure,thematicstructure,thematicprogressionpattern,graphicalcharacteristics,syntacticalandlexicalcharacteristics.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介绍和迅速发展,这一学派中的语域、语类及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来自整个语言系统中的一组选择,即语篇是意义潜势的体现。112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和过程反映了发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立场观点和交际目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确度0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体育、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写、读者来信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刊报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新闻报道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愈来愈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Crysta&lDavy,Brook和OpDonne&lTodd等对英语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上。122Francis对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读
者来信三类新闻的语篇次语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主位选择与体裁之间的关系。132在国内,黄国文在对新闻报道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编年史法、新闻导语法(即倒金字塔法)和强光显要叙述法。国内其他学者张健如、郭可和陈中竺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英语新闻的结构特第4期管 锐对5中国日报6英语新闻报道的功能语篇分析征和语言特色进行了分析,杨雪燕对英语社论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探讨,楚军对英语新闻广播进行了功能语篇分析。但很少有人对英语报刊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对5中国日报6上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功能语篇分析的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将尝试着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对5中国日报6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本文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功能语篇分析0模式,从文化环境、情景语境和语言使用等几个方面对随机抽出的三篇新闻报道(见2004年5月14日、15日、29日5中国日报6第1版)进行分析。对词汇语法层所进行的量化分析集中在小句这一体现意义的基本单位上,主要包括对小句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等的分析,并对三篇新闻中体现谋篇布局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对字系层的分析集中在语篇的篇幅、段落数量、段长、句长以及空间布局、字号、大小写等方面。本文还将对三篇报道的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度进行量化分析。这三篇报道均从5中国日报62004年5月第1版的新闻报道中简单随机抽出。之所以选5中国日报6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份报是中国最早的一份全英文日报,其语言地道,质量很高,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为保证本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语料的搜集上尽可能全面地兼顾情景语境因素的可变性。因此,所选新闻的语场不一,而语式和语旨都完全统一。这样随机抽出的新闻在一定意义上更具代表性。一、情景语境语篇分析离不开语境。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语篇是某一特定语境中社会意义的过程和成果。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会做出不同的语义和词汇语法选择。语境和语篇之间是社会环境和语言的功能组织之间的关系。语境包括语场、语式和基调这三种变体。语场指发生的事情或活动,它影响到语言及物性系统的选择,通过语言的表意功能来体现;语式是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它影响着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通过语言的语篇功能来体现;基调指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影响语气和情态的选择,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来体现。这三篇新闻报道的语式和基调都一样。语式是写出来供大家阅读的,即以书面的形式传播,诉诸于目;基调为记者与一般大众,即记者通过报道客观事实,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惟一不同的是语场:新闻1的语场为日本记者在伊拉克遇害;新闻2的语场为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南部杀害了12个巴勒斯坦人;新闻3的语场为巴格达汽车爆炸事件中13人遇难。
二、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指言语社团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是语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所能表达的所有意义(包括交际目的、交际步骤、交际形式、交际内容等)。它决定了文本在情景语境中被理解的方式。文化语境由语篇体裁来实现。语篇体裁是通过/纲要式结构0和/体现样式0来实现的。如果一篇文章是由标题、导语和正文组成,并在文章的内容之前标明消息出处,而且正文各段多由一个句子构成,这种体裁就会被认为是新闻报道。这三篇新闻报道均符合以上特点。
三、语言运用(一)词汇密度词汇密度是指一篇文章或一个句子中的实义词的数目与该文章或句子中所有单词数目的比率。它常用来覆盖语言使用者在交际场合中使用词条来表达有意义的信息的诸多因素,它直接反映了文章信息量的多少。用公式表示为:(L/T)*100%(L指实词数,T指词汇总数)。对实词和虚词的定义和划分,笔者依据的是胡壮麟的5语言学教程6。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动词和代词。词汇个数的计算标准为:¹词条按其具体组成部分的数目来计算,UnitedStates(2个单词),ironout(2个单词);º助动词/系动词+npt算作一个词:canpt(1个),werenpt(1个);»名词所有格算作一个词:lsraelips(1个),Americaps(1个);¼缩约形式按照其组成成分来计算词汇,而后再把他们分别归入实词或虚词内:itps=itis(2个),Theypve=theyhave(2个);½首字母缩写词算一个词:WTO(1个),VOA(1个);¾数字按其英译来计算:1993=nineteenninety2three(2
#35#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个),40%=fortyprecent(2个);¿复合词算作一个词:back2to-back(1个),192year-old(1个)。按照以上标准,三则新闻报道的词汇密度统计结果见表1。表1 词汇密度统计 (%)
新闻序号实词数词汇总数词汇密度平均词汇密度118522781.5%216824967.5%318127964.9%71.3%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则新闻的词汇密度均超过了60%,平均词汇密度为71.3%,这说明报刊新闻的信息含量很高,这和它的功能是完全吻合的,因为报刊新闻就是用来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所以报刊新闻具有很高的信息量。(二)语法复杂度语法复杂度与每句话中的从句数目相关。它是用一篇文章中从句数目与这篇文章中所有句子数目的比率来表示的。这三则新闻的语法复杂度统计结果见表2。表2 语法复杂度统计 (%)
新闻序号从句数句子总数语法复杂度平均语法复杂度12711250%22011180%33015200%210%
三则新闻的语法复杂度都在200%左右,平均语法复杂度为210%,这说明每个句子中的从句相对较少,这完全符合新闻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一特点也符合新闻的功能。读者读报时间不多,要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从句不能太多,句子不能太复杂,否则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阅读时间相应也会增加。(三)及物性结构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场由概念功能表达,概念意义又由及物性结构的选择体现。及物性与小句如何体现概念功能有关。及物性系统由/过程0(动词词组)和/参与者角色0(名词词组)构成。韩礼德把经验世界解释成可操作的一组过程。他将这组过程分为六种,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142其中前三种最重要。物质过程是做事的过程;心理过程是动作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觉和反应;关系过程表明发话者对事件的描述和判断;行为过程是指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行为,所以它兼有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征;言语过程是指用话语形式来谈及事情的过程;存在过程是指客观对象在客观世界中出现或发生。过程的选择通常受语篇类型和主题的影响,但即使是同一类语篇,对事件的叙述也有可能采取不同的过程组合。这主要取决于叙述者的交际目的和叙述者本人对事件的看法。对三则新闻报道中小句的及物性结构的统计分析可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59%),其次是话语过程(19.1%),再其次是关系表3 及物性结构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