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生物下册811传染病及其预防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0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二、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该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2)能说出某种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说出某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资料,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如何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
(2)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小组合作,讨论判别: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内进行合作学习三分钟时间,讨论判断并完成教材72页“想一想,议一议”把表格中的疾病认为是传染病的打√,不是的打×。
(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并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
)讨论完成,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
2、实例剖析引新知:以汇报中的近视与结膜炎为例,分析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
近视眼(传染病):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结膜炎(非传染病):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讲解传染病的概念: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八年级生物下册《8.1.1传染病及其预防》导学案八年级生物下册《8.1.1传染病及其预防》导学案8.1.1传染病及其预防编写人:审核: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审核小组: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习重点:1.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传染病预防措施的三个方面。
学习难点:1.病原体的概念和种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艾滋病的基本常识。
学法指导:学生自述、多媒体演示、调查实践相结合。
资料链接:1、流行性感冒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2、拓展资料:艾滋病、流感与病毒学习过程目标1、目标2一、自主学习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等。
2、流行性感冒(简称_______)是一种由__________引起的、具有高度__________的急性传染病。
流感患者的、_______和_______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患者讲话、________、打_______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流感病毒的______,其悬浮于空气中,周围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__________,必须同时具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
缺少其中__________,传染病就__________不起来。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____、切断_和保护。
②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采取,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主要环节,做到和相结合。
如预防麻疹和脊髓灰质要以,保护;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以,为重点;预防淋病要以,为重点,同时要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二、合作探究任务一: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是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非传染病是由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进行资料分析,能够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等资料;PPT 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
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方法。
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有源之水。
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事例来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学习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
2、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观看“非典”纪实影片(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竟有如此严重!能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它的传染和流行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列举常见的传染病1、根据课前完成教材P68表格的情况,进行交流。
说出这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判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病因有何不同?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
2、观察下图中的几种病原体的图片,说一说这些病原体能引起哪些传染病?并归纳出传染病的三种类型学习任务二:描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自己阅读教材69页的资料。
2、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分析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尝试总结: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3、观看动画(课件),并复述流感是如何传染的。
4、在复述动画的基础上,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5、应用知识,实际分析:(1)“非典”曾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的资料,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
(2)艾滋病:首先同学间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同学们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艾滋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是什么?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结合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同学们一起交流,我们应如何预防艾滋病。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结构化预习,完成《问题导读课堂学习过程设计1、根据生成问题和在同学展讲的过提升意义学习方案设计附件:附件一:《传染病及其预防》问题导读----评价单附件二:《传染病及其预防》问题解决----评价单附件三:《传染病及其预防》问题训练----评价单《传染病及其预防》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组名姓名时间: 2015年月日【学习目标】1.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重点难点】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关键问题】1.通过学习,知道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法提示】1、自主结构化预习,解决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1.病毒结构简单,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流行性感冒、肝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2.细菌和真菌中的某些种类寄生在动物体表或体内,并从所寄生的个体内吸收营养物质,从而导致动物生病。
【预习评价】(你是最优秀的!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一、判断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传染病打“√”,非传染病打“×”,不确定打“?”)并尝试说出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因或理由。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因:近视眼()病因:病毒性结膜炎(红眼病)()病因:缺铁性贫血()病因:甲型H7N9流感()病因:龋齿()病因:艾滋病(AIDS)()病因:肺结核()病因:蛔虫病()病因:(归纳1)由此可知:传染病是指由、、等生物(统称为)引起的能够在人群或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具有性和性。
(归纳2)因此根据传染病的病因(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性传染病、性传染病、性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阅读课本P73资料分析1,思考下列问题:1、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什么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谁在散播病原体?2、流行性感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健康人身上的?3、什么人最容易得流行性感冒?为什么?(归纳3)流行性感冒传播的过程是→→。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3、教学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
2、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a、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完成课本68页的调查表格;b、多媒体课件;c、关于H1N1流感和艾滋病的视频。
2、学生准备: a、课前完成课本68页的调查表格;b、收集关于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播放H1N1流感纪实影片。
学生:观看影片。
(紧张、恐慌的场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教师: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竟有如此严重!能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它的传染和流行呢(提出问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2、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学生:交流课前完成教材表格的情况,并说出:这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判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病因有何不同?教师:a、引导学生尝试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
b、多媒体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病原体能引起哪些传染病?进而归纳出传染病按病原体分类的三种类型(即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1.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资料分析及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认识艾滋病,培养学生关心爱护艾滋病病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难点: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课前准备学生: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3.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引起,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特点:流行性和传染性等特点传染病流行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传染病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六、课下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
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方法。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传染病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学生都得过传染病,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
但由于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还比较差,而传染病的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
三、设计思想: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采取讲授、质疑、阅读、观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病因。
2、知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3、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小结与反思:能通过大地震后的政府工作成功引入新课,为本节探究创设了生活化的情景,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教师播放一段11、12北京确诊的鼠疫视频,用时事新闻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白传染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创设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学习环境,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传染病的教学,重在教育学生明确传染病的病因、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深对艾滋病的了解,重在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的盲目恐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的第一节内容。
这是同学们新接触到的一个生物学范畴,但这部分内容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健康地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人们提高生命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这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同时,掌握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有关知识,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生物学保障。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了初步合作探究的能力,因而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和方法:1、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2、通过学习传染病的传播及预防,在生活中运用此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提供建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