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传染病及其预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78 KB
- 文档页数:9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传染病都有哪些。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尤其是H7N9禽流感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背景:针对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以通过本周主题班会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初春、秋季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从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到比较少见但更致命的流脑、出血热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历史上传染病的流行: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短短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
传染病的大流行是人类的灾难。
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调查: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二)学生讨论并掌握有关知识。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什么不同?近视眼: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结膜炎: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传染病流传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初中生物《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针对几种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重点讲解流感、肺结核、乙肝等疾病预防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播途径,掌握常见传染病预防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预防措施,降低传染病发生率。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传染病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关爱他人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方法。
重点:传染病基本概念、特点,以及针对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流感病毒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2)传染病传播途径:结合教材,讲解传染病传播途径。
(3)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①流感:介绍流感病毒特点、传播途径,讲解预防方法(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②肺结核:介绍肺结核病原体、传播途径,讲解预防方法(如通风、消毒等)。
③乙肝:介绍乙肝病毒特点、传播途径,讲解预防方法(如接种疫苗、不共用牙刷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①传染病概念、特点②传染病传播途径③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流感:勤洗手、戴口罩等肺结核:通风、消毒等乙肝:接种疫苗、不共用牙刷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概念、特点。
(2)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3)谈谈你在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发生。
2. 答案:(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定的“ 健康地生活” 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
2、识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举例说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学会正确看待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壱)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几张“ 埃博拉” 图片,并配以一段文字介绍。
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得出:“埃博拉”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给国家、社会及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就有必要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
从而导出新课。
(二) 出示目标学生读目标,了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探究新知(1))传染病的概念先出示几种常见的疾病,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而得出病原体的概念,再有病原体引出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了概念后,再去判断哪些疾病是传染病,并得出传染病的特点。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前面我们说的这些传染病是如何流行开、传染开的呢?这一部分主要是利用课本上的资料分析,以流感为例来分析流行的几个要素,并推广到其他的传染病,最后总结得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这个环节中,我还重点指导了学生分析资料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方法,对于以后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流行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
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
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
接触过流感患者及其用品可能传染上流感。
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孩子更容易患流感。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的基本情况,并学习调查的方法。
4. 关注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资料分析及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课前准备
学生: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本节课的导学案
四、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课优秀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尝试比较常见传染病的种类。
3.能简要说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艾滋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染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一份导学案、制作相应的课件、收集艾滋病的资料、学生准备:收集艾滋病的有关资料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上课前1-2分钟播放《健康歌》。
师:人人都希望健康快乐,但传染病却给人类带来许多痛苦和灾难。
像XX年我国在内的非典疫情和XX年3月安徽埠阳市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以及去年在全球爆发的甲型流感等,(屏幕上黑屏红字突现出传染病,并显示这些传染病的数字信息资料)这些传染病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传染病及其预防。
(屏幕显示课题)(二)了解目标:学生通过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及重难点。
(三)自主学习:结合目标,利用导学案上的“自主知识梳理”部分,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在教材文本中做好标记。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四)合作探究:1.常见传染病调查活动:调查小组内成员从小到现在曾得过什么疾病?学生代表说出(可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学生自己不好意思说出的情况)一组:感冒、脚气病、胆囊炎。
二组:阑尾炎、水痘、近视三组:被狗咬过(狂犬病)、肠炎师:传染病有何特点?上述疾病是否是传染病?生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生2:感冒、脚气病、水痘、狂犬病是传染病。
师:传染病根据其传染途径不同,可分为四类,是哪四类?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的传染病各属于哪类?分别以什么方式传播?(学生七嘴八舌,对同学们的说法不给予肯定或否定)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呼吸道传染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显示教材图3.6-4)生:打喷嚏。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是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类型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二)教学难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适中。
多数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乐于表达,但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
从知识水平来看,随着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流行,学生对传染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小时候得过传染病的同学,举出些传染病的案例,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运用多媒体(传染病案例)(二)、了解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病例理解什么是传染病,以及特点。
(三)、学习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和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1、关于传染病的危害不可小视,同学们觉得关系不大,影响不大,这是错误的。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2、认识传染病流行环节有利于预防传染病,这是本节重点,同学们应全面掌握。
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列举出常见的传染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讨论等活动增强分析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些生活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媒体辅助法,借助多媒体播放学生模拟流感传播的小视频,以幽默小剧本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启发引导法,通过关键词标注以及概念强调等方法降低题目的难度,以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演示归纳法,简单直观的流程图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并帮助学生整体理解。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法。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经历探索过程,体现其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播放模拟去年流感在我校学生中传播的过程,并顺势提出问题:“流感是如何传播,我们又该如何阻止这种传播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3、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习指导。
都是以流感为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别探究传染病的三个流行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每个学习指导都明确了任务、要求以及时间,保证个人高效自学。
具体如下:学习指导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预习。
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展出常见的几种疾病,学生判断是否为传染病,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生物学教材第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健康与疾病”的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传染病实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健康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传染病实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传染病吗?传染病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并完成课堂练习。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例图片和健康卡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传染病及其预防1.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3.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4. 预防措施:a.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消灭病媒生物等。
b.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卫生、戴口罩、勤洗手等。
c.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根据传染病预防措施,提出预防甲型流感的方法。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本章共分为两节,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第一节“传染病概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传染病离我们有多远?如何预防传染病?2. 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4. 预防措施: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5. 实践情景引入:以流感为例,讲解流感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设计一组关于传染病知识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1)传染病概念、特点(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3)预防措施: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说明预防方法。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传染病的病因,列举常见传染病。
2、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说出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使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法设计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补充完善的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四、学法设计
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
五、课时分配1 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初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定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传染病与先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该当留意紧密联系先生的生活实践,用身旁的事例来引导先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先生能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先生会例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先生搜集、整理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成绩的能力;进步先生自主学习、合作探求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先生关注健康,建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气,并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的健康。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手腕1、教法本着新课标中“促进先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参照前面几个环节的分析,我采用了探自然分材教学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创设成绩情景来完成教学,为先生建筑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先生兴味,启发先生考虑,注重先生自动参与,一步一步地引导先生探求、总结和运用新知,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考虑先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分头指点。
2、学法初二年级的先生,个性活泼,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初步养成了一些学习习气,曾经具备了必然的学习能力,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必然的基础,但两极分化曾经构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思想由抽象思想向抽象思想转变,但抽象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合作、探求式学习是先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
从先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我指点先生自主探求、分析归纳知识,先生经过动手、动口、动脑,全面而正确地学会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2.通过对艾滋病的了解,进一步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能力目标1.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一般传染病预防措施的了解,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通过对艾滋病的了解,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的盲目恐惧,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投身医疗事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三个方面。
【教学难点】艾滋病的基本常识。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安排喜欢表演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几个学生准备小话剧“预防传染病,从身边小事做起”,要求根据主题自编自演;(2)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多媒体课件;(3)艾滋病预防的宣传短片。
2.学生准备:(1)演话剧的同学准备表演稿,并在课前进行排练;(2)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利用小话剧,引入新课教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小话剧,欣赏的同时要注意思考。
(学生表演话剧。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生活中的一些不卫生习惯。
如: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饭前便后不洗手、饮用未煮沸或未消毒的水、食用瓜果不认真清洗等;一些生活中的不正确看法,如“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思想,见到艾滋病病人就“退避三舍”等。
学生可以在不脱离主题内容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想象自主编排、不拘泥于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看了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你们有什么感想?联系你的已有知识,说一说刚才的这些行为危害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1:不应该随地吐痰,因为痰中往往含有大量病菌,痰咳出来并干燥以后,其中的病菌就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如果被别人吸入,就可能引起疾病。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健康教育》教材第七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掌握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能够识别常见传染病并采取正确处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强预防传染病自觉性,培养合作、参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介绍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讲解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3)分析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 传染病传播途径;3. 预防措施;4. 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列举三种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3)分析一种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2. 答案:(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免疫性。
分类:消化道传染病、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
(2)示例:流感: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注射疫苗。
乙肝:传播途径:血液、性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措施:注射疫苗、避免使用共用针具、注意个人卫生。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二)教学难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适中。
多数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乐于表达,但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
从知识水平来看,随着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流行,学生对传染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小时候得过传染病的同学,举出些传染病的案例,可以激
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运用多媒体(传染病案例)
(二)、了解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病例理解什么是传染病,以及特点。
(三)、学习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和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1、关于传染病的危害不可小视,同学们觉得关系不大,影响不大,这是错误的。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2、认识传染病流行环节有利于预防传染病,这是本节重点,同学们应全面掌握。
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地去探索新知,使学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3、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方面虽然一个环节得到预防后都可能会使传染病不得流行,但是我们为了尽可能预防传染病,三个方面都得抓。
4、同学们应密切关注学校、社区,电视节目等方面有关传染病预防的宣传。
5、同学们应积极参加计划免疫,做好预防接种,防治传染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