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38.19 KB
- 文档页数:2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液流变学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出现在脑组织和硬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现象。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部血管发生短暂性的收缩和痉挛,导致血液流动受限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脑血管痉挛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血液粘度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导致血液粘度明显增高。
增高的血液粘度会加重血流阻力,影响血液的流动性,使血流更加黏稠,加重脑缺血缺氧的程度。
二、血流速度减慢:脑血管痉挛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会使血管管腔狭窄,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血流速度减慢不仅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的供血减少,还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诱发脑梗死的发生。
三、微循环障碍:脑血管痉挛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会使脑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微血管血流受阻,影响局部脑组织的灌注。
微循环障碍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脑损伤的程度。
四、血管弹性下降: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会对脑血管壁造成损害,导致血管壁的弹性明显下降。
血管壁弹性下降会使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加重血管痉挛的程度,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五、血液流变学检测的重要性: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粘度、血流速度、微循环情况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流变学变化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重要病理生理特点,了解其变化规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和观察要点。
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实验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失语、事物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得到缓解,基本康复率在90%左右。
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基本康复率在40%左右。
2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行预见性和综合性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现象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和患者存活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临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现已成为了引发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学实践表明,脑血管造影检测发现,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0%以上的患者都会发生脑血管痉挛问题,其中15%~35%的患者会发展为病状性的脑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迟发性神经损害[1]。
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和发现之前,要进行严密的控制与观察,配合精心有效的护理及治疗手段,从而保证患者在治愈后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主要实验对象,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
所有患者都经过头颅影像学检验,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有高血压史患者1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25例。
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
1.2 临床表现脑血管痉挛分为慢性和急性2种阶段,急性脑血管痉挛通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即会立即发生,且发作时间较短,通常在1d之内会得到缓解,因而临床上很难发现,而慢性脑血管痉挛则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发生之后,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之后,病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会反复发作,甚至出现脑膜刺激征、呕吐、头疼等,且病情会不断加重,白细胞增加,有低热现象。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100050范议方(综述),韩如泉(审校)摘要: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种常见的灾难性的并发症, 其所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是造成患者致残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虽经多年研究,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红蛋白氧化产物及炎症反应均被认为参与致病过程。
针对这些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预期会在今后的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一氧化氮;内皮素;炎症反应New Development About the Causes and Therapy of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 AN Yi-fang, HAN Ru-qu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Abstract: Cerebral vasospasm serves as a severe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ho experienc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he following 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 is the leading preventable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Despite the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cerebral vasospasm, the mechanisms behind it are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Nitric oxide, endothelin-1, bilirubin oxidation products and inflammation appear to figure prominently in its pathogenesis. Therapies directed at many of these mechanisms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hold significant promise for an ultimate solution to this substantial problem.Key words: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vasospasm; Nitric oxide; Endothelin-1; Inflammation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人群发病率为1.1%-2.2%/每10万人年,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初期致死率约为40%, 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很高。
690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 43(4)·临床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BNP 、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周晓芳*(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摘要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脑钠肽(Type B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心肌损伤指标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亨特·赫斯分级(Hunt-Hess ,H-H )评分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n=40)和高级别组(Ⅲ~Ⅴ级,n=58)。
收集患者入院后第2、7、10 d 清晨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检测血浆BNP 、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 )、肌酸激酶MB 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CK-MB )水平;同时在患者入院第1 d 进行超声检查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心脏左室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LVPWH )、心脏左室的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 )和收缩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shrink dimension ,LVESD )。
结果:高级别组患者第2、7、10 d 血浆BNP 、cTn 、CK-MB 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超声检查LVEF 、LVEDD 、LVESD 水平均低于低级别组,而LVPWH 水平高于低级别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