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脑血管痉挛
- 格式:ppt
- 大小:684.00 KB
- 文档页数:50
脑血管造影术护理及并发症预防脑血管影术(DSA)是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通过彩超、MRA 或CTA检查,考虑有脑血管疾病的情况,特别是需要进一步介入治疗的时候,需要通过DSA检查明确诊断。
一、术前护理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以及对该项检查、治疗技术的认识程度;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检查、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签字:为病人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解除心理压力。
2.遵医嘱做好各项化验检査,如肝肾功能、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3.用物准备:沙袋或盐袋(1Kg),毛巾2-3条(白色、大小适宜),必要时备注射泵、监护仪、氧气、药品(甘露醇、尿激酶)等。
4.建立静脉通路、穿刺部位一般为左上肢(留置针)。
5.遵医嘱备皮,沐浴及更换病员服。
6.遵医嘱禁食、禁水和禁药:局麻者4至6小时,糖尿病患者适量进食,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全麻者9至12小时。
7.特殊情况遵医嘱术前用药、留置尿管、心电监护。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每2小时监测一次,连续6次正常后停测。
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发现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塞等并发症。
2.穿刺点护理: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沙袋或盐袋(1kg)压迫6-8小时,穿刺侧肢体继续制动(取伸展位,不可屈曲)2-4小时。
一般于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1次)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注意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24小时后,如无异常去除加压包扎,穿刺点常规消毒,纱布敷盖可下床活动。
3.药物观察:使用肝素和华法林时主要监测凝血功能,注意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以及危险因素的分析唐知己;张金石;张震宇;黄乾亮;叶新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对赣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床边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作为判断脑血管痉挛的方法,分析不同分组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以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患儿纳入研究,GCS评分低、出血量多患者平均VmMCA显著增高.对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GCS评分,有无复合伤,有无合并脑疝是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后GCS评分,颅内大量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程度重;儿童伤后低GCS评分、脑疝以及复合伤是引起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进行干预降低风险.【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35【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血管痉挛;经颅多普勒;危险因素【作者】唐知己;张金石;张震宇;黄乾亮;叶新运【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颅脑损伤是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于高处坠落以及交通意外。
颅脑损伤后的脑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脑血管痉挛会直接导致脑组织缺乏血供,严重会导致大范围的脑梗死,致死致残[2]。
本科室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针对收治的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进行了一项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科室2015年3月~2017年3月诊治的儿童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共计108例。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韦尼克脑病(又称颅内动脉瘤破裂性出血)是一种急性、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疝、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一、诊断方法的进步韦尼克脑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只有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韦尼克脑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血管造影技术也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治疗方法的改善在过去,韦尼克脑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干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介入治疗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等器材,可以有效地阻塞动脉瘤的供血来源,达到截断动脉瘤的目的。
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血、抗纤溶、抗痉挛等药物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来治疗韦尼克脑病,即将手术干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合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术后康复及随访管理对于韦尼克脑病患者来说,术后康复和随访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手术干预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恢复期,以恢复大脑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随访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的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局部脑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张跃卫;石忠松;黄正松;戴钦舜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8(3)3
【摘要】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rnic cerebral vascular spasm,S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本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传统方法包括升压、扩容、稀释及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疗法,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对大约40%的病
【总页数】3页(P225-227)
【作者】张跃卫;石忠松;黄正松;戴钦舜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动脉内灌注法舒地尔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J], 潘源;贺西亮;辛涛;姜绪涛;汪凯;于召虎;邵铂添;卢佩林;张在金
2.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J], 冯东侠;周新民;徐卫东;高恒
3.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J], 蒋栋毅;周岱
4.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创伤性脑血管痉挛 [J], 姚建立;谢培增;郑耕宇
5.鞘内注射罂粟碱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2例分析 [J], 陈罡;冯东侠;徐伟东;徐向东;那汉荣;高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0例分析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药物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并发症,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剧烈头痛发作,意识障碍,或迟发性脑缺血,并产生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脑血管痉挛通常具有急性痉挛和慢性痉挛双时相,急性痉挛在SAH后即刻出现,30分钟内达高峰,2天后缓解,对钙通道阻滞剂敏感。
慢性痉挛开始于SAH后3天,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
2003年以来收治SAH患者50例中,有20例发生DCVS。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齡29~74岁,平均46岁。
SAH后DCVS,并发时间3~21天,平均9天。
其中第1周9例,第2周7例,第3周4例。
以第1周为多。
治疗方法:在SAH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4mg加入5%GS 500ml中静滴,2次/日。
其中2例行血管造影后手术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意识清楚,头痛消失,无发热、呕吐及精神症状。
②好转:神志较前清楚,头痛减轻,无发热、呕吐,CT复查梗塞灶变小。
结果治愈13例,好转6例,死亡1例。
讨论脑血管痉挛机制: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如氧合血红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次级血管,是部分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①机械刺激: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吸收过程中的纤维小梁对血管的牵拉及血管压力的突然改变和波动性出血均可能发生CVS,称动力学因素。
②内皮素(ET)在脑血管系统,内皮素在活体和离体实验中均可引起一种剂量依赖性,极为持久的缩血管反应。
可能引起基底动脉缩窄,痉挛程度有剂量依赖性,并维持24小时以上。
实验发现,伴发CVS的SAH患者CSF中ET含量显著增加,而无CVS的SAH患者CSF中ET含量在正常范围,因而,ET参与了CVS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SAH后红细胞释放的HbO2使一氧化氮(NO)成为一种自由基,失去抑制ET-1合成的作用,而且HbO2还能诱导ET基因大量表达,缩血管物质对血管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导致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病例讨论总结⼩结颅内动脉瘤术后常见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及分类: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岀部分,是引起⾃发性蛛⽹膜下腔岀⾎的最常见原因。
病因尚⼆. 临床分级(Hunt-Hess分级):1级:⽆意识障碍,轻微头痛,项硬,⽆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级:⽆意识障碍,中度头痛,项硬,轻偏瘫及脑神经障碍,如动眼神经⿇痹;3级:轻度意识障碍,烦躁,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其程度同2级:4级:中度意识障碍,偏瘫,去⼤脑强直及⾃主神经功能障碍:5级:深昏迷、去⼤脑强直、频死状态。
三. 术后并发症:1.脑⾎管痉挛:脑⾎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岀⾎的严重并发症之⼀,发⽣率约为40-50%.常发⽣在邻近载瘤动脉主⼲上。
⼤多在出⾎3天左右发⽣,持续10-15天消退。
Auer脑动脉痉挛分级:1级:局部⾎管痉挛范⽤不到50%;2级:局部⾎管痉挛范围超过50%;3级:弥漫⼴泛的⾎管痉挛。
脑⾎管痉挛的临床表现:严重的脑⾎管痉挛可引起脑缺⾎,从⽽使整个脑功能发⽣紊乱。
脑⾎管痉挛⽆特异症状,TCD (经颅多普勒检查)可见脑⾎管阻⼒增髙,脑⾎流量减少。
TCD检查显⽰⼤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120cm/s、⼤脑后动脉Vm>90cm/s、椎基底动脉系统Vm>60cin/s可诊断为脑⾎管痉挛。
脑⾎管痉挛的处理:1)脑室内巻管或放腰穿置管,引流⾎性脑脊液:⾎性脑脊液刺激被认为是引起脑⾎管痉挛的⼀个重要因素。
脑脊液引流有利于术后淸除蛛⽹膜下腔⾎液及减少引起脑⾎管痉挛的因素。
2)三⾼疗法:被认为有助于改善脑灌注。
髙容量:扩容CVP5-12cmH2Oo⾼⾎压:通常将收缩压控制住150~170mmHg,平均动脉压在70~100mmHg。
⾼⾎压稀释度:HCT 30%~50%o3)钙离⼦拮抗剂⼀尼莫地平⼆氢毗咙类钙禽⼦拮抗剂,能够降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迟发性脑缺⾎的发⽣率。
英药理作⽤:抑制脑⾎管平滑肌收缩,选择性扩张脑⾎管,达到解除脑⾎管痉挛的⽬的。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1. 前言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
然而,该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和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一份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能够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 突发事件分类和处理预案2.1 血管穿破2.1.1 事件描述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时,可能发生血管穿破的情况,导致出血和血管破裂。
2.1.2 处理预案- 立即停止造影手术,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迅速联系血管外科医生,寻求专业的处理意见;- 根据血管穿破的部位,使用合适的止血方法,如压迫止血;- 遵循输血指征,必要时进行输血;-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2.2 过敏反应2.2.1 事件描述部分患者对造影剂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2.2.2 处理预案- 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高度怀疑过敏反应时,立即采取抗过敏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必要时,联系呼吸内科医生或过敏科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给予患者情绪安抚和支持。
2.3 脑血管痉挛2.3.1 事件描述某些患者在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导致脑供血不足。
2.3.2 处理预案- 立即停止造影手术;- 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脑功能状况;- 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血压,如使用降压药物;- 如有需要,立即联系神经内科医生,进一步处理;- 给予患者情绪安抚和支持。
3. 应急处理流程- 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停止造影手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一时间联系相应的医疗专科医生,寻求专业的处理意见;- 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类,执行相应的处理预案;- 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持续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记录;-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治疗措施;-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其他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稳定;-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需要转运患者至其他医疗机构。
脑出血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出到脑组织中,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该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危重,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脑出血病人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脑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严重,可能引起脑水肿。
脑出血后,由于脑内的血液渗出,血液对脑组织造成了压迫,进而引起脑水肿。
脑水肿严重影响脑部功能,如神经元的传导,因此使病人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当病人出现严重脑水肿时,可能会导致脑干受损,进一步引发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其次,脑出血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
由于血液渗出到脑组织中,血液积聚增加了颅内压力。
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以造成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导致脑细胞死亡。
此外,颅内压增高还可能压迫和破坏脑干,导致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和心脏骤停。
再次,脑出血可能引起脑血管痉挛。
当脑组织受到血液渗出的刺激后,脑血管会出现痉挛反应,导致血管管径变窄,血流减少。
脑血管痉挛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引发脑细胞的死亡。
脑血管痉挛也可能是由于脑出血后的血液中的一些物质的释放引起的,如血栓素、血管紧张素等。
脑血管痉挛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增加病人病情恶化以及死亡的风险。
此外,脑出血还会引发并发症,如感染、肺炎、肾功能损害等。
脑出血后,病人可能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体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
感染不易治愈,可影响病人的生理恢复,进一步加重病情。
此外,脑出血本身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时,脑出血会引起全身循环和肾灌注的不足,进而造成肾功能衰竭,加大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总而言之,脑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一种严重疾病。
脑组织损伤、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以及并发症等,都是脑出血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
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积极预防并发症,对于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普及脑出血的相关知识,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