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匆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优秀5篇六班级下册语文匆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熟悉7个生字。
理解“匆忙、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娴熟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挨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忙”的含义,了解对时间消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同学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忙”,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体会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对时间消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忙消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预备】幻灯片【课时支配】2课时【相关资料】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同学时代即创作新诗。
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
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情愿背诵给大家听?(出示课件)2、学了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呢?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忙,一去不复返!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忙。
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4、了解: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生先介绍后课件出示)5、解题:“匆忙”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忙”指的又是什么呢?二、自读自悟按要求自读课文: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索问题:文中“匆忙”指的是什么?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三、小组合作1、读准词语:涔涔潸潸赤____ 徘徊遮挽蒸融伶伶俐俐挪移 (出示课件)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与时间相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匆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2)全班交流: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模仿课文,创作一首关于时间的诗歌。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导语】《匆匆》是人教版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差不多24岁。
“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无忧考网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伙儿参考。
课文我别懂他们给了我多少生活;但我的手确乎是慢慢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生活差不多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生活滴在时刻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别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虽然去了,来的虽然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歪歪的太阳。
太阳他有足啊,轻轻悄悄地移动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生活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生活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眼睛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足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然而新来的生活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生活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啥呢?惟独徘徊算了,惟独匆匆算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啥呢?过去的生活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啥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别能平的,为啥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慧的,告诉我,我们的生活为啥一去别复返呢?教案学生视角:作者为啥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啥是“匆匆”的?如此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浮现过,课文究竟写了啥内容呢?教学难点:感觉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考虑: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讲应是散文诗)。
文章写于“五四”退潮阶段,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亮地表现了五四阶段少年知识分子对将来的追求,探究。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匆匆》。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资料(关于时间流逝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时间流逝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导入课文《匆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找出生字词,并跟读、记忆。
3. 合作探讨:①课文为什么用“匆匆”来形容时间?②作者是如何描述时间的流逝的?③作者对时间有什么感慨?(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其他关于时间流逝的文学作品,如《匆匆那年》、《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总结。
七、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匆匆》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有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生活,时间就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时间流逝的课文——《匆匆》。
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课堂讨论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呢?生1:课文中的“匆匆”这个词,表达了时间流逝得很快的意思。
生2:作者说“日子过去,去了,永不回来”,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对。
那么,我们该如何珍惜时间呢?4.生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匆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流逝:指时间、流水等向前移动。
(3)宝贵:非常珍贵。
(4)珍惜:珍爱并重视。
5.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生1:时间过得真匆匆,转眼间就到了周末。
生2: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
生3:水资源宝贵,我们要节约用水。
生4:我们要珍惜友谊,关心朋友。
6.情感体验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在你们的身边溜走的时候?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1:有一次,我在做作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可是一转眼就到了睡觉时间。
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还没玩够就到了回家的时间。
生3:我在学习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
生1:时间流逝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生2:生活要充实,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
8.作业布置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精品落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精品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精品范文一—、教材分析《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童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目标⑴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⑵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童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肾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童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出示课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
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做些事,分秒必争,充分发挥生命潜能。
为此,他后来大有作为。
(出示朱自清资料)。
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出示课件)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做 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O阅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匆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匆匆》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珍惜意识,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珍惜意识。
教学准备:1. 课文《匆匆》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时间重要吗?为什么?”二、课文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匆匆》,理解课文内容。
2.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三、内容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时间的流逝、珍惜时间等。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看法和珍惜时间的决心。
2.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匆匆》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提到的“匆匆”的不同含义以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匆匆》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匆匆》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匆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匆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课文,作者朱自清先生对日子的匆匆,一去不复返,逝去如飞的感慨,给我们以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多做有意义事情的启示。
文章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学习拟人、排比、叠词等语言表达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按常规要求做好预习,此外课前完成两份作业,为课前学习铺垫情感:1、认真读课文,找出每一个段落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反复读上几遍,并抓住重点词,结合表达方式来写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2、利用周末做一份手抄报,内容要求:朱自清资料;珍惜时间的成语、名言、古诗名句、故事等。
3、买或借《朱自清散文选》,用心阅读。
教学流程:一、谈话启发,唤醒已有的生命体验师板书:“勿”,读什么?什么意思?板书:“匆”,读什么?“匆匆”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没有匆匆过?(生畅谈)课文里说什么“匆匆”?同学们,你认为时间是什么?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用一个打比方来说说。
师过渡语:同学们对时间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好!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他24岁时写下《匆匆》这篇文章,他对时间又有一番怎样的感悟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匆匆,感受岁月的脚步。
二、自由阅读,开启阅读体验的航程1、同学们,接下来咱们干嘛?——检查朗读。
对,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今天能不能主动给自己一个机会,站起来读书?2、提出要求:读书的同学要做到:字字响亮,句句流利,尽量有感情;倾听的同学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每听完一个自然段,请及时提出你在预习中还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抛出一个能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匆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匆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感悟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感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朱自清的作品,如《春》、《背影》等,激发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时间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匆匆》,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时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修辞手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
七、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推荐与《匆匆》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课文中隐含意义的理解。
(3)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
(2)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隐含意义。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教师布置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目,学生进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进行积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写读后感的情况。
5. 学生搜集和积累名言警句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匆匆》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匆匆》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匆匆》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深入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匆匆》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总结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创作。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创作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2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和创作的评估和反馈。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课文和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匆匆》的文本。
2. 作者介绍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
5.2 教学材料1. 课文《匆匆》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创作。
3. 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实践6.1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匆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内容- 生字词学习:“匆匆”、“岁月”等词语的学习与理解。
- 文本理解: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
- 背景了解: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生字词,把握文章主旨。
-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悟。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文PPT、黑板、粉笔。
-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3.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4.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录。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6. 全班分享: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情感内化: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匆匆》- 重点词语:“匆匆”、“岁月”- 文章结构:引入、发展、高潮、结尾- 作者情感:无奈、惋惜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 拓展作业:写一篇关于时间流逝的短文或日记,表达个人感悟。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是否理解了文章主旨。
-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课时做好准备。
---本教案根据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感悟,达到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精选9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理解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时光的匆匆与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倾听时钟的“嘀嗒”声,感受时间在飞逝。
2.教师在时钟的“嘀嗒”声中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到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
(2)引导学生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4.指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到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一)从词语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1.找出“逃去如飞”、“一去不复返”等形容时间匆匆而去的词语,说说你感受到什么?2.把这些词语放回句子中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绪。
(二)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作者反复追问:“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看课文,找出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第1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
) 板块A: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
(精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要点:①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②四个问句表达了作者面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匆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文中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以及珍惜时间的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感悟转化为珍惜时间的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匆匆》的原文、配乐朗诵音频、时间管理小贴士等。
2.生字卡片、课文重点段落卡片。
3.时间管理小工具或软件(如时间管理表格、番茄工作法等)。
4.小组讨论任务卡及汇报PPT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短视频或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时间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一起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o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o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读好句子间的停顿和语气。
o特别关注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读词语,如“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3.认识生字词,理解词义,如“伶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等。
o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义,并尝试用词语造句。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时间流逝的?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o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时间流逝的句子,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六年级《匆匆》教案6篇教师写教案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重视,优秀的教案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安排课堂的复习和总结时间,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匆匆》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匆匆》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题纲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六年级下学期《匆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时间是什么吗?时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讲解课文第4-6自然段,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9-10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排比句,感受排比的修辞效果。
三、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感悟。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流逝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学生能否按时完成?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匆匆》中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通过对话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三、课堂讲解1.教师提问:“课文第1-3自然段中,作者用‘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三个场景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形,你们能感受到时间在这些场景中的流逝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是的,时间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悄悄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