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世家第一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全文《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本篇为其中的第一篇,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的事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译注作者:司马迁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彊鸠夷立。
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
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柯卢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
转卒,子颇高立。
颇高卒,子句卑立。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索隐】: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
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
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
吴太伯,【集解】:韦昭曰:“後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
”【索隐】:国语曰“黄池之会,晋定公使谓吴王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是吴本伯爵也。
范甯解论语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
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
称仲雍、季历,皆以字配名,则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阙耳。
【正义】:吴,国号也。
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
寿梦卒,诸樊南徙吴。
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太伯弟仲雍,【索隐】: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
若表德之字,意义与名相符,则系本曰“吴孰哉居蕃离”,宋忠曰“孰哉,仲雍字。
蕃离,今吴之馀暨也”。
解者云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
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正义】: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於季历。
以太王病,讬采药於吴越,不反。
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
又释云:太王病,讬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
”【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
蛮者,闽也。
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
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
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
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
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①。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
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
吴太伯世家第一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
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彊鸠夷立。
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
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柯卢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
转卒,子颇高立。
颇高卒,子句卑立。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秋,吴伐楚,楚败我师。
四年,晋平公初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吴姓为什么是天下第一世家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
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
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
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
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
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
于是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史记吴太伯世家发生在今天的无锡一带;《吴太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本篇为其中的第一篇,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至吴王夫差亡国(前473),长达700年的一部兴亡史。
通过本篇,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吴国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完整历程。
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龃龉。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
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
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①。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
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及翻译原文: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
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
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①。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
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
译文: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
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
二十五年,王寿梦死。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译文|赏析《吴太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龃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吴太伯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彊鸠夷立。
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
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柯卢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
转卒,子颇高立。
颇高卒,子句卑立。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锡泰伯墓:司马迁为何把吴太伯列为《史记》三⼗“世家”之⾸?⽆锡鸿⼭有个泰伯墓,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泰伯就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吴太伯。
泰伯陵⼴场的牌坊上,有四个⼤字:“第⼀世家”。
吴太伯究竟有何事迹,会让太史公司马迁将其列为《史记》三⼗世家之⾸?吴太伯是周部落古公亶⽗的长⼦,他的事迹,⼤约发⽣在公元前13世纪末⾄公元前12世纪初,时值商朝晚期。
古公亶⽗有好⼏个⼉⼦,其中最⼩的⼉⼦名叫姬季历,⽽季历⼜有个⼉⼦姬昌,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王。
古公亶⽗⾮常喜欢姬昌,希望有朝⼀⽇他能够成为周部落的领袖,率领周⼈开创⼀番伟⼤事业。
但是周⼈传位施⾏的是“⽗死⼦继”的制度,按照这种制度,领袖之位要想传给姬昌,必须先传给姬昌的⽗亲姬季历。
但季历不是长⼦,没有资格成为领袖。
太伯看出了⽗亲的意图,于是在古公亶⽗⾝染重疾之时,他拉上⼆弟仲雍,以为⽗采药为名,⼀⼝⽓从周地跑到了南⽅遥远的荆蛮之地,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史书所谓荆蛮,即后世的吴越之地。
据说太伯落脚到了今⽇⽆锡东南之梅⾥。
太伯到了南⽅,即混同于⼟著之中,纹⾝断发,⾃号勾吴。
他让位的义举很快四⽅传扬,当地⼈⾮常敬重他,纷纷前来投奔。
吴国的历史,就此在太伯的万丈光芒之中传扬开来。
泰伯陵有⼀副对联:“⼈间天上唱⾼义,古往今来歌⾄德。
”他不仅是吴国的开创者,更成为这个国家的精神偶像。
儒家经典《论语》对太伯盛赞不已:“泰伯,其可谓⾄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得⽽称焉。
”孔⼦说,太伯如此伟⼤,⽼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歌颂他了。
司马迁⼤概也是有感于此,将其列为《史记》三⼗世家之⾸。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索隐】: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
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
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
吴太伯,【集解】:韦昭曰:“後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
”【索隐】:国语曰“黄池之会,晋定公使谓吴王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是吴本伯爵也。
范甯解论语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
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
称仲雍、季历,皆以字配名,则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阙耳。
【正义】:吴,国号也。
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
寿梦卒,诸樊南徙吴。
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太伯弟仲雍,【索隐】: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
若表德之字,意义与名相符,则系本曰“吴孰哉居蕃离”,宋忠曰“孰哉,仲雍字。
蕃离,今吴之馀暨也”。
解者云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
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正义】: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於季历。
以太王病,讬采药於吴越,不反。
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
又释云:太王病,讬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
”【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
蛮者,闽也。
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
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
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
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译文|赏析《吴太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龃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吴太伯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彊鸠夷立。
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
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柯卢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
转卒,子颇高立。
颇高卒,子句卑立。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吴太伯世家第一
“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也就是说,世家是讲诸候国的历史。
这一篇是讲吴国的历史,司马迁为什么将吴国的历史放在世家第一?我认为是因为吴太伯。
吴太伯是谁呢?来梳理他与周朝的关系。
他是周太王的大儿子,周太王的二儿子是仲雍,小儿子是季历,季历的儿子是周文王,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这个周武王大家比较熟悉了,他就是在《封神演义》推翻商朝的那个。
一句话,吴太伯是周武王爷爷的大伯。
太伯三让
季历才德兼备,司马迁用一个字“贤”,更重要的是季历有一个儿子姬昌,也许是姬昌更有才能,也许是周太王喜欢姬昌,所以周太王想将王位伟给季历。
太伯、仲雍两个人明白了周太王的意思后,就跑到了无锡梅里居住,书上叫“荆蛮”,为了成全季历,他“文身断发”,不回去了,就是历史上“三让”的故事。
“三让”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太五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三让也。
意思就是说王位换了三个人都没有去争。
第二种说法:太王病,托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
意思是说假借采药的事跑到南方是一让;太王死了以后,让季历作为老大主持家中的丧事,二让;到了南方以后,文身断发,由于当时中原的观念是个人的身体发肤是不能够伤害的,所以太伯断发文身以后就不能当上国君,此为三让。
我认为第一种就法指的是太伯及仲雍的后人,就是整个家族的“三让”,不是太伯个人的“三让”,因为太伯死了以后,没有儿子,所以立仲雍,仲雍以后是他的儿子季简,依次是叔达、周章,周章时武王克殷。
所以说不可能是太伯让武王。
第二种说法才是太伯个人“三让”。
太伯到无锡梅里以后,“自号句吴”。
我认为太伯一定是带着一部分族人去的,以几个人是不可能自称为“句吴”的。
注意,在这之前是没有“吴”这个称号的,而且这时候并没有称王。
自太伯开始,经仲雍、季简、叔达、到周章,共五世,这时候周武王打败了商纣,建立周朝,他就找太伯、仲雍的后人,当然是找到了周章,于是将他所居住的地方封给了周章,就是吴国。
相对来说,吴国建国是比较晚的。
同时还将虞封了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国(在今天山西平陆东北)也被列为周朝的一个诸候国。
周章以后依次是熊遂、柯相、疆鸠夷、馀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到句卑。
此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献公,他灭了虞国,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周武王封给周章弟弟的那个诸候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的事发生在晋献公二十二年。
晋虢两国的恩怨起于。
公元前年,晋国国君晋鄂侯死了,这个晋鄂侯是庄伯哥哥的孙子。
当时盘踞在曲沃的庄伯,了这个消息,发兵讨伐晋,想夺王位。
周平王就让虢公出兵帮助晋国打败了曲沃庄伯。
到了晋小子四年的时候,庄伯的儿子武公将晋小子杀了,于是周朝又派虢国将武公赶走。
自此以后,武公用了二十八年时间杀了晋侯缗,又化了大量的钱财买通了周王,才当上了晋国国君。
晋献公就是武公的儿子。
大家发现,当时由于权力不是太集中,经常会发生公子(相当于清朝的阿哥)把原来国君赶下台自己当国君的事情,这个晋献公就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就有很
多公子是原来晋国的公子,和晋献公的血缘关系比较远,所以在晋献公八年的时候,士大夫士蒍给献公出主意:“晋国的公子太多了,不杀的话肯定要出乱子的。
”于是晋献公用尽各种方法杀了很多公子。
同时将都城迁到绛。
一部分没有被杀的公子逃到了虢请求避难,虢以这个为由讨伐晋国,两国打了一仗,虢没有占到便宜。
到献公十年的时候晋国就想报此一仇,士蒍说:“等到虢内乱的时候再出手。
”也就是说,虢国帮助的是原来的晋国,不是晋献公时的晋国。
这事一直等到了献公十九年,献公说:“虢在我爷爷、父亲的时候常与我们作对,前几年又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犯提供避难,处处和我们作对。
而且逃到虢的公子如果不除掉,对我的子孙后代来说都是忧患。
”于是发兵想借道虞国攻打虢,(虞国在晋的南面,虢在虞的南面)虞国同意了,并且晋国打下了虢的一个城镇下阳。
晋献公二十二年,又想借道虞国打虢。
这时晋国的大夫宫之奇劝虞国国君:“不能让借道给晋国,如果那样的话晋国打下虢以后一定会把我们虞国灭了。
”虞君说:“晋国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和我们是远亲,他不会打我们的。
”
宫之奇说:“晋国想要灭虢,又怎么能爱护虞国呢?而且要比亲近关系,虞怎么能比的上桓、庄家族呢?桓、庄家族有什么罪过,竟全部被晋国灭掉。
虞与虢是唇与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宫之奇一看这种情况,就和他的家人离开了虞国。
这年冬天,晋国灭了虢国,虢公逃到了周朝。
晋国在回来的路上,袭击并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公和虞国的大夫百里奚并作为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
句卑死后是去齐,去齐死后是寿梦。
寿梦即位后吴国逐渐强大,国君自称为王,注意,在此之前吴国国君都没有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