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12课的知识梳理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统一全国: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二、隋朝的繁荣1.隋文帝的统治:改革官制、法律,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水利建设。
2.隋朝的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成为商业中心;水陆交通发达,陆路有“丝绸之路”,水路有“海上丝绸之路”;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为水运主要航道;商业都市很多,洛阳、长安、江都等最为繁华。
3.隋朝的手工业: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十分发达。
4.隋朝的对外关系:与亚洲、非洲、欧洲的国家都有广泛的往来。
三、隋朝的大运河1.开凿的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凿时间从605年开始,到610年基本完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3.大运河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隋朝的灭亡1.隋朝的衰落:隋炀帝的暴政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上对外扩张和奢侈浪费,导致国家财政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2.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定都长安。
五、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朝对世界的影响:隋朝的繁荣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六、隋朝的科技文化1.隋朝的科技:隋朝的科技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火药等重要科技成果。
2.隋朝的文化:隋朝的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杨炯、王勃等诗人和《长恨歌》等文学作品。
七、隋朝的经济制度1.均田制:隋文帝实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规定了土地的占有和使用的规定。
2.租调制:隋文帝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3.义仓制度:隋文帝设立义仓制度,以备荒年时使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视频《东京一日游》,了解北宋东京这一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收集宋词、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提高鉴赏力。
表格填写,对比史学两司马的作品和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
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认识文学源于生活,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瓦子和勾栏;宋词、元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探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微视频《东京一日游》,让学生了解北宋东京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宋东京会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10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包括市场、商业活动、传统节日等。
引导学生了解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探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宋词、元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家(10分钟)介绍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如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
展示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关汉卿的《窦娥冤》等,让学生体会其风格特色,提高鉴赏力。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表格填写:让学生对比史学两司马的作品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成就。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第12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导学指要】1.课标要求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学法指导分小组搜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3.概念解读司南:司南是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发明。
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河北磁山一带。
居近代考古学家猜测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完成填空)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参考答案:①隋唐②毕昇③司南④阿拉伯⑤炼丹家们⑥军事⑦13-14【基础过关】一、单项选择题1.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A.造纸术B.火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2.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东汉时,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A.蔡伦B.张仲景C.华佗D.祖冲之3.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促进了古代航海事业的发展?()A.指南针B.火药C.印刷术D.造纸术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C.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D.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5.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活字印刷术的场景,这一场景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A.沈括B.李春C.蔡伦D.毕昇参考答案:CAADD【思维提升】二、判断题.请仔细观察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及其特点。
2.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3. 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4. 掌握封建社会的礼仪和教育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古代中国地图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探究(25分钟)
1. 讲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2. 分组讨论,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比讨论。
3. 学生自主学习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三、拓展延伸(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的礼仪和教育制度。
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章,并分析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了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A. 诗、杂剧B. 乐府、散曲C. 词、散曲D. 杂剧、散曲【答案】D2.下列有关宋词的叙述,不确切的一部()A. 是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B. 是一种新体诗歌,汉朝时已经出现C. 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D. 经过五带到两宋,获得极大发展【答案】B3.下列反映宋朝电视剧中出现以下场景,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 夜市有小吃B. “瓦肆”上演《红楼梦》C. 百姓中秋赏月D. 朋友一起饮茶喝酒【答案】B4.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了市民文化生活的繁荣。
以下体育活动中,宋代市民不能参与的是()A. 相扑B. 蹴鞠C. 跆拳道D. 水上运动【答案】C5.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A. 城B. 市C. 坊D. 瓦舍【答案】D6.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其根本原因是()A.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答案】C7.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
”宋朝城市经济生活开放的特点表现在( )A. 娱乐生活丰富B. 使用交子购买物品C. 出现夜市等D. 传统节日丰富【答案】C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下列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这个朝代的文学主流是?()A. 唐朝;诗B. 宋朝;词C. 元朝;曲D. 明朝;小说【答案】B9.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 士大夫的提倡B. 达官贵人的提倡C.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D. 农民的需要【答案】C10.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A. 集市B. 瓦子C. 勾栏D. 邸店【答案】B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课本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
1到2单元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三课盛唐气象 11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28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八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41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7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 51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4
第十三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隋朝的灭亡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渊在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和。
2.长安城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七年级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
这些节日早在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A.重阳节 B.元旦(春节) C.元宵节 D.中秋2、“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
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子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4、北宋时开封有个相国寺,每逢庙会热闹非凡,假如你在元宵节那天穿越到这里,你会看到()①许多达官贵人乘轿子到这里②有皇家乐队在大殿前演奏,供众人观赏③集市上有傀儡戏、舞剑、杂耍等各类表演④有许多卖丝织品、珠宝以及古玩、字画和书籍的生意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下列杂剧家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①苏轼②郑光祖③王实甫④白朴⑤李清照⑥关汉卿A.①②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6、《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那么他们最有可能走到了当时的( )A.瓦厂B.早市C.瓦子D.集贸市场7、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下图)是()A.孔尚任B.王实甫 C.关汉卿D.汤显祖8、在一堂文学作品欣赏课上,老师说:“他的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由此可知,“他”是( )A.杜甫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9、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间,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的繁荣10、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 2 )表现3.传统节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2 宋词和元曲4.宋词人( 2 )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元曲( 1 )特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2 )著名杂剧家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知识点3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6.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7.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穿越时空,映入你眼帘的是大相国寺门前人流如潮,商品琳琅满目。
你来到的城市为( B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C.南宋的临安D.元朝的大都2.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端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笔记一、都市的繁荣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北宋东京(今开封)和南宋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东京城内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娱乐场所众多,有瓦子、勾栏等。
临安城内商业繁荣,店铺林立,交易频繁,娱乐场所众多,有“销金锅儿”之称。
2.都市生活:都市中的人们生活丰富多彩,有逛街购物、品尝美食、观看表演、参加节日庆典等。
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大的瓦子,可容纳几千人。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苏轼的词豪迈而飘逸,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
2.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戏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司马光: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2.《资治通鉴》: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
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书法和绘画1.书法: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继续发展。
苏轼的行书、黄庭坚的草书、米芾和蔡襄的楷书,被誉为“宋四家”。
2.绘画:宋元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突出。
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注重表现自然生机和主体意趣。
北宋时期出现了以描绘市井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典型作品。
五、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种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排版灵活方便,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2.指南针:北宋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并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第12课民族大团结1教学目标了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2学情分析我校大部分学生是汉民,只有少数回民,其他少数民族较少,需要学生多学习少数民族知识,体会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与优势3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活动2【讲授】承上启下,讲授新课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活动3【讲授】新课内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 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历史传统: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经济文化: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