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01知识管理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其他措施: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3盐铁专卖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
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
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基础。
知识点4北击匈奴背景:秦末汉初,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汉初由于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________”。
概况:________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在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地区后,汉军继续北上出击匈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堂笔记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1.1 北方的都市- 北方最早发展的都市是洛阳和长安,宋元时期,河北、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繁荣的都市。
- 远古时期崤山文化形成了九州山川图,成为中国最早的地图。
- 百年间洛阳大集盛行,得益于“交通畅达,水陆兼便”的黄河优势。
- 晋商商业网络十分发达,航海贸易也非常繁荣。
1.2 南方的都市- 南方地势平川,水系发达,加上气候温暖,自然条件较好,城市发展也比较迅速。
- 江南以城市化程度最高,其中苏州嘉兴杭州成为“江南三大阔气”如今仍然影响深远。
- 粤东近闽西,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等城市无论在文化还是商业上都十分繁荣。
1.3 合肥、九江等新兴城市- 合肥在宋、吴两宋时期,是一片荒地,元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都市。
- 九江在元代成为一个州府,后来发展为一个繁荣的都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商人都到九江进行贸易。
二、宋元时期的文化2.1 文化传承- 南北朝时期,避难民心的禅宗、道教、占卜术等在中原地区繁荣发展起来。
- 随着唐太宗的改革,佛道儒三教并行,唐宋时期儒学成为主流,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徐再思、苏东坡等都是儒学代表。
- 宋元时期,文化得到了更为繁荣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的创作和艺术创造。
2.2 杂集文化- 杂集文化是指将不同学科交叉,不同思维方法融合在一起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宋元理学”的一种文化形态。
- 理学界在承袭传统儒学的同时,大胆吸取道家、佛教、纯阳、心法、初学等各种学术思想,形成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理论体系。
- 宋代王安石、欧阳修、周敦颐、程朱理学等人注重人性,元代李时中、偶得、陈致中等人却将关注点从 theermax文化及为主,提倡“窃论”、“尝鉴”、“刍议”等杂集文化。
2.3 经学研究- 宋代的程朱理学和孟子学派,注重祸福哲学,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 大都市。
- 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市民阶层的兴起。
-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 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 瓦子。
- 含义: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 内部设置: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等。
- 意义:瓦子的出现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 传统节日。
-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春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
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二、宋词。
1. 含义及特点。
-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 发展历程。
- 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 著名词人。
- 苏轼:- 生活年代:北宋。
- 李清照:- 生活年代:两宋之交。
- 辛弃疾:- 生活年代:南宋。
三、元曲。
1. 组成部分。
-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 著名剧作家 - 关汉卿。
- 生活年代:元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阅读教材66页-67页,第一标题“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完成学案
1.蒙古的兴起:我国北方________高原上,居住着许多游牧部落。
____世纪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___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①成吉思汗,名叫________,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②成吉思汗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经过多年征战,打败周围各部,统一______。
3.蒙古政权的建立: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 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㈡.阅读教材67页-69页,第二标题“忽必烈建立元朝”完成学案
1.蒙古政权的扩展:______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____和_____,对_____形成包围之势。
2.元朝建立:________即汗位,于________年定国号为____,此年定都______。
________就是元世祖。
3.南宋的灭亡:________年,南宋灭亡。
4.________继续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
5、元朝的社会经济:元世祖重视________,治理_____;下令开凿运河________和________,还开辟了_____;元大都繁荣,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来华,
居住了十几年。
6.行省制度的建立:①目的:未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②建立者:______。
③主要内容:在中央设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简称“________”。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____朝。
5.对边疆的管辖: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________院,负责管理____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②加强对________的管辖。
(今天的台湾)㈢.阅读教材69页-70页,第三标题“民族融合的发展”完成学案
1.前提:____朝统一全国。
2.表现: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
②边疆各族包括_____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___等族同汉族融合了。
④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________
3.作用: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_____、_____的发展与融合。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蒙古有什么样的贡献?
2、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3、元世祖在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交往方面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4、元朝建立后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