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诱变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韩丽丽,刘敏(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三系生物防护教研室,北京102205)摘要: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常用的几种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诱变;微生物育种中图分类号:TS261.15文献标识码:BApplicationofMutagenicityinMicroorganismBreedingHANLi-li,LIUMin(1.DeptofBiologicalDefense,InstituteofChemicalDefenseandCommandingEngineering,Beijing102205,China)Abstract:Thearticleanalyzessomemethodsaboutphysiolandchemicalmutagenicitybreedinginourcountryinrecentyears.Anditalsoanalyzestheprinciples,characteristicsandsuccessfulcasesofthemethods.Sothat,itsupplysthereferencesformicroorganismbreeding.Keywords:Mutagenicity,MicroorganismBreeding文章编号:1002-8110(2008)03-0016-03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培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必要。
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
作为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
诱变育种的原理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诱变育种指的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所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
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可进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的不能产生新物种。
基因突变。
方法: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生物发生突变。
优: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优良品种,大幅度地改变某些性状。
缺:诱发突变有利的个体不多,需处理大量材料。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一、筛选目的菌株
在开始微生物诱变育种之前,首先要确定育种的目标,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潜在优良性状的目的菌株。
这一步通常需要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量菌株进行初步的筛选和鉴定。
二、诱变处理
在确定了目的菌株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通常包括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两种方式。
化学诱变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菌株,而物理诱变则利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中子等)处理菌株。
这些诱变因素可以引起菌株基因的突变,进而产生新的性状。
三、突变体的筛选
经过诱变处理后,大量菌株中会存在各种突变体。
为了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目标突变体,需要进行筛选。
这一步通常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如单菌落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将突变体从大量菌株中分离出来。
同时,需要通过各种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突变体的性状进行鉴定和筛选。
四、遗传稳定性检测
在筛选出目标突变体后,需要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
遗传稳定性是指突变体在繁殖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其优良性状的稳定性。
这一步通常采用连续繁殖法和稳定性测定法等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突变体的优良性状能够在后代中得到保留。
五、生产能力测定
最后一步是测定突变体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指突变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否产生足够的产物并保持稳定的产量。
这一步通常采用发酵实验和产物分离纯化等方法进行测定,以保证突变体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实用价值。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介绍了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各种方法,对经典的诱变技术、复合诱变和新型的诱变技术等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
对离子注入法和等离子体诱变育种等新型诱变育种技术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优缺点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
标签:微生物诱变;离子注入法;等离子体诱变微生物诱变育种是一种基因突变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结构和功能,进而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优良突变型微生物。
这种育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变异率,变异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是食品加工和医药生产等工业的首选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物理法诱变包括:紫外诱变、X射线诱变和γ射线诱变等,化学法诱变包括烷基磺酸盐和烷基硫酸盐、亚硝基烷基化合物、次乙胺和环氧乙烷类和芥子气类),生物法包括基因转导、基因转化和转座子诱变等。
复合诱变是指采用两种及以上的诱变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制的目标菌株。
通常仅采用一种方法进行诱变,会使微生物产生抗性,从而降低突变率,复合诱变具有补充不同诱变方法之间缺陷的优势。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创新的诱变技术,如离子注入诱变法、大气压冷等离子诱变,其中离子注入诱变法具有与复合诱变相似的特性,日趋成为研究诱变技术的主流方向。
原生质体是包含细胞膜和膜内细胞质及其他具有生命活性细胞器的生物质,对于微生物来说即去除细胞壁的细胞。
原生质体也可以作为诱变的对象,其对外界敏感度很高,因此变异率也很高。
1 经典诱变技术1.1 物理诱变1.1.1 紫外诱变DNA由以嘌呤和嘧啶为碱基的核苷酸组成,紫外线诱变可以使嘧啶形成二聚体,DNA在复制和转录时,因存在嘧啶二聚体而不能分离,进而发生变异。
该方法简单、操作安全且诱变率高,其缺点:诱变原理简单,引起的突变单一,形成的突变体类型较少,而对于基因损伤及其修复的研究却很有意义。
现在,对于细菌、酵母菌或霉菌的紫外诱变往往是对其原生质体的诱变,缺少了细胞壁对细胞的保护,紫外线可以更直接的作用于DNA,提高突变率,从而产生更多的突变体和表现型。
诱变育种简介
目录
•1拼音
•2注解
1拼音
yòu biàn yù zhǒng
2注解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 ,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用。
当前发酵工业和其他生产单位所使用的高产菌株,几乎都是通过诱变育种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性能的菌株。
诱变育种除能提高产量外,还可达到改善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生产工艺等目的。
诱变育种具有*** 简单、快速和收效显著等特点,故仍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育种*** 之一。
各种性状的突变都可以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条件下自发地进行,但自发突变的突变率很低,获得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可能性很小。
在人工的物理化学诱变因素作用下,菌株的突变率得以大大提高,具有利性状的突变株被筛选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这些物化诱变因素又称为诱变剂。
从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积累产物的能力往往很低,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它们进行菌种改造,即育种。
育种的手段很多,从微生物育种发展的历史看,有定向培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
目前,诱变育种对于微生物工作者来讲仍是一个最有效而实用的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 姓 名:周 旭 班 级;11生工1 学 号:20110801120 摘要:化学诱变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在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近来还用于改造野生菌株代谢功能,以发现新产活性产物。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化学诱变剂;诱变机制;应用 1前言 菌种优劣对于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野生菌株往往因产率低而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而需要通过菌种改良,选育高产优良菌株。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对菌株的这种需求带动了各种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而育种技术则通过不断提供优良菌株又促进了微生物药物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育种研究中,近来还发现有些突变株可代谢产生新产物,具有可供作药源新菌株资源的潜在应用前景,使育种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微生物人工诱变育种技术按诱导突变类型可分为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生物诱变三大类[1]。化学诱变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在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用于改造野生菌株的代谢功能,从而发现新产活性产物。在实际应用中,化学诱变既有利用某一种化学诱变剂的单一诱变,也有组合利用化学或其他多种诱变剂的复合诱变,还有化学诱变联合抗生素抗性筛选等。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2常用化学诱变剂 2.1碱基类似物作为化学诱变剂的碱基类似物主要有嘧啶类似物和嘌呤类似物两大类。其中,常用嘧啶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FU)、6-氮杂尿嘧啶(6-NU)等;嘌呤类似物有2-氨基嘌呤(2-AP)、6-巯基嘌呤(6-MP)、8-氮鸟嘌呤(8-NG)等[2]。 2.2烷化剂 烷化剂类化学诱变剂种类较多,如硫芥(氮芥)类、环氧衍生物类、乙撑亚胺类、硫酸(磺酸)酯类、重氮烷类、亚硝基类等。其中,亚硝基乙基脲、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甲酯、甲基磺酸乙酯等较为常用。 2.3移码诱变剂 移码诱变剂系指能够引起DNA分子中组成遗传密码的碱基发生移位复制,致使遗传密码发生相应碱基位移重组的一类化学诱变物质,主要为吖啶类杂环化合物,常用的有吖啶橙和原黄素两种(图1)。 图1吖啶橙和原黄素的结构 2.4其他类诱变剂(或协同诱变剂) 其他类较常用的还有亚硝酸及其盐和部分金属化合物。 3化学诱变剂致基因突变作用机制 3.1替代DNA中的正常碱基 碱基类似物具有与正常碱基相同的分子骨架结构,可替代正常碱基掺入到DNA分子中,通过DNA复制过程造成碱基错配而发生突变,从而影响遗传特性。 3.2化学修饰DNA中碱基从而影响遗传特性 3.2.1烷基化 烷化剂类诱变剂主要通过对DNA分子中碱基的烷基化修饰,破坏正常生物学功能,从而影响遗传特性。这类诱变剂往往具有活泼的烷基化基团,与水反应先形成碳正离子,继而攻击DNA碱基中电荷密度高的亲核部位,导致相应部位的烷基化。烷化剂类一般先攻击鸟嘌呤的N-7位,其次鸟嘌呤的N-3位和腺嘌呤的N-3位[2]。 3.2.2氧化 有些有氧化活性的诱变剂通过对DNA中碱基的氧化损伤发挥致突变作用。譬如,亚硝酸可氧化腺嘌呤,使腺嘌呤经脱氨基氧化后变成次黄嘌呤(图2)。通常在DNA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而次黄嘌呤则在DNA复制中替代G与C配对(图2),并通过以后的复制过程使DNA中原来的AT配对转换成GC配对。
图2腺嘌呤氧化与DNA复制中的碱基配对变化 3.3移码突变的可能机制[4] 移码突变倾向于发生在重复碱基区域(如CCCCC等)。根据相关机制解释模型[4],在DNA复制过程中局部碱基配对发生在这类重复碱基区域里的复制计数器以外处。重复碱基部位间发生滑移(slippage),将造成留置在双螺旋外未配对而凸起的单个或几个碱基。如果这种突起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在被复制中的模板链上,凸起部分在复制链中将被删除。相反,如果凸起发生在复制初始链上,将会导致复制链中插入额外碱基。嵌入型移码诱变剂可增强DNA链间滑移的可能性,同时可稳定所形成的凸起。该模型还被扩展至原黄素及其类似物诱导噬菌体T4突变的特例,机理涉及T4拓扑酶Ⅱ的DNA破损活性。虽然这可解释原黄素个别实验中所见到的突变特征,但应当注意并非所有嵌入型突变剂都与拓扑酶Ⅱ相互作用。 3.4金属离子致突变的可能机制 在有关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铁离子摄取调节基因fur相关研究中,有文献报道通过金属锰诱变成功筛选获得了Mn2+抗性fur基因突变株[5]。他们认为,Mn2+诱变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但研究结果提示,Mn2+刺激细胞使胞内蓄积过量的铁离子,而当细胞发生fur基因突变时会失去严密调控fur-依赖性铁摄取系统的能力,导致产生不蓄积毒性水平铁离子的fur基因突变体;还有另一种可能是fur基因对Mn2+致突变作用高度敏感所致。经文献调查和分析研究,我们认为Mn2+有可能作用于fur相关级联基因调控系统的某些环节,不能完全排除通过对fur调控因子的影响导致fur突变的可能性,但尚未见到直接证实Mn2+致突变作用的实验证据。鉴于文献[5]中记载的所有获取Mn2+抗性fur基因突变株的实验均与自发突变抗生素抗性筛选一致,我们更倾向于所获取fur突变株的基因突变有可能是由自发突变所产生的,高浓度二氯化锰只不过是选择性筛选条件,使获得Mn2+抗性的突变株生长而非抗性突变株不能生长。考虑到Mn2+是否具有真的致突变作用尚需实验证实,我们认为文献所称锰诱变实际上称作Mn2+抗性筛选可能更为贴切。 4化学诱变技术在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1单一诱变 单一诱变是指在菌株选育中用一种诱变因子致突变的育种实验方法,在化学诱变育种研究中,当仅用一种诱变剂就能达到所需选育目的时,不失为最简便快捷的育种方法。 碱基类似物诱变剂是在1959年佛里兹提出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理论以后发展起来的。近年单用碱基类似物的诱变育种研究并不多见,文献报道多为组合应用其他诱变剂的复合诱变研究。但程世清[3]采用5-BU单一诱变剂,以1株产类胡萝卜素的分支杆菌为原始菌,分别对菌体及其原生质体进行了单一诱变育种研究。鉴于色素产生与所培养生产菌的细胞量正相关,以单位体积液体培养液中固形物的量(简称生物量)为指标,初步测评了原始菌及其突变株的产色素能力,结果表明,无论从菌体还是从原生质体均得到了产色素能力获得提高的突变株,菌体突变株和原生质体突变株的生物量与原始菌株相比分别平均提高了22.5%和16.4%。 自1944年奥尔巴克发现氮芥子气的诱变效应以来,烷化剂类诱变剂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育种领域。无论是气态的重氮烷还是液态的硫酸二乙酯或固态的亚硝基胍,都能产生较理想的诱变效果,但近年应用较多的是硫酸二乙酯和亚硝基胍。 基于F.H.C.克里光等1961年提出的移码突变理论,吖啶及其衍生物类凭借对DNA遗传密码的移码功能迅即成为移码诱变剂的研究热点。吖啶及其衍生物类可插入到DNA分子中,通过复制过程导致遗传密码中碱基移位重组,最终改变突变株的遗传特性[4]。顾真荣等[10]利用移码诱变剂吖啶橙,通过诱变枯草芽孢杆菌G3,不仅使突变株培养物的抗真菌活性获得提高,而且还使突变株生物合成伊枯草菌素A的能力得到增强。 亚硝酸(盐)作为一种最早被发现的其他类诱变剂在提高产能以及改善微生物有用性能方面有明显作用。当用亚硝酸单一诱变处理氧化铁硫杆菌时,不但菌株氧化活性提高了41.3%,而且对黄铜矿的浸出率提高了13.3%,还使达到浸出终点时间也同时缩短了5~10d[11]。在L-组氨酸高产菌株选育研究中,原始菌仅经1轮亚硝酸钠单一诱变,就使突变株的产能比原始菌提高了5.08%[5]。金属化合物本身通常被认为并无明显诱变作用[2],但在铁离子摄取调节基因fur有关研究中,曾有报道记载,利用二氯化锰,通过锰诱变成功获得了Mn2+抗性fur基因突变株[11]。本文认为该文所称锰诱变实际上称作二氯化锰抗性筛选可能更为贴切。 4.2复合诱变 微生物突变机制复杂,单一诱变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诱变育种往往采用组合2种或者2种以上化学或其他诱变剂的育种方法,即复合诱变法。这种方法可一定程度上克服诱变的盲目性,提高正向诱变效果,因此越来越趋于被大多育种研究所采纳。 4.2.1碱基类似物组合其他诱变剂 4.2.2烷化剂组合其他诱变剂 其中亚硝基胍组合其他诱变剂的复合诱变研究为常见。 4.2.3移码诱变剂组合物理诱变 4.2.4其他类诱变剂(或协同诱变剂)组合物理诱变 在微生物法重金属废水处理中,选育对重金属具有高度抗性和高效去除作用的优良菌株至关重要。 氯化锂本身并无直接致突变作用[2,7],但当与其他诱变剂联用时,往往会产生很好的协同诱导突变作用。氯化锂在育种研究中通常多与紫外联用。紫杉醇产生菌NCEU-1[7]源自东北红豆杉的1株内生真菌,是通过紫外、甲基磺酸乙酯、钴60、亚硝基胍等一系列诱变筛选得到的突变衍生株,产能已达314.07μg·L-1。 4.3化学诱变联合抗生素抗性筛选 提高抗生素产生菌对自产抗生素的抗性,是选育抗生素高产菌株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工诱变育种研究中往往结合自产抗生素抗性筛选来实现,如用于上述土曲霉酸高产菌株育种研究[6]。在紫杉醇产生菌育种研究中,虽然相关机制尚未阐明,但经过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结合制霉菌素抗性筛选,发现所获突变株的紫杉醇产能与其对制霉菌素的抗性强弱呈正相关[7]。 近来研究表明,微生物对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所产生的某些抗性突变会直接影响其次级代谢功能,从而改变产物水平和代谢能力,致使突变株的产能获得大幅提高[6,7],或者赋予突变株新生次级产物的代谢生产能力[7~9],相关抗生素抗性筛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菌株选育中[7]。化学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既可用于提高产能,又可用于改造无活性菌株的代谢功能,从而寻找发现新产活性产物。 5 结语 在微生物育种研究领域,随着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发展,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合理改造代谢途径,构建优良菌株的研究受到关注,成为育种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微生物药物工业育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实施生物技术改造,首先,需要对其遗传背景和次级代谢途径非常清楚,但大多育种研究中这些情况并不都很清楚,其次,由于微生物次级代谢调控系统的复杂性,生物工程对某些单一环节的改造往往还会导致细胞整体水平的负反馈调控。因此,目前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获取的优良菌株用于工业生产的实例还极少,实际应用的绝大多数工业菌株仍然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选育得到的。 化学诱变作为一种经典而传统的育种技术,在育种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不仅在优良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一直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还在拓展药源微生物菌株资源相关领域展露出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化学诱变与其他传统诱变育种方法一样,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等不足,但也有无需知晓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操作简便、不需要价格昂贵的现代高档仪器设备等显著优势。针对传统诱变的这些不足,只要组合使用相关筛选技术,从而能够实现快速筛选目标菌株,化学诱变技术仍可通过优化诱变筛选实验操作程序,在微生物育种研究中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迄今化学诱变育种研究多采用组合2种或2种以上化学或物理诱变因子的复合诱变方法。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有用不同种类的单一诱变剂交替进行2轮或多轮诱变的,也有用2种诱变剂同时作用或依次作用诱变的,还有化学诱变结合抗生素抗性的筛选等多种方式。但为了筛选获取目的菌株,无论何种诱变方式都要配合 进行含量测定或相关活性筛选等工作。因此,在化学诱变育种研究中,如何改进或组合使用适合的相关筛选技术,从而实现快速高效获取目的菌株,值得进一步探讨。这在拓展药源微生物新菌株资源相关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在今后研究中会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