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以来豫北理学的社会化与宗族形态的显现
- 格式:pdf
- 大小:354.79 KB
- 文档页数:5
第6课北宋的政治【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材料研读与课后活动答案】1、 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一)本试卷共33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第4单元题型题量:共33题1-30题为客观题31-33题为主观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15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11000—8600年前)出土的红衣夹炭陶的胎体内有明显的谷壳,在红烧土中也发现有炭化的稻壳和叶片,经鉴定,这些炭化谷物部分属野生稻,部分是人工栽培的热带型粳稻。
据此可推知,当时我国先民A.实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B.彻底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C.生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D.已满足了自身对食物的迫切需求【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炭陶胎体内的谷壳,炭化的稻壳和叶片等,可以得出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和制陶的技术,生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故C项正确。
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农业与手工业实现分离,排除A项。
从炭化谷物部分属野生稻,得出先民尚未完全变为生产者,排除B项。
对食物的需求程度,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2.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
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
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
2025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它就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承载了“以中为尊”“天人合一”等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信度。
”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社稷坛,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
这几年,中山公园加强对社稷坛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举办中山公园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园园史展、中轴线主题影像展等,以实物、历史资料、老照片等为载体讲述鲜活的历史文化故事;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弘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宋明理学与东南家族社会经济变迁简论宋元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浙闽粤等东南区域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明清时期,这些地区已执中国商品经济之牛耳。
与此相适应的是,该地区的民间家族组织也获得快速的发展。
东南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与宋明理学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渗透分不开的。
随着理学宗法伦理观念的庶民化(民间化)及其文化规范的程序化及可操作化,东南的家族社会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活用理学的文化象征资源,将之内化为一种并非纯粹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精神,用于指导家族成员的工商业实践。
明清以来东南“儒商”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一种义利相容的“文化经济”形态。
在正视理学对东南家族中的个体禁錮的一面的同时,我们应看到,理学也借用其业经民间整合过的文化话语力量,良性地影响着东南的基层社会经济变迁。
本文尝试以社会史的视角,初步探讨理学对东南家族文化的整合,及其在家族文化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理学与东南家族祠堂之设在东南的家族制度中,祠堂是家族的中心,象征着祖先和家族的团结。
东南家族组织常通过建祠和修谱,来实现敬宗、尊祖、睦族的目的。
西周时期,中国的家族组织已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在宗法制中,立庙祭祖占有重要地位,是等级特权的象征,历代都有严格限制。
如贵族各有不同的庙制,而庶民则不许立庙祭祖,仅能祭其父于寝。
秦汉以后,宗法之制虽有所变革,但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的尊严,依然突出立庙的贵贱之别。
北宋中叶以降,宗法制度又发生较大的变化。
民间的家族组织已试图冲破旧有官方宗法制度的桎梏。
而理学家正是重建民间家族制度的积极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
在“宗子法废”、“谱牒又废”的局面下,中原理学家张载、程颐率先主张恢复古代的宗法制,主张在家族内部设宗子,建家庙,立家法。
张、程虽强调简别大小宗,但跟旧有宗法制已差异较大。
如程颐有关祭祀始祖及四代以上先祖的设想,实际上取消了贵贱之间在祭礼上的差别和对民间祭祀代数的限制。
第3课宋明理学三教合一1.佛教的传播〔材料〕笮融者,丹杨人。
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
……乃大起浮图祠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②。
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
每浴佛③,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三国志》卷四十九《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解读]《三国志》,65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由于都是私家撰述,因善于叙事文笔简洁,被后世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里的这段话记载了汉献帝时一个叫笮〔zuò〕融的地方官僚喜好佛法并大肆宣扬的情景。
东汉初年,佛教始传入中国,但佛教在中国开始广为流传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政治动乱社会经济衰败,人们普遍寻求宗教的寄托以逃避严酷的现实。
这段史料是中国正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兴建佛寺佛像和社会一般民众信奉佛教的情况。
笮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地方官僚,由于自己信佛,就挪用三郡钱粮建造佛寺,举行大规模的浴佛法会,耗资巨大,又以免役的方式吸引人,并强迫民众诵经信佛。
[注释]①浮图:即佛陀,大起浮图祠就是大造佛寺。
②这句话描述了佛寺的豪华场景。
③浴佛:佛教法会。
2.魏晋以来玄学流行〔材料一〕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①为宗,而黜《六经》②,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③,行身者④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⑤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⑥,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材料二〕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⑦,习正始⑧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横渠书院简介横渠书院是了为纪念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而建立的。
张载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眉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在历史上,陕西境内的横渠书院有四处:眉县横渠书院(两处)、临潼横渠书院及凤翔横渠书院。
眉县横渠书院眉县横渠书院有东西两处。
东横渠书院位于今宝鸡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眉县崇寿院。
与张载同时期的苏轼(1037-1101,字子瞻)曾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签署凤翔府判官时因大旱至眉求祷于太白山,过崇寿院时作《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其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亦和有《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
据民间传说,崇寿院为青年张载求学之地。
熙宁三年(1070),张载辞官返回横渠镇,以讲学为务,其讲学的地方就是崇寿院。
当时该院已经衰败,张载在院内一所房子的东西窗户上分别张贴了所撰的《砭愚》和《订顽》(后易名为《东铭》和《西铭》),并将崇寿院命名为横渠学堂。
横渠学堂即后来所建横渠书院的前身。
据明代眉县学者刘九经万历年间所纂的《眉县志》记载,元贞元元年(1295)朝廷下诏在眉县横渠镇张载故居建立张子特祠。
泰定四年(1327)又诏在祠内创建横渠书院,文礼恺有记。
此时,严格意义上的横渠书院才算是创建了。
后历经明清两代,横渠书院屡圮屡修,诸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眉县县令林思正修书院,万历三年(1575) 眉县县令姚继先重修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眉县县令陈石麟重修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与光绪十一年(1885)也曾两次重修书院。
值得注意的是,清康熙二十三年陈石麟重修书院时,康熙皇帝为张载赐“学达性天”匾。
清末,在清廷“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的诏命下,张子祠内横渠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时任眉县县令的程壎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又改名为“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
明清以来北方宗族发展的历程——以豫北地区为中心
申红星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3)004
【摘要】豫北宗族是明清时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重新构建的产物,其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下构建而成的豫北宗族,其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程.通过对豫北民间谱牒等资料的分析可知,伴随着明清以来豫北地区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的发展,豫北宗族自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至清朝前中期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豫北宗族发展达到了高潮.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申红星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试述明清时期北方郭氏宗族的兴衰——以《郭氏家谱》为中心 [J], 申红星
2.朱泾:明清以来江南一个区域中心市镇的发展探析 [J], 安涛
3.明清徽州图甲绝户承继与宗族发展--以祁门瀛洲黄氏为中心的考察 [J], 黄忠鑫
4.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经验与展望——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与例证[J], 徐丽玢;彭泽平
5.明清北方制瓷业发展考察
——以彭城窑为中心 [J], 张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