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育种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4
1)工业微生物:在发酵工艺中已经应用的或者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
2)用于工业生产的微生物微生物菌种的特征:1.遗传稳定2.多产3.纯种4.生长旺盛5.产生产物时间短6.产物易分离7.抗性强8.能保持较长的良好经济性能9.菌株对诱变剂处理较敏感10.在规定的时间内,菌种必须产生预期数量的目的产物,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3)自然选育方法: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4)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特点:自发性、诱发性、独立性、稀有性、遗传性、可逆性、不对应性。
1.同义突变和无义突变2.错义突变3移码突变。
突变的表现型: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条件突变型(温度突变型)、抗性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
突变修复:光修复、切补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DNA聚合酶的校正作用。
表现延迟: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而产生的新基因型,需要经过2个世代以上繁殖复制才能表现出来。
(波动实验)5)诱变剂:凡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
种类: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生物诱变剂。
6)紫外线诱变:光谱范围40~390nm。
有效波长200~300nm。
最有效的波长253.7nm。
相对剂量15w 30cm 紫外线诱变机制:形成嘧啶二聚体。
紫外线诱变的步骤和方法:1.出发菌株的选择2.将菌种培养到最佳生理状态(对数期)约16~24小时。
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到大部分孢子刚刚萌发3.制备菌悬液4.紫外线照射:紫外灯先预热20分钟稳定光波取单细胞悬液5~6ml于于灭菌培养皿中放在离灯30cm处5.后培养6稀释涂皿。
7)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对DNA起作用改变起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种类: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移码突变剂特点:作用专一性、具有毒性、90%以上是剧毒药品或者致癌物质。
8)碱基类似物:是一类和天然的嘧啶嘌呤等四种碱基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
1.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作用如何?其目的是什么?工业微生物育种建立在:(1)遗传和变异(微生物遗传学)的基础之上;(2)物理和化学诱变剂的发现和应用;(3)工业自动化(自动仪表装置和微机)。
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决定该发酵产品能否具有工业化价值及发酵过程成败与否的关键。
2.工业微生物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自然选育阶段2)人工诱变选育阶段3)杂交育种阶段4)代谢控制育种阶段5)基因工程育种阶段3.工业微生物育种的核心指标有哪些?1)在遗传上必须是稳定的。
稳定性。
2)易于产生许多营养细胞、孢子或其它繁殖体。
3)必须是纯种,不应带有其他杂菌及噬菌体。
4)种子的生长必须旺盛、迅速。
5)产生所需要的产物时间短。
转化率。
6)比较容易分离提纯。
7)有自身保护机制,抵抗杂菌污染能力强。
8)能保持较长的良好经济性能。
产率。
9)菌株对诱变剂处理较敏感,从而可能选育出高产菌株。
10)在规定的时间内,菌株必须产生预期数量的目的产物,并保持相对地稳定。
4.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何差异?它们对溶菌酶和青霉素的敏感有何不同?5.缺壁细菌有哪些类型和异同?制备缺壁细菌主要有哪些途径?原生质体:G+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球状体:G-菌,残留部分细胞壁。
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型细菌:自发突变形成细胞壁缺陷菌株;6.原生质体制备时,为什么不同微生物要选择不同的酶?举例说明。
酶在原生质体制备中主要用来酶解细胞壁的,不同的微生物其细胞壁成分及含量可能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酶。
酵母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有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几丁质。
霉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几丁质、葡聚糖等。
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有纤维素构成结构骨架。
7.基因组、基因、密码子、简并、同义密码子的概念是什么?一、基因组1. 原核生物就是它的整个染色体,原核生物的基因组较小,DNA的含量低,如E.coli的DNA分子质量为2.4×109Da,相当于4.2×106bp,含有3000-4000个基因,SV40病毒仅5个基因。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一、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微生物资源多样性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基础。
微生物世界中存在着广泛的物种多样性,这些物种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特性,能够产生丰富的代谢产物。
了解和利用这些多样性,是进行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前提。
二、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物质基础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核心。
掌握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等基本遗传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
三、突变机制与诱变育种突变机制与诱变育种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重要手段。
突变是指基因组中DNA序列的改变,而诱变育种则是利用诱变因素诱导微生物发生突变,再从中筛选有益突变株的方法。
了解突变机制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控制突变的发生,提高育种效率。
四、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核心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精确地对微生物进行遗传改造,实现定向进化,提高微生物的生产能力和性能。
基因工程育种具有精度高、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工业微生物育种的主要手段。
五、菌种筛选与初筛技术菌种筛选与初筛技术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筛选,我们可以从自然界或实验室中大量菌株中挑选出发酵性能优良、生产能力强的菌株。
初筛技术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等方法,是菌种筛选的基础。
六、菌种改良与性能评价菌种改良与性能评价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遗传操作和定向进化等技术手段对菌株进行改良,提高其生产能力和性能。
性能评价则是对改良后菌株进行全面的表征和评估,确保其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七、发酵过程优化发酵过程优化是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关键环节。
发酵过程涉及到菌株的生长、代谢等多个方面,是工业微生物育种的最终目标。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控制发酵过程等方法,可以提高微生物的发酵效率和产物产量。
八、工业微生物应用实例工业微生物应用实例展示了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实际价值。
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业微生物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进一步推动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一、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剂等,诱导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的变异频率,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二、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人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其导入到微生物中,从而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这种方法可以定向地改造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表达出所需的性状。
基因工程育种具有高度定向性和可预测性,是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代谢工程育种代谢工程育种是通过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代谢产物的产量或改变代谢产物的性质,从而获得所需的菌株。
这种方法需要对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精确地调控其代谢网络。
代谢工程育种在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组合生物合成育种组合生物合成育种是通过构建多个基因的组合文库,并筛选出具有所需性状的菌株。
这种方法类似于基因工程育种,但具有更高的遗传复杂性,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变异类型。
组合生物合成育种在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五、定向进化育种定向进化育种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过程的育种方法。
它通过对大量随机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选择,以实现所需性状的定向进化和优化。
定向进化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度适应特定条件的优良菌株,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六、菌种保藏与复壮菌种保藏与复壮是工业微生物育种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保藏方法,可以保持菌种的活力和遗传稳定性;而复壮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保藏的菌种恢复活力,以保证其用于生产的性能。
七、基因组编辑育种基因组编辑育种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造,以实现定向改良和创造新品种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ZFNs和TALENs等。
基因组编辑育种具有高度精确性和可控性,为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工业微生物?作为工业微生物应具备哪些特征?答:工业微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经过改造,用于发酵工业生产的微生物。
具备特征:(1)菌种要纯(2)遗传稳定且对诱变剂敏感(3)成长快,易繁殖(4)抗杂菌和噬菌体的能力强(5)生产目的产物的时间短且产量高(6)目的产物易分离提纯2.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什么?答: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
3.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有哪些?答:常用技术:(1)自然选育【选择育种】(2)诱变育种(3)代谢控制育种(4)杂交育种(5)基因工程育种第二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基础1.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哪些?答:有碱基突变,染色体畸变2.叙述紫外线诱变的原理?答:原理:紫外线对微生物诱变作用,主要引起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3.基因修复的种类有哪些?答:种类:(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SOS修复4.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哪些?答:方式:(1)有性杂交(2)准性生殖(3)原生质体融合第三章出发菌株的分离与筛选1.什么是富集培养?答:富集培养:指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中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2.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菌落纯”?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细胞纯(菌株纯)”?答:菌落纯:稀释分离法、划线法、组织法细胞纯:单细胞或单孢子的分离法3.分离好氧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1)稀释涂布法(2)划线分离法(3)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4.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有哪些?分别用来筛选哪些菌?各自原理如何?答:(1)透明圈法原理: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可以放映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工业微生物育种第一章绪论1.工业微生物菌种具备特征:1)菌种要纯2)目的产物的产量较高且稳定3)生长快,易繁殖4)抗杂菌和噬菌体的能力强5)微生物的发酵培养基来源广,价格低6)生产目的产物的时间短7)目的产物易分离纯化。
2.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及作用:遗传与变异改良微生物并培育出各种有娘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3.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发酵工业提供合适的菌种,还可不断提高发酵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可培育出全新的菌种以生产新的发酵产品。
4.工业微生物育种的方法:1)自然选育(选择育种,通过改变群体的遗传结构,去掉不良细胞,使优良基因不断增加)2)右边育种(通过人工诱变剂)3)代谢控制育种(先诱变破坏微生物正常代谢)4)杂交育种(通过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育种第二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基础1.原核微生物产生变异的方式:转化,转导,结合,原生质体融合。
2.真核微生物产生变异的方式:有性杂交,准性生殖,原生质体融合。
3.核基因:细胞核内的DNA即染色体上的DNA,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需基因,直接控制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间接控制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4.核外基因:是细胞质中的DNA,是微生物的非必需基因,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有关。
5.表型延迟:有些基因发生突变后,要经两代以上的繁殖复制,表型才能相应的改变。
6.基因突变的类型:1)碱基的变化(碱基置换,移码突变)2)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化)3)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染色体单条的变化和整倍的改变)4)遗传信息的变化(同义突变,中性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7.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光复活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8.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基因突变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表型的变异。
同义突变与中性突变表型不变,错义突变与无义突变表型改变。
9.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特点:通常只有部分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形成部分二倍体再进行重组。
转谷氨酰胺酶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方案
学生:
摘要:通过诱变育种选育转谷氨酰胺酶工业生产菌株,使目的菌株产酶量高、酶活高、到达最大产酶量的时间短,生长周期、最适产酶温度等条件尽可能地符合工厂要求。
关键字:筛选;工业菌株;诱变育种
前言: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 去除不良性质, 增加有益新性状, 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
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 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 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微生物发酵要想取得优良成绩, 有赖于优良菌种的利用。
从工业发酵的观点来看发酵菌种的优异生产性能等于经选育的、符合经济要求的优良遗传背景加上经人为精心设计的、优化的发酵环境。
菌种选育的最终目标, 就是通过人工干预, 使选出的优良菌种在优化环境中尽可能表现出优异性状。
菌种分离、筛选、改良是贯彻微生物发酵始终的工作。
一.菌种选育的具体目标
(1) 提高产量。
(2) 提高产物的纯度。
减少副产物; 提高有效组分;减少色素等杂质。
(3) 改变菌种性状。
改善发酵过程, 包括: 改变和扩大菌种所利用的原料结构; 改善菌种生长速度; 提高斜面孢子化程度; 改善菌丝体形状, 采用菌球菌丝体发酵;少用消泡剂或使菌种耐合成消泡剂; 改善对氧的摄取条件, 降低需氧量及能耗; 耐不良环境: 抗噬菌体的侵染,耐高温、耐酸碱、耐自身所积累的代谢产物; 改善细胞透性, 提高产物的分泌能力等。
(4) 菌种的遗传性状。
生产性状稳定。
(5) 改变生物合成途径。
以获得新产品。
二.获取优良菌种的有效途径
广义上说, 菌种改良可描述为采用任何科学技术手段( 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处理微生物菌种, 从中分离得到能显示所要求表型的变异菌种。
菌种改良的基本途径: 突变和选择; 基因重组( 遗传重组) 和基因工程( 遗传工程)
MTG 生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诱变的方式包括了各种物理射线、化学诱变剂以及生物方面的噬箘体等等。
用得最多的是前两种,也有将几种方式混合使用的。
国内的王璋教授还曾借助“神舟”4 号飞船搭载MTG 生产菌种在外太空进行诱变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整体育种流程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研究MTG 生产的报道很多。
其中有些菌种是研究得较为成熟的,其代谢流程、产酶机制、生产条件、优化条件等都有详细的报道。
而这些菌株都各有特色。
所以我拟定从两株菌出发,分别进行诱变实验,最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力求将两株菌的优势整合,获得优良的MTG 生产菌株。
再视情况进行下一步的诱变选育工作。
整体诱变育种流程为:
菌A →诱变→菌A’→原生质体融合→菌株C →诱变菌B →诱变→
菌B’ →目的菌株
二.出发菌株的选定
出发菌株的选定十分重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目的菌株所应具备的特点:产酶量高、酶活高、到达最大产酶量的时间短,生长周期、最适产酶温度等条件尽可能地符合工厂要求。
挑选以下两株菌:
(1).茂原链轮丝菌,Streptomyces mobaraense WSH-Z2(CBS 20778)。
该菌是研究得较为成熟的MTG 生产菌株。
发酵温度、最佳pH 值、发酵机制以及优化好的培养基配方都有较详细的报道。
是一株综合性比较好的菌株。
(2).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WSH03-13(CCTCC M203062),系江南大学陈坚教授筛选所得。
原始菌株在培养条件优化的情况下酶活即可达到146U/ml。
是所查到的产MTG 酶活最高的链霉菌株。
三.菌种的诱变选育
1 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的诱变处理
由于吸水链霉菌株之前未经过诱变处理,初次宜采用致死率高的综合诱变方法,以对菌株的基因造成大的改变。
诱变处理工艺流程如下:紫外灯照射→日光
照射→NTG 诱变→30℃避光培养→37℃水浴摇床,简单的复筛测定→摇瓶培养,测酶活将该菌的单孢子悬浮液经紫外灯照射诱变后进行短时间的日光照射(光修复),然后再进行NTG 的诱变。
最后对诱变过的孢子进行避光培养。
统计死亡率、形态突变率等相关数据。
挑出经72~96h 培养后生长的菌落,继续传代培养2~3 代以纯化突变株,并初步确保菌种性能的稳定性。
将稳定的菌株作摇瓶培养后进行复筛测试,初步判断菌株的产酶情况,淘汰低产能的诱变株。
将筛得的菌株作酶活测定;从中选出酶活高的菌株,并统计正负突变率、形态变异率等相关数据。
随着诱变次数的增多,诱变剂的量也需降低;也可以先制成原生质体后诱变。
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诱变效果。
最后将复筛所得的高产酶突变株进行20~30d/次的传代培养,连续5~8 代,并进行摇瓶发酵测定酶活。
测试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2 茂原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mobaraense 的诱变处理
诱变的程序基本同上,只是因为这株菌诱变的目的是使菌株更为适应工业生产的条件。
所以会针对各种条件设计出不同配方的选择培养基供诱变之后的筛选使用。
(1)培养基中加入MTG 酶活的阻遏物或其结构类似物。
筛选出抗阻遏物的突变株。
(2)保持在特定温度的条件下筛选培养。
选育出受温度影响较小(不因夏冬而大幅度影响生产),产酶量、酶活和生长速度都较高的诱变菌株。
(3)加入少量的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选育出具抗药性的菌株,为后面的原生质体融合提供标记。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诱变筛选,将筛选出能在夏天较高的温度下仍能保持酶产量、酶活性的,具抗性标记的MTG 生产菌株。
其MTG 的生产将不受阻遏物的影响。
四.单灭活的原生质体融合
将上述两株菌的优良诱变株分别制成原生质体,其中茂原链轮丝菌的原生质体再进行5min 的60℃灭活处理。
然后将两者以107~108/ml 的浓度混合,加入适
量30~50%的分子量为1000~1500 的PEG 以及0.05mol/L CaCl2 和0.02mol/L MgCl2,在20~30℃下处理10min。
然后用高渗培养基稀释,离心除去PEG 后分离于高渗的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未经融合的吸水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因青霉素的存在而无法生长;而未经融合的茂原链轮丝菌的原生质体已被灭活;只有融合了的原生质体才能再生。
五.挑选目的菌株
观察菌落特征,挑出再生的菌株进行摇瓶培养,通过一定的筛选流程挑选出兼具两亲株特性的优良菌株。
最后进行遗传稳定性测试。
如果这一步所得的菌株与两亲株之特性相差较远,则重复该步骤;若已与最终目的菌株相近,则将融合所得的菌株继续进行诱变实验。
以期得到更加优秀的菌株。
结果:
以上最终得到产酶量高、酶活高、到达最大产酶量的时间短,生长周期、最适产酶温度等条件尽可能地符合工厂要求的目的菌株。
参考文献:
[1]杜连祥.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 第一版, 第一次.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79
[2]雷肇祖, 钱志良, 章健. 工业菌种选育述评[ J] . 工业微生物, 2004,34( 1) : 39-51
[3]彭仁旺, 管考梅, 黄秀梨. 微生物学通报, 1995, 22(4):197-199
[4]施巧情,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第二版[M].福建:科学出版社 2006, 139 - 159
[5]诸葛健,王正祥.工业微生物实验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