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精品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刘邦建国、西汉的政治制度、文景之治二、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政治表现三、学习难点文景之治时期“与民休息”的措施四、导入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公元年建立汉朝,定都。
2、秦亡之后和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年的战争,史成“”,结果是。
(二)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西汉初期,社会经济萧条,为了快速的恢复经济,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2、3、(三)列举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五、练习提升1、“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车牛。
”这句话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A、汉初经济困难B、汉初最高统治阶级比较清廉C、汉初政府官员比较注意为官形象D、汉初天子和将相待遇有严格的区别2、某同学探究西汉发展史时,发现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请你为他选一个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标题()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汉武帝大一统D、贞观之治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刘邦打败项羽的条件的是()A、约法三章,赢得民心B、善于用人C、军事力量强大D、拥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4、属于文帝和景帝共同措施的有()①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②减轻田租③慎用民力④减轻刑罚⑤提倡节俭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5、材料分析题“汉兴,扫除烦荷,与民休息;至于孝文。
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
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利民醇厚。
”请回答:1、上述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政策?2、分析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
3、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当前,国家为减轻人民的负担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原因,记住西汉建立的史实。
2、掌握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3、能够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4、认识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1、引导学生从“秦王朝的覆灭主要是由谁完成的?”从而导入刘邦与项羽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2、让学生演讲“楚汉战争”中的成语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秦王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亡教训,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休养生息的客观原因是:主观原因是:5、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6、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7、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8、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三、合作探究1、楚汉之争与刘邦、项羽反对秦朝起义的性质相同吗?2、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四、展示反馈小组内讨论,将结果展示给大家五、系统总结1、毛泽东曾经写过“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中的“霸王”是指()。
2、“楚汉之争”的根本目的:()3、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税,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萧条B.土地兼并严重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亡的教训4、与项羽无关的成语()A 四面楚歌B 霸王别姬 C. 完璧归赵 D 破釜沉舟5、平时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巩固提升:1、西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2、西汉时期在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①汉武帝②汉景帝③汉高祖④汉文帝3、、文景之治是指()A. 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C. 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局面D.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4、汉初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出现什么的结果?5、汉初的统治政策和秦朝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统治分别造成什么样的结局?。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背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崩溃。
内容: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 “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科技进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蔡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详细讲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4. 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
2. 解释“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休养生息”?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和含义。
3.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过程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教师讲解文景之治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成就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关系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解概念: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3. 展示资料: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讲解背景: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
3. 分析实施过程:分析休养生息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出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出现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自主学习】1.为了争夺帝位,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
2.年,建立朝,定都,史称“”。
3.刘邦即位后,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减轻田租,定税率为。
4.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轻徭薄赋,把原来的,改为;减轻刑罚,文帝时废除了和残损肢体的肉刑,景帝时又减轻了。
5.接受秦亡教训,汉高祖推行政策;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出现历史上的“”盛世时期。
【要点破解】要点一: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要点点拨: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
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例1】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哪些()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②陆贾的“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为休养生息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④作为统治者,刘邦的优点是善于听取有益的建议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属于辨析型选择题,考查对出现“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客观评价的能力。
综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
要点二: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继续休养生息?有何作用?要点点拨:(1)轻徭薄赋.减轻田租,将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
文帝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
经过近40余年的整治,统治者“躬休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安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例2】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指刘邦统治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C.前后近四十年 D.“吏安其官,民安其业”解析:本题属于判断型选择题。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学案华东师大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过程、建立者及都城。
掌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措施,认识这个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一、刘邦建国1、楚汉战争○1时间:()年到()年○2战争双方:()○3目的○4结果2、西汉建立:()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即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1原因○2措施○3目的三、文景之治○1原因○2措施○3结果(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楚汉战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2楚汉战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是什么?3 第53页“思考与讨论”4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文帝和景帝两个人的功劳吗?五、自我检测题(一)、选择题1.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 D.城濮之战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作者是:( ) A.李斯B.陆贾C.韩信D.叔孙通3.为减轻刑罚,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 )A.秦二世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景帝4.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5、毛泽东曾写过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霸王是指()A项羽B 周武王 C 陈胜D秦始皇6、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凋敝B土地兼并严重C 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7、西汉建立的方式是()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D外戚夺取政权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二)、材料解析:5.阅读材料:“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①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表明你的理由。
历史: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310《“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案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楚汉战争、刘邦开国的基本情况;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
概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措施,培养并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锻炼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
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语: 〔复习旧课〕师: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秦朝历史。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板书)一、西汉的建立 (板书)1、同桌合作读书,找出答案(幻灯片展示)(1) 为了争夺帝位,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 ”。
结果。
(2) 年,建立朝,定都 (今陕西西北),史称“ ”。
(3)楚汉战争的性质。
2、讨论何为“布衣将相”, 战争给西汉王朝留下了什么呢,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代指平民百姓。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崩溃和汉朝的建立。
2. 解释“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和原因。
3. 讲解“文景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崩溃和汉朝的建立。
2. 提问学生对于“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4. 讲解“文景之治”的含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汉朝的治理成就。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性。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其具体操作。
3.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让学生了解其具体内容。
4. 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教学目标:1. 了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
2. 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
教学内容:1. 讲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等。
2. 介绍文景之治的特点,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2. 讲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让学生了解其政治方面的表现。
3. 介绍文景之治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其治理特点。
4. 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景之治的政治成就和特点。
第四章:文景之治的经济成就教学目标:1. 了解文景之治的经济成就。
2. 掌握文景之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教学内容:1. 讲解文景之治的经济成就,包括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等。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精品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内容标准〗
没有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楚汉战争、刘邦开国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在。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③通过观察汉纺车图,描述纺车结构以及纺织动作。
④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
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②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③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点〗
1.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通过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
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2.难点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
1.刘邦建国
①“楚汉战争”一是要讲清刘邦与项羽已从起义领袖转变为皇权的争夺者;二是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的比较,思考项羽由强变弱最后兵败乌江,是否“引乃开亡我也”?分析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建立西汉的原因,从中获得教益。
②刘邦建立汉朝的时间、都城地点和“汉高祖”的称谓、史称“西汉”等均应交代清楚。
讲解“布衣将相之局”,介绍刘邦统治阶级的特色,从而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埋下伏笔。
2.休养生息
①启发学生思考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首先指出汉初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
其次指出汉高祖的布衣将相们出身低微,双亲身参加推翻秦王朝的起义,因此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研究如何避免重蹈的覆辙,大臣陆贾为此向刘邦提出忠告。
同样出身低微的刘邦能接受陆贾的建议,根据刘邦的要求,陆贾一连写了12篇奏章,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的宽舒政策。
引导学生归纳:秦王朝的重役苛刑导致覆灭,应吸取秦亡教训,接受陆贾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的宽舒政策
②将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根据课本内容归纳为四点: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
并与秦的暴政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归纳: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3.文景之治
①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教材概括为: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两点,从内容中可看出比汉高祖时的“休养生息”更为明显。
小字突出了文帝的“节俭”
②汉文帝和汉汉景帝是汉高祖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的两代皇帝,因此得到“文景之治”的赞誉。
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引导学生归纳:当初“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灞(bà)樊(fán)沛(pâi)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楚汉战争项羽刘邦(汉高祖汉朝西汉长安公元前202年)
性质天↙↘人
休养生息布衣将相汉初社会陆贾(“马上”《新论》)
内容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影响△布点小结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10分钟)
①楚汉战争的性质?结果?(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
②刘邦建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③何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代指平民百姓。
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包括许多社会下层人士。
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高祖曾为亭长,萧何为县政府小吏,陈平
是游士,樊哙是屠夫,周勃为吹鼓手,灌婴为小贩,娄敬是拉车的。
韩信曾为乞丐,英布、彭越曾为盗贼。
)
④“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陆贾)
⑵他向谁说的?(汉高祖刘邦)
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用战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难道能用战争的方法吗?陆贾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
⑷据此言论写的书叫什么?(《新论》)
⑸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⑹它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⑤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
⑥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的方针是什么?(安民为本)
⑦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点?(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
⑧请辨别下列问题:
⑴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汉高祖)
⑵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汉文帝)
⑶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的是谁?(汉文帝)
⑷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汉文帝)
⑸减了轻刑的是谁?(汉景帝)
⑨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效果如何?(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
史称“文景之治”。
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6页“解释”。
“贯朽不可校”:古代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的,每一千钱为一贯。
穿钱的绳子因年代久而朽料断裂,钱撒了一地,没法数的清。
意思是说:国库的钱堆行很多,长期都不曾使用。
)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
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的暴政相比有哪些进步?(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
③“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说的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来。
项羽的说法明显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注意择善而从,又以进能攻,退可守的关中为根据地,逐渐由弱而强。
项羽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最后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
在汉军“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只得突围,至乌江自刎。
〔贯通评价〕西汉统治霎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不开的。
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初统治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