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5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进展变迁,而且能够让人们能够更加的了解这个社会。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育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难点:春秋争霸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春秋五霸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
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二)三、齐桓公首霸1、看地图。
“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三)晋楚争霸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四)吴越争霸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实行了哪些措施?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老师补充。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1课: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1. 夏商西周的起源与发展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夏禹传位给启,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社会制度与民族文化:例如,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家思想的起源等。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齐桓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3. 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3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秦朝的统一历程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
3. 秦朝的灭亡: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等。
第4课:汉朝的兴衰1. 汉朝的建立与繁荣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楚汉战争,汉武帝扩大疆域,文景之治等。
3. 汉朝的衰落与分裂:例如,王莽篡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兴衰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赤壁之战,三国归晋等。
3. 两晋南北朝:例如,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峙等。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2. 多媒体资源:历史事件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六、第6课:隋唐五代十国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的统一与改革隋炀帝的过度扩张与隋朝的崩溃2. 唐朝的兴盛李渊建唐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女皇统治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3.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十国并列与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七、第7课:宋元时期1. 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赵匡胤建宋与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两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制度2.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理学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3.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族统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与忽必烈的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与对中国的统治八、第8课:明清时期1. 明朝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建明与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2.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科技文化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3. 清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衰落与鸦片战争九、第9课:近代史(上)1. 晚清的变革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乱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与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第10课:现代史(上)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建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影响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3.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六至十课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可参照前五课的相应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主要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了解不深。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难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习资料:关于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研究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呈现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较多,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难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认定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春秋时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例,详细讲解其事迹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材和教案,熟悉教学内容。
2.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制作相关的PPT和视频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和讨论题目,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人物,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PPT和视频素材,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秦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跳出来,全面、深入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实现统一六国的?他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小组合作寻找答案。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三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外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贸易往来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PPT上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简报,并进行展示。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简报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短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以及秦王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2、通过数字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理解历史事件。
3、通过合作探究重难点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难点: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秦的暴政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7~48页一目“秦的暴政”及相关史事,完成问题。
)1秦暴政的表现(简练的词句概括)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略)小结: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赋税沉重2徭役兵役繁重3刑法严苛4二世更残暴过渡:秦朝残暴统治下,如果你是秦朝老百姓,你打算怎么办?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二世时,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陈胜。
吴广起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课堂练习】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篇二4、远古的传说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
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
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
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课题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教学过程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指导启导疏导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b、重视兴修水利c、多次减免租税d、提倡勤俭节约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鼓励商人开矿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巨鹿之战。
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 教师活动E 学生活动6 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 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 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的代表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中国古代历史,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家的思想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难点:各家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案例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3.案例材料:收集与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社会背景。
提问:“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思想学派?”2.呈现(10分钟)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学派,分析该学派的思想观点,并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如何体现该学派的思想观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医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认识到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掌握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史料:搜集相关史料,用于教学分析。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有哪些科技和文化成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成就?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搜集相关信息,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1●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
并会进行对比。
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1、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
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
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它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来理解现在的社会和文明。
作为初中历史的第一册教材,《初一历史上册》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的框架和知识。
本教案将提供一种教学框架,帮助教师设计初一历史上册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目的;2. 了解并描述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3. 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不同的文化体系;4. 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历史的重要性:为什么学习历史,历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2. 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代农业革命;3. 主要古代文明的特点:古埃及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4.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夏商周文化、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制度;5.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民主政治、城邦制度、奥林匹克运动;6.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库斯科文明的兴衰、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秦始皇统一六国。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展示历史图片和文字,以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索历史事件和文化,通过合作讨论来深入了解历史。
3. 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和地理环境,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原因。
四、教学步骤:1. 预热(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3. 探究(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特点,例如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主要特点和贡献。
4. 总结(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背景和原因,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对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地图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课件。
3.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诸侯国的分布,提问:“你们认为哪个国家有能力统一中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课题《秦统一中国》。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