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7.3让家更美好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3课时)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一、教材分析《让家更美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通过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即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共创学习型家庭。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共创和谐美德之家。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在对家庭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索。
学生己知“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等概念与理由作为认知起点,以及生活在家庭的己有认知、经验作为基点,学习起来是饶有兴趣的。
但是,家庭各异,身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学习中不免存在个体差异等情况,需要为师者灵活处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通过情景和讨论,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家庭美德是可以传递的,要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通过情境讨论,得出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与经验分享,以及拓展提升环节,意识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增强传递家庭美德的主动性,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现代家庭沟通和交流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观念。
难点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素材,精心备课,制作课堂活动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景激趣展示美德家庭获奖图片。
同学们好!我市也要举办第四届“美德家庭”评选活动,你了解哪些家庭美德?你的家庭想参加“美德家庭”评选活动吗?(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现代家庭面面观1、家庭结构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让家更美好》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家庭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可能对家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同时,他们可能在与家人相处中遇到一些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对家庭关系的认识,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家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和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家庭问题,培养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教学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析家庭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家更美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的意义、家庭成员的关系、沟通技巧、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处理家庭矛盾、沟通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学会解决家庭矛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培养学生与家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
3.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家庭矛盾,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4.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意义、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能力,化解家庭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经验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制作PPT。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3.准备家庭矛盾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和谐的家庭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关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个家庭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矛盾的普遍性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与家人有效沟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沟通技巧,总结出实用的沟通方法。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决家庭矛盾。
5.拓展(5分钟)分享一些家庭矛盾解决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能力。
微课让家更美好——人教版《道德级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人沟通方式多元、交流内容多样,培养遇到家庭成员产生矛盾能想办法解决的意识和态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的能力,协调、化解家庭成员矛盾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现代家庭结构、规模、观念,交流方式及交流内容的特点,懂得关心家庭建设,让家更美好。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体验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快乐,提高充当“家庭黏合剂”的能力。
设计意图: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内容由“家庭面面观”和“和谐家庭我出力”两个话题组成。
通过前两框的教学,在了解了家是生命的居所,体味了亲情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如何让家更美好。
本框学习内容是前两框的延伸,也是学习这一课的最终目的,前两框是明理和情感渲染,本框在于导行。
本框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交往,处理好家庭关系,提高交际水平,增强以后到高一级学校读书和踏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父母长辈的极大关爱,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增多,关爱来自几代长辈,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家庭的关爱。
对此,本节课让学生体验现代家庭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为营造和谐家庭出力,进而孝亲敬长。
四、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情景表演等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听一听,家庭和睦万事兴师:播放老师自己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家和万事兴》,提出问题:这首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说,听了这首歌,你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什么?生:听歌曲并思考问题师:同学们,请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
设计意图:同学们边听老师演唱的歌曲,边感悟歌词的寓意:家和万事兴是老祖宗留下的话,说明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7.3 让家更美好课标要求1.2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2.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
(2)探究:共创共享家庭美德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为家庭和谐多出力。
2.教学难点:做好家庭生活的“黏合剂”。
教学方法课堂导入激发互动。
学法指导1.合作探究法:通过收集家庭活动留影,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认识共创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
2.情景分析法: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怎样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MV《家和万事兴》。
歌词: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礼千斤。
家和万事兴!⑴你们家是和谐家庭吗?⑵怎样创建和谐家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讲授新课活动二:运用你的经验学生阅读课本P83.“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在空白框中列出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组交流: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
第三节让家更美好一、现代家庭面面观活动二:探究与分享学生阅读课本P84.“探究与分享”栏目。
小组交流:结合栏目场景,说一说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与家人沟通?你更哪些方式?为什么?1.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背诵)或:现代家庭具有什么特点?①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小组讨论交流:在现代家庭,哪些事情可能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2.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熟读)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
活动三:情境表演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分角色(妈妈、爸爸、我、妹妹)表演下列材料内容:我妈是一只灵巧活泼的“小兔”,对人很和善。
记得有一次,我拿了一张比平时差了很多的考试卷子给妈妈签字。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包容和体谅,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2.能力目标(1)认识自己对家庭和谐美满应该负的责任。
(2)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
(2)懂得调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难点: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通过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即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进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并掌握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和技巧,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共创和谐美德之家。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加上青春叛逆思维,难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与父母产生分歧。
本节课正是结合学生这一特点,贴合生活实际,能够引起更多共鸣,同时起到教育意义。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初步感受家庭温暖,但是,家庭成员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也可以为构建和谐家庭出谋划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听歌曲感受家庭温暖,同时要为温暖家庭出力。
通过歌曲,引发学生回忆家庭温暖,自觉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探究新知一、现代家庭面面观活动一:调查与交流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活动要求:1.学生参考课本,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手中的《家庭调查表》。
2.填表时间:3-4分钟。
3.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知识小结:现代家庭的特点:1.家庭结构小型化。
2.家庭成员交流方式多样化。
3.家庭氛围民主、平等。
4.家庭生活内容丰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1)《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通过情景和讨论,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家庭美德是可以传递的,要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通过情境讨论,得出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与经验分享,以及拓展提升环节,意识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增强传递家庭美德的主动性,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二、达成目标的的重点和难点分析1.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掌握现代家庭沟通和交流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观念。
难点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2.为什么是重点和难点?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让学生正确理解现代家庭的相处模式,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家庭观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定基础。
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生理、心理和智力还不够成熟,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此,本课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设为难点。
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
在突破重点方面,本节课主要通过环节一中的“探究与分享”,探讨现代家庭的特征,尤其是现代家庭沟通方式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现代家庭的沟通越来越民主、平等了;以及通过环节二中的“图片情境”分析,让学生明白粗暴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家庭和睦,要传递家庭美德,努力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在突破难点方面,本课通过环节二中的“家庭美德传递卡”活动,以及环节三中“妈妈和奶奶吵架”“爸爸和妈妈冷战”“爷爷成了空巢老人”三个情境分析,让学生得出有效沟通、协调的途径和方法。
并让学生分享充当“黏合剂”的成功经验,感受为和谐家庭出力的幸福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一方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大致家庭情况,另一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能力目标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教学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2.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你的家庭呢?为什么说“家和”才能“万事兴”?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现代家庭面面观活动:调查与交流(1)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教师归纳:(1)新的生活方式形成;(2)通信方式越来越快捷方便;(3)生活方式越来越科学;(4)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5)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健康;(6)家庭变得越来越小;(7)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目标导学二:和谐家庭我出力1.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活动步骤:(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
其内容包括:◆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一个关于这种品德的家庭小故事。
◆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小组成员签名。
(2)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
小组成员将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传递美德。
(3)小组成员分享、总结。
小组成员分享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总结:作为家庭中的小小一员,我们不仅要传承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等家庭美德,还要在行动中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
2.小小调解员——家庭成员之间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方法(1)展示三个图片情境:妈妈和奶奶吵架、爸爸和妈妈冷战、爷爷成了空巢老人。
《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家庭文化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认同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文化观念,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能力目标: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与技能,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结构的演化和现代家庭的特点。
了解家庭成员在交流和沟通方式上逐渐发生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的第三框。
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谅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J(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三、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与父母和亲人的相处既亲密又复杂。
一方面,从主观愿望来看,他们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幸福,出现矛盾也想去解决;另一方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学生往往与父母和亲人出现矛盾和冲突,不能体谅、理解父母和亲人的苦衷,他们家庭责任意识上匕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
对于"孝"文化认同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与引导。
面对成长中家庭关系,学生一般很少理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关怀、引导和支持,与他们一起获得新的成长经验,共同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现代家庭新认识(一)导入在美国家庭中,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对家庭和谐美满应负的责任;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体谅和包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难点:知道现代家庭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让爱住我家》视频。
视频中的爸爸妈妈、小朋友都非常爱自己的家,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吗?你是怎么爱自己的家的?你能为家庭的和谐幸福做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让家更美好》二、讲授新课1、现代家庭面面观活动一:多媒体展示材料,请学生自读下面材料思考并探究问题,小组讨论。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中国家庭变化呈现七大特点。
一是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
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
二是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
据了解当前的流动家庭接近于20%,也产生了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问题:①从第一个特点中,你能看出现代家庭的什么变化?②根据所学知识思考第二个特点会带来什么变化?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归纳:①家庭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沟通方式的变化: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③家庭氛围的变化:现代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2、和谐家庭我出力活动二(课前准备):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一个关于这种品德的家庭小故事→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小组成员的签名。
《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教材依据】 2016(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1、力求在生活的情境中生成知识,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力求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双主体。
构建开放式课堂。
教学过程中主要设置两个板块,三个课堂活动展开教学。
从家庭的调查开始,从家庭生活困惑出发,现场答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回归生活。
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情景视频的再现,引发生活的启示。
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在活动中感悟新知。
2、即通过活动搭建生生互动的平台,平等对话交流。
3、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新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4.通过音像资料感悟体会家和万事兴,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2、能力目标: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学会有效沟通,做家庭成员的粘合剂。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结构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初步感知现代家庭的特点,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和谐家庭我出力【教学难点】和谐家庭我出力做家庭的粘合剂【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制作家庭调查表和班级家庭结构调查数据表。
课前2分钟发调查表。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2、视频音像教学法 3、调查法 4、归纳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师:大家爱自己的家吗?生:爱师:大家希望自己的家是什么样的呢?生:和谐、美好、幸福……师:想不想让我们的家变得更美好呢?生:想师:好,创建和谐美好之家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一起走近《让家更美好》二、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了解现代家庭:活动一:家庭调查表师:首先了解下现代家庭,我们对自己的家都很熟悉,现在我们就进行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家庭调查表》,结合自身实际,完成手中表。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教学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2.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你的家庭呢?为什么说“家和”才能“万事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活动:调查与交流
(1)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教师归纳:(1)新的生活方式形成;(2)通信方式越来越快捷方便;
(3)生活方式越来越科学;(4)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5)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健康;(6)家庭变得越来越小;(7)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目标导学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1.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
活动步骤:
(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
其内容包括:
◆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一个关于这种品德的家庭小故事。
◆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小组成员签名。
(2)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
小组成员将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传递美德。
(3)小组成员分享、总结。
小组成员分享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总结:作为家庭中的小小一员,我们不仅要传承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等家庭美德,还要在行动中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
2.小小调解员——家庭成员之间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方法
(1)展示三个图片情境:妈妈和奶奶吵架、爸爸和妈妈冷战、爷爷成了空巢老人。
(2)当家庭成员发生这些矛盾或冲突时,你怎么办?
教师讲述: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充当小小“黏合剂”。
●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
●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3)作为小小“黏合剂”,你完成最出色的一次任务是什么?给同学们分享一下。
(4)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同学们相互学习。
(教师及时点赞)
教师总结: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家庭更和睦,让家更美好!
三、课堂总结
让家更美好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感恩家人、孝敬长辈,努力地让我们的家变得更美好!心动不如行动,让家更美
好就让我们从孝亲敬长开始吧!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如图片情境体验、“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活动体验等,通过经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
同时,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和谐家庭的话题,增强设问的针对性、选择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