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 处方-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222.77 KB
- 文档页数:3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治湿诊深圳北大医院治阴囊湿疹处方是:1、盐酸依匹斯汀胶囊2、复方甘草酸苷片3、双子参洗液。
以下是其他方法:1、苦参片:京联大空辽宁金丹药业有限公司。
一次4片,一日三次2、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潍坊中狮制药有限公司。
一次2片,一日三次3、苦参煎水:湖北来杭州打工的徐勇搬出了他姥爷的方法,到药店里买些苦参煎水洗澡,洗几次就好了。
“只要几块钱就能治好。
”4、茶油:先以茶油涂患处,以去黄痂,次以野菊花100克加盐少许煎水,外洗,稍干即以云南白药渗之,此方治顽固性婴儿湿疹。
5、苦参、蛇床子各9克。
水煎,洗患处,每日1-2次。
主治阴囊湿疹。
6、湿疹洗方:败酱草50g,苦参15g,蛇床子30g,川柏10g,明矾6g,马尾连10g,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约剩药液500~1000ml,即可用之熏洗患处,每日2次。
对外阴湿疹效果尤佳。
7、苦参研末,紫皮大蒜掐烂成泥外敷患处,1日3次。
冶慢性湿疹效佳。
8、新鲜鸡蛋10个洗净煮熟,将蛋黄放入铁勺内于炭火上熬炼取油脂(10个鸡蛋约取10-15毫升油脂),去渣后将蛋黄油直接抹患部,每天1次。
一般用药后局部发红、渗液,瘙痒等即减轻,经3-5次即可痊愈。
又有人用蛋黄油治疗皮癣、脚癣和头癣,亦获良效。
9、松脂又叫松膏、松脂香,是绝妙的防腐剂和驱虫剂。
松脂对胃肠平滑肌具有保护作用。
《抱朴子》说,松脂性温,安五脏,除热,对于人晕船及预防气喘有效果。
李时珍认为松脂“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松脂可镇咳祛痰、排脓拔毒、生肌止痛,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效。
另外对肝虚目泪、妇女白带、虫牙痛、久聋不听、肿毒、疥癣湿疮等症有效。
血虚者、内热实火者禁服。
需要说明的是,未经严格炮制的松脂不可服。
10、松树治疥癣湿疮:将松香研末,加滑石粉少许。
先以油涂疮上,再撒上药末,每日2-3次。
无名肿毒松香400克、铜青10克、麻仁25克,混捣后分次摊贴患处,1~2日换1次。
11、松针治大风恶疮:松针1000克、麻黄(去节)250克,磨细,加酒2000毫升,浸泡7日。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四诊身热已退净,体温36.6℃,头部尚觉徽痛,大便通畅,咳嗽痰多,口淡无味,舌苔白腻,两脉和缓有神,湿温三周而解,遍体潮润,唯胃纳欠佳,脘闷仍不思食。
再“辛泄余邪,调和阳明。
病虽向愈而正气未复,由虚涉怯,意中事也,饮食寒暖,备宜小心。
白蒺藜10克,香青蒿4.5克,粉丹皮4.5克,厚朴花4.5克,川连2克,川贝母10克,杏仁10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范志曲12克(布包),香稻芽10克,新会皮3克,白米30克炒焦煎汤代水,三付三付之后,诸恙皆安,停药后一周而饮食二便皆正常,遂渐康复。
[按];湿温乃感受湿热之邪,胶固难解,缠绵难愈。
因其高热不退,医者往往执寒药以疗之,每致误事。
此案前医不知湿温初起当芳香宣化透邪外出,反用寒凉之剂,湿邪遇寒则凝,阻塞气机,三焦不利,邪无从出,其身热更甚,恐将昏蒙矣。
故初诊即重用芳香宣化,疏调气机,其方用藿香,不用佩兰,以佩兰性寒不利于湿重故也,炒山栀,川黄连等清热之药用量极轻,其余诸药皆为芳香化湿宣展气机之用。
俟三焦畅、气机行则邪可透出矣。
药后微汗出从头至颈胸,乃邪透之标志。
此后数诊,皆宗此法进退,终至汗出至下肢,乃断其三周退热,果不其然。
先生常日;治湿温症必得教汗遍及周身,至双脚趾缝中亦似潮润,斯为邪透尽之征。
若误用寒凉滋腻,则湿邪愈盛,邪不得出矣。
湿温虽禁发汗,然必得汗出,乃得邪解。
湿温4(肠伤寒)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步,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略谈湿温病瞿岳云湿温病的三个特性1.湿温病的同步性:湿温是一种常见时令热性病。
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属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的某些类型多属本病范畴。
温为热之始,热为温之渐,故湿温又称湿热,所称不同,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长夏秋初,雨湿较盛,酷热蒸发湿气上腾,污浊之物最易腐烂成毒,人处于气交之中,“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故湿温病之盛行,与季节时令多具有同步性。
2.湿温病的亲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脏腑之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湿热之邪伤人为病,对脾胃二脏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具有特殊的亲和性。
正如章虚谷所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在生理上,太阴脾与阳明胃互为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易生湿,胃主腐熟则易产热,脾、胃功能失常,“湿包热外,热处湿中”,湿与热合,交相为患,致成是证。
故薛生白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阳明,中气虚则病太阴”,因而湿温病临床上,面色萎黄晦暗,胸脘痞闷,泛恶不欲食,四肢困重无力等脾胃之症状最为明显而多见。
3.湿温病的隐匿性:湿为阴邪,其性粘滞,虽郁久可化热而酿成湿热之疾,但湿之所得,其来始渐,发病缓慢。
病之初起,其临床表现,既不如伤寒太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不如温热病卫分发热恶寒,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等之症状明显;病人仅有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一般疲惫之象,往往不被人注意而具有隐匿性。
因此,掌握身热不扬,脘痞不烦,口淡不渴,尿少不畅,舌苔白腻而厚,脉象濡软等湿温病的辨证标准,在诊断上注意早期发现,在治疗上抓住时机,以驱湿邪,堵截病之发展,弭患于始萌之时,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须指出的是,本病初起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之法。
误用辛温发汗,易致湿热上蒙而清窍被阻;攻下过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误用滋阴柔腻之品,则尤使湿邪锢结不解。
治疗湿温发热,三仁汤大有可为!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
组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豆蔻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功,用于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或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证。
病案举隅患者某,女,25岁,初诊:反复性发热10余日。
体温37℃,时有咳嗽、咳痰、咽痒且有异物感,口干渴、咽干。
自述数月前因居住潮湿而病身痛,风湿免疫等实验室指标均正常。
大便可,溲黄,面色淡黄,舌淡苔薄黄,脉滑略数,右反关。
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发热,证属湿温发热。
治以清热化湿。
方药:杏仁15g,生薏苡仁30g,半夏10g,厚朴10g,白豆蔻10g,滑石25g,竹叶15g,汉防己15g,连翘20g,甘草10g。
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嘱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二诊:服上方2剂,身热退,但继而复热,体温37.3℃,微恶寒,身痛,舌脉同上。
上方去厚朴、白豆蔻、竹叶加茵陈20g,羌活15g,姜黄15g。
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体温37℃以下,但常自汗畏寒。
上方去滑石,加黄芪25g,防风10g,焦白术10g。
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四诊:热退,汗止。
上方去连翘、半夏。
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本案患者正处夏季,曾身居潮湿环境,湿邪较重,内外湿相互引动,故症见发热、身痛、面色淡黄、舌淡苔薄黄、脉滑微数、咽干、口干。
湿邪停滞筋脉,可见身痛。
湿邪内阻,气机不畅可见咽部异物感,津液不得上承则口干渴、咽干。
段老辨证为湿热内阻,方用三仁汤加减,治以清热化湿。
本方重用滑石,既能解暑,又能利湿。
患者素有里湿,生薏苡仁味甘微寒,既能健脾利湿,又可祛湿热。
余无言医案中对于湿温病的用方分析湿温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肠伤寒”,中医施治以排泄清解为主。
前人的经验方颇多,我在诊疗中也创用了湿温新方,经常选用以下诸方施治。
1.甘露消毒丹(叶香岩方):又名普济解毒丹。
王孟英谓此系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能治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肿,癍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
凡暑湿时疫之邪在气分,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均较有效。
方药组成及用法: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
各药晒燥,生研为末。
每服三钱,开水冲服,一日二次。
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王孟英曰:每年春分以后,天乃渐温;芒种以后,地乃渐湿。
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
初起尚在气分时,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2.三仁汤(《温病条辨》方):治头痛恶寒,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高热,证若阴虚。
方药组成及用法:杏仁三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竹叶二钱甘澜水八碗。
上药以甘澜水八碗,煎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此方为吴鞠通治疗湿温之首选方,以湿温不能过汗,故以轻清为治。
病轻者,每可治愈;病重者,力有不及。
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谓此方与湿温初起不甚相合,虑其服之燥渴,此言亦非确论。
若果知燥渴,则里湿已祛,而热独盛矣,再单洽其热可耳。
此方名日三仁,而实以滑石为主药,使湿从小便而出,亦可稍得微汗,故诸家多用之。
惟厚朴一味,究嫌欠妥,吴氏虑其燥渴,或在此点。
余意若以治痞、理气、宽中、祛湿之目的,去厚朴而易以瓜萎皮,则得之矣。
3.湿温初起方(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古欢室方):治证同前。
方药组成及用法:淡豆豉三钱佩兰叶二钱飞滑石四钱苍术皮一钱茯苓皮三钱陈皮二钱藿香叶二钱连翘三钱银花三钱通草一钱甘草八分竹叶二钱(如恶寒无汗者,加杏仁)以上三方,皆轻清之剂。
连朴饮加减治愈湿温1例wz321【一般情况】胡某,男,4岁【主诉】高热5天【现病史及既往史】因饮食不洁而引起发热,体温高达40℃,曾在某医院按治疗未效,又按“急性胃肠炎”治疗亦不效。
19名4年s【中医诊查】患者高热恶寒,无汗,身重疲楚,昼热不扬,夜间加重口干不欲饮,恶心呕吐高达39℃,心烦懊侬,脘闷纳呆,腹痛拒按,大便日3次,水样便,无里急后重。
舌红苔白腻,脉濡略数。
化验检查:白细胞不高,大便常规:粘液便,脓球3-4,红细胞0-1,余无异常。
【中医辨证】证属湿热中阻,复感外邪。
【治疗经过】治法:拟以清热化湿兼以疏解为法,仿王氏连朴饮化裁。
处方:川黄连6克川厚朴10克炒桅子10克豆豉10克生薏米10克缩砂仁10克云茯苓15克香薷10克忍冬花24克青连翘12克六一散15克(布包)羚羊粉9克(冲)二诊:上方药连进五剂,体温下降至37 .6 ℃,已不恶寒,但表情淡漠,腹微痛,大便日五次,为稀便。
稍有恶心但未吐,懊侬已除,口干身重度楚均有好转,仍或纳呆胸闷。
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弦细略数。
热势已敛,湿邪仍盛,依原方去香薷、羚羊粉,加藿香梗12克。
此时血培养回报为伤寒杆菌。
三诊:上方药继服一周,体温已恢复正常、腹痛腹泻止,食欲佳,诸症悉平。
唯近日来时感心悸头晕,睡眠不佳。
舌淡红,苔薄自,脉弦细稍数。
系心阴不足,心营余热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调理善后。
处方:太子参10克天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0克肥玉竹30克茯神木12克柏子仁10克当归15克紫丹参12克粉甘草5克服上方药两周,体温一直正常,心悸除,睡眠安,精神好,食欲增,复查血培养无细菌生长,病获痊愈。
湿温——藿朴清震汤(赵炯恒方)湿温——藿朴清震汤(赵炯恒方)【组成】藿香、川厚朴、苍术、荷叶、升麻。
【功效主治】燥湿升阳。
主治湿温。
【方解】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阻滞脾胃运化,湿邪久留不去,而使脾胃阳气受阻,清阳之气不得上升,使头为湿邪所蒙蔽。
长夏之季,胸闷头重如裹者,即此所致。
选用藿朴清震汤(藿香、川厚朴、苍术、荷叶、升麻)以燥湿升阳。
方中重用苍术30g,健脾燥湿,鼓动脾胃阳气为主药;藿香、川厚朴助苍术芳香醒脾为辅药;升麻、荷叶清轻之品引阳气直达清窍,且荷叶清香,有解暑化湿之功。
煎药时放诸药于荷叶之上,能使药力上引。
清震汤出自刘河间《病机气宜保命集》,用治雷头风,乃先太师范文虎治湿温常用之方。
我宗其意又有新发挥,加川厚朴、藿香名藿朴清震汤,加重燥湿理脾之品,重视鼓动脾胃阳气,犹如低窳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故重用苍术30g,又增用藿朴二药,意在消弱霜、培燥土以吸低湿,令气机斡旋,清升浊降。
临床用之,屡获良效。
【验案】毛某,男,23岁。
1983年8月4日初诊。
湿温四候,表热由汗而退,里蕴湿浊壅结于内,身热不扬(体温38℃),头重如裹,胸宇痞塞,气逆泛恶,肢重便结,纳呆嗜卧,舌淡红苔黄腻,脉滑带数。
此湿浊未化,郁久化热,湿热上蒙清阳。
治拟清宣化湿。
处方:苍术30g,荷叶1张,升麻、川黄连、川厚朴各3g,广藿香、制半夏、制大黄各10g,六一散(包煎)15g,瓜蒌、炒谷芽各30g。
5剂。
二诊:头重、泛恶己除,便已畅通。
昨夜又复潮热,及晨甫退,余症同前。
久结之湿浊已有化机,守原意进退。
上方去半夏、瓜蒌、制大黄,加白蔻仁、晚蚕沙,连服10剂,腻苔已化,胃纳亦增,诸症悉愈。
按:湿温之证缠绵难愈,本例病延四候,病非一旦。
湿浊内蕴,久酿化热,上蒙清阳,气机不畅,通降失常,故立法以苦辛宣化,升清降浊,方选藿朴清震汤含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半月,湿热得清,气机得畅。
【方源】《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湿温四方: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达原饮:三仁汤三仁汤配方: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甘露消毒丹配方:飞滑石450g,淡黄芩300g,绵茵陈33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150g,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临床应用区别三仁汤主要用于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
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分析甘露消毒丹可知藿香芳香化浊,宣透上焦之湿;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宣化中焦之湿;茵陈、滑石、木通渗利下焦之湿;从而三焦分消以治湿。
另用薄荷、连翘、射干、黄芩、川贝母清热解毒、清利咽喉、清热化痰以治热。
达原饮《瘟疫论》【处方】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用法用量】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
午后温服。
【功能主治】开达膜原,辟秽化蚀。
主瘟疫初起,憎寒发热,渐至但热无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脉数舌红,苔白厚如积粉。
现用于疟疾、消化道虫积湿阻,以及湿遏热伏等热性病。
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湿温病处方-推荐下载湿温病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
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
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
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辨治原则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
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
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
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
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
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
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
下焦阳气,以利小便。
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
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
”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
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
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
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
药用黄芩、黄连、栀子等。
清热祛湿方剂总汇1、四制苍柏丸【处方】黄柏2千克(用乳汁、童便、米泔各浸500克,酥炙500克,浸炙各宜十三次)苍术500克(用川椒、故纸、五味子、川芎各炒125克,去各炒药)【制法】将苍、柏研为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开胃进食。
治湿热诸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早上用酒下,中午用茶下,晚上用白汤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2、疏风养血汤加减【处方】天麻10克,珍珠母30克,生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葛根12克,丹参20克,钩藤15克,银花藤20克,桑枝10克,秦艽12克,僵蚕10克,片姜黄10克。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祛湿。
主风阳上扰,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张海水方3、石莲子汤【处方】石莲子(打碎)60克茯苓车前子泽泻萆薢熟地炭阿胶珠蒲黄炭各12克当归9克甘草4.5克【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分清去浊。
治乳糜尿。
【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肾阳虚者,去萆薢,加党参、黄耆、附子,肾阴虚者,加山茱萸、丹皮、山药,血尿重者,加仙鹤草、小蓟炭、藕节炭、三七粉(冲服)。
【摘录】《新医学》〔1974(6):257〕5、排石汤【处方】柴胡黄芩郁金枳壳姜黄青皮大黄(后下)白芍各15克山楂10克川楝子12克金钱草30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治肝胆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道泥沙样结石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
腹痛重,加延胡索;呕吐,加竹茹、半夏;高热感染,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湿热黄疸重,加茵陈、栀子、龙胆草。
【备注】原书云:用本方时可配合总攻,以提高疗效。
即上午八时口服排石汤,九时电针右侧日月、期门两穴二小时,十时服50%硫酸镁30~50毫升。
【摘录】《古今名方》6、痢疾茶剂【处方】马齿苋3份,白头翁1份,黄柏1份。
【制法】将上药晒干或烘干,碾成细粉,用30~40%乙醇浸泡24~36小时,后滤出乙醇,回收之,将药晒干研如面。
去除湿病12中医药方湿邪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因其粘滞特性,病情缠绵难愈,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则有其优势。
湿气来源于天地和饮食,因此分为外湿和内湿。
对于湿病的防治,早在《内经》、《难经》时期就有相关论述,而湿证的名称可以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其中,XXX所著《湿热病篇》更是专门探讨湿证。
1.湿邪蕴滞于胃腑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饭后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打嗝频繁,舌头淡红,舌苔薄白腻,脉濡滑或濡。
治疗原则:通过芳香化浊和和胃降逆来治疗。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针对不同情况,可加减草果、竹茹、芦根、黄芩、黄连、XXX、刀豆、旋覆花等。
2.湿邪困扰脾土症状:脘痞腹胀,全身乏力,肢体沉重,食欲不振,厌油腻,口黏,吐出白色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腹泻,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原则:通过芳香醒脾、燥湿行气来治疗。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针对不同情况,可加减蔓荆子、炒荆芥穗、炒薏苡仁、防风、防己等。
3.湿邪热结症状:胸腹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体发热,心烦意乱,舌头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原则:通过清热祛湿、调中行气来治疗。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针对不同情况,可加减草蔻、黄芩、连翘、败酱草、枳实、槟榔片、生大黄等。
4.寒湿中阻由于湿邪的影响,寒气难以流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治疗原则:通过温中祛湿、行气化痰来治疗。
处方:干姜9克,陈皮9克,白术10克,枳实10克,草果6克,茯苓12克,半夏9克,白芥子9克,砂仁(后下)6克,生姜3克。
湿温病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
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
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
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辨治原则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
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
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
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
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
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
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
下焦阳气,以利小便。
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
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
”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
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
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
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
药用黄芩、黄连、栀子等。
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利湿并施。
此时若“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热愈炽”,故应清热与祛湿两法并用。
即所谓辛开苦泄法。
非辛香不足以宣气化湿,非苦寒不足以燥湿清热,是以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连朴饮等主之。
湿热化燥:湿热日久,化火化燥,其证治同于温热类温病。
如邪热在气分,或清或泻;在营血分,或凉或散。
其中热伤肠络而便血,若下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宜益气固脱以救急,后再随证施治。
编辑本段用药禁忌 吴鞠通指出:“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
”吴氏的三禁,是指湿温病初期,湿重于热时而言的,并非指湿温病的全过程。
他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
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
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此湿温初起之三禁不可不知。
编辑本段讨论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的病变。
多为极期阶段。
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
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湿性黏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其中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
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
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抵抗力较强的,感受病邪又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瘟,若顺传中焦,则多从燥化而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之证。
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抵抗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
惟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以湿化;传人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
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有自上而下,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也并非固定不变的。
有的病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这又与六经病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
也有初起即见中焦太阴病症状的,也有发病即见厥阴症状的。
这又与六经病证中的直中相类似。
此外,还有两焦症状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的,这又与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
然湿温病,湿热挟滞、郁阻肠道者,自当用下法,宜枳实导滞汤(丸)以下之;若化燥成实者,则自当用承气汤以通腑泻下;若后期化燥伤阴者,则不用柔润,何以阴复。
则有证者,用是药,不必拘泥。
编辑本段湿温病治疗药房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舌苔白腻而滑,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黄赤,湿热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法。
鲜佩兰5克(后下),鲜菖蒲5克,大豆卷10克,鲜藿香5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自蒺藜、姜竹茹各10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通草各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暑湿外受,表气不畅,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精,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止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新会皮3克,制半夏10克,苦桔梗、枳壳各6克,白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泥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种,舌苔白腻,口干不欲饮水。
用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鲜佩兰10克(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朴各6克,半夏曲12克,川黄连3克,大腹皮、佛手各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焦麦芽10克,赤苓12克,上落水沉香末、白蔻仁末各l克。
后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随药送下。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叉需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像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暑湿热郁,蕴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满闷,苔黄垢厚,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像贝母12克,杏仁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枳壳3克,焦麦芽10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暑热偏多,湿邪略少,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舌红苔黄,脉象细弦,用清解暑热,清宣化湿法。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炙杷叶各12克,白蒺藜10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研冲),鲜荷叶1角,益元散12克,鲜西瓜翠衣30克。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头晕且胀,胸闷周身酸楚,漾漾泛恶,苔白滑腻,大便不畅,小溲黄赤,辛香开郁以利三焦,苦以降热兼燥其湿,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自芷3克(后下),半夏、杏仁各D克,黄芩12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2克,赤苓、滑石各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暑挟湿滞,互阻不化,小便艰涩,大便不通,上则恶心呕吐,下则腹胀矢气,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新会皮各5克,佛手片、摈榔、杏仁各10克,前胡6克,通草、煨姜各3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克。
后两昧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药先服。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未净,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苔腻根黄厚,用本法泄化余邪而通其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4克,枳实S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包),垒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杏仁各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O.6克,生大黄末1克。
后二味共研细,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进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来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多濡滑缓弱,用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4克,甜杏仁10克,范志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