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从三仁汤解析宣上畅中渗下之法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湿热病的治疗主方是三仁汤,治疗原则是宣上畅中渗下法。
1.湿热病主方为三仁汤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功效为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代表方剂。
症见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胸闷不饥等。
原文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三焦并治,组方合理,疗效确切,药性平和。
2.吴氏对湿热病的治疗特色三仁汤是治疗湿热病的基本方剂。
而湿热病是温病学探讨的主要方面之一。
吴鞠通对湿热病的治疗有他独到的特色。
一方面,在湿热二邪中更注重于湿,以湿为核心,重湿轻热,治疗也多从湿立法。
湿热为患,如油入面,难舍难分,治湿恐助热,治热又容易碍湿,临床治疗很有难度。
从邪气性质来看,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
湿邪是热邪的载体,故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自清。
故吴鞠通在治疗湿热病时遵循这一理论,从祛湿入手,解决湿热合邪。
在三仁汤中,苡仁、蔻仁、厚朴等重在祛湿。
在中焦之加减正气散,下焦之宣清导浊汤中也有体现。
另一方面,吴氏治疗湿热病时多三焦合治。
湿热为病,虽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如在上焦有头昏如裹,中焦有脘腹胀满,下焦有小便不利。
但湿热郁蒸,湿得热助,易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所以三焦症状常常可以同时见到。
《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湿温(疟、痢、疸、痹附)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
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
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
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生白芍(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五五、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栝蒌皮(三钱)桔梗(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壳(二钱)郁金(二钱)香豉(二钱)降香末(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按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山栀轻浮微苦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
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
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
五六、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五七、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桔皮竹茹汤主之。
按《金匮》桔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
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
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
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
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
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
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
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疟、痢附)55.湿温久羁,三焦沵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此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也。
晚蚕沙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殭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
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
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宣清导浊汤方〕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四钱〕、皂荚子〔三钱去〕。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56.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
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
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
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
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按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
此条之便闭,偏于气虚,故以补气为主。
盖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硫黄。
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势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
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者详审其证可也。
〔半硫丸〕酸辛温法。
石硫黄(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
温病湿热证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
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
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
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
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
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
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
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转变研究【摘要】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要紧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转变为“湿”“热”“虚”“郁”。
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
四者当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致使“虚”“郁”形成的要紧缘故,从而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转变。
【关键词】《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转变《温病条辨》列九种温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列为一类,温疟及秋燥各单列一类,而暑温与伏暑,湿温与寒湿时而分而言之,时或合而论之。
但总其所出之方,乃将多种温病分为温、湿两大门类。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温疟及秋燥之方为温热所设,而湿温之治方为湿热而设,暑温所列之方那么分属治温及治湿。
正如汪廷珍在该书中焦篇第43条按语中指出:“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
”据统计,湿热类温病出方83首,涉及药味154味。
其中含祛湿药和清热药的方剂最多,别离为50首和47首,可见湿热类温病医治以祛湿、清热为大法。
第二,湿热类治方中35首方剂含化痰止咳平喘药,燥湿除痞、通降气机之半夏及宣肺化湿之杏仁为多频用药,其配伍实亦为祛湿而设。
再次,32首方剂含辛温解表药,其中多频用药生姜之配伍也以散湿为目的。
还有32首和30首方剂别离含补气药和理气药。
可见,除祛湿、清热外,补气和理气亦为湿热类温病的要紧治法,而“湿”“热”“虚”“郁”那么为该类病证之综合病理转变。
吴氏也曾在中焦篇第43条中明确指出湿热类温病的病理特点,他说:“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
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
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
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
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
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关键词】《温病条辨》治法三焦宣肺祛湿湿热(中医)《温病条辨》是清·吴瑭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之心得著成。
是书分为七卷,三焦篇论三焦由上及下,辨证方法与《伤寒论》形成一纵一横之妙。
不仅如此,《温病条辨》中载有很多有效的方剂,一直指导着温病的临床实践。
本文以湿温病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
1 一般资料1.1 病种的选择《温病条辨》论及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伏暑及湿温。
依据证候表现,暑温当归属于温热类温病。
但据《温病条辨》上焦篇被标为暑温之大纲的第22条自注所云:“……热极湿动,火生土也。
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
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
可知吴氏所列暑温乃指暑挟湿而言。
然所论暑温之证候及治疗方剂又有暑温及暑湿之别。
因本研究只涉及湿热类温病治法,故只将其中用治暑湿之方纳入研究范畴。
1.2 方剂的选择为研究病证治法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对方剂进行统计:如某方用于治疗不同病证,则该方须累计入统计范围;如在某种病证治疗中,一首方剂用于该病证不同病位的治疗,则该方须累计;而在某病证相同病位的治疗中重复记载的方剂,则该方仅记录一次。
据统计,暑温、伏暑中及湿温中载治湿热方分别为18首及79首,方剂分布如表1。
表1 湿热类温病用方统计病名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共计暑温、伏暑1.3 方剂的用药种类97首湿热类方剂中含清热药的方剂56首,含利水药的方剂47首,含益气药的方剂45首,含解表药的方剂40首,含理气药的方剂35首,含化湿药及含化痰药的方剂各34首。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吴鞠通,名瑭,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之一。
其著有《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三部著作。
其中尤以《温病条辨》最为传世,它是温病学中里程碑式的不朽著作。
本文主要以《温病条辨》为基点,研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特色。
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证思想,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在这两本著作的基础上,又经吴又可《温疫论》启迪,继承叶天士、薛生白等先贤的理论,并自我总结,发展出当时独具特色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三焦辨证。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认为温病可分为9种,从季节和疾病表现上划分为8种,另加一种吴又可所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
结合季节及疾病性质,将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其一为纯热不兼湿之温热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秋燥,其二为温病夹湿之湿热病包含暑温,湿温,伏暑。
吴氏强调温热、湿热证治有别,在论治中不可滥用温热之法治湿热,本文主要研究其关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吴氏辨湿热病主要先辨三焦,其次辨湿热之轻重,最后辨湿热之虚实。
先辨三焦以确定病位,用药时直达病所,减轻症状;其次辨湿热轻重,可以确立治病的急缓以衡量用药的药性;最后辨虚实可以使医家对于病人的疾病有着直观的认知,从而规避错误用药。
《温病条辨》中湿热病治法主要分为两类,湿热病正局以及其变局的辨治。
湿热的治法中又有分消三焦法、清热解表法、清暑透络法、开宣肺气法、开达膜原法、宣通经络法、通下祛黄法、芳香化湿法、宣清导浊法。
变局的治法分为痢疾的治法、疟疾的治法、黄疸的治法及痹证的治法,其中兼变证都多与水液代谢紊乱有关。
吴鞠通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总结了三焦学说,弥补了当世医家对于温病理论的缺失,更在于其理论思想以及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地反映了吴鞠通在温病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晚清王孟英等人继承先贤理论,使温病学派更加完善与系统化。
...。
温病条辨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中医温病是指在冬春季节易发生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等。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的辨证要点是对风寒湿热的辨证。
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医典故来深入了解温病条辨中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
一、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定义《黄帝内经》中有关八纲和六淫的理论,是我们理解风寒湿热的基础。
其中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八个方面,而六淫则是指风、寒、湿、热、暑、燥六种外邪。
1. 风邪:《素问·疏五过论篇》中有“痛经为虚邪淫于少腹也。
”这段文字表明风邪是指寒邪从外传入人体,且易引起疼痛。
2. 寒邪:《素问·调经论》中有“寒病者饮食谨察,终日在上下,如风自入,至胃病为寒。
”这段文字表明寒邪是指人体受寒引起的病变,尤其是胃寒。
3. 湿邪:《素问·刺法论》中有“夫寒多补温,湿多补凉。
”这段文字表明湿邪是指由于湿气积聚导致的疾病,可通过温热或凉降等方式调理。
4. 热邪:《灵枢·岁露篇》中有“痹者,风寒湿热之变也。
”这段文字表明热邪是指由外邪的热气引起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口干等症状。
二、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1. 风邪辨证要点:风邪多表现为症状较轻的头痛、鼻塞、咳嗽、喉咙痛等。
在舌苔方面,风邪多呈现薄白苔。
2. 寒邪辨证要点:寒邪多表现为寒冷的感觉、寒战、四肢发凉等。
在舌苔方面,寒邪的辨证特点是白苔。
3. 湿邪辨证要点:湿邪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沉黏、关节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湿邪的舌苔常常是厚重的。
4. 热邪辨证要点:热邪表现为高热、口渴、咽喉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热邪的舌苔多为黄色。
三、温病中医典故的启示《黄帝内经》中提到:“湿从寒生”、“寒从湿生”,说明寒湿是相互关联的。
同时,湿邪往往伴随着寒邪,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温病中医典故的解读启示我们在对风寒湿热进行辨证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包括体感寒冷或发热、身体沉重或轻飘等特征。
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日腻,脉缓等主要症状。
本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迟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
阳气虚衮。
两种不同转归。
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
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该书将其隶属于伤寒之中,并载其脉象为。
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晋王叔和《脉经》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如提出其病因是“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
”,其主证为“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
”指出“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宋代朱肱《类证治人书》指出白虎加苍术汤为治疗本病的主方。
金元时期对湿温的治疗仍局限在伤寒范围。
迨至清代,有了本病的专著《湿热病篇》,薛生白在该书中所称的湿热证主要指湿温。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称暑兼湿热,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
薛、吴二氏系统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一直为今日所遵循。
.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等,有表现为湿温证候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1.1 病因病理湿热病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
如饮食失慎,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停聚,郁久化热,亦可蕴生湿热之邪。
且湿热偏盛季节,脾胃功能本多呆滞,如劳倦过度或恣食生冷等,更易使脾胃受伤,导致湿邪内困,加重湿滞不运,这些是本病发生的条件。
吴鞠通说:。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易形成湿温,惟。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方能发病。
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
”湿温病由于其病邪牲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为病有所不同。
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摘要】《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
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
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关键词】《温病条辨》治法三焦宣肺祛湿湿热(中医)
《温病条辨》是清·吴瑭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之心得著成。
是书分为七卷,三焦篇论三焦由上及下,辨证方法与《伤寒论》形成一纵一横之妙。
不仅如此,《温病条辨》中载有很多有效的方剂,一直指导着温病的临床实践。
本文以湿温病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
1 一般资料
1.1 病种的选择《温病条辨》论及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伏暑及湿温。
依据证候表现,暑温当归属于温热类温病。
但据《温病条辨》上焦篇被标为暑温之大纲的第22条自注所云:“……热极湿动,火生土也。
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
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
可知吴氏所列暑温乃指暑挟湿而言。
然所论暑温之证候及治疗方剂又有暑温及暑湿之别。
因本研究只涉及湿热类温病治法,故只将其中用治暑湿之方纳入研究范畴。
1.2 方剂的选择为研究病证治法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对方剂进行统计:如某方用于治疗不同病证,则该方须累计入统计范围;如在某种病证治疗中,一首方剂用于该病证不同病位的治疗,则该方须累计;而在某病证相同病位的治疗中重复记载的方剂,则该方仅记录一次。
据统计,暑温、伏暑中及湿温中载治湿热方分别为18首及79首,方剂分布如表1。
表1 湿热类温病用方统计病名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共计暑温、伏暑
1.3 方剂的用药种类97首湿热类方剂中含清热药的方剂56首,含利水药的方剂47首,含益气药的方剂45首,含解表药的方剂40首,含理气药的方剂35首,含化湿药及含化痰药的方剂各34首。
可见,在《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以祛湿清热为主,其次还配伍辛散药以调理气机。
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见表2。
2 湿温病治法分析表2 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病吴鞠通云:“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因湿温最具特色,故本文将其作为湿热类病证的代表进行研究。
此类温病属上焦者用方8首,其中应用清热药的方剂7首,以下依次为含祛湿药、解表药、止咳药的方剂各为5首、3首及3首;病属中焦者用方48首,其中含祛湿药、清热药的方剂最多,各为27首,其次为含解表药、理气药及补气药的方剂;病属下焦者用方23首,其中祛湿药、温里药、益气药、补血药及收涩药在方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相关情况具体列表见表3。
表3 湿温病三焦用药统计方中配伍某类药物前10位方剂(药物种类/方剂数目)上焦从表3可以看出,湿
温病属上焦之方剂中,多以清热药配伍祛湿药(本文中祛湿药包括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及祛风湿药,下同);中焦证以祛湿药配伍清热药为主,辅以解表药及理气药;湿温病属下焦,方剂以祛湿药配伍温里药为主,辅以补益药及收涩药。
2.1 湿温病上焦证治法分析鞠通指出:“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
由于湿温病上焦见证较少,故《温病条辨》中仅载8方。
对于湿温治法,吴氏概括为“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认为清热与祛湿必须两相兼顾,纯与清热则热去湿存,常致湿邪冰伏难化;反之,仅以祛湿则湿虽去而热愈炽,亦于病无益。
从上焦方剂用药分析,多以清热与祛湿相配伍,符合吴氏治湿热之原则。
而上焦治湿的主要方法为轻宣芳化,轻开上焦肺气。
从药物归经来分析,上焦肺经用药较多,如用于治疗湿温病初起的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及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均配伍杏仁或桔梗,取其轻开上焦肺气之效,以开肺化湿。
再从药物性味来看,银翘马勃散、宣痹汤及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或辛凉微苦或苦辛通或辛淡,均以辛开为主。
辛可轻开肺气,淡可渗利水湿,气机宣通则热去湿除。
正如鞠通所云:“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
”
另外,鞠通对湿温上焦证治提出三点告诫,即慎用汗法、下法及补阴之法,否则易致神昏、洞泄及病深不解。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就是很好的范例,以其治疗湿温邪入心包所致神昏肢逆时,去莲心是为防止其苦寒伤及心气从而令湿邪蒙蔽心包加重神昏,而去麦冬是考虑养阴药助湿易形成锢结不解之势。
可见,鞠通用药可谓丝丝入扣,细致入微。
2.2 湿温病中焦证治法分析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中焦临证亦最为多见。
与之相应,《温病条辨》湿温中焦篇出方最多,计48首。
遵循治疗湿温须清热与祛湿两相兼顾之原则,中焦方剂仍以祛湿药与清热药配伍为主体。
中焦祛湿以苦辛通降为主。
在中焦篇明确注明性味的方剂共42首,其中以苦辛为法的方剂计29首。
辛以宣散,苦以降浊,有升有降。
苦辛法可通降气机,可使中焦气机归于常态。
苦辛法中苦辛寒法应用最多,如三加减正气散、三香汤、人参泻心汤及草果知母汤等12方均采用苦辛寒法。
其中,苦寒配辛温燥湿泻热,或配芳香之品醒脾除湿,或配甘味组成苦辛寒兼甘法以治湿热直入心包所致神识如蒙,或兼酸敛泻肝以治疗疟邪入里,热结阳陷证。
对于湿重热轻,又以苦辛温燥湿温运脾阳,除浊化痰,或复以咸寒清热潜阳,四加减正气散、加减人参泻心汤等11方均属此类。
此外,苦辛咸寒法、苦辛淡法、苦辛通及苦辛甘热等苦辛性味配伍法在中焦方中亦有应用。
总之,中焦证治中广泛使用苦辛通降法之目的是为了祛除湿邪,通降气机。
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才能使中焦的气机升降有序。
湿热入侵中焦,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此时借其苦寒沉降之性,与辛温配合,苦辛通降,使脾胃气机归于正常。
从用药分析,芳香化湿药及利水渗湿药是中焦证治湿之常用药。
于中焦48方中23首配伍利水渗湿药,19方配伍芳香化湿药,其中15方为两法结合治湿。
利水药多用茯苓,茯苓既可利水,又可健脾,尤适宜湿阻中焦,运化失常之证。
其次,通草、猪苓、薏苡仁及滑石也多有配伍。
在应用芳香化湿药的19方中,13方均选择厚朴,因其药性苦辛温,其作用正如一加减正气散和草果知母汤方下所言,该药既可“泻湿”,又可“除胀满”,故对于湿阻中焦,
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尤为适宜。
其次,苍术、藿香、草果亦为常用化湿之品。
此外,对于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致痹证,祛风湿药木防己或晚蚕砂亦配入方中以祛湿除痹。
除祛湿药外,清热药及解表药亦广泛应用于中焦证的治疗中。
中焦方中27首均配伍清热药,其中15首方剂中单用或合用黄芩、黄连,5方配伍栀子,4方配伍连翘。
而在配伍解表药的24方中,生姜以其辛温宣通之性应用于15首方剂。
由此可见,苦寒清热与辛温之品相配合确为湿温病中焦证治的主要策略。
虽然上焦证亦有很多方剂配伍清热药,但很少涉及苦寒清热。
原因在于,上焦证邪势尚浅,治疗“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而苦寒沉降下趋,影响轻宣透泄。
于中焦证,苦寒则不受此限。
湿在中焦,鞠通还多用理气药,中焦方中用理气药的方剂占50%。
理气药可使中焦气机宣畅,郁开湿去,气行则一身津液顺矣,湿去热散。
2.3 湿温病下焦证治法分析湿温病下焦证用方23首。
下焦方中,祛湿药仍为方剂的主体结构,这是湿温病三焦用药相同之处。
不同的是,清热药在下焦方中的应用明显减少。
相反,温热药已被大量地用于湿温病的治疗中。
湿热阻于下焦,脾肾之阳被湿浊困结而现脾肾阳虚,故鞠通在下焦证治中广泛采用温补法。
另外,与湿温病上中二焦不同,下焦证治较多使用涩法,如在治疗下焦痢证的15方中11方均配伍收涩药。
虽古人有“痢无止法”之说,但指的是痢疾初期,余邪未尽,为防闭门留寇,忌早投收涩。
但当下痢日久,脂膏尽失,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之时,非涩法未可奏功。
药物多用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补骨脂等,因其既收涩,又具温热之性,对于阳虚失摄之证尤为适宜。
此外,由于下焦证湿热化燥易耗伤阴血,在方中亦配伍养血药。
如参芍汤、人参乌梅汤等。
综上所述,鞠通治疗以湿温病为代表的湿热类温病,三焦证治均以祛湿清热两相兼顾。
不同的是,上焦治以宣肺,中焦则苦辛通降,宣畅气机,多用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以祛湿,下焦则以温补固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