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的三个特性
- 格式:docx
- 大小:24.92 KB
- 文档页数:21
中医湿温病的辨证论治湿温是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
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热遏阻证候为主要特点。
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胃肠型感冒等某些病毒感染疾病相似,故以上疾病可参考湿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一、湿温的诊断要点本病常年可见而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
起病较缓,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痛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
传变较慢,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常留恋气分,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病变后期,可有化燥伤阴与湿胜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本病应注意与暑湿相鉴别。
虽然两者发病季节类同,证候表现相似,但暑湿病起病较急,初起暑热证候表现突出,兼湿证候表现为次,而湿温病起病较缓,初起湿重于热证候表现突出,两者自是不同。
二、湿温的辨证分析湿温病的发生由感受湿热病邪而致。
因夏秋雨湿偏盛,容易形成湿热病邪致病;或人们嗜食生冷,损伤脾胃,水湿内停,复感外邪,内外相引,并为湿热。
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以脾胃为重心,可外郁遏肌表,内熏肝胆,上蒙心包,中困胃肠,下注小肠,蕴结膀胱。
湿热病邪重浊粘腻,侵犯人体发病较缓,传变较慢。
临床上,初起多见湿重于热,湿中蕴热,邪遏卫气分;进而湿热并重,湿热郁蒸气分,由于湿热弥漫,可波及多处脏腑、部位;湿热久恋气分,可渐化火,则出现热重于湿的证候表现。
若气分湿热郁蒸日久不解,也可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出现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也可因湿热邪气久困,偏于湿胜,损伤阳气,而致湿胜阳微的转归。
湿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总的治疗原则。
临床上必须根据湿、热的偏盛以及病变所及脏腑、部位,辨证选方用药。
至于湿热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则参考暑温病营血分病证进行辨证治疗。
三、湿温的辨证论治一、邪遏卫气型【证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舌尖边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透湿热。
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湿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
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特别是短时间的大量雨水,更容易引发湿温病。
今就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如下,以冀参考使用。
湿温病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湿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季节,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节气。
其间,雨水增多(或猛增),酷暑下迫,湿热氤氲,空气濡湿,感之者即为湿温。
1、湿热盘踞于脾胃长夏时节,水果蔬菜易伤及中气,外界湿热易浸淫胃肠。
水谷之湿与天气之热互结,最易盘踞于中焦,湿重伤脾,热重伤胃,湿热蕴结,久居不散。
2、脉象无有定体湿温病脉无定体,或缓或洪,或细或滑,不可以脉象为定论。
大体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伤气分者多缓脉,伤阴分者多数脉。
3、病势缠绵不易速愈由于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湿热裹结,如油入面,流连气分,治疗如抽丝剥茧,难以速解。
但只要辨证入细,左右权衡,逐层分解,对症下药,治愈还是颇有希望的。
湿温病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上焦湿温以芳香化浊、清肃肺气为法,中焦湿温以燥湿健脾、清热和胃为法,下焦湿温以淡渗利湿、气化利湿为法。
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兼顾证候的变化,参以相应方药,方有好的转机。
上焦证治1、湿热袭表证候: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处于低热状态),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宣肺透表。
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用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
发热者,加青蒿、薄荷;头痛甚者,加荷叶、蔓荆子;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全瓜蒌;不欲食者,加鸡内金、生麦芽。
2、湿热伤肺证候:轻度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胸部有憋闷感,时有叹息,不欲饮食,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化痰肃肺。
湿温病小结湿温病(也称湿温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由于湿邪与温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一组病症。
湿温病的发病机制多与饮食不节、环境湿热、外感病邪等因素有关,病变表现多以身体部位湿热、瘙痒、疼痛等为主。
中医学认为湿温病主要是因为湿邪为病因引起的,治疗上以清热祛湿为主要原则。
湿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头面部症状:头晕、头痛、面部发热、口苦口干等。
这些症状与湿温邪侵袭头面部相关,湿热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头面部症状。
2.四肢关节症状:四肢酸痛、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
湿温病多见于四肢关节部位,湿邪与温邪相融合,湿温互结,极易伤及肌肉、筋脉,导致四肢关节症状。
3.皮肤症状:湿温病常伴有皮肤湿疹、瘙痒、发红等。
这是因为湿邪、温邪在皮肤部位滞留,导致湿热病邪聚集,引发皮肤病症。
4.消化系统症状: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差等。
湿温病常与脾胃失调有关,湿邪与温邪侵袭脾胃,引起消化系统症状。
针对湿温病的治疗,主要原则是清热祛湿,具体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祛湿药物的应用:常用的祛湿药物有白术、茯苓、半夏等。
这类药物可以祛除体内湿邪,改善湿温病症状。
2.清热药物的应用:常用的清热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等。
这类药物可以清除体内的温邪,消除湿温病的病理基础。
3.调补脾胃:湿温病与脾胃失调有关,可以适当添加益气养阴的药物,如人参、黄精、枸杞子等,调节脾胃功能。
4.食疗调理:湿温病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油腻等食物,多喝温开水,宜进食以养阴清热为主的食物。
综上所述,湿温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湿邪与温邪侵袭人体有关。
针对湿温病的治疗,主要以清热祛湿为原则,辅以调补脾胃、食疗等措施,以达到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治疗湿温病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湿温知识点汇总1.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见恶寒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遏卫气证候。
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以脾胃为中心,流连气分阶段较长为特征。
本病全年可见,但好发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季。
2.湿温病名首见《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3.刘河间以六一散开清热利湿法之先河。
4.脾失健运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多从口鼻而入,由表而伤者较少。
5.湿热病邪郁蒸气分。
虽以中焦脾胃病变为主,但因湿热病邪具有蒙上留下、弥漫三焦之特性,可波及其他脏腑。
6.湿温初期以湿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湿热外遏肌表,内蕴脾胃7.祛湿清热为本病的治疗原则8.理解“在上焦者宜芳化,在中焦者宜苦燥,在下焦者宜淡渗”湿温病初期多邪遏卫表,以上焦气机为湿热所困,肺气不得宣化为主要表现,同时还每兼有湿邪困牌。
此阶段以湿重于热为特征,治疗宜用芳香化湿为主,兼以清热。
病在中焦,湿渐化热,表现为湿热并重,治以苦辛通降,即以苦寒清热燥湿,辛苦行气化湿;如湿热下流下焦膀脱者,以淡渗清热利湿为主。
9.理解湿温初起“三禁”: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养阴液主要是针对湿温初起而言,因湿温初期湿遏卫气,症见恶寒少汗、头痛身重、口不渴等类似伤寒在表的表现,易误作伤寒而予辛温发汗。
因湿为阴邪,黏滞难于速除,峻发其汗不但湿不易祛,反易助热动湿,使湿随辛温发表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暝、不欲言;若湿阻中焦,气机不畅而见脘痞腹胀,甚或大便数日不解,易误当积滞而予苦寒攻下,则易损伤脾阳,使脾气下陷,致湿邪乘虚内渍,而致洞泻不止;湿热交蒸可见午后热甚,易误为阴虚而予滋润腻补,则滋腻助湿,反致湿热胶着难解,病情迁延难愈。
10.辨病依据①本病多发夏秋雨湿季节,其他季节雨湿较重时也可见到②起病缓慢,初期即见恶寒身热不扬,进而热势渐高,稽留不退,并见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腕痞,苔腻脉缓。
湿温病的概念及分类湿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主要与外界的湿气和温热因素有关。
湿温病分为三类,分别是湿热病、湿寒病和湿热瘀滞病。
湿热病是指由外感湿热邪气入侵人体而导致的疾病。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口渴、尿黄、便秘或腹泻、舌苔黄腻等症状,常伴有烦躁、口臭、黄疸等不适感。
常见的湿热病有痢疾、疳积、麻疹等。
湿寒病是指由外感湿寒邪气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湿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寒疖、伤寒、风湿等症状。
湿寒病的特点是寒湿侵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寒疖、寒痛等症状。
湿热瘀滞病是指湿气和热气结合,同时伴随瘀血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瘀滞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疮疡、乳痈、瘰疬等症状。
湿热瘀滞病的特点是湿温之邪入侵,导致瘀滞不畅,出现发痛、肿块等症状。
湿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湿、化痰和活血化瘀。
对于湿热病,可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以清除湿热邪气,同时解毒和疏利肠道。
对于湿寒病,可采用祛寒化湿的方法,以驱除湿寒邪气,同时温阳和理气。
对于湿热瘀滞病,可采用清热活血的方法,以消除湿热瘀滞邪气,同时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湿温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食疗等。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湿温病的不同类型和症状特点来选用相应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清热祛湿、化痰活血的效果。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和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有助于消除湿温病带来的不适感。
此外,饮食上也可以采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寒凉食物的摄入,以有助于湿温病的康复。
总之,湿温病是中医学的一类疾病,其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症状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取针灸、推拿和食疗等辅助疗法来促进康复。
最重要的是,预防湿温病的发生还需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施今墨丨中医湿温病的原因辨证论治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
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
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
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
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
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
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
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
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
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湿温病发病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
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
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
湿温病的概念是湿温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疾病范畴,主要指由湿邪与温邪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湿温病的概念。
一、湿温病的概念起源和发展:湿温病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中对于邪气侵袭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湿是阴邪之邪气也……温为阳邪之邪气也”。
湿邪主要由湿热、湿燥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黏滞、发重、病程较长。
温邪主要由热湿、暑湿、温毒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烦温、病程较短。
湿温病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湿邪、温邪特点的总结,并归纳出其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病理状态的疾病范畴。
二、湿温病的发病机制:湿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湿邪和温邪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病理变化。
湿邪主要影响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并且易于滞积,导致病变。
温邪主要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引起热邪,从而出现病理变化。
湿温病发病与个体体质、环境因素有关,常见的湿邪入侵渠道有口鼻、肌肤、消化道等,温邪主要通过感受湿温气候而侵入。
三、湿温病的临床表现:湿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淋巴结肿大、浑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从病程上看,湿温病症状一般较于温邪为重,但发病较于湿邪为早。
四、湿温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对于湿温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湿、除温、健脾、利湿等。
祛湿主要通过药物排湿、导湿、消湿等方式,使湿邪顺利排出体外。
除温主要通过药物清热解毒、凉血解渴等方式,清除温邪。
健脾可以提高机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排除湿温病邪。
利湿则可以通过草药等药物增加尿液排出,加速去湿效果。
综上所述,湿温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疾病范畴,主要指由湿邪与温邪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疾病。
湿邪和温邪的相互作用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湿温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祛湿、除温、健脾、利湿等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湿温病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恢复患者健康的目的。
一、概述定义: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初起以身热不扬,恶寒少汗,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四季可见,但好发于长夏季节。
病因:湿热病邪。
初起主证: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呈现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病证类型。
发病季节:四季可见,长夏季节为主。
临床特点发病上:内外合邪,相引为病。
起病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的变化,但主要稽留气分,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初起以湿为主,病程中有湿化、热化,后期出现寒化、燥化。
湿化、寒化伤阳,热化、燥化伤阴。
临床表现: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历史沿革病名: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
金元前医家对湿温的探讨:将湿温作为独立病种归属于广义伤寒范围。
与暑病未作明确区分。
作为热病夹湿的某些证候的辨证与治疗。
明清医家对湿温的认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精辟地论述了湿热为患的病理机制,“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薛生白首撰湿温专著《湿热病篇》对其因证脉治作了详细讨论,认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为湿温的辨治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使湿热类温病的辨治自成体系。
吴鞠通《温病条辨》首立湿温专病,确定其为独立病种而详细阐述三焦分证论治的规律,制定众多治疗湿温的名方。
与西医的联系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某些肠道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二、病因病机(一)病因与发病外因:外感湿热病邪。
形成:气候炎热,雨水较多。
病因特点:阴阳合邪,以湿为主。
侵入途经:“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
”内因(发病因素):太阴内伤,湿饮停聚。
摄生不慎素体中气不足发病:内外相合而发为湿温。
即“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总之,本病的发生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温病机演变示意图(二)病机演变初起呈卫气同病,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机变化,证候类型以湿重于热为特点,病变部位在肺脾。
湿温特点及其证治病证特点一、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雨湿季节,历经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
其间,酷暑下迫,水气上腾,湿热絪蕴,口鼻吸受,感之者为湿温。
虽然前人曾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仍以长夏雨季发病为多。
二、以脾胃湿热证候为主长夏时节,肉食果菜,容易内伤脾胃,外界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内外湿邪相引,发为湿温。
湿邪重者以脾困为主;热邪重者以胃热为主。
湿热互结,便会出现以脾胃湿热为主的证候。
三、病势缠绵,易于流行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易遏气机,湿热裹结,如油入面,常留连气分,缠绵难解。
故病程较长,古人称之为“秋呆子”。
且具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
四、脉无定体湿温病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多随证见,不拘一格。
大凡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而伤阴者多见濡细脉。
故难以一定之脉而言之。
证治概要湿温病的证候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兼顾卫气营血层次的鉴别。
治疗方法以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为基本治法,病入下焦营血,则有清营凉血熄风等法。
一、上焦卫分证治(初期阶段)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宜芳香化湿,宣达透表,藿香正气散主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取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
如头痛甚者,加荷叶、佩兰;湿甚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石菖蒲;不欲食者,加枳实导滞丸包煎;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病在上焦卫分,忌用燥烈发汗剂,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
否则,药后热势暂退,未几更高,更难以治疗。
二、中焦气分证治(中期阶段)病踞气分,湿热之邪更趋猖獗。
但湿与热往往显现偏重倾向。
王孟英说:“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
”(《温热经纬》)归阳明则热重于湿,归太阴则湿重于热。
湿热内郁气分,弥漫上下,可以出现许多变证,不可执一方而统治诸证。
-湿温病的三个特性略谈湿温病瞿岳云湿温病的三个特性1.湿温病的同步性:湿温是一种常见时令热性病。
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属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的某些类型多属本病范畴。
温为热之始,热为温之渐,故湿温又称湿热,所称不同,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长夏秋初,雨湿较盛,酷热蒸发湿气上腾,污浊之物最易腐烂成毒,人处于气交之中,“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故湿温病之盛行,与季节时令多具有同步性。
2.湿温病的亲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脏腑之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湿热之邪伤人为病,对脾胃二脏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具有特殊的亲和性。
正如章虚谷所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在生理上,太阴脾与阳明胃互为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易生湿,胃主腐熟则易产热,脾、胃功能失常,“湿包热外,热处湿中”,湿与热合,交相为患,致成是证。
故薛生白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阳明,中气虚则病太阴”,因而湿温病临床上,面色萎黄晦暗,胸脘痞闷,泛恶不欲食,四肢困重无力等脾胃之症状最为明显而多见。
3.湿温病的隐匿性:湿为阴邪,其性粘滞,虽郁久可化热而酿成湿热之疾,但湿之所得,其来始渐,发病缓慢。
病之初起,其临床表现,既不如伤寒太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不如温热病卫分发热恶寒,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等之症状明显;病人仅有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一般疲惫之象,往往不被人注意而具有隐匿性。
因此,掌握身热不扬,脘痞不烦,口淡不渴,尿少不畅,舌苔白腻而厚,脉象濡软等湿温病的辨证标准,在诊断上注意早期发现,在治疗上抓住时机,以驱湿邪,堵截病之发展,弭患于始萌之时,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须指出的是,本病初起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之法。
误用辛温发汗,易致湿热上蒙而清窍被阻;攻下过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误用滋阴柔腻之品,则尤使湿邪锢结不解。
此即吴鞠通“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之谓。
明确指出了治疗湿温初起的三大禁忌。
湿温病应注意的三个区别1.湿与水、饮、痰的区别:湿为湿温病的主要成因,但临床上应注意其与水、饮、痰相区别。
四者均属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又都是第二致病因子。
相对比而言,其性状一般可作如下区别。
湿:类似汽态,弥漫全身,无处不达。
但体征上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可循,而主要是自我感觉沉、重、闷胀等。
水:液态质清,流动性大,多流聚于低下或松弛部位,而见浮肿等症。
痰: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流动性小,为病不易根除。
常见吐痰多,喉中痰鸣,以及触得圆滑包块等异物。
饮:较水浊而较痰稀,流动性不大,常停积于胸、腹、胃、肠等管腔之中。
可表现为呕吐清稀痰涎,局部积液等。
四者的关系可概括为:湿为水之散,水为湿之聚,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2.湿温与温热的区别:二者虽均属温病范畴,但比较起来,湿温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
吴鞠通总结说:“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在病理上,由于湿温病的特点主要是由“湿”的特性所决定的,而湿性粘滞,属于阴邪,故易伤阳而不易伤阴,且与脾胃的关系至为密切。
湿温病,多因雨湿季节而感受湿热病邪,或脾虚湿郁而化热,又复感外邪而发。
湿热胶滞,病势较缓,病程长而缠绵难愈,病位以中焦脾胃为重心。
因而在证候表现上,湿温与温热比较,湿温一般是多为身热不扬而非壮热不退;口渴不多饮而非渴欲引饮;汗出难彻且热不为汗解,而非大汗出或热随汗散;大便常稀溏不爽而非燥结;舌红胖、苔黄腻,而非红绛、苔黄燥;脉濡数或滑数,而非洪数;肌肤易现黄疸、白,而非易出斑疹;神识渐入昏迷或呈朦胧状态,而不是突然神昏;动风、动血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在治疗上,湿温不单清热而常清热祛湿同用。
若单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同时,应注意芳香化湿通阳、调理气机升降,而不能寒凉太过,冰伏病机。
3.湿热痢疾与湿热泄泻的区别:二者均为湿温之中常见病证。
因此,除有湿热的一般见症外,都以腹痛和大便的异常为其主要特点。
若以腹痛坠胀,“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者,属湿热痢疾。
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细菌性疾病、阿米巴痢疾。
病机系湿热疫毒壅聚肠道,与气血相搏结,以致肠道积滞所致。
故治疗应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兼以解毒活血理气,方如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若以腹痛不甚剧,泄泻急迫,里急后重不明显,便中无脓血,粪质如蛋汤,或便秽如黄糜为主者,属湿热泄泻。
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小肠吸收不良等病症。
病机系湿热侵及肠道,肠道气机紊乱,清浊相干,混杂而下所致。
治疗应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注意同时调理气机,升清降浊,临床常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湿温病治疗的三**本病系湿与热合而为患,其治疗虽与伤寒、温热均有不同,但总的治疗原则,不外祛湿、清热、扶正三**。
在具体治疗中,祛湿法又可分为芳香化湿,理气行湿,淡渗利湿;清热法又可分为辛凉透泄,苦寒泄热,清气凉血,清热解毒,辛开苦降,下夺逐邪等;扶正法则有甘寒清润,养阴生津,健脾和胃等法。
上述诸法,临证应详析症征,分清虚实,审别湿、热之偏,或单而用之,或合而参之,“知犯何逆”而“随证治之”。
湿温病临床处方选药,也有三大原则。
即①“治上焦如羽”,病在初期,邪在浅表,用药宜轻清透达,使邪从表解为目的,此乃“非轻不举”之意;②“治中焦如衡”,病处中期,脾胃运、纳失常为矛盾焦点,用药气味不宜太厚太薄,以补偏救弊,此乃“非平不安”之意;③“治下焦如权”,病至末期,肝肾精(津)液耗损,用药以味厚质重滋润之品为宜,此乃“非重不沉”之意。
湿温病与三大辨证纲领湿温病以“三焦”立论,作为辨证论治纲领。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借用《内经》“三焦”划分部位的概念,根据温热病的特点和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表现的不同病理变化,从人体纵的方面加以概括出上、中、下三个阶段不同证候类型,作为对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纲领。
也就是说,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其本来含义是适用于多种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把握外感温热病中伤寒、温热、湿热这三大体系,根据湿邪致病的特点和三焦是水湿运行的通路的认识,近年来的某些中医书籍(例如,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则把三焦辨证从原来适用于多种外感温热病的范围中分离出来,将其主要作为适用于湿温病的辨证纲领。
从而有形成伤寒病以六经为纲进行辨证,温热病以卫气营血为纲进行辨证,湿温病以三焦为纲进行辨证的“三足鼎立”之势。
湿温病三焦辨证的这种演变,初学者不可不知。
湿温病一例案的三点感想李某某,男,60岁,木工。
时值夏秋之交,疾起绵绵不愈三个月有余,已求数医诊治,疗效不显。
末次,一医生虑其年老病久,多方无效,误认为虚证,投以人参、黄芪、附子、熟地一类补气壮阳之品,病反加重。
余诊时,证症面色晦暗,闷而寡言,卧床呻吟,自诉全身重着难移,胸闷腹胀,五谷不香,渴而不欲饮水,询其二便,大便秘结,小便似桐油样,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脉症合参,此乃湿温之证,非补所宜。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故湿邪为病,其来渐缓,起病绵绵不愈。
湿邪郁久化热,热为阳邪,无形之热,蒸动有形之湿,两邪相合,湿热交阻,气机不畅,湿不得化,热不得越,从而出现上述诸症。
湿热不除,反投以补益之品,闭门留盗,故病反加剧。
余立清热化浊利湿之法,用以开泄气机。
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3克,滑石12克(布包),木通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石菖蒲3克,薄荷3克,进药2剂,自觉诸症减轻,知药已对证,又进3剂,诸症大减,大便通,小便转清。
复诊,仍饮食不多,胁肋胀痛,此因患者久病不愈,思虑重重,肝气郁而不舒,伤及脾胃,拟柴芍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三点感想:①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矛盾。
古人言“久病多虚”是指其常,根据湿温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的特点,对湿温病施用补法,必须详审脉症,严格掌握“虚”的临床指征,方能补之所宜,恰到好处,而不能徒以“久病”、“年老”为虚之凭据而滥用补法,而致“虚虚实实”之弊。
②湿之与热虽同为湿温病之主因,但就其二者关系而言,湿为始因,热为继发(湿郁久而发热)。
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驱邪方面应以祛湿为“主攻”方向,湿去而热无所生。
祛湿之法很多,但对本病而言,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法最为常用。
因为这种湿邪,系一种秽浊之体,药味芳香能辟秽化浊;湿性重浊,有从上趋下之性,淡渗利湿,使其从小便而出,此乃“因势利导”。
本例患者用藿香、佩兰和滑石、木通,即属此意。
③湿温之传变虽有“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如此相传。
由于湿邪“弥漫三焦”,故上、中、下之分也是相对而言,临床实践中上、中、下合而同病更为常见。
本病患者既有中焦脘闷腹胀,五谷不香之症,又有下焦二便不畅之象,实为中、下二焦同病,故湿温三焦分段论治,不应机械拘泥,而应灵活相待,有是证,则用是药。
结语本文从湿温病的三个特性,湿温病应注意的三个区别,湿温病的治疗的三**则,湿温病与三大辨证纲领的关系,以及一例湿温病案的三点感想五个方面,略谈了对湿温病的一些肤浅认识,谬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