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及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54.07 KB
- 文档页数:6
情绪ABC理论(自身案例)分析2
情绪ABC理论(自身案例)分析2
新生入学的时候,怀着希望和将来进入新学校。
在之前报志愿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希望自己在计算机方面得到成就。
就在一段时间前,社团招新。
我心想着以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报招计算机协会肯定没问题。
我在面试过程中感觉自己答得很好,那就一定能进协会。
结果,几天后名单公布,发现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心里那时变得沉闷、情绪低落,不想说话。
感到与这学校不合,几天上课都没听懂讲的是什么,反想当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A:希望加入计算机协会。
B: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过分肯定,对学计算机的轻视。
C:情绪低落、郁闷,不想说话
分析:由社团招新,希望加入计算机协会,导致后来情绪低落、郁闷,不想说话的情绪反应。
这主要是自我认识评估过高的认知错误。
反驳: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过分肯定——万事没有绝对。
在事情面前要积极地心态去看待才是正确。
没能加入不能说明自己差,重要的是要学会总结教训,找到不足并改正。
与事物不合——每个人都不是天生就适合做某事,但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
相信自己,平凡中感觉快乐。
结论:克服这种自我认识错误后,我开始积极参与社团班级活动,学习上也有新的认识和方向。
心态情绪平和,看待事情乐观了,同学间关系好多了。
消除“负面”情绪纠正“偏执”信念———利用ABC理论的典型案例分析牛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立信会计学院,北京101101)艾利斯的ABC理论是认知疗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它认为个人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通过该理论的“治疗”,从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情绪和行为困扰得到减轻或解除,最后达到效果,负性情绪得到改变。
目前,该理论已经逐渐被运用在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实践之中,高职院校的一线辅导员,我也应用该疗法解决了高职学生的一些心理与认知上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有一些“偏执”信念的学生。
以下通过曾处理过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原本同一宿舍中要好的阿柠和小红,因为丢钱一同报案到保卫处,其都说自己丢了钱。
但是从丢钱时间分析,现场只有这二位同学,所以,应该是只有一个人丢钱,另一个报案只是掩人耳目。
经过保卫处老师的缜密侦查与谈话取证,证实并得到本人承认,的确是阿柠拿了小红的钱,而她本人并没有丢钱。
案例听起来不复杂,也颇为常见,但这个事情还是存在疑点,为什么拿同学钱的会是学习上进、活动积极、性格活泼开朗的阿柠同学?事件发生之后,阿柠变得沉默寡言,形单影只,为了不让她因为一次事件给自己“贴标签”,责怪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作为辅导员必须要修正阿柠的“偏执”信念,让她从阴影里走出来。
恳谈确定行为归因ABC理论主张一个人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是由其认知障碍所造成的,而认知障碍分为“认知歪曲”和“认知缺乏”两类。
通过谈话辅导我了解到,案例中提到的阿柠同学正是由于“认知歪曲”导致的不合理、片面、偏执的认知成分,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行为,即出现宿舍丢钱事件的发生。
阿柠同学的不合理信念在于有一定的“过分概括化”倾向,即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片面思维方式。
她因为曾经有过的几次丢钱经历就断定是自己的“命运”不佳,产生消极情绪,最终做出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同学的不端行为。
很多学生有过丢钱的相似经历,但是很少有人会因为自己丢钱而产生愤恨的情绪偷拿同宿舍好友的钱,这一奇怪的因果不对应的情况正好为ABC理论所解释。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路进京赶考,路上碰到一收入殡的队伍.之杨若古兰创作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因而,表情一落万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不断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奥!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必定高中.因而心里十分高兴,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一、定义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译为理脾气绪疗法,又称情绪ABC理论)是上一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思学家艾里斯(A.Ellis)提出的.是认贴心思医治中的一种方法,因其中也采取行为医治的一些方法,也称为认知行为医治的方法.理论基础:人具有非理性的实质:每个人、任何社会与文明都有非理性的成分.心思妨碍是因为一个人所持有的非理性的(irrational)、不符合逻辑的思维和信心(belief)惹起的,是因为错误的自我谈话所惹起.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人不是被事情本人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二、情绪ABC理论艾利斯:A(activating event),引发事件B (belief):信心和态度C (consequence):惹起的情绪和行为后果理论要点:影响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人.·他仅在抚慰我吧!——伤心,生气·我不如何样,此人干嘛?——怀疑、困惑·哼,讨好我,想利用我!——腻烦、敌意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对事件准确的认识普通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误的认知常常是导致一个人发生不良情绪的直接缘由.三、分歧理信心不良的情绪反应,经常并不是来自事件本人,而是来自人们对此事件的认识,特别是不准确的、偏激的认识,人们称之为非理性信心.分歧理信心的特征1、绝对化请求关键词:必须、应当、必定、绝对……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关键词:天生如此、绝对欠好、绝不成能、老是……3、蹩脚之极(灾害化)关键词:完整失败了、世界末日到了、全完了、丢尽了人……三、合理情绪疗法的医治模式A引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信心(beliefs)C后果(consequences)D辩论(disputing):与非理性的信心进行辩论E效应(effective):用无效的理性信心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心、适当的情感和行为.步调:1、从一典型事例入手,先找出激发事件A;2、扣问患者对这一事件A的感觉及反应,找出C;3、找出患者分歧理的、曲解的思维方式B;4、与患者的非理性信心与思维辩论D:医治者可直接向病人提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证实你的这一观点?是否他人都应当照你想的那样去做?或者:你有什么理由请求事物都按你所想的那样去发展?等等.5、建立新的、更理想也更适应的思维认知方法E.ABCDE技术案例分析【练习】1、功课很多,我不开心功课很多,我仍然能接受,因为……2、他人对我挑剔,所以我不开心他人对我挑剔,我仍然能够接受,因为……3、考试成绩不睬想,我不开心考试成绩不睬想,我仍然能够接受,因为……4、和父母打骂了,我不开心和父母打骂了,我仍然能够接受,因为……【自立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困扰,分析ABCDE,轮流进行.五、征询师经常使用技术(1)苏格拉底式扣问:提一系列成绩让来访者本人来判断,他正在思考的成绩、所作的假设、和是否存在必定真谛的信心.与分歧理信心辩论-----这是合理情绪疗法最经常使用最具特色的方法.这类方法主如果通过征询师积极自动的提问来进行的,征询师的提问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的特点,其内容紧紧环绕着求助者信心的非理性特征.【案例】成绩:杰瑞米,认为黉舍里所有人都不爱好他,因此抑郁.特点:思维有偏执倾向.征询师:黉舍其他孩子都恨我,每一个都是.来访者:分歧错误,不见得他们所有人都认识我.征询师:不,他们认得.人人都认识我.来访者:那不成能.征询师:否则,为何每天大家对我都如许不怀好意.来访者:其实不是所有的人每天都对我们不怀好意.有些是,但不是所有人.征询师:那么,他们得改变一下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来访者:他们不须要改变.我们该学会不睬睬对我们欠好的人.征询师:但没人曾对我们好过.来访者:不成能是所有人.可我们得更努力与他人沟通,不是吗?我们如果和睦他们交谈他们爱好的东西,他们是不会爱好我们的.(2)行为验证技术请求来访者通过事实来论证假设.如,闻名律师输掉一场官司,验证他人是否瞧不起他;当众哭泣是否被人笑话.(3)情绪想象技术①让来访者生动地想象本人面临曾使本人心慌意乱的情景,偏从头体验不适情绪;②让来访者改变这类情绪,以在该情景中可能答应的较适宜的情绪取而代之;在这时候候,来访者会感到困难,但征询者坚持请求他如许做,鼓励他测验考试各种法子,直到完成;③停止想象,让来访者陈述本人是如何作到情绪改变的.来访者常常是通过构成理性信心和理性思维才做到改变的.此时,医治者要留意强化新发现的理性思维,须如果可启发其他理性思维;④让来访者按此方式实践练习一段时间,巩固和强化征询后果.【案例】来访者是一个出现严重考试焦虑的应届高中结业生,非常害怕即将面临的考试情景.咨:请闭上眼睛,慢慢作几次深呼吸……尽量使本人坐得舒服一些.此刻请你在头脑里想象高考的情景,尽可能想得生动,逼真,就像事情正在进行一样……考场很宁静,大家都很严厉,你在本人的位子上坐上去,教师坐在讲台前……你能想象吗?访:能,……咨:很好,请想象你最担心害怕的情景……想象它正在发生.访:……不,我好紧张,害怕,我能停会儿吗?咨:坚持想象,把留意力集中在那个情景上,……留意你的感受……请描述你的感受.访:一开始,我只是有点紧张,然后,当我发现试卷上的题好像都不会做时,我就开始惊慌起来,脑子全乱了,全部脑子都是一片空白,完整没法平静上去思考,…,我预见到非砸了不成,感到绝望.咨:那恰是我要你找的感受.好,此刻请继续坚持刚才的情景,要像刚才一样生动真实…然后,请把惊慌、绝望换成有点担心或遗憾,明白吗,担心或遗憾……访:这恐怕做不到……我做不到!咨:你能做到,坚持如许做!设法子告诉本人些什么,譬如,“如其如许什么都干不了,还不如…;即使这一次考砸了,也……”访:(一段时间当前)我想我做到了,我此刻只是感到担心和遗憾了,我轻松多了.咨:很好!此刻请告诉我,你是如何使惊慌绝望改变担心和遗憾的?访:我告诉本人,惊慌绝望一点用途也没有,反而使本人更加不会做题,我还告诉本人,与其如许坐在这里什么都干不了,我还不如先做一些最简单,本人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当我作题的时候,我本人的留意力逐步转移到题目上,我发现本人不象刚开始那么紧张了,当我情绪逐步放松,我发现本人能够做的题目也愈来愈多了,……如此等等.我如许想着,反而感觉好多了,也能够开始做题了……咨:非常好!你明白你是如何使本人的情绪发生改变的吗?你告诉本人一些符合理性的思想,它们使你从惊慌绝望中解脱出来.像如许的理性设法,我想你还能找到很多?访:是,譬如,一个人应当:“碰到事情,最次要的是本人尽力,收获则任其天然”,“我应当学会控制本人能够控制的事情,对于本人没法控制的事情,则任其天然”,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只需我本人努力了,我就对得起本人等等.咨:很好!此刻我请求你按今天学到的理性——情绪想象的方法,每天至多练习一遍,连续一个月.你情愿吗?访:好的,我情愿.除此以外,还有自我管理程序,请求求助者应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停留于此”,即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但愿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蹩脚至极的设法.这些方法都可以以家庭功课的方式进行,除上面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行为技术还包含放松练习、零碎脱敏等.【自立练习】三人小组:练习情绪想象技术.。
情绪abc案例情绪ABC案例。
情绪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它可以是快乐、愤怒、悲伤、焦虑等等。
情绪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和健康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些情绪ABC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A案例,焦虑。
小明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总是感到焦虑不安。
每天早上起床就觉得胸闷,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心悸的症状。
他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焦虑,比如运动、冥想、听音乐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他决定去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疗法,小明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B案例,愤怒。
小红是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人,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会发脾气。
有一次在工作中,她因为同事的一句话而大发雷霆,导致工作气氛变得非常紧张。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的愤怒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工作和人际关系,于是她决定去接受愤怒管理的培训。
通过学习情绪调节和冲突解决的技巧,小红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她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更加顺畅。
C案例,悲伤。
小玲最近经历了一段感情的破裂,她感到非常悲伤和失落。
她整天愁眉苦脸,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她的朋友们看到她这样都很担心,于是他们陪着她去参加了一些心理辅导课程。
在课程中,小玲学会了如何面对失恋带来的痛苦,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重心,慢慢地,她的心情也渐渐好转了起来。
以上就是三个情绪ABC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绪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治疗的。
重要的是要及时寻求帮助,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调节方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健康和平衡。
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过上快乐健康的生活。
ABC 情绪理论在职业发展中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为一例职场人士因自己职业发展受挫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
通过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确定来访者因非理性信念引发了不良情绪,确定问题为一般心理问题。
和求助者进行沟通后,确定应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
经过心理咨询,求助者情绪症状明显缓解,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ABC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一般资料(一)基本信息:小王,男,28岁,汉族,大专文化,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公司主管,性格内向。
(二)职场经历:2011年大学毕业,2014年加入国内某名企担任区域主管,管理100多名员工,上面有经理、副总、总经理等职务,在公司工作认真、踏实、勤奋。
(三)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及交往状态:1、目前精神状态:烦躁、焦虑等。
语速较慢,感知觉正常,对自己的情绪有自知力,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主动和朋友倾诉,主动前来咨询。
2、生理与身体状态:夜里睡眠质量不高,经常失眠。
每年体检一次,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无器质性病变。
3、社会交往:工作较忙,很少与朋友聚会。
(四)咨询前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6。
标准分,58。
属轻度焦虑。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一)主诉:近一个月,因晋升失败,经常出现焦虑、紧张、烦躁并伴有失眠症状。
(二)个人陈述:上半年,公司要在深圳区域增开2家大型门店,在主管级别中,我一直认为从资历、学历、对公司的贡献等,店经理职位一定非我莫属。
一个月前,集团通发新店管理层的名单。
经理职位另有其人。
走出办公室,看见同事朝我微笑,我觉得那都是嘲讽,笑我无能,笑我是个失败者。
看到领导,就想绕开领导,避免和领导见面。
自己都快30了,连经理的位置都没有坐上去,特别没面子。
一想到这内心就特别崩溃,烦躁,晚上睡眠质量差。
公司发展非常快,和我一起入职的同事都升到了经理职位,甚至有的已经成为副总了。
埃利斯情绪管理ABC理论先介绍费斯汀格法则邵火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费斯汀格举了一个例子具体诠释这一法则。
卡斯丁早上洗漱时,将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顺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
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一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心疼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冷着脸骂了妻子一通。
妻子不服气与之激烈争吵。
一气之下,卡斯丁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马上转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卡斯丁只好打妻子的电话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的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一个水果摊,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离开。
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经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的批评。
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他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迟到被扣了当月的全勤奖。
儿子这天参加棒球比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发生一系列事情就是那另外的90%。
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试想,卡斯丁在那10%发生后,如果换一种反应,比如,安慰儿子:“不要紧,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
”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自己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埃利斯情绪管理ABC理论一、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情绪ABC理论什么是ABC理论ABC 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 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 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 A (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 C (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 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 C1 和 C2 。
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 B (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 (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 B1 和 B2) ,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 (C1 和 C2)。
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 ABC 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情绪 ABC 理论中: A 表示诱发性事件, B 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 A 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
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
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 A 与情绪、行为结果 C 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 A 的看法、解释的 B 在作怪。
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
情绪abc理论案例情绪ABC理论案例。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一种情绪调节理论,它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引起的。
A代表事件(Adversity),B代表信念(Belief),C代表情绪(Consequence)。
具体来说,当面对某个事件时,个体首先会有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会决定个体的情绪反应。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解释情绪ABC理论。
案例一,面试失败。
小明参加了一次工作面试,但最终没有被录用。
他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在情绪ABC理论中,A代表面试失败这个事件,B代表小明的信念,比如他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认为老板不喜欢自己等等。
最终,C代表小明的情绪反应,即失望和沮丧。
通过情绪ABC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小明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面试失败引起的,而是由他对面试失败的认知和解释引起的。
案例二,考试不及格。
小红参加了一次考试,结果不及格了。
她感到非常沮丧和自责。
在情绪ABC 理论中,A代表考试不及格这个事件,B代表小红的信念,比如她可能认为自己没有用,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等等。
最终,C代表小红的情绪反应,即沮丧和自责。
同样地,通过情绪ABC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小红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考试不及格引起的,而是由她对考试不及格的认知和解释引起的。
案例三,恋爱受挫。
小李深爱着一个人,但最终对方选择了另外一个人。
他感到非常伤心和愤怒。
在情绪ABC理论中,A代表恋爱受挫这个事件,B代表小李的信念,比如他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对方不懂得珍惜自己等等。
最终,C代表小李的情绪反应,即伤心和愤怒。
同样地,通过情绪ABC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小李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恋爱受挫引起的,而是由他对恋爱受挫的认知和解释引起的。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绪ABC理论对于解释个体情绪反应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它提醒我们,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引起的。
心灵乐园情绪ABC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一、单元名称:变化想法,战胜非理性信念二、单元目旳:1、协助学生理解情绪体现和宣泄旳措施2、学生理解情绪ABC旳基本原理3、尝试战胜自己旳非理性信念三、教学过程:(一)案例导入王某从小乖巧听话,成绩优秀,自己比较要强,父母对于学习没有过多管教。
父母均为农民,父母把但愿都寄托在她旳身上。
性格较内向,文静、不善交际,朋友不多,无不良嗜好。
上半年因中考考试没有考好,因此来到目前旳学校读书,这本不是她旳愿望,可想既来之则安之,在这儿好好学也许会更有出息,因此在学校成绩是名列前茅,备受老师旳关注。
可是近来学校要举办阶段考试,一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某发现自己觉得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窗讨论有关考试旳问题就紧张、伤心,平时小测验手心发汗、头脑空白,浮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
近两周来,由于开始准备阶段考试,胆怯、焦急情绪更为严重,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不在焉,主线不知老师在讲什么,前几次自己旳小考试成绩也不容乐观,比自己好旳同窗有蛮多。
今由同窗陪伴前来征询。
其他学校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只要不波及与考试有关联旳事情,都能正常参与。
(二)情绪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觉得人旳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旳自身引起旳,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旳人对这一事件旳解释、见解、评价所引起旳。
而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在这一诱发事件下旳见解、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旳情绪反映和行为成果。
(四)挑战非理性信念因此个体通过变化自己旳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旳情绪困扰。
产婆术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旳措施,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旳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旳辩论技术。
一方面由求助者说出不合理观点,然后征询师沿其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让求助者结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旳地方,并积极加以矫正。
(三)分析案例通过ABC理论,指出其由于考试败北(A),引起了紧张、焦急等负性情绪(C),但是产生这种负性情绪旳真正因素是来访者旳“我应当始终非常优秀”、“我不也许不及格”和“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错误认知,而不是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情自身。
心理情绪abc案例
心理情绪ABC案例分析:
A(事件):一位年轻人感到自己怀才不遇,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决定跳海。
B(信念):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
C(后果):他感到非常生气和绝望,决定向一位老渔民求助。
老渔民给他出了一道题,要他帮忙找回扔在沙滩上的珍珠。
年轻人很快找到了珍珠,老渔民告诉他,这个珍珠是他在岸边发现的,并给他做了一次放松训练,减少他的紧张情绪。
然后,老渔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无意中压坏了他的书,他可能会感到愤怒,但如果他知道对方是个盲人,他就会理解并原谅对方。
老渔民问他是否愿意接受治疗,年轻人答应了。
在接受治疗后,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与他对事情的看法有关。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与他对事情的看法有关。
他意识到自己有很多值得感激的事情,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他逐渐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情绪ABC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却可以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那么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abc分析案例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Ellis于1957年提出,它认为情绪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A-事件、B-信念和C-情绪。
具体来说,当我们遇到一个事件(A)时,我们的信念(B)会影响我们的情绪(C)。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积极的、合理的和健康的,那么我们的情绪也会积极、合理和健康。
反之,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消极的、不合理的和不健康的,那么我们的情绪也会消极、不合理和不健康。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
他的朋友发现他总是在考试前紧张得睡不着觉,甚至有时候会生病。
根据情绪ABC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小明的情绪形成过程。
事件(A):考试前信念(B):我必须取得好成绩,否则我就是个失败者情绪(C):焦虑和压力从小明的信念中可以看出,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和不健康的,因为不可能每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
这种信念会让他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他改变他的信念,采取更积极、合理和健康的信念,例如:“我会尽我所能,但即使我没能取得好成绩,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多角度分析1.认知角度情绪ABC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个体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治疗来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
2.生物角度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涉及到身体上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的心率会加快,呼吸急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来帮助个体控制他们的身体反应,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
3.社会角度情绪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帮助个体应对情绪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让个体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区组织等,从而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减轻他们的情绪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
该疗法的核心理论是情绪ABC理论,即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外部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
情绪ABC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是受到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认知和评价会引发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这种反应又会影响人们对外部事件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因此,情绪ABC理论强调人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以理性思考和自我指导为基础的治疗方法。
它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与这些信念和思维方式进行辩论,引导人们转变为更合理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种治疗方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事件本身所决定的。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通常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治疗:1.诊断阶段:治疗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患者的背景、问题、信念和价值观等。
在这个阶段,治疗师会收集患者的情况并进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2.理性思考阶段:治疗师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治疗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并让他们了解这些信念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3.辩论阶段:治疗师帮助患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
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思考这些信念的逻辑性和真实性,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信念的不合理之处。
同时,治疗师也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更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4.实践阶段:治疗师设计一些实践任务来帮助患者巩固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ABC情绪理论)
认知---ABC情绪理论
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ABC情绪理论):强调改变认知,从⽽产⽣情感和⾏为的改变。
⼈的情绪不是由某⼀诱发事件本⾝引起的,⽽是由经历这⼀事件的⼈对这⼀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这就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的信念及看法、解释、评价; C----指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为结果。
通常情况下,⼈们会认为由A引起C(即⼈的情绪是由诱发事件引起)。
⽽ABC理论则认为,A 是间接原因,B对诱发事件的信念、解释、看法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当⼈们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最终导致情绪问题的产⽣。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1)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例如“别⼈必须对我好”
(2)过分概括化:认为⾃⼰⼀⽆是处等,以某件或⼏件事评价整个⼈。
⾃罪,⾃责⽽产⽣焦虑抑郁情绪。
对他⼈不合理评价,别⼈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坏,责备他⼈。
(3)糟糕⾄极:认为⼀件不好的事发⽣将⾮常可怕,灾难的想法,导致焦虑悲观,抑郁。
认知⽅⾯的⽑病有⼀个⼩故事,有⼀个⽼婆婆⼤⼥⼉是卖伞的,⼩⼥⼉是卖鞋的,⽼婆婆晴天哭,⾬天哭,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天想到⼩⼥⼉的鞋卖不出去,晴天想到⼤⼥⼉的伞卖不出去,这就是遇到事情总是往最坏的⽅⾯去想,有⼀个禅师教她认知纠正的⽅法,他说,你⾬天应该想⼤⼥⼉的伞会卖的很好,睛天应该想⼩⼥⼉的鞋卖的很好。
这就是多从好的⽅⾯想,改变⾃⼰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