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教学重点】瓦子和杂剧,宋词及著名词人,元曲及关汉卿【教学难点】瓦子的基本情况,宋词的特点及著名词人的创作风格,元曲四大家。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等)【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刚才大家一起唱的歌,名字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的文学题材本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苏轼。
下面我们就伴随这首优美的曲子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领略宋元时期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和灿烂的文化。
新课讲授:师:本节课我们从三个部分来学习: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二、宋词;三、元曲。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繁华的都市生活,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繁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国际性的大都市,都有哪些啊?生:课本第一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
师:开封最繁华热闹的就是大相国寺了。
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大相国寺。
不仅有各种商品买卖,还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如傀儡戏就是木偶戏,舞剑,杂技甚至皇家乐队的演奏。
过度:除了大相国寺,城市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很是吸引人。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小品《那些年发生在瓦子的事儿》师:同学们,瓦子是什么地方?生: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其中专门圈出来供演出的场所叫“勾栏”师:瓦子里还有很多娱乐项目,比如:木偶戏、角诋、斗蟋蟀、卜挂、傀儡戏、蹴鞠等前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曾经反复重申“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中国!”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就开始踢足球,那时叫“蹴鞠”。
蹴,就是脚踢的意思;鞠,则指为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
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的聪明才智。
这时期⽂学艺术⾼度发展,留给后⼈的不仅是⼀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民疾苦的情结等。
重点宋词、元曲。
难点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等、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新课【导⼊⼀】每年春节,开封城内红红⽕⽕年味⼉浓,这⾥成了欢乐的海洋。
热闹⾮凡的庙会,原汁原味的民俗⽂化节,璀璨夺⽬的⼤宋上元灯会……让游客尽享⼤宋年⽂化的⽆穷魅⼒,在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主探究:假如你⽣活在宋代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你⼀定会给他们介绍开封城的风⼟⼈情和奇闻轶事吧!【导⼊⼆】《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个场景:⼀家馒头店铺门⼝放着⼀只⽊桶,⾥⾯是堆得满满的准备出售的馒头。
—个⼩贩放下担⼦,掏出钱买馒头,店⼩⼆拿着馒头正要递给他。
如此⽣动的画⾯,反映的只是北宋东京(开封)街头⽣活的⼀个侧⾯。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宋元时期⼈们的都市⽣活是怎样的吗?●新课讲解⼀、繁华的都市⽣活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在社会⽣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闻名世界的⼤都市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和科技、艺术成就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宋元时期与其他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师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通过虚拟历史情境“时空之旅”的方式||,让学生充当“导游”||,近距离的感受宋元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设计学生“诗词飞花令”对决和宋词、元曲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宋元都市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导入:1、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2、出示史料:西方学者对宋元都市生活的评价:13世纪(宋元时期)中国在诸领域……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城里一名马夫||。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文字双重视觉冲击||,让学生在充满期待和带着浓厚的兴趣中来学习宋元都市和文化||。
【预习案】一、都市之旅“游瓦子看杂剧游繁华都市||,划旱船赛龙舟过传统佳节”教师出示三张“时空列车”车票||,学生猜测都市之旅去哪里1、开封站——热闹非凡游瓦子今天我们先去开封最为繁华的地方——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每月举办5次庙会||,供“百姓交易”||,内外人流如潮||。
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百货||,靠近佛殿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绣、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
我们在那里不光能买卖到各种纪念品||,还可以观看傀儡戏、舞剑、杂技各种表演||。
如果我们幸运的话||,赶上元宵节||,还可以欣赏到皇家乐队演奏||。
我们在大相国寺游览到中午||,是不是该吃点、喝点了?是不是该亲身体验一下宋朝人的娱乐项目了?我们一起走入瓦子||,去享受宋朝的都市生活||。
第 12 课宋元期间的都市和文化【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详细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色。
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词代表人物以及各自的词风。
3.认识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色、代表人物与作品,研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要点难点】【学习要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宋元都市繁华生活出现的原由。
【导入新课】资料一:北宋期的公民生,占有当世界的 80%, 京、安等大城市人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日夜不。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独一一个工商税超税的朝代。
资料二: 13世 ( 宋元期)的中国⋯⋯在社会生活、、、制度、工技域⋯⋯ 拥有全部原由把世界上的其余地方看作夷狄之邦。
——法国和耐资料三:英国史学家因比曾:“假如我,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自主学习】(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期间着名的多数市:_____、_____、_____。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专供演出的圈子:___。
3、杂剧形成于___。
宋元期间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4、欢喜的节日:___、___、___、___。
二、宋词(二)宋词和元曲:1、词在___时已经出现,成为___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宋词的代表人物:(1)北宋:______。
(2)两宋之交女词人:______。
(3)南宋:______。
3、元曲包含___、___和___等。
4、最优异的剧作家:元代的______,代表作是______。
5、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
【合作研究】1.宋朝万千气象的社会风采出现的原由(1)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亲密,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2)两宋期间,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市民阶层盛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都市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逐个讲解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讨论成果。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多元导入】(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4.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学习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清明上河图》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自主学习: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宋元大都市1、大都市:开封、临安、。
(二)繁华的表现(1)庙会:每月举办多次庙会,进行各种商品交易,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
(2)市民文化生活:城市繁荣和壮大使都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开封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里面有专供演出的,还有许多商业性的摊位。
南宋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动,城内城外有瓦子多处。
(3)杂剧表演:杂剧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地进行演出。
它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在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元朝统一后传入南方,遍及城乡各地。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最受重视。
二、宋词与元曲的流行分类代表人物年代代表作风格特点宋词元曲◆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宋代城市文化繁荣的原因?材料一:宋朝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在钢铁产量上宋朝相当于600年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岁入总额是唐代最高额的3倍,铸币是唐朝最高时期的16倍; 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材料二:宋朝商业区和唐朝商业区相比较,分布有怎样的变化?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四: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50个,其中临安人口过120万,开封人口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导学案: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关键词】宋代、都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学【学习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状况;2. 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3.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4. 掌握宋代的文学发展情况。
【学习重点】1. 掌握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2. 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
【学习难点】1. 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关系;2. 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
【学习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你知道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吗?这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状况如何呢?2. 学生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想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二、学习内容(50分钟)1. 阅读文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概念,如宋代、元代、都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学等。
3. 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a. 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特点?b.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何?对都市的发展有何影响?c.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有哪些?d. 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如何?三、归纳总结(15分钟)1. 学生们陆续回答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a. 都市是指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状况良好,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如开封、杭州等。
b. 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稳定,使得都市的发展更加繁荣。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兴起了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繁荣。
c. 文学方面有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们选择一种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如宋词或元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2.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阅读和理解;2. 准备一个关于宋代或元代的文学形式的介绍,如宋词或元曲,进行小组展示。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2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一.温故知新,风采展示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
3.管辖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和(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管辖西藏:在中央设立,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精品文档2.热闹的庙会:北宋开封,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的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鹏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3.热闹的瓦子A.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B.瓦子的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C.勾栏的含义:瓦子中圈出许多的圈子,称为“”。
D.娱乐活动: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比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E.商业活动:瓦子里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4.杂居A.内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B.形成:形成于。
元朝建立以后,元杂剧在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5.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都有了。
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烧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二宋词1.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吟唱。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山红》《蝶恋花》等。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阅读故事,了解寇准政绩。
思考:观察地图,寇准生活的北宋王朝面临着怎样的外部形势?故事二:劝帝亲征澶州退敌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
辽国乘宋主新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
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大掠而还。
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又败。
1004年九月,20万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
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希望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
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
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真宗亲征。
怯弱的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宋真宗亲临澶州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
问题:1、辽宋之间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在宋辽战争中,你认为北宋多次战败的原因是什么?3、澶州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事三:辽宋议和苦心谋划辽国朝廷觉得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
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
他们诬陷寇准图谋不轨,寇准被迫放弃主战的主张。
但是对前去和辽协商岁币数目的曹利用说:“虽有旨许百万,若过三十万,将斩汝! ”问题:1、寇准劝帝亲征,北宋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从宋真宗到大臣却主张与辽议和?2、怎样评价澶渊之盟?故事四:遭遇排挤罢去相职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
王钦若是曾被寇凖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恨之入骨。
澶渊之盟后,王钦若对宋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
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
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能力水平不一,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而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正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结合导学案所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承接宋元时期的经济概况,从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方面来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元都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宋元文化也得到巨大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第12课宋元明期的都市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风貌,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2.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直观性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热爱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元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归纳法新课探究:一,导入新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宋朝的建立和统一,也领略到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较大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去看看宋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整体把握学习要点。
三,活动探究(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并在书上做出标记。
2.完成问题预设(1)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有几个?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哪里?(2)吴自牧在《梦果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什么叫瓦合呢?瓦子产生的原因?请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找答案。
(3)杂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3.分析瓦子出现的原因宋代城市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4.宋元时期的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期,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5.传统节日:注意区分: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春节”(二)宋词: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2.学生简介词的基本情况3.学生介绍宋代三位著名的词人及其风格?4.学生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悟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写作风格。
(三)元曲: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2.学生简介元曲的基本情况。
3.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五课堂巩固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宋都市生活大都市:开封元市民生活:瓦子和勾栏都传统节日:春节市苏轼:北宋豪放派和宋词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文辛弃疾:南宋豪放派化元曲:四大家。
统编RJ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优质(导学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习目标】1.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4.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学习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宋________、南宋临安、元朝___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__”。
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5.传统节日如________、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6.词在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7.(1)苏轼词风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2)词风委婉、细腻、清秀;(3)的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8.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9.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
10.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
11.北宋著名史学家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是一部体的通史巨著。
二、合作探究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三、练习巩固第 1 页共3 页1.宋元时期的城市,店铺鳞次栉比,商业活动频繁,人们生活丰富多彩。
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有()①开封②兴庆③临安④大都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关于“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B.出现在宋朝时期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D.散布于广大农村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春节4.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对词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讲授新课(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出示都市图片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有哪些?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哪?学生介绍大相国寺。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2.通过诗词鉴赏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并了解其词风的特点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学习重难点】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难点:通过宋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自主学习,快乐起航】[自主学习一]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著名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的,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开封的繁华:北宋时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热闹非凡。
3.瓦子的出现:①产生: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②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③发展:南宋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4.戏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5.节庆习俗:今天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俗称年节、新年,最受重视。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宋元城市的繁荣表现在那些方面?[目标一达成]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元旦2.宋元时期商业十分繁荣,因此也出了很多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有()①兴庆②开封③临安④大都A. 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自主学习二]二、宋词:1.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便于歌唱。
2.词的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词的格式:每首词依照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例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内容包括:都市的繁荣、市民生活的丰富、宋词、元曲、书画、科技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宋词、元曲、书画、科技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论文、书籍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景象,如东京、临安等,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李清照: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反映当时的战乱带来的灾难。
(4)辛弃疾:南宋的 _辛弃疾_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_报国_ 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元曲
(1)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人物: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司马光:北宋著名_史学家______、政治家。
(2)《资治通鉴》:是一部__编年体_ 的通史巨著。
这部史书 300多万字,记述了以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检测提升巩固新知】
1.宋代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热闹非凡,有卖古玩字画的,有卖药材
的,有说书的,有唱曲的,有相面算卦、耍杂技的……他们这是来到了当时的( B )
A.瓦子 B.勾栏 C.酒店 D.茶馆
2.宋代民间的传统节日有( A )
①元旦②元宵节③中秋节④端午节⑤劳动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新余月考)小林看到一位人物的传记中写道:“他是北宋杰出的词人,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及书法家。
”文中的“他”是( B )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4.元曲四大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下列哪些人物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C )
①马致远②王实甫③关汉卿④白朴⑤郑光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
5.(2019年山西)《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C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6.(2019年山西)同学们走进山西博物院,在了解山西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情况时,拍摄了下面的照片及说明。
由此可推断出( D )
A.元杂剧最早起源于山西
B.戏剧成为山西民众主要的文化活动
C.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
D.大量戏曲文物证明山西戏曲历史悠久
7.(2019年重庆B)下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
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9年江苏连云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庆祝的节日就是今天的( D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9.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B )
A. 唐都长安
B. 北宋东京
C. 元朝大都
D. 明朝北京
10.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B )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②边喝着茶边“瓦子”里看杂技表演
③人们饭后谈论关汉卿的《窦娥冤》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课后思】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
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