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美双反措施案_中的_公共机构_认定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7.37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世贸争端案2011年3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公布了关于中国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世贸争端案裁决报告,认定美国针对来自中国的标准钢管、矩形钢管、非公路用轮胎和复合编织袋等产品采取“双反”措施违反相关世贸规则,并明确要求美国政府修改涉案措施以符合其在世贸协定项下义务。
(1)该裁决是中国在世贸争端中取得的重大胜利,直击美国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要害,表明中国作为全球贸易体系核心参与者的信心日益增长。
一、中国国有企业是否为“公共机构”(2)1、美国商务部的涉案调查在四个涉案反补贴调查中,美国商务部仅依据中国政府对相关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多数所有权,即裁定向应诉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国有企业及向其提供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公共机构”,进而裁定这些原材料及贷款构成中国政府向被调查企业提供的“财政资助”。
2、中国政府主要诉请针对美国商务部调查裁定,中国政府指出,政府是否持有企业的多数股权,并非认定该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的相关因素。
相反,为判断相关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构成“公共机构”,美国商务部须证明:(1)这些企业及银行被依法授权行使政府职能;(2)被指控构成“财政资助”的这些行为应是在此类授权基础上所作出。
(3)因此,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商务部仅凭中国政府是否在相关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中享有所有权而将其认定为“公共机构”的做法与相关世贸规则不一致。
3、上诉机构最终裁决上诉机构通过分析“公共机构”的通常含义、上下文、相关WTO协定的宗旨与目的及相关国际习惯法,认定反补贴概念下的“公共机构”必须是拥有、行使或被赋予政府职权的实体,从而全面支持中方就“公共机构”认定问题所提出的法律标准。
(4)就涉案国有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问题,上诉机构注意到,美国商务部在四起涉案调查中对国有企业做出裁定主要依据的事实是:政府对这些国有企业持有多数股权,美方在上诉听证会过程中也承认其仅索要这些企业的所有权信息。
我国应对美国“双反措施”的策略研究作者:毕晶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1期“双反措施”,即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同时针对一个国家施用的简洁术语。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反补贴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或者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补贴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等。
WTO虽然对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分别加以立法,但针对同一行为能否同时适用“双反”措施,GATT1994第6条第5款规定:“进口至任何其他成员方领土的任何成员方领土的产品,不得被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倾销或出口补贴所造成的同一后果。
”然而,对于该条款的实际操作,其重点却并没有放在“不得被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上,而是在“同一后果”上。
“同一后果”表明,该条款禁止的是对同一产品低价并用“双反”措施进行“补偿”的行为,而不是并用“双反”措施行为本身。
因此,是否并用“双反”措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对倾销或补贴造成的损害结果,不能同时征收“双反”税进行双重补偿。
补贴,一般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的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履行入世承诺,逐步取消了大规模的出口补贴,但地方政府的补贴仍普遍存在。
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压力等目的,对企业出口实行补贴,包括对企业的出口奖励、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税收优惠、对特定企业和产业的专项补贴等。
以上这些政策都可能被美国反补贴法认定为补贴行为,成为美国反补贴调查的对象。
总体上看,美国施行“双反措施”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中美双反措施案”的案例分析一、“中美双反措施案”中“公共机构”界定之争缘起自2006年11月发起对中国进口铜版纸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起,美国开始对中国的一系列出口产品频繁进行双反调查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以下简称双反措施)。
双反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损害极为严重,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② 2007年7-8月,基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施加的压力,美国商务部又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环形焊缝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并随后作出对上述四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裁定。
对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联合美国进口商在美国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在相关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强烈要求下,我国政府代表相关企业于2008年9月19日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正式发起与美国的双边磋商。
在磋商无果的情况下,中国要求DSB设立专家组。
由于对专家组的相关裁决不满,中国向DSB提起了上诉。
作为DSB裁决的第一起中美之间关于双反措施的案件,美国商务部在国内双反调查程序中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向上述四类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提供原材料(如热轧钢、聚丙烯、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的行为、由国有企业将原材料卖给私营企业,再由私营企业低价转售给上述四类产品国内生产商的行为,以及中国国有政策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向产品国内生产商提供优惠信贷的行为,均构成事实上的专项性补贴。
根据《SCM协议》第1.1条的规定,补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存在财政资助;(2)该财政资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3)该财政资助使得受益人获得利益。
其中,上述第2项要素涉及提供财政资助的三类主体:政府、公共机构以及受到政府或公共机构委托或指示的私营机构。
在这三类主体中,确定政府和私营机构往往比较简单,但如何确定公共机构则是DSB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中美双反措施案”中,中美双方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不属于政府并无疑义,但对于这两类主体是否属于公共机构则持不同意见:中国认为,某一实体只有履行法律赋予的特定政府职能时才属于公共机构,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不属于公共机构,其被指控的行为不能构成《SCM协议》意义上的补贴,美国对涉案中国出口产品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缺乏法律依据;而美国则认为,某一实体只要由政府所有或控制就属于公共机构。
题目: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征收的依据是什么?两者征收的对象相同么?美国对中国某些产品采取的“双反”措施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专业年级:翻译1104 学号2011221103120014 姓名:黄静娴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供应,防止出现资源性产品的短缺,有时加征出口附加关税。
为防止外国商品倾销和非法补贴,保持公平竞争,对歧视和违规进行惩罚和应对国际收支危机等,就加征进口附加税。
附加关税通常是临时性的,实施目的达到以后就撤退。
反倾销税是为了抵制外国商品倾销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而征收一种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再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分别是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1.倾销的确定。
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以低于出口国在正常贸易中供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
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方式,一是按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的销售价格;二是按出口国向第三国正常贸易中的出口价格;三是结构价格。
一般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第一种方法。
只有在不能采用第一种方法时,才能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2.损害的确定,《反倾销协议》中所指的损害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二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的威胁三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的阻碍。
3.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确定《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方主管部门应审查除进口倾销产品以外的,其他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损坏的已知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未以倾销价格出售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及数;第二,需求萎缩或消费模式的改变;第三,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与限制性贸易做法;第四,技术发展,国内产业的出口实绩及生产率。
反补贴税是指为抵消进口商品出现禁止性补贴或因可诉补贴对产业构成伤害而征收的关税。
与反倾销税类似,征收反补贴税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即证明补贴存在,存在实质性的损失,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国际经济法结课作业学校内蒙古科技大学学院文法学院班级09级法学(2)班指导教师郝振明姓名辛梦蕾学号0970133223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双反调查的作用和影响【摘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外国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现象时,就会对本国相关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反倾销与反补贴两种重要措施是各国经常采取的两种减少经济危害的措施。
但是这两种措施被滥用就会产生较严重的负面效果,不利于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经济大国,与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产生的经济摩擦也就不断增加,其中欧美国家已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调查最多的地区。
应对欧美“双反”调查,必须深入研究WTO反倾销与反补贴制度及其国内法。
一方面要在个案中积极应诉,利用WTO争端机制捍卫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参与WTO多边谈判,参与制定合理规则,建立遏制滥用“双反”措施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欧美国家双反调查法律体制应对措施【正文】一、双反措施的具体的含义及两者的适用根据GATT和WTO相关协定的规定,倾销是指成员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商品销售到另一成员市场的行为。
补贴是指在一成员的领土内,由政府或公共机构向特定企业或产业提供的财政资助、收入或价格支持并因此而授予的利益。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补贴和倾销行为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宗贸易中,并且在特定情况下补贴行为可能构成倾销的重要原因。
在GATT和WTO的有关法律文件中,反倾销和反补贴常常被规定在同一法条中,并适用相同的法律规制方法。
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第六条第四款规定,在一缔约方的产品出口到另一缔约方时,不得由于此类产品已在其原产国或出口国内被免除或退还相关税费,而对其征收反倾销或反补贴税。
根据WTO框架下的法律规定,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两个程序并不冲突,只要案件本身同时满足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适用条件,是可以适用“双反”程序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第六条第五款有所谓“一事不二罚”的规定:在一缔约方的产品出口到其他缔约方时,不得同时以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方式补偿倾销或出口补贴所造成的相同损害。
中国应对外国对华双反调查摘要:随着外国对华双反调查的数量不断增多、范围扩大,我国政府、企业及企业协会也开始了积极反击。
关键词:双反调查;应对;政策双反调查即对某国家某产品同时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
双反调查是反补贴与反倾销的结合,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反补贴调查和反倾销调查在形式上的密切结合。
一、外国对华双反调查现状及特点从2004年至今,外国共对我国发起42起双反调查,其中30起实施了双反措施。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双反调查的最大受害者,是大多数国际和地区双反调查指控的重点“照顾”对象,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通过对双反案例分析可发现,发起国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短时间内同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发补贴的调查,并在调查中既牵涉企业又涉及到政府,且双反调查后的结果往往是同时适用于双反措施。
二、外国频繁的对华双反调查所产生的影响外国对华频繁的双反调查,影响我国企业的出口,造成其经营困难。
而且外国在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时往往涉及到政府,所以国外双反调查也对我国政府经济发展政策,包括产业扶植政策、汇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提出了挑战。
这将影响我国重点扶持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壮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三、中国企业应对双反调查的措施在遭受了多起双反调查后,中国企业开始了积极正面地反击。
1、中国光伏企业齐心应对美对华双反调查2011年10月,美国发起对中国产晶硅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已分别于10月19日和11月8日予以立案。
中国企业在这次双反调查中采取高调反击的态度。
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协调下,中国14家主要光伏电池生产企业组成了联合应诉团队,在产业损害调查程序中以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进行联合抗辩。
并于28日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了详细的反对意见。
国内光伏巨头也于11月30日为齐聚一堂,呼吁中国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2、中国积极应对美国对华钢制轮毂2011年 4月2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自4月19日起,对中国钢制轮毂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