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诉美“双反”案大部分胜诉 商务部:差点完胜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0.65元㊁0.75元(含税)㊂自2019年起,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按投运时间执行对应的标杆电价㊂通知表示,2018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㊁采用 自发自用㊁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0.37元/kW㊃h(含税)㊂采用 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所在资源区光伏电站价格执行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自用电量免收随电价征收的各类政府性基金及附加㊁系统备用容量费和其他相关并网服务费㊂通知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0.5MW及以下)标杆电价㊁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度电补贴标准保持不变㊂不到两个月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四度 双反”调查 ‘华尔街见闻“稍早前提及,当地时间27日,美国铝业协会公布对本国商务部终裁表示欢迎的声明,称商务部终裁认定,江苏中基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鼎胜进出口有限公司及其共同应诉方的倾销幅度为48.64%~106.09%,这些企业的补贴幅度在17.14%~80.97%㊂这意味着,根据这些认定的倾销和补贴幅度,美国商务部将可能对进口上述中国企业的铝箔征收最高106.09%的反倾销税㊁最高80.97%的反补贴税, 双反”税合计最高可能超过186%㊂美国商务部此后声明确认了美国铝业协会披露的以上裁定幅度㊂商务部长罗斯称,美国政府致力于公平互惠的贸易,不允许本国企业和工人受到不公平进口的伤害㊂去年8月和10月,美国商务部先后公布对进口中国铝箔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合计临时征收的 双反”税率范围在113.37%~243.21%㊂今年不到两个月,美国商务部已经四度对进口中国产品发起 双反”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原产中国的塑料装饰缎带㊁橡皮圈㊁大口径焊管㊁橡皮筋㊂中国将如何接招?近来,中美贸易关系日益紧张㊂上周五和本周一媒体先后传出消息称,特朗普希望对钢铁进口实施24%㊁甚至可能25%的全球性关税㊁对铝进口实施最高10%的关税,后者比例甚至高于美国商务部建议的最强硬措施㊂美国 频频出招”,中国将如何应对成为关注焦点㊂‘华尔街见闻主编精选“曾分析称,虽然,中美贸易之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更高一些,但是面对美国可能发动的贸易战,中国也绝非没有办法回应㊂首先,中国可以在WTO框架内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㊂中国可以对美国的部分产品实施双反调查,运用WTO规则,对美进行反制㊂此外,不少机构认为,中国也有更多的选项可以来反制美国贸易战㊂高盛分析,中国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美国输华产品和服务实施反制㊁对美国企业在华活动进行限制㊁让人民币变得弱势㊁抛售美国资产等㊂强烈不满㊁将采取措施!”商务部回应美国对中国铝箔的双反裁决 美国华盛顿时间2月2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国铝箔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终裁定,对进口中国铝箔征 双反”税最高或超180%㊂对此,商务部贸易救济局局长王贺军今日发表谈话称,对美国对华铝箔双反调查终裁决定表示强烈不满,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㊂王贺军指出,从调查过程和结果看,美方依然罔顾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了中国铝箔出口企业利益,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㊂美国商务部在本案的反倾销调查中,仍然以其国内法为依据继续认定中国为 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 替代国”做法,裁出48.64%~106.09%的畸高反倾销税率㊂在反补贴调查程序中,美国商务部人为地将中国原材料供应商㊁金融机构认定为 公共机构”,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错误地裁出了17.16%~80.97%的高额反补贴税率㊂王贺军强调,美国铝企业早在20多年前就主动退出附加值较低的铝箔生产,转而生产利润较高的铝材产品,因此美国铝箔产量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减少是美国企业的商业选择,并非由进口铝箔导致㊂美方不合理地㊁过度使用贸易救济措施,不仅无法实现美国铝箔产业的 复兴”,反而将影响美国内就业,损害广大美国消费者的福利㊂对于美方的错误做法,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㊂㊃06㊃有色冶金节能 □综合要闻===============================================。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世贸争端案2011年3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公布了关于中国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世贸争端案裁决报告,认定美国针对来自中国的标准钢管、矩形钢管、非公路用轮胎和复合编织袋等产品采取“双反”措施违反相关世贸规则,并明确要求美国政府修改涉案措施以符合其在世贸协定项下义务。
(1)该裁决是中国在世贸争端中取得的重大胜利,直击美国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要害,表明中国作为全球贸易体系核心参与者的信心日益增长。
一、中国国有企业是否为“公共机构”(2)1、美国商务部的涉案调查在四个涉案反补贴调查中,美国商务部仅依据中国政府对相关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多数所有权,即裁定向应诉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国有企业及向其提供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公共机构”,进而裁定这些原材料及贷款构成中国政府向被调查企业提供的“财政资助”。
2、中国政府主要诉请针对美国商务部调查裁定,中国政府指出,政府是否持有企业的多数股权,并非认定该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的相关因素。
相反,为判断相关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构成“公共机构”,美国商务部须证明:(1)这些企业及银行被依法授权行使政府职能;(2)被指控构成“财政资助”的这些行为应是在此类授权基础上所作出。
(3)因此,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商务部仅凭中国政府是否在相关国有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中享有所有权而将其认定为“公共机构”的做法与相关世贸规则不一致。
3、上诉机构最终裁决上诉机构通过分析“公共机构”的通常含义、上下文、相关WTO协定的宗旨与目的及相关国际习惯法,认定反补贴概念下的“公共机构”必须是拥有、行使或被赋予政府职权的实体,从而全面支持中方就“公共机构”认定问题所提出的法律标准。
(4)就涉案国有企业是否构成“公共机构”问题,上诉机构注意到,美国商务部在四起涉案调查中对国有企业做出裁定主要依据的事实是:政府对这些国有企业持有多数股权,美方在上诉听证会过程中也承认其仅索要这些企业的所有权信息。
关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例们的启示4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行终裁投票,以4∶0的绝对票认定,中国球轴承对美国轴承工业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威胁,判定中国输美球轴承倾销案不成立。
至此,为期14个月的中国输美球轴承反倾销案,终以我国轴承行业的胜诉告终。
商务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部门近日揭示了诉讼过程。
放弃诉讼就是放弃市场此次反倾销诉讼起于2002年2月13日,美国轴承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我国输美球轴承提起反倾销申诉,后者随即于2月15日在其网站上公告立案调查。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轴承协会首次利用“反倾销”这一世贸规则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试图制裁中国产品。
球轴承是应用广泛的机械零配件,也是我国年度对美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大宗机电商品之一。
美国轴承协会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涉及我对美出口商品金额逾3亿美元。
此案败诉,我国球轴承商品进入美国将被征收17%至246%的反倾销税,而且,此后每年都要接受美国商务部对此案的年度行政复审。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刘丹阳处长介绍说,各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的目的,不是追究有关当事方的责任,而是限制其今后的“倾销”行为,针对的往往是一类产品,而不是一个企业。
因此,涉案企业自动弃权,就意味着放弃了市场。
初裁结果对中方不利此案的初裁听证会将于2002年3月6日召开。
得知此消息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基础件分会秘书长郝伟和商会条法部高向军副主任2月18日紧急赴美,5天内与多家美国律师事务所认真研讨本案应诉事宜,最终确定由美国威凯平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多名资深律师和经济专家组成的团队,作为中方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审查阶段的法律代表。
机电商会分析认为,美国绝大多数应用领域对球轴承质量的要求较高,未采用质量相对较低的中国球轴承产品,而主要由美国、日本和欧洲生产商供货。
中国输美球轴承则大多用于溜冰鞋、专用灯具、传送带、辊子、割草机等领域。
此前,控制这一市场的主要是其它国家的产品而并非美国产品,我国输美的球轴承商品与美国轴承工业实质上是互补关系。
“中美双反措施案”的案例分析一、“中美双反措施案”中“公共机构”界定之争缘起自2006年11月发起对中国进口铜版纸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起,美国开始对中国的一系列出口产品频繁进行双反调查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以下简称双反措施)。
双反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损害极为严重,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② 2007年7-8月,基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施加的压力,美国商务部又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环形焊缝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并随后作出对上述四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裁定。
对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联合美国进口商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在相关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强烈要求下,我国政府代表相关企业于2008年9月19日启动WTO 争端解决机制,正式发起与美国的双边磋商。
在磋商无果的情况下,中国要求DSB设立专家组。
由于对专家组的相关裁决不满,中国向DSB提起了上诉。
作为DSB裁决的第一起中美之间关于双反措施的案件,美国商务部在国内双反调查程序中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向上述四类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提供原材料(如热轧钢、聚丙烯、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的行为、由国有企业将原材料卖给私营企业,再由私营企业低价转售给上述四类产品国内生产商的行为,以及中国国有政策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向产品国内生产商提供优惠信贷的行为,均构成事实上的专项性补贴。
根据《SCM协议》第1.1条的规定,补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存在财政资助;(2)该财政资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3)该财政资助使得受益人获得利益。
其中,上述第2项要素涉及提供财政资助的三类主体:政府、公共机构以及受到政府或公共机构委托或指示的私营机构。
在这三类主体中,确定政府和私营机构往往比较简单,但如何确定公共机构则是DSB尚未解决的问题。
面对国外频繁的双反措施我国如何应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对外贸易,损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和形象。
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深刻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最终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之路。
[关键词] 反倾销反补贴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一、“双反”措施介绍“双反”措施即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指一国对其进口的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产品同时适用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以救助国内受损产业的贸易救济手段。
它可能是同时对某一种产品分别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而合并调查,并同时做出终裁或征收关税;也可能是有先后地对反倾销、反补贴分别地进行立案调查,但其调查期间和实施期间具有重合性。
“双反”措施是将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同时使用于同一种产品,但却不等同于将二者简单地相加,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同时进行,应诉工作量加大、协调工作复杂、胜诉难度加大。
“双反”措施虽然在立案时,是将反倾销、反补贴分别进行的,但在调查时却合并起来进行,或者是在同一时段进行,并且终裁结果通常是同时做出。
这使得企业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时应诉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应诉工作量成倍增加,协调难度加大,胜诉的可能性更小。
二是终裁结果是对同一种产品征收两个税率,对出口国企业打击更加严重。
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只征收一个税率不同,“双反”措施终裁裁定的结果通常要对企业征收两个税率,即反倾销税率和反补贴税率。
以镁碳砖案件为例,2010 年8月26 日美国做出反倾销和反补贴损害终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为128.10—236.00% ,补贴率为24.24—253.78%,其最后在原进口关税上加征的关税幅度为152.34—489.78%。
这样一来,企业将遭受两个税率的打击,损失更加惨重。
三是“双反”措施的合法性地位受到质疑。
针对我国的“双反”措施最早出现于2004 年,出现时间比较短,WTO 对此没有明确加以约束,各实施国国内法律对此更是没有具体的规定,成为法律上的盲区。
2011年7月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Jul.2011第18卷第4期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cus Vol.18 No.4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评析摘 要:2011年3月,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美国对来自中国产品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案)的审理程序告一段落。
该案历经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程序,首次将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诉诸一体,在世界贸易多边体制中引起反响。
在专家组程序中,中国的主张几乎全盘被否定。
而在上诉机构报告中,中国有关公共机构和双重救济的申诉得到支持。
针对本案的法律争议,有关公共机构、专向性、利益计算、双重救济等问题的申诉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也为我国充分运用WTO规则维护国家贸易和经济利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双反措施;公共机构;专向性;利益计算;双重救济中图分类号:F7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84(2011)04-0043-07张正怡(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 200042 )一、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概述① US-Definitive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WT/DS379/R, /english/tratop_e/ dispu_e/cases_e/ds379_e.htm,last visited on Oct.23, 2010.2008年9月19日,中国要求就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最终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与美国磋商。
中国认为美国的措施违反了其在GATT1994第1条、6条、《反补贴协定》第1、2、10、12、13、14、19和23条、《反倾销协定》第1、2、6、9、19条以及中国入世协定书第15条的规定。
2008年12月9日,中国请求成立专家组,2009年1月20日,DSB成立专家组。
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欧共体、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保留作为第三方介入的权利。
中国诉美“双反”案大部分胜诉商务部:差点完胜
2014年07月08日00:10
来源:新华网
商务部认为,此案是中国利用法律武器挑战美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差一点就“完胜”。
原标题:世贸组织裁定中国诉美“双反”案大部分胜诉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郑晓奕)中国商务部7日深夜消息,世界贸易组织(WTO)当日在日内瓦就“中国诉美国关税法修订案世贸争端案”裁定,美国一项针对中国24类产品的反补贴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但未认定美国关税法修订案是否违反世贸规则。
商务部认为,此案是中国利用法律武器挑战美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差一点就“完胜”。
世贸组织公布的上诉机构报告,支持了中方大部分上诉请求,驳回了美方上诉请求。
在中方提出的两项法律主张中,支持了中方在双重救济方面的主张,认为美国商务部在2006年至2012年间对华发起的25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未能进行避免双重救济的税额调整,违反世贸规则。
针对中方提出的美关税法修订案违反世贸规则的主张,上诉机构认定此前专家组对《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0.2条的解释和对美关税法修订案的适用存在错误。
但由于专家组对于案件事实分析不足,上诉机构未能完成对美关税法修订案是否符合世贸规则的分析。
美国国会2012年3月13日通过关税法修订案,授权美国商务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反补贴措施,并追溯适用于自2006年11月20日起发起的调查。
中国商务部认为,美国上述举动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的追溯适用追认了美国商务部自2006年起对华采取的20余起反补贴措施的合法性,是违反世贸规则的。
在2012年9月17日,中国将美关税法修订案中的错误做法和相关双反措施诉诸WTO 争端解决机制。
WTO在3月27日公布了相当于一审的专家组报告,裁定美双反措施违规,但不认为美关税修订案本身违规。
随后中美双方分别提出上诉。
此次上诉机构报告是终裁决定。
本案涉案中国产品年出口金额逾72亿美元。
商务部称,中方敦促美方尊重WTO裁决,尽快改正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确保中国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