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反政策分析(1)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68
我国应对美国“双反措施”的策略研究作者:毕晶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1期“双反措施”,即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同时针对一个国家施用的简洁术语。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反补贴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或者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补贴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等。
WTO虽然对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分别加以立法,但针对同一行为能否同时适用“双反”措施,GATT1994第6条第5款规定:“进口至任何其他成员方领土的任何成员方领土的产品,不得被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倾销或出口补贴所造成的同一后果。
”然而,对于该条款的实际操作,其重点却并没有放在“不得被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上,而是在“同一后果”上。
“同一后果”表明,该条款禁止的是对同一产品低价并用“双反”措施进行“补偿”的行为,而不是并用“双反”措施行为本身。
因此,是否并用“双反”措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对倾销或补贴造成的损害结果,不能同时征收“双反”税进行双重补偿。
补贴,一般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的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履行入世承诺,逐步取消了大规模的出口补贴,但地方政府的补贴仍普遍存在。
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压力等目的,对企业出口实行补贴,包括对企业的出口奖励、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税收优惠、对特定企业和产业的专项补贴等。
以上这些政策都可能被美国反补贴法认定为补贴行为,成为美国反补贴调查的对象。
总体上看,美国施行“双反措施”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中美双反措施案”的案例分析一、“中美双反措施案”中“公共机构”界定之争缘起自2006年11月发起对中国进口铜版纸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起,美国开始对中国的一系列出口产品频繁进行双反调查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以下简称双反措施)。
双反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损害极为严重,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② 2007年7-8月,基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施加的压力,美国商务部又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环形焊缝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并随后作出对上述四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裁定。
对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联合美国进口商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在相关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强烈要求下,我国政府代表相关企业于2008年9月19日启动WTO 争端解决机制,正式发起与美国的双边磋商。
在磋商无果的情况下,中国要求DSB设立专家组。
由于对专家组的相关裁决不满,中国向DSB提起了上诉。
作为DSB裁决的第一起中美之间关于双反措施的案件,美国商务部在国内双反调查程序中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向上述四类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提供原材料(如热轧钢、聚丙烯、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的行为、由国有企业将原材料卖给私营企业,再由私营企业低价转售给上述四类产品国内生产商的行为,以及中国国有政策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向产品国内生产商提供优惠信贷的行为,均构成事实上的专项性补贴。
根据《SCM协议》第1.1条的规定,补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存在财政资助;(2)该财政资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3)该财政资助使得受益人获得利益。
其中,上述第2项要素涉及提供财政资助的三类主体:政府、公共机构以及受到政府或公共机构委托或指示的私营机构。
在这三类主体中,确定政府和私营机构往往比较简单,但如何确定公共机构则是DSB尚未解决的问题。
题目: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征收的依据是什么?两者征收的对象相同么?美国对中国某些产品采取的“双反”措施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专业年级:翻译1104 学号2011221103120014 姓名:黄静娴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供应,防止出现资源性产品的短缺,有时加征出口附加关税。
为防止外国商品倾销和非法补贴,保持公平竞争,对歧视和违规进行惩罚和应对国际收支危机等,就加征进口附加税。
附加关税通常是临时性的,实施目的达到以后就撤退。
反倾销税是为了抵制外国商品倾销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而征收一种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再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分别是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1.倾销的确定。
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以低于出口国在正常贸易中供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
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方式,一是按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的销售价格;二是按出口国向第三国正常贸易中的出口价格;三是结构价格。
一般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第一种方法。
只有在不能采用第一种方法时,才能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2.损害的确定,《反倾销协议》中所指的损害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二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的威胁三是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的阻碍。
3.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确定《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方主管部门应审查除进口倾销产品以外的,其他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损坏的已知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未以倾销价格出售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及数;第二,需求萎缩或消费模式的改变;第三,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与限制性贸易做法;第四,技术发展,国内产业的出口实绩及生产率。
反补贴税是指为抵消进口商品出现禁止性补贴或因可诉补贴对产业构成伤害而征收的关税。
与反倾销税类似,征收反补贴税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即证明补贴存在,存在实质性的损失,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2011年7月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Jul.2011第18卷第4期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cus Vol.18 No.4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评析摘 要:2011年3月,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美国对来自中国产品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案)的审理程序告一段落。
该案历经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程序,首次将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诉诸一体,在世界贸易多边体制中引起反响。
在专家组程序中,中国的主张几乎全盘被否定。
而在上诉机构报告中,中国有关公共机构和双重救济的申诉得到支持。
针对本案的法律争议,有关公共机构、专向性、利益计算、双重救济等问题的申诉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也为我国充分运用WTO规则维护国家贸易和经济利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双反措施;公共机构;专向性;利益计算;双重救济中图分类号:F7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84(2011)04-0043-07张正怡(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 200042 )一、中美双反措施争端案概述① US-Definitive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WT/DS379/R, /english/tratop_e/ dispu_e/cases_e/ds379_e.htm,last visited on Oct.23, 2010.2008年9月19日,中国要求就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最终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与美国磋商。
中国认为美国的措施违反了其在GATT1994第1条、6条、《反补贴协定》第1、2、10、12、13、14、19和23条、《反倾销协定》第1、2、6、9、19条以及中国入世协定书第15条的规定。
2008年12月9日,中国请求成立专家组,2009年1月20日,DSB成立专家组。
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欧共体、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保留作为第三方介入的权利。
美国方面再次对我国挥舞起贸易大棒。
商务部2012年3月22日,发布预警信息称美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拉制水槽发起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
据了解,这也是三天之内美国针对中国输美产品发起的第五起贸易救济案。
该案由美国Elkay公司代表美国内产业于3月1日提出立案申请,接受调查的具体产品为使用拉伸方法加工的不锈钢水槽,这种产品是现代厨房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我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表示,据美方统计,2011年我国向美出口涉案产品金额约为1.18亿美元。
根据美国有关法律规定,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2012年4月16日前后做出本案损害调查的初裁。
据统计,这是三天之内美国针对中国输美产品的第五起贸易救济案。
3月19至20日,美国先后作出四次反倾销或反补贴裁决,认定中国输美钢制车轮、太阳能电池、镀锌钢丝及荧光增白剂存在倾销或补贴行为。
此外,近一个月内,美国先后对中国输美木质卧室家具和铸造焦炭发起反倾销行政复审调查,以及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并于2月28日正式成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明确表示将对别国不公平贸易做法加强调查。
继商务部昨天开始对原产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进口相纸产品征收16.2%-28.8%的反倾销税后,昨天,商务部再次发布两起公告,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二异氰酸酯(型号为TDI80/20)和原产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间苯二酚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专家指出,基于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大选年的政治利益考量,短期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渐成趋势。
除了继续表示反对外,我国企业亦要通过“借美制美”“绕道出口”等方式加强应对。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说,美国对中国制造采取“双反”措施,固然会使生产同类商品的美国企业获益,但使用这类商品的下游企业不一定赞同。
因为中国商品较高的性价比,维持了这类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要善于和美国的下游用户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的游说,影响甚至改变美国贸易管理机构的裁决结果。
”此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宋泓建议,可以采用“绕道出口”的方式躲开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