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it蛋白和PCNA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60.95 KB
- 文档页数:3
抑癌基因FHI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FHIT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
结果:正常组织中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为3.33%,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为44.23%(P<0.05)。
结论:FHIT蛋白阴性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胃癌恶化的一个标志。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织化学;FHIT蛋白FHIT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个抑癌基因[1],其异常一般发生在与外界接触的上皮性肿瘤中,胃癌是与环境致癌物密切相关的肿瘤,因而研究胃癌中FHIT基因的异常,对阐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本文从蛋白水平上研究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丢失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2006年胃癌手术切除标本52例(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男39例,女13例,年龄18~78岁,平均(58.50±2.21)岁。
高分化胃癌13例,中分化胃癌18例,低分化胃癌21例。
早期癌11例,进展期癌41例(据《诊断病理学》胃癌分期标准)。
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20例。
52例胃癌标本中,含相应正常组织30例。
1.2方法:所有标本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滋m连续切片。
FHIT 抗体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已知阳性染色的乳腺癌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结果判断:FHIT蛋白定位于胞浆,呈棕黄或棕褐色颗粒,根据染色范围和染色强度来界定蛋白的表达[2],阳性范围计分如下:75%记分为4分;染色强度计分如下:不染色为0分,弱染色1分,中度染色为2分,染色如正常黏膜为3分。
基因表达最终得分=染色范围×染色强度。
两项乘积≥4分为免疫反应阳性(+)。
FHIT和PCNA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的开题报
告
1. 研究背景
子宫颈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表现为子宫颈上皮的异常生长或变异。
子宫颈病变可以分为非炎性和炎性两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可以分为轻、中、重三级。
当前,子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该病的高发率和恶性转化的风险。
因此,了解子宫颈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与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研究内容
FHIT和PCNA分别是抑癌基因和癌基因,两者的表达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已经
有了部分研究,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阐明。
本研究旨在探究FHIT和PCNA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
本研究拟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方法对子宫颈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比较研究,探究FHIT和PCNA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对病变组织中FHIT和PCNA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史、治疗效果、预后等相关指标进行关联分析。
3.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深入了解FHIT和PCNA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变程度和
预后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临床研究FH IT和p1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王海霞1,张建勇2(1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3;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 采用免疫组化En V isi on二步法检测5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 LC)患者癌组织及20份癌旁正常组织中重组人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 IT)和p16的表达水平。
结果NSC LC组织中FH I T和p16的表达均低于癌旁正组织,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1951);FH IT表达与肿瘤分型、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均<0105),而p16的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105)。
提示FH IT和p16在NSC LC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H IT作为NSCLC病理诊断的参考指标较p16敏感性更强。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重组人脆性组氨酸三联体;p16[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266X(2008)0520037202 为探讨肺癌的发生机制,对确立临床早期诊断方法及判断预后等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2006年10月~2007年6月,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份非小细胞肺癌(NS CLC)组织中重组人脆性组织氨酸三联体(FH I T)和p16的表达水平。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选取本院胸外科50例NSC LC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7~76岁,中位年龄60岁;鳞癌35例,腺癌15例;临床分期为Ⅰ~Ⅱ期32例,Ⅲ~Ⅳ期18例;淋巴结转移者30例,未转移者20例;以20份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标本。
2 方法2.1 FH I T和p16的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EnV isi on 二步法。
层厚3μm连续切片2张,分别进行F H I T 多克隆抗体和p16单克隆抗体(美国Pha r m ingen公司)免疫组化标记,按Envision syste m要求染色,DAB 显色,苏木精复染,逐级脱水,透明封片。
作者:席峥席焕久高志安孙梅珍王红云【摘要】目的研究人脑星形细胞瘤中fhit、pcna蛋白的差异表达,探讨它们之间、它们与病理分级及复发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0例星形细胞瘤中不同级别的fhit、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以10例非肿瘤脑组织作对照。
结果非肿瘤脑组织fhit、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星形细胞瘤中fhit、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6%;尽管在星形细胞瘤中fhit、pcna蛋白表达总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ⅲ级与ⅳ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统计学分析 fhit、pcna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1);8例复发病例中复发前后fhit、pcna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星形细胞瘤中fhit、pcna 蛋白表达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提示fhit蛋白可能对细胞增殖具有负性调控作用。
fhit、pcna 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和复发有关,推测fhit、pcna蛋白的表达可能与星形细胞瘤的肿瘤侵袭性相关。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 fhit蛋白; pcna蛋白1996年ohta[1]等人利用外显子捕获法(exon trapping)确定并克隆出fhit基因。
该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短臂3p14.2区域,跨越人类染色体脆性部位fra3b,并含有编码组氨酸三联体的功能区,故命名为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
fhit基因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中,许多恶性肿瘤存在该基因异常。
研究fhit 基因在各种肿瘤组织中的改变,确认其是否为抑癌基因是近年来分子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ji等[2]发现用fhit的腺病毒转导的肺癌细胞系有很明显的细胞生长抑制和细胞凋亡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