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诊治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34
非小细胞肺癌一、非小细胞肺癌的概述非小细胞肺癌比小细胞肺癌发展缓慢,但与其他癌症如胃癌等不同,发现非常困难,接受诊疗时多已发展转移,有手术可能的患者数仅占总数的20%~40%。
预后极差。
既使能手术治疗,再发的危险性也很高。
仅靠手术来治疗的不超过10%左右。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0%左右,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
与小细胞肺癌相比,其恶性程度相对低些,扩散转移发生的较晚,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不如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表现与癌肿发生的部位有关,中央型肺癌多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为主,而周围型肺癌则多表现为胸痛、背部疼痛。
随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若发生扩散转移,也可出现相应的转移症状如转移至脑可有头痛、恶性、呕吐等;转移至肝脏可出现黄疸、上腹部胀满等。
二、非小细胞肺癌的种类和症状从发生部位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分类:与喉接续的气管分出左右支气管以后,再依次分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亚段支气管,共分枝20次左右,最终氧气被摄人血液,二氧化碳气体被排出,进行这种气体交换的终末端就是肺泡。
这中间从主支气管到肺亚段支气管发生的癌被称为肺门型肺癌,在这以远的部位发生的癌被称为肺野型肺癌。
1、肺门型肺癌男性较多,几乎都是鳞癌,被认为与吸烟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的现状是,对于早期的鳞癌由于有心脏和大血管的重叠影,即使行X线检查也很难被发现。
但是这种类型的肺癌从早期开始就易出现咳嗽、咳痰、血痰等的自觉症状,咳嗽、咳痰、血痰是肺门型肺癌的主要症状。
通过喀痰的检查,癌细胞的检出率却很高。
虽然咳嗽、咳痰是肺癌患者最多的症状,但肺炎等肺癌以外的疾患也可经常出现,所以这些症状不是肺癌特有的症状。
但特别是有血痰咳出时,提示肺癌的可能较大,应尽早到专科医院接受诊治。
2、肺野型肺癌大部分肺野型肺癌是腺癌,即使瘤体很大,较多的仍无症状。
几乎都是在集体检查等的胸部间接X线照相时被发现的。
肺癌诊治的新进展与挑战肺癌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除了传统的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肺癌诊治方面也有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肺癌的诊断、治疗和转化医学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肺癌诊治的新进展与挑战。
一、诊断(1)早期发现:肺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各种组织生物标志物、DNA甲基化标志物、肿瘤细胞自由DNA等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早期发现肺癌的可能性更高。
(2)影像学检测:胸部CT成像技术的普及使得早期肺癌的发现和诊断更为方便和准确。
而最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应用到了肺部影像学检测中,进一步提高了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3)生物检测技术:目前,肿瘤细胞自由DNA、微小RNA等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肺癌的诊断方法之一,其可以通过从血液中收集肺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肿瘤的分子诊断。
二、治疗(1)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新一代,尤其在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手段。
PD-1/PD-L1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手段,改变了传统肺癌治疗的方式。
(2)分子靶向治疗: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分子学特征选择相应的靶点,以达到抑制癌cell增殖和转移的治疗目的。
该方法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口服药物、注射剂,或是通过基因靶向抑制肿瘤。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替代手术治疗,传统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但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并不如传统手术治疗显著,最近,氦氖激光是一种新兴的手段,可以取代以上技术进行更加准确的治疗。
三、转化医学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一个新兴领域。
在肺癌领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癌细胞开关检测、肿瘤细胞内部信号分子的研究等新技术逐渐出现,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甚至防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
当然,肺癌的研究与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肺癌的规范化诊治及进展
一、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与临床用药
1、国内外指南均建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病人需要进
行()检测
A、K567K
B、E679H
C、NJ45T
D、J591M
E、T790M
正确答案:E、T790M
2、()是一种可与胶原蛋白结合的受体酪氨酸激酶(PTK),可促进细胞迁移、增
殖和存活
A、PDGFRα
B、PCR7
C、DDR2
D、BRAF
E、FGFR1
正确答案:C、DDR2
3、()基因突变是亚洲人群中最主要的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
A、HERF
B、EGFR
C、JUHE
D、KRAS
E、NJUK
正确答案:B、EGFR
4、以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数字PCR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不依赖于标准曲线和参照样本,直接检测目标序列的拷贝数
B、相较于定量PCR,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C、是一种基于单分子的PCR扩增,进行核酸拷贝数精确定量的分析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丁程;姜博伦;赵晨光;郭惠琴【摘要】原发性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其中80%~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部是NSCLC的常见转移部位,NSCLC患者中脑转移的发生率为10%~50%,且10%~30%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了脑转移.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这是肺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技术不断发展,为NSCLC脑转移的治疗提供了诸多选择.本文对NSCLC脑转移的概况及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4页(P367-370)【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作者】丁程;姜博伦;赵晨光;郭惠琴【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73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73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73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较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占80%~85%[1]。
脑部是NSCLC 最常见的转移部位[2-3],NSCLC脑转移的预后较差,有研究指出,即使进行了全脑放疗,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7个月[4]。
因此,如何有效诊治NSCLC脑转移备受业内关注。
本文对NSCLC脑转移的概况及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
据统计,脑部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0%~50%的NSCLC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脑转移。
增强MRI、MRI功能成像等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NSCLC脑转移的诊断率。
贝伐珠单抗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贝伐珠单抗是一种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药物,近年来关于其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贝伐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贝伐珠单抗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它可以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外胞质结构域,抑制EGFR的自身磷酸化,阻断了该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目前,贝伐珠单抗已经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贝伐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1.适应症扩大最初,贝伐珠单抗主要适用于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贝伐珠单抗还可以适用于EGFR阳性、ALK阴性的NSCLC患者。
一系列的临床试验表明,在这个群体中,贝伐珠单抗与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期。
2.治疗方案优化在贝伐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中,研究者们还不断尝试优化治疗方案,使其更具个性化和精准化。
一些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与其他靶向药物或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缓肿瘤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3.治疗效果预测由于贝伐珠单抗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因此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患者对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反应。
一些研究表明,EGFR突变、p-Akt、PTEN等因子的表达状态可能与患者对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反应相关。
4.治疗耐药机制研究尽管贝伐珠单抗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耐药的现象。
研究者们也着力探讨贝伐珠单抗耐药机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目前,有关贝伐珠单抗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涵盖了EGFR突变、MET扩增、KRAS突变、HER2突变等因素。
三、展望贝伐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肺癌患者带来了许多新的治疗选择,并且为治疗方案的优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