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儿童恐惧症患儿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七氟烷应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七氟烷应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37例麻醉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17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试验组应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比。
结果:试验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麻醉应用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可显著缩短麻醉和苏醒时间,且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麻醉;七氟烷;麻醉效果【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78-02儿科麻醉诱麻醉工作中,吸入麻醉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会显著降低儿童麻醉药物引起的心搏骤停发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氟烷会减慢心率,对儿童心肌收缩力产生抑制作用,故其临床使用限制性较大。
七氟烷在临床中又被称为七氟醚,在是当前儿科麻醉中最新推广使用的一种吸入麻醉药物,其可明显减小对心肌收缩力造成的抑制作用,且基本上不会影响心率,安全可靠[1]。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7例麻醉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作以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37例麻醉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为I~Ⅱ级,将肝肾功能严重疾病者、癫痫、上呼吸道感染、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者排除。
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17例)和试验组(20例)。
对照组男患儿8例,女患儿9例,患儿年龄9个月~8岁,平均年龄(6.1±2.5)岁。
试验组男患儿9例,女患儿11例,患儿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6.3±2.4)岁。
对比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组间差异均衡(P>0.05),可进行比较。
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科恐惧症儿童60例为对象,根据口腔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用传统静脉麻醉干预对照组30例口腔治疗患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干预观察组30例口腔治疗患儿。
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辅助治疗安全性高。
【关键词】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七氟烷吸入麻醉;安全性儿童的认知能力较差,且想象力丰富,容易对口腔治疗产生紧张、害怕等心理,尤其是口腔疾病和治疗可能引起患儿疼痛,致使患儿的不良心理加重,严重影响口腔医生的治疗操作和临床治疗效果,对口腔治疗的安全性造成较大影响。
针对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时,临床当前主要是以麻醉镇静进行辅助治疗,但可用的麻醉镇静方法较多,本文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科恐惧症儿童60例为对象。
②家长愿意接受麻醉镇静辅助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经口腔检查确诊病情,需要接受口腔治疗。
排除标准:①麻醉镇静禁忌症[1],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②机体状况欠佳,不能耐受麻醉镇静药物。
③患儿与(或)家长依从性欠佳。
基础资料:①根据口腔治疗方法将60例牙科恐惧症儿童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②对照组年龄2-9岁,平均(5.40±1.23)岁;口腔治疗类型:9例拔除乳牙,9例根管治疗,12例龋齿填充;ASA麻醉分级:I级23例,II级7例;男女占比为19:11。
观察组年龄2-10岁,平均(5.27±1.25)岁;口腔治疗类型:8例拔除乳牙,11例根管治疗,11例龋齿填充;ASA麻醉分级:I级20例,II级10例;男女占比为18:12。
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的疗效与安全
性研究
宋旭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21(50)S02
【摘要】目的分析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牙科收治的接受口腔治疗儿童60例,根据不同年龄分为学龄组(>5~10岁)和学龄前组(2~5岁),每组30例。
两组均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下予以口腔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七氟烷吸入诱导及苏醒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学龄前组儿童意识反应、睫毛反射、疼痛反应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与学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儿童吸入七氟烷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与学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儿童并发症发生率为明显高于学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具有良好麻醉效果,且儿童生命体征平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204-206)
【作者】宋旭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2.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3.分析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4.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5.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临床麻醉中七氟烷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在我院进行手术的小儿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手术中小儿的麻醉状态,探讨七氟烷在小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入住我院进行手术的50名小儿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异氟烷麻醉治疗,而实验组均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表现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根据统计学方法,此数据具有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得出的结论可靠。
结论:研究表明,在进行小儿手术时,使用七氟烷对小儿进行麻醉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病率,有助于小儿更快的从疾病中恢复过来,可以被推广。
关键词:小儿麻醉;七氟烷;治疗效果小儿由于身体发育还不完全,身体承受能力很弱,面对手术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小儿是很难承受的。
但是目前小儿手术治疗又非常普遍,在考虑小儿的身体素质的情况下,小儿手术又具有时间短,费用低,创伤小,手术快的特点,但是保证麻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进行小儿手术的重要原则,所以选用一种疗效好的麻醉药是重中之重,而七氟烷是一种可以吸入性的麻醉药,对患者的诱导时间缩短了,此药可以使的患者的苏醒时间缩短,另外,稳定性也是此药的一个重要特性,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因此,对于小儿来说,使用七氟烷当做麻醉药可以很好的减少对身体的伤害,是手术更加安全。
以下是我院对使用七氟烷对小儿进行麻醉的效果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需要进行临床手术的患儿50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两组,实验组有患儿25例,男性患儿有11例,年龄在2-8岁之间,平均年龄4岁左右,体重为11到25kg,平均体重为15kg左右;女性患儿有14例,年龄在3-7岁,平均年龄在4岁左右,体重为10-20kg,平均体重为14kg左右。
观察组有患儿25例,男性患儿有13例,年龄在2-7岁之间,平均年龄5岁左右,体重为13到26kg,平均体重为17kg左右;女性患儿有12例,年龄在2-8岁,平均年龄在4岁左右,体重为11-20kg,平均体重为16kg左右。
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麻醉科(南宁 530021)林育南刘敬臣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卤族吸入麻醉药,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具有诱导快、呼吸道刺激小、溶解度低,并且吸收和清除迅速,苏醒快、麻醉深度易调节、对循环抑制轻、有一定的肌松作用等优点,缺点是遇碱石灰不稳定。
目前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维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在小儿外科及门诊手术中更具有显著优势。
而它在小儿麻醉(特别是婴幼儿)中的优势是其它药物无法相比的,它为吸入诱导在技术上和原理上开创了新的麻醉方法。
本文就其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七氟醚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咪唑安定、异丙酚等进行麻醉诱导,小儿与父母分离进入手术室及建立静脉通路,往往因哭闹不能顺利进行,且容易对小儿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大多数的麻醉医师是以氯胺酮肌注后入手术室,然后开通静脉通路,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或吸入麻醉进行麻醉诱导。
七氟醚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0.63)低,吸收、清除快和刺激性小等优点,能适用于小儿患者诱导。
由于小儿的肺泡通气量及心排血量大于成人,组织血液循环丰富,且小儿的血/气、油/气分配系数更低,吸入药物更易到达血供丰富的脑组织,故在小儿的临床麻醉实施中已经越来越多运用七氟醚吸入诱导。
有研究认为,七氟醚和异丙酚用于麻醉诱导时可提供相似的插管条件。
在诱导期间,七氟醚吸人麻醉诱导与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这两种诱导方法都能实现快速诱导,而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患者呼吸暂停发生率低,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较小,血流动力学亦较为稳定,诱导更平稳。
高浓度的七氟醚预充在环路内可运用于儿童患者的诱导,但七氟醚对小儿进行麻醉诱导的合适浓度是多少?目前还没有定论。
为此,在一个120例3~10岁的儿童的研究中,使用2%、4%、6%、8%的七氟醚+50%的笑气诱导时发现,浓度越高诱导速度越快;呼吸道的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喉痉挛、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在8%的七氟醚组最高;在四个浓度组里,诱导时血压都比基线水平下降,下降的程度在基础值的20%以内,但4%和6%组观察到心率的显著增加。
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80例牙科恐惧症儿童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两组人数相同。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意识恢复、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观察组更为优秀,P<0.05。
结论: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属于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还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牙科恐惧症;儿童患者;口腔治疗;七氟烷吸入麻醉;临床效果很多儿童因为自身年龄较小口腔保健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或存在不良习惯而出现口腔疾病,但是针对此类人员展开口腔治疗时因为会受到震动和疼痛等因素干扰,可能使其出现紧张害怕以及恐惧等心理,此情况在临床中可将其成为牙科恐惧症。
在牙科中一般较多出现于儿童患者人群,当出现牙科恐惧症后,不但会导致整个治疗进程受到一定阻碍使治疗难度增加,还可能导致治疗效率和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儿童口腔治疗时一般会采用按压和捆绑等方式处理,但这些手段最终效果并不明显还可能使恐惧心理加重,因此需针对无痛和安全以及接受度高的牙科恐惧症护理措施进行不断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为了将儿童依从性更好的提高通常采用麻醉或镇静辅助干预,尤其最近这些年在牙科恐惧症患儿治疗中七氟烷吸入麻醉得到了广泛应用。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牙科恐惧症儿童患者进行研究,所有人都在我院牙科接受治疗,将其中80人进行分组,平均年龄为(6.4±4.4)岁。
进行ASA分级后都处于I~II之间,研究将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和先心病以及哮喘的患者排除。
1.2 方法对照组干预时应用的措施为静脉麻醉,具体主要对患者进行常规铺巾消毒后实施镇静干预。
而观察组主要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具体为:对患者实施各种治疗手段的前8小时需保持完全禁食状态,此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体液和药物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的体位为平卧位,七氟烷吸入时需在5L/min的条件下展开氧流量吸入,当患者的呼吸平稳同时逐渐恢复安静以及睫毛反射消失后将七氟烷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到2%~3%,同时在此状态下将氧流量调整为2L/min,然后对患者的麻醉继续进行加深。
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效果。
方法50例小儿外科手术患儿,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麻醉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七氟醚麻醉诱导,观察两组麻醉效果。
结果两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分别为(5.8±1.2)、(10.5±2.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9±4.5)、(35.8±6.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诱导时有2例(8%)发生哭闹,无一例患儿在诱导时发生咳嗽、喉痉挛、分泌物增加;对照组患儿诱导时有12例(48%)发生哭闹、16例(64%)分泌物增加、4例(12%)发生咳嗽,无一例患儿发生喉痉挛;观察组患儿诱导时咳嗽、哭闹、分泌物增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效果显著,其具有麻醉快、苏醒快、刺激性小等优点,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关键词七氟醚;小儿麻醉诱导;效果;观察小儿由于年龄阶段较小,其自律性以及治疗依从性都比较差,在加上小儿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小儿麻醉的难度和危险性有所增大。
因此,采取稳定、迅速、安全麻醉诱导是促进小儿麻醉适应的关键内容[1]。
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短小手术常用传统麻醉方法,即通过静脉注射进行手术的麻醉,传统麻醉方法其注射疼痛明显,并且术后苏醒的时间较长,患儿在麻醉苏醒后容易发生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七氟醚是一种吸入麻醉药,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麻醉时间快、影响小、刺激小、安全性等特点。
本研究以50例患儿进行分组,观察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50例接受小儿外科手术治疗患儿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小儿手术麻醉应用七氟醚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将七氟醚应用到小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月1日需要进行小儿麻醉的患者9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实验组患儿在手术前接受七氟醚麻醉,对照组在手术前接受氯胺酮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因麻醉而产生的并发症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患者后恢复时间,苏醒时间,VAS等各项数值均要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七氟醚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同传统的氯胺酮一样,但其术后恢复时间要明显优于氯胺酮,而且使用方便,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小儿手术;麻醉药物;七氟醚;氯胺酮目前小儿手术前使用的麻醉药物多为氯胺酮,临床研究发现,此项麻醉技术在实施不好控制麻醉深度与时间,而且患者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同时注射型的给药方式也不太适宜应用于小儿手术。
七氟醚给药是采用面罩吸入,给药方式适宜小儿,同时其麻醉程度容易掌握。
现对七氟醚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月1日收治的需要手术麻醉的小儿患者9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49例,男27例,女22例,患儿年龄在3~11岁,平均(6.3±1.5)岁,所进行的手术有,16例四肢清创手术、17例扁桃体切除手术、16例疝气手术;对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患儿年龄在3~10岁,平均(6.6±1.4)岁,所进行的手术有,17例四肢清创手术、17例扁桃体切除手术、15例疝气手术。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手术类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说明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筛选标准,所选择的患儿无肝肾、呼吸、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1.2方法所有患儿在手术前都需有禁止进食6h,同时在手术前2h进食饮水,并进行阿托品的肌肉注射,浓度为0.02mg/kg。
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杨红艳【摘要】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差异。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
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苏醒和出室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分泌物增加和一过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9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0%(26例)(P<0.05)。
结论在小儿手术中,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方法易被患儿接受,具有可调节性好、苏醒迅速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显著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方法。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页(P1979-1980)【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小儿;麻醉【作者】杨红艳【作者单位】松滋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松滋 43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1小儿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要求麻醉方式具有安全有效、镇痛完全、生理干扰少和术后苏醒迅速等优点。
氯胺酮静脉麻醉在临床小儿手术中应用广泛,患儿耐受性差,易引起一过性呼吸抑制、误吸呛咳及分泌物增多等风险[1]。
七氟醚是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其血气分配系数低,刺激性小,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易被患儿接受[2]。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差异。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ASA分级Ⅰ~Ⅱ级,排除药物过敏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丙泊酚麻醉的患儿纳入对照组,接受七氟醚麻醉的患儿则作为观察组。
结果观察组患儿出手术室时间、苏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与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七氟醚;小儿;手术麻醉前言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麻醉药物被应用于儿科手术当中。
但是大多数麻醉药通常伴随着较多不良反应,也成为困扰家属及医生对手术麻醉药进行选择的主要原因[1]。
本文对在我院接受七氟醚手术麻醉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麻醉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3年10月之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丙泊酚麻醉的43例患儿纳入对照组,接受七氟醚麻醉的43例患儿则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9岁,平均6.13±0.67岁;疝气修补手术21例、扁桃体摘除术22例。
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9岁,平均6.42±0.48岁;疝气修补手术23例、扁桃体摘除术20例。
在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进行比较,两组患儿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该组患儿接受丙泊酚(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15)麻醉:①诱导:患儿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6)2~3ug/kg,顺式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0.1mg/kg后气管插管.②维持:5~10mg?kg-1?h-1的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与15~30ug?kg-1?h-1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术后停止给药。
七氟醚在小儿吸入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具有诱导快、呼吸道刺激小、溶解度低,并且吸收和清除迅速,苏醒快、麻醉深度易调节、对循环抑制轻、有一定的肌松作用等优点。
目前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维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在小儿麻醉中具有明显优势是其它药物无法相比的,它为吸入诱导在技术上和原理上开创了新的麻醉方法。
本文就其在小儿吸入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七氟醚在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性麻醉药,具有起效快、苏醒快、对呼吸道刺激小,患儿易于接受[1]的特点,在小儿麻醉诱导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全麻诱导中分低浓度和高浓度初开始两种,低初始浓度方法最初予低浓度,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病人被麻醉。
而高初始浓度方法,开始即将七氟醚挥发罐浓度调至7%~8%,新鲜气(氧气)流量调至6-8L/min,吸入前反复用新鲜空气冲洗几次,使七氟醚充满呼吸回路,然后将面罩紧扣患口鼻部,随着患儿呼吸波动人工辅助呼吸。
每10秒测睫毛反射,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将七氟醚吸人浓度调至4-5%,每1 min测试疼痛反应,待患儿疼痛反射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下颌松弛,心率减慢即可行气管插管或喉罩插管或静脉穿刺。
两者相比较短高初始浓度法诱导时间更短,更适用于小儿快速麻醉诱导。
邓小明等报道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30-55)s[2],气管插管时间为(70-90)s。
梁勇升等研究报道吸人七氟醚后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38.6±3.8)S,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为(59.4士6.2)s,气管插管时间(81.2士6.4)s[3];在七氟醚与异氟醚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小儿使用高浓度(8%)七氟醚的吸入诱导平稳而快速,与用异氟醚相比,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
应用高浓度氧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迅速平稳患儿乐于接受,呼吸系统并发症少[4]。
但是对小儿麻醉诱导七氟醚开始的浓度到底多少合适尼?有报导健康志愿者用2-3%七氟烷,在第五次呼吸时就丧失知觉。
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新型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具有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对呼吸道刺激小,体内代谢率低,对组织无毒性,麻醉深度易于调节,对循环抑制轻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因其气味芳香,麻醉诱导易为患者所接受,麻醉深度易调节,苏醒快,在小儿麻醉中更能体现其优势。
本文就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理想的小儿麻醉要求麻醉平稳,尤注意要尽可能减少对小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吸入麻醉诱导和静脉麻醉诱导都可以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并能耐受气管插管。
但传统的氯胺酮诱导方法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存在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兴奋交感神经的心血管效应,且苏醒时间长,苏醒期瞻妄及术后恶心呕吐率较高,因此氯胺酮作为小儿麻醉诱导药并不十分理想。
小儿呼吸频率快,心臟指数高,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较低,用吸入麻醉药吸收快,麻醉诱导迅速,因此吸入麻醉药适用于小儿麻醉诱导。
七氟醚是一种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较强的吸入麻醉药,其优势在于血气分配系数低仅为0.63,对呼吸道刺激作用小,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抑制较轻等,因此适用于小儿面罩下快速诱导[1]。
与传统的注射氯胺酮相比,患儿接受七氟醚吸入诱导后进行静脉穿刺减少了患儿因恐惧哭闹而引起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及患儿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七氟醚对于食道下段括约肌的张力影响小,有预防返流误吸的作用。
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将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的诱导。
有研究[2]观察七氟醚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结果提示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麻醉诱导,而动脉压在插管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七氟醚用于麻醉诱导时主要具有麻醉诱导快、无不良刺激,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点,适用于小儿麻醉诱导。
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也可提供相似插管条件。
在诱导期间,七氟醚吸人麻醉诱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这两种诱导方法都能实现快速诱导。
Oberer 等[3]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在相同的麻醉深度,七氟烷组在呼吸抑制和呛咳的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丙泊酚组,与丙泊酚组相比七氟烷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轻微,诱导更平稳。
七氟醚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期行腹股沟斜疝手术且A S A I或Ⅱ级患儿28例,随即将所有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例,研究组采用七氟醚诱导,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
结果: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麻醉费用的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患儿的MAP、HR、SpO2在气管拔管后与入室时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间的HR、SpO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AP在入室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七氟醚主要用于各种大手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
其诱导麻醉作用迅速而平稳,耐受性好,尤其适用小儿、心脏及颅脑等手术。
【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全身麻醉小儿【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026-02快速、平稳的麻醉诱导能有效地减少患儿的应激反应,能够有效地促进麻醉适应和手术的成功。
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吸人麻醉药,具有起效快、芳香无刺激、安全范围广、耐受性好、镇痛和肌松等优点,是麻醉诱导的首选药物。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期行腹股沟斜疝手术且A S AI或Ⅱ级患儿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2~7岁,体重10~19千克。
所有患儿手术前经检查肝肾功能、斑糖、胸片、心电图等均正常。
无腹股沟斜疝复发、先天性心脏病、上呼吸道疾病、病态消瘦以及过度肥胖情况。
随即将所有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研究组采用七氟醚诱导,将2~3m l的七氟醚滴入患儿面罩中的纱布中,再将面罩扣在患儿的口鼻之上紧闭吸入,待睫毛反射消失以后进入手术室。
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七氟烷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以其快速作用、良好的控制性和安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麻醉。
本文通过对七氟烷在小儿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观察,评价其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一、七氟烷的药理特点七氟烷是一种全身麻醉药物,具有快速作用、控制性好、患者耐受性高、代谢产物无毒性等特点。
七氟烷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人体,分子极小,易于扩散到所有器官和组织中。
在肺泡中吸入七氟烷后,气体溶解度较低,能够迅速达到高浓度浓度,在机体中的消失也很快,可以通过肺泡泄漏和出汗等方式迅速排出体外。
1. 快速起效七氟烷进入体内后,迅速在肺泡中扩散到血液循环系统中,通过血液传递到大脑皮层,并在大脑皮层中发挥麻醉作用。
七氟烷的起效时间很短,一般在3-5分钟以内即可产生明显的麻醉作用,比起其他麻醉药物要快很多。
2. 控制性好七氟烷的麻醉程度可以通过控制吸入浓度和吸入时间来达到所需的效果。
当需要加深麻醉时,可以通过增加七氟烷吸入浓度来加强麻醉作用;而对于需要减轻麻醉作用的情况,可以通过降低吸入浓度或停止吸入七氟烷来降低麻醉作用,从而实现麻醉的控制性。
3. 安全性高七氟烷可控性强,吸入时间短,血浆浓度快速升高,也快速降低,因此对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七氟烷吸入时产生的氟化物并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可以自然地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4. 唤醒快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减少和吸入浓度的降低,七氟烷的作用也会迅速消失,使患者很快恢复清醒状态。
当七氟烷停止吸入时,仅需要数分钟就可以恢复清醒,这也是其在小儿麻醉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5. 组合用药效果更佳七氟烷可与其他麻醉药物如芬太尼等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提高麻醉深度,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受,同时也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地提高了麻醉治疗的效果。
三、小结。
口腔科儿童恐惧症患儿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分析目的:评价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口腔科儿童恐惧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64例被诊断为牙科恐惧症的患儿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n=34)和学龄组(n=30),两组患儿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开展滞留乳牙拔除、根管治疗和龋齿填充治疗。
记录两组患儿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顺利完成口腔疾病治疗。
两组吸入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入前、吸入后和治疗中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和躁动伴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躁动发生率高于学龄组(P<0.05)。
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牙科恐惧症患儿口腔疾患治疗安全有效,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口腔科;牙科恐惧症;七氟醚;麻醉;效果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in Children Phobia in Dentistry/AI Xi-ting,HAN Wei-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6):025-027【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in children phobia in dentistry.Method:64 patients diagnosed as dental phobia were divided into preschool group and school-age group. Stranded deciduous unplug,root canal therapy and dental caries filling were carried und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the two groups. Inhalation anesthesia induction and emergence situation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oxygen saturation changes during anesthesi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dverse events during anesthesia were recorded. Result: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und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When inhalation anesthesia induction,the differences of loss of consciousness time,the pain disappeared reaction time and eyelash reflex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en waking,the consciousness recovery ti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inhalation,after inhalation and during therapy,the differences of oxygen saturation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restlessness associated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incidence of restless in the prescho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school-age group (P<0.05).Conclusion:Sevoflurane anesthesia used in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in children with dental phobia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t had less impact on the respiratory and hemodynamic,and 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y of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Dentistry;Dental phobia;Sevoflurane;Anesthesia;Effect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inxiang City,Xinxiang 4530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6.008儿童由于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之喜食甜食,很容易使牙齿遭受破坏,而不得不进行拔牙、根管治疗等,但在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由于震动和疼痛等容易使患儿产生紧张、害怕和恐惧心理,临床上称“牙科恐惧症”[1]。
该症状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造成患儿对诊疗过程的不配合,不仅给治疗带来困难,而且给疾病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临床上常采取按压、捆绑的方式强行对患儿进行治疗,但是这些方法会增加患儿恐惧心理,而且在诊疗中还可能造成口腔其他损伤[2-3]。
因此,积极寻找无痛、安全、患儿所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口腔科研究重点。
七氟醚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吸入性麻醉剂,对患儿呼吸道刺激较小,具有吸收快、血气分配系数低、苏醒迅速、可控性好等优点[4]。
本研究对口腔科儿童恐惧症患儿采取七氟醚吸入麻醉辅助治疗,评价七氟醚在牙科恐惧症患儿中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在本院口腔科就诊且被诊断为牙科恐惧症的患儿64例,包括乳牙拔除、根管治疗和龋齿充填者,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2~10岁。
入选标准:符合《口腔行为学》中关于牙科恐惧症的诊断标准;ASAⅠ~Ⅱ级。
排除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和先心病患者,以及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患者。
按照年龄分为学龄前组和学龄组,其中,学龄前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3.5±1.8)岁,平均身高(102.3±11.4)cm,平均体质量(18.2±5.8)kg;学龄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10岁,平均(7.9±2.3)岁,平均身高(118.4±16.9)cm,平均体质量(37.2±10.8)kg。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口腔治疗,麻醉维持和治疗时间在90 min以内,乳牙拔除和根管治疗时要用4%阿替卡因肾上腺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术前向患儿家属进行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1.2.1 术前准备所有患儿术前1 d完成相关常规检查,明确是否有肺部或呼吸道感染等手术禁忌证的存在,由口腔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将完成治疗的时间告知麻醉科医生。
1.2.2 麻醉方法术前8 h禁食,所有患者术前均不进行液体和药物治疗,亦不建立静脉通道。
取平卧位,8%七氟醚利用5 L/min氧流量进行吸入,直到患者安静、睫毛反射消失,呼吸平稳后将七氟醚体积分数减少到2%~3%、氧流量减少到2 L/min进行持续加深麻醉;等到患儿呼吸减弱明显、下颌出现松弛、能够达到麻醉所需深度时,对患者置入大小相适宜的喉罩,确定无漏气和位置合适后,用麻醉机对呼吸进行控制,密切观察喉罩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患儿良好的通气。
术毕将口腔内分泌物吸干,停止七氟醚吸入,持续1 L/min氧气进行吸入,当MAC达到0.6%时拔除喉罩,改用面罩通气,待患儿苏醒,并观察1 h。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儿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2 结果2.1 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口腔疾病治疗,七氟醚吸入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呼吸意外和其他意外情况,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2.2 两组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情况的比较两组吸入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吸入麻醉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情况的比较吸入麻醉过程中,两组间吸入前、吸入后和治疗中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不同时点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学龄前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4.7%,躁动发生率为32.4%,躁动伴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1.8%;学龄组分别为6.7%、10.0%、3.3%。
两组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3 讨论牙科恐惧症是口腔科儿童常见症状,不仅不利于患儿口腔疾病的治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会增加口腔其他创伤的发生,同时,会增加家长的不安和焦虑,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矛盾[5-6]。